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7W)

讀後感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爲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讀完《中國人的精神》,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精選範文3篇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爲“漢語史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必定戰勝英語”,並從思維速度、發音、構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爲什麼要學中文,是因爲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語言,還是因爲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箇中國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誌。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於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裏是他的家鄉,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部可以標誌他們家鄉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誌的一種丟失。中文,它並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爲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承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並且在不斷的發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連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後,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持下去的信念。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2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爲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爲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 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3

民國怪傑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提出中國的家族等同於教會。理解這一點,首先要看辜鴻銘對教會功能的論述:“在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裏,教會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教導信仰,這就是我曾向你們說明過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謊’、‘你不可偷竊’之類的教條,而是靈感,一種讓人們服從那些準則的強烈情感。

因此,教會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激發靈感,激發人們成爲有道德的人;事實上就是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中國人的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38頁)以筆者個人在家族這個組織中的見聞來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確實瞭如同教會。筆者姓林,筆者的家鄉福建泉州是一個家族文化遺留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譜。筆者翻閱家譜時,發現家譜上記載了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比如記載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個支系)的來源是這樣的:商朝時期的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因忠諫被紂王殺害,當時比干的正妃陳氏已有身孕,害怕紂王傷害腹中嬰孩,於是帶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後來在長林(今河南淇縣西南)石室產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後,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遺孤,因泉生於長林石室,故賜姓林,改名堅。此外,家譜中還詳細列有從比干到當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孫的名字,其中有的人還有簡要的介紹——一般是這個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裏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懸掛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爲在世人立的),常見的比如有“進士”“舉人”匾,這是表明這個家族曾經出過進士和舉人。對家譜和祠堂介紹到這裏,聰明的讀者或許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已經明白了家族爲什麼和教會是等同了:家譜裏面記載的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和祠堂裏懸掛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額,正可以“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這種“強烈的情感”源於家譜和這些匾額告訴人們說:“你們的血統是高貴的,你們的所作所爲要對得起你們的身份,你們不能讓祖先蒙羞。”

——某個意義上說,家譜等同於宗教經典,而祠堂等同於教堂——人們會在祠堂裏祭祀祖先,遇到困難時也會乞求祖先的幫助,因爲人們相信祖先已經成了神一樣的存在,這很像基督徒乞求上帝的庇佑。到此,我想我已經把教會與家族在某種意義上的等同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