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烏合之衆》的讀書心得6篇 羣體行爲:《烏合之衆》讀後感

其他文案 閱讀(9.04K)

《烏合之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所寫的一部社會科學著作,通過對羣體心理學的深入探究,揭示了羣體行爲與思維的本質特點,並對羣體暴力、民主傾向等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書對於現代社會的政治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與啓示。

《烏合之衆》的讀書心得6篇 羣體行爲:《烏合之衆》讀後感

第1篇

個人、聲望、天時、地利、衰落、宿命、週期、幻象,還是重蹈覆轍......

個人的智商就算再高,也抵不過羣體的力量,羣體纔是掌握權力的實體。

屌絲羣體是強大的,要想影響、改變羣體,要有力量,不僅是智商,更要有聲望、魅力。

樹立理想,或者讓別人以爲樹立了理想,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1.p182如果整個國家真的呈現這種狀態,那麼個人就會向外拓展,去尋求自己失去的力量。公民麻木不仁和絕望,政府各部門隨之必然也會如此。個人沒有了主動性、創新性,缺少導向精神,這就迫使政府開始承擔起一切;政府要指導所有事物的發展,囊括一切,保護一切。最終的'結果是國家成了萬能的上帝。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上帝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大包大攬一切。因此這樣的國家不可能變得強大,必將破滅。

2.尤其是某些民族,他們的政府表面上看是寬容的,許可公民可以幹很多事情。其實,這只是它們給民衆的一個幻象。。。任何文明都有衰落期,這是無法逃脫的,而這種情況就是文明衰落的先兆。

3.能創造也能毀滅,這是時間的特點。誰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宿命,不管是神明還是常人。不管多麼偉大的文明,當它達到鼎盛時期,或者複雜到不能再複雜了便會停止下來。衰落開始時,就像一個人一樣,風華正茂之後便是老年期的降臨。

這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時期。一個種族的衰弱有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支撐種族生存的理想基石率先坍塌下來。與理想同時衰弱的還包括:由它激發而滋生的宗教、政治和社會結構。

……這個種族的才智會隨着古老理想的喪失而完全消失。種族散亂成一羣獨立自處的個人,他們一個個重新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即一羣烏合之衆。這羣沒有未來的人,根本上缺乏統一性,有的只是烏合之衆的一時特性。這些人只能隨遇而安,因爲它的文明變得不再穩定。羣體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這使得野蠻風氣更加盛行。文明也許仍然呈現絢爛的外表,因爲它畢竟經過了歷史的考驗,其實它已經空空無物,成了一座沒有根基的大廈。只要再來一次風暴,必倒無疑。

對所有民族而言,追求理想可以使它從野蠻狀態走到文明狀態。然後,一旦這個理想變得落後,失去優秀的品質時,就會使走向衰落甚至滅亡。這是一個生命循環的過程,是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要經歷的。

《烏合之衆》的讀書心得6篇 羣體行爲:《烏合之衆》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現今是一個羣體時代,人類也是羣居動物,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僅產生了許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觀念。新觀念在不斷地傳播,逐漸在人們頭腦裏生根發芽。無可避免,我們每一天都在參與着羣體活動,作爲一名學生,經常講求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影響着我們更有效的學習,整個羣體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導着行動的方向,最終引領整個團隊達到目標。僅僅只是一個心理活動就能達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羣體的特性,受推薦讀了《烏合之衆》這本書,作者用許多案例闡述了羣體的特徵、心理、行爲特點,我將從羣體的心理特徵談談我的感受。

羣體的一般特徵:在羣體中個人責任感的約束力低,每種情感和行爲都具有傳染性,對暗示具有較高的接受程度,羣衆的行爲缺乏推理的能力,卻總急於行爲。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英雄主義和極端主義的熱忱的宣泄。

回憶起,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個女生因與另一個發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個女生故意中傷另一個女生把她在整個班裏隔離起來,導致整個班級裏的人都不理睬她。發生矛盾這是兩個人的事,可是往往會造成很多人蔘與進來共同暴力,這並不難的一見,學生時代更是常有。甚至我,毫無關係的卻也變成了這個冷暴力者。爲何作爲一個事不關己的外人,我們無法避免呢?原因很簡單,代價太大風險太高。在迫害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很難鼓起勇氣逆羣體的意志而爲,這種個體在羣體中表現出來的膽怯明顯放任了羣體情緒的正反饋效應,越兇殘就更兇殘,越極端就更極端。在羣體中,我們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斷,沒有後果,沒有明天,我們的不滿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積月累的荷爾蒙。

舉個例子,個人在獨立的時候是很清楚的,孤身讓他一人去洗劫商店,即使受到最強的誘惑他也不會去做,他是很容易抵擋這些誘惑的。但在他成爲羣體的一員後就截然不同了,他受到了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驅使,倘若再給他一個懲奸除惡等使命感的信念,他便可以變得義無反顧,這樣的驅使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衝動,並且是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的。

網絡暴力,是網絡時代裏經常出現的令人害怕又無法避免的現象,彷彿擁有着神祕的力量。網絡暴力事件就是一個羣體活動造成的後果。作爲暴力事件中的主力軍的數億網民,很容易就把任何事物推動到人們的視線上,他們之間互相感染,不知不覺中,誇大自己的情緒,力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對不合自己觀念的人發出抨擊,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根本不重視了尋找事實這一重要環節。曾經就有網民誇大甚至編造新聞去攻擊他人,最後事實被揭發,根本與先前的大不相同。此等事件,與書中所提到的羣體的特徵不謀而合。羣體是衝動的'、易變的和急躁的,容易輕信,缺乏理智的。這很好的解釋了爲何網民會頻頻製造出網絡暴力事件。在很網絡暴力事件中,背後其實都有推手,推手們要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把觀念包裝,這些形象化外衣下的觀念,它們之間沒有連續性和相似性的邏輯關係,它們可以隨意被相互取代,且羣體情緒具有單純和誇張的特點。利用好這些特性,推手們就很容易的引領網民的思想,輿論的方向,把網民當槍使,顛倒是非。以上事件,對於羣體的特徵,條條命中。羣體的領袖通過斷言、重複、傳染來控制着無法理性思考的受衆。羣體的領袖通過個人的堅強意志和不摧的信仰來慫恿着羣體的振臂高呼。羣體是個可怕的存在,由於它自身的特點,使得它常常會非常危險。羣體中的人們由於身處其中,自身的判斷力和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時常會做出一些從理性的眼光看來十分不可理喻的事。

羣體,如果我們能瞭解它本身存在的弱點和特性,並加以利用,大大有助於實現領導的功能。給羣體提供的觀點只有當他們是具體的、簡單明瞭的,才能產生影響。所以,在如今的很多羣體活動中,都會有領導者頻繁底給被領導者注入觀念,反覆強化。倘若想要被領導者完成一項任務,讓被領導者更有動力的主動的完成,領導者可以將此任務誇大到使命感層次,進行包裝,使被領導者容易接受並且願意去完成。

羣體,這樣的羣體,是難以教化,卻極易順從,難以管理又極易被聳動。聰明的人會變得糊塗,糊塗的人會變得聰明。羣體通常只有均質,這就解釋了人在羣體活動中爲何無法保持原有的智慧與理性。

在書中說道:“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消弱,從而個性也被消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沒,無意識品質佔上風”作爲一個大學生,應該注意自身陷入羣體思維,限制阻礙自身發展。也應該思考如何打造優質的羣體。處於羣體中的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自己成長的羣體,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做爲羣體中一員的責任與義務,推動整個羣體