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四篇

心得體會 閱讀(1.42W)
天才,在於勤奮;博學,在於讀書。書是梯子,他給我帶來了攀登的路徑。那麼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四篇,以供參考查閱!
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四篇

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

我平時讀書,喜歡挑作者,喜歡挑書的封皮。

寒假裏,閱讀組推薦了幾部書,我先上網搜了一下所有書目的介紹,打算選出自己比較喜歡的來讀。第一眼,我就看到了餘秋雨的名字,毫不猶豫先搜尋了他的《中國文脈》,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紅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撥着我的心,所以當即拍下了這本書。這部書一共分三個部分:

一是中國文脈。餘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國古詩的源頭——《詩經》,還談到了諸子百家中的老莊孔孟,從體裁上來看還賞析了楚辭、秦碑、漢賦等;然後縱橫大唐詩文,點評南唐李煜,盛讚了宋代豪放詞風及愛國情懷。隨後,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說,最後來到近現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這一路寫來,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國雜亂的文學史按年代、體裁及歷史作用清晰地梳理開來,讓我的腦中的歷史文學知識立即呈立體狀。

二是筆墨歷史。作者縱覽歷史,回望過往,從甲骨金文,一直寫到清代和近代。寫了漢字之於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的書寫是一種集體人格程序,有風範和表情,不僅是集體的審美,更有韻致,推進了文化的美學品格。漢字千年,歷久彌堅,漢語魅力,當並不只遣詞達意,更須在用典引文、在修辭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個話題來說中國的上古時代,從猜測皇帝到感悟神話,然後寫殷墟甲骨,考古記事。餘先生回溯了黃帝和炎帝的時代,他列舉了很多史家對於上古中國歷史的質疑,認爲華夏文明皆是外來,或者,認爲上古根本不存在什麼三皇五帝,都是後人的神話傳說。

以我的學識,讀起本書來覺得有些費勁,但卻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我通過閱讀本書,把上大學時期學到的古代文學史回顧一遍,又親近了中國歷史。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似乎能從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溫。循着這條脈絡,我感覺自己好像在探尋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頭。餘秋雨先生說自己想通過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來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對於我而言,我讀過他的這本書後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長者智者導引着,忘記了眼下的喧鬧與物慾,忘記了世俗的紛擾,只想徜徉於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尋、去收穫,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嗎?想來,在當今社會中能讓人擺脫紛繁陸離的世界,精心潛讀的書籍真的不是很多呀!對於中國文字,我雖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變、他的美、他的精髓我從未想過,讀了本書,我剎那間發現原來漢字竟然是一種藝術,感謝餘秋雨先生帶我領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寶庫,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可以把這座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也同我一樣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啊!至於最後的一部分內容,我只做了瞭解性的閱讀,覺得他有很多歷史的專業知識,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還是前兩個部分的內容。

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

8月份赴歐洲三國旅遊,領隊佈置回國後的作業閱讀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老婆則一口氣買回了餘先生4本書。

先把領隊佈置的作業做完,這次回南京時,老婆在行李箱裏放進了第三本書,閒暇時,取出來一看,書名《中國文脈》,不知是些什麼內容,只是按照看前面兩本書的習慣,計劃每次閱讀50頁,剛開始有些費力,感覺內容繁雜,看十幾、二十頁,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兩天,閱讀的時候,順暢了許多,餘先生把先人、歷史寫的鮮活,寫的生動,拉近了遠古與當代的距離。

《詩經》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以前覺得好,未認真閱讀過,以後有機會,靜下心來,認真拜讀。

殷王遷都,竟是從奄(今山東曲阜),遷至殷(河南安陽小屯)。奄(今山東曲阜)距離老家只有區區60公里,自己家鄉竟然在遠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瞭解僅限這字面三個字,現在知道它是祖先佔卜的`記錄,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幾萬片,當時殺掉了多少隻龜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獻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韓愈、柳宗元、司馬遷小時候讀書時,或多或少讀過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詩、詞、典故,餘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陡然間覺得還要回頭再去讀一讀,範圍也要再擴大一些,甚至還有要練練書法的念頭。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墨子諸子百家,膚淺的瞭解一些,《老子》好像見過,厚厚的一個大部頭,印象裏好像有些晦澀難懂,在學生時代讀不進去,跟老婆商議買一本,現在再嘗試着讀一讀,希望能有收穫,體驗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學堂,戰國時代的大學,獨立於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現,爲老祖宗驕傲。

《中國文脈》,與我現在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與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遠,無心讀來,有些收穫,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

借《中國文脈》,餘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學淺如我,捧起來也是“津津有味,一睹爲快”,讓我擺脫了對教科書的“後怕”,而是自覺自然親近了中國歷史,親近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似乎能從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溫。

網上評述《中國文脈》是“最好看的中國文學簡史”,我想這個評論一點都不爲過。

有人說,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這是典型的“文學民粹主義”,似是而非。就個人而言,不經過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觀天,恰恰違背了“自由”的本義;就整體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會失去民族的大道、人類的尊嚴,一切都將在衆聲喧譁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衆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麼,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後來爲民衆知道,並非民衆自己的行爲。而且,知道了,也並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我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啓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爲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牆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淨衆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再臨。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纔有可能。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直接的想法:如果哪天我真的客居異國他鄉的話,我一定會把餘秋雨先生的一系列書和作品帶上飛機,因爲他會讓我明白我原本來自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那裏曾經住着什麼樣的人,發生過什麼樣的事。而我身上,一定有某些部分與他們息息相關。

關於《中國文脈》讀後感精選範文

《中國文脈》這本書是作家餘秋雨在20xx年寫的,在這本書中,餘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

作者從中華文明的起源講起,歷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偉大的詩人和瑰麗的文學作品。

首先,在先秦諸子中,分爲三個等級,第一等級:莊子、孟子;第二等級:老子、孔子;第三等級:韓非子、墨子。

魏晉文脈分爲三段,第一段寫的是曹操,寫了很多他的詩句,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他用乾淨樸素凝鍊的筆墨以開闊的氣勢書寫着人生。第二段寫的是阮籍和嵇康兩人,他們可以稱得上“魏晉名士”了。第三段寫的是陶淵明,他以詩句展示出了最鮮明的`文學主張,創造了一種以“田園”爲標識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

唐代文化中詩是最繁榮,唐代詩人的前四名,當屬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寫的好的當屬韓愈和柳宗元。宋代文脈寫的是蘇東坡,他對詩、詞、書法、音樂等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排在他後面是是辛棄疾、陸游和李清照。元代出現了戲劇的,關漢卿、王實甫的出現,讓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並肩而“毫無愧色”。

而古往今來的人們大多壯志未酬,例如:南山腳下悠然採菊的陶淵明,數百年後才被人記起;聊發少年狂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萬里覓封侯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統一;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蜚語;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後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

綜觀餘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鬥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樑!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生命的傳承,生生地擔起了中國的文脈。文字是中華民族的根源,中國文脈的基礎,深深根植在每個中國人內心的中國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