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篇 “深入反思,提升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其他文案 閱讀(1.72W)

本文從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習狀況,進行反思與總結。通過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氛圍等方面,全面評估教學效果,並探討未來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

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篇 “深入反思,提升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第1篇

以十一二歲的兒童逐漸進入青春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有了更多交往的需求,也開始形成相對固定的夥伴,但隨之也會遇到一些困惑與煩惱,例如: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誼,應該如何交朋友,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等等。到了六年級,學生對友誼和朋友有了自己較爲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教學中注意藉助學生已有的體驗,幫助學生一步步提升對朋友的理解。

課堂設計以 “朋友”爲主線,以活動、拓展故事、談感受爲主要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逐漸深入理解“朋友”的真正含義,並潛移默化地指導他們的交友行爲,以實現“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教師以朋友的身份,站在學生的角度,本着理解和關心的態度,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和探討問題,以尋求正確的交友方法。突出正確區分哪些行爲和做法是有益的,懂得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真誠、關愛和理解的基礎之上。從正面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交朋友。

教學的最後,我設計了聽歌曲《友誼地久天長》學生默寫臨別留言的活動,藉助六年級學生馬上就要畢業了,應該相互真是彼此的友誼,給他們一個可以訴述說的平臺,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得對友誼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這樣的內化過程更爲紮實有效,也是對全課教學的總結和昇華。

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篇 “深入反思,提升教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的總結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小朋友在一起畫畫,突然想到要在畫面上表現出平時看不見摸不着的“風”來。於是他們開動腦筋想出了一些辦法從另一個角度表現風的方法:比如畫一面飄舞的旗子;畫一棵翩翩起舞的小樹;畫一些斜斜的雨絲。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啓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存在着”——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你們猜猜看,它是什麼?(課件出示)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

師:對!這就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謎語。(板書:風)你知道風什麼樣嗎?什麼顏色?什麼形狀?有多大?有多高?你見過嗎?這樣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能畫嗎?可這三個小朋友就畫出來了。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啓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由於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國小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夥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迴督促、鼓勵、指導。又如,在練習朗讀時,引導孩子自己探究怎樣讀能表現出課文中孩子的“聰明勁兒”,在引導孩子在學習小組裏互相揣摩,進行合作學習的培養。

教材是新知識的載體,我摒棄課文“逐段講解”的傳統做法,截取課文中最能展現三個小夥伴“畫風”的思維過程的三個自然段,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讀,感悟三個小夥伴畫出“風”後的不同心態,體驗成功的樂趣。然後,不失時機進行板畫,並創設探究點“爲什麼說三個小夥伴畫出了風?”

師:我這有一幅趙小藝的畫你們想不想看?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生1:有樹,有房子,還有飄着的旗子,我感受到有風了。

宋濤畫了幾條斜斜的雨絲,我通過“斜斜的”的這個詞感受到宋濤畫出了風。(師板書雨絲斜)

生1:宋濤的畫有茂盛的樹,有斜斜的雨絲,讓我感受到了風。

就情感態度而言,首先強調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這一點尤其重要。學生知識經驗相異,興趣愛好有別,內心需求也不盡。在本課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找到你喜歡的小朋友到底是怎麼畫風的?他們說了些什麼?請你從課文中找出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用波浪線把它劃出來。找出他們的話用橫線劃出來。再在小組裏交流。”讓學生選擇自已喜歡的內容重點精讀,只有學生能自由地把學習的精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上,時間充裕,挖掘也就比較深入,再通過小組交流,對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

第3篇

本文用精煉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能邊讀邊想象,並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可問問周圍的同學,老師,或者查字典。並把生字詞解決掉。出示生字,讓學生觀察這些字的特點,然後用不同的方法識字。如,用動作記“壓”、“垂”;用聯想法記“亂”。聯繫自己觀察的情景,想象狂風中的小樹亂擺的樣子從而記住“亂”字;用換偏旁識字法記“虹”。聯繫自己的生活和閱讀實踐鞏固識字。

在朗讀感悟上,我積極挖掘教材,抓住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感悟課文,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出示課文的兩幅插圖,比較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途中的不同景象。同桌互讀互評,培養合作精神。朗讀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勾畫描寫這些景象的詞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歸類整理詞語。在提問學生們哪一個字用得好時,學生們都積極回答問題,王樹基說:“老師,“壓”用得好,我能感覺到烏雲來勢很猛。成志認爲“垂”用得好,能感覺到風特別大,蜘蛛特別害怕。氣氛很活躍。

寫字指導,重點講解“彩、蜘、垂”,彩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筆處要在一條垂線上,蜘字的蟲字旁要寫的瘦長;垂字上邊的撇要寫的短而平,下面的橫長短不同。

第4篇

文章以人物對話爲主要敘說方式,告訴我們: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在地質勘探隊員眼裏,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歷史的變遷、大陸的沉浮都寫在這本最大的“書”裏。本課的訓練重點是認讀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弄清岩石書的含義,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探究自然的興趣。

教學開始,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方面是無聲的組織教學,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興奮起來;另一方面拉近了師生距離,找到適當的楔入點。然後,以情爲先,用最能發送教學信息的導語: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本很特別很特別的書來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以營造最佳的課堂氛圍,同時,自然地融入教學的下一個環節。

從某種意義上說:起步階段的課文閱讀,只是爲識字提供更爲廣闊的語言環境,以便隨語境的變化進行獨立識字。在集中識字這一環節裏,我首先鼓勵孩子們通讀課文,想怎樣讀就怎樣讀,然後請學生默讀課文,幫找不着家的生字寶寶圈出小房子,以便達到在語言環境裏自主識字的預期效果。我認爲,二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讀書能力,這樣的訓練能爲學生升入中高年級獨立識字學詞作出較好的鋪墊。事實上,教學中,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表現欲已促使他們圓滿地完成了這項任務。接着,師生在遊戲中鞏固字詞:如對照實物找字卡“印”、 “痕”,觀看課件讀準會意字“冊”,猜字謎記憶“刨”……當孩子們思維被激活時,不失時機地放開手給足時間,讓孩子們自由地做識字遊戲。最後,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刨根問底,通過反覆讀句自主發現“藏”的不同讀音。

當然,識字教學應貫穿低年級閱讀教學的始終,因此,初步掌握了生字詞的音形義之後,我又把生字詞重新送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讀文中領略語言文字

低年級閱讀教學應避免繁瑣的分析講解,承認學生在閱讀中佔主體,讓學生進行自讀嘗試,教師的主導也不可忽視,應在自讀嘗試前給學生營造一個入境悟情的氛圍。在這一環節裏,我安排了兩次自讀嘗試活動。分別這樣營造氛圍:①從題入手,自讀解疑,讓學生根據題目提出問題,爲什麼叫岩石書?岩石書裏面都有哪些內容?等等,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帶着這些問題請大家再讀課文,②角色變換,合作探究。在師生分角色感情朗讀1~4自然段後,我作爲文中川川問:這本岩石書有字嗎?有圖嗎?有用嗎?如果你是地質勘探隊員,該怎樣告訴我?請拿起書,在小組裏和同學商量商量吧!在這種生生互動的氛圍裏,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孩子們讀句悟情,如:“岩石就是書哇!你看,這岩石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一句的朗讀,我從標點!與?入手,告訴同學們!和?提醒大家讀時注意他倆呢!讓抽象的符號也擁有了活力與感情。我採取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方式,鼓勵學生反覆地讀書。在學生明瞭書是岩石時,隨機指導書寫生字“巖”。課文中的“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是一片長滿樹木的陸地。後來,陸地沉下去了,這裏就變成了大海。又過了很多很多萬年,海底慢慢上升,這裏又變成了高山,就是我們腳下的這座山。”在這種情況下,我設計導語:放聲讀吧,想着看到的,讀出看到的!在指名讀後,我引導學生抓“很久很久”、“很多很多”進行感情朗讀。至此,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讀,領悟文情已是水到渠成了。對於生詞“寶藏”的理解,則是請學生把它放進句子裏,結合上下文在讀中想:這寶藏指什麼?之後,請學生幫省略號說“讀懂了這本岩石書,還會找到什麼寶藏?”從而潤物無聲地教給學生讀文解詞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領悟“書”的內涵,思維也得到發散。再以石油開採的熱烈現場這一段錄像掀起課堂高潮。讓學生帶着隨之而發的自豪、興奮、激動之情自讀自悟??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此時的學生正處於較疲乏狀態,因此,我設計了輕鬆的課內活動。即:各抒己見談理想,分角色放聲讀課文,自由讀課後小知識,持放大鏡研究石頭,聽音樂觀看網上資料。還鼓勵學生課外活動——到大自然裏去讀最大的書,讓學生思維在無拘無束的空間裏放飛,把語文學習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去。

總之,本課教學,我追求一個“實”,即實在、實際、落實。本課的實,一是讀文字內容,使之流暢;二是讀文字含義,使之理解。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單元訓練重點融進了課堂教學,而且把讀課文、品詞句、悟感情的學習方法春風化雨般地教給學生,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爲培養低年級學生獨立識字學詞、獨立閱讀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5篇

1、這是一篇十分淺顯的課文,但是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爲人子,方少時,孝與親,所當執”:

課文中的三個兒子,面對三個媽媽,看到媽媽們拎着沉重的水桶走來時,力氣大的只顧着翻跟頭,嗓子好的只顧着唱歌,對媽媽手中的水桶視而不見;而那個“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的兒子,卻跑到媽媽跟前,接過了沉甸甸的水桶。難怪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因爲他深知,能幫助媽媽拎水的兒子纔是真正的兒子。在教學中我們不必給孩子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導、啓發、點化、調動學生讀書、感悟、交流的熱忱,學得生動有趣,讀得入情入境,說得真切真實就可以了。

2、在教學設計上,我着意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

通過對預習時學生提出問題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題——圍繞兩個重點問題展開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初步信息收集、處理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能力。圍繞這兩個問題,把老師的教成和學生的學成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學的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學生的學習也緊緊圍繞這兩個問題進行。

原因是因爲提出的兩個問題是孩子們自己的,第一個問題“……”,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個問題“……”,除了五六個孩子之外,三十多個人提出疑問,所以問題來自他們自己,是他們想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學生學得主動,學得專心,學得開心。

4、教學的預設文本和課堂的實施整合得和諧而有實效:

學生在課堂中的理解、朗讀、思維、說話都很不錯,上課的情緒和發言很棒,全情投入。許多環節可以體現,如:你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但是我們有一位平時學習一般的孩子站起來說:“我認爲第七段也寫出了水桶的重,‘老爺爺跟在她們後邊慢慢地走’說明媽媽們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爺爺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說得多精彩呀!那麼細小的細節描寫他竟能發現,可見這節課他學得如情入境。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媽媽們拎着這麼重的水,這個時候你就是媽媽,你的心理會想些什麼?”;“如果是你的媽媽提着這麼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裏會有什麼感受呢?”……學生們發言真切的、積極的、精彩的。

5、在解決第二問題“爲什麼老爺爺說只看到一個兒子?”時,還可以進一步設計教學點,將這個問題挖掘得更透些。

第6篇

在上畫風這篇課文之前,沒能及時與同年級科任老師進行深入交流,也沒有經過集體備課,聽取其他老師好的建議,僅僅是自己個人看了幾遍課文後,根據教參的要求,以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的經驗來上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由於自己本身的水平有限,上完課之後,聽課的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現就本節課來做如下的教學反思:

1、雖然自己基本上能按所設計的教學思路來上課,但由於課堂開始自己比較緊張,導入語沒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課文的興趣,反而也導致學生跟着老師緊張,課堂上出現冷常教師也沒能儘快的調整,課堂語言比較平淡,沒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課前準備了一些課件,有三位小朋友一起畫風的圖片及描寫他們畫風的句子,老師沒能結合課件,充分引導學生感受到風,並且把風吹物動的畫面有感情地讀出來。而且朗讀的方式不夠多,學生沒能真正做到在朗讀中感悟。

3、在引導學生用“風來了,風把吹,風藏在-裏”的句式說話時,因爲模式差不多,但是教師採用訓練的方式一樣,單調,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訓練目的,課堂上激勵性的語言用得不較少。

總之,這節課上的不是很理想,存在很多不足之處。我一定會好好吸收課後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很多寶貴的意見。多聽聽其他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好的教學方法。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多鑽研教材,認真備好每節課,上好每一節課,爭取本學期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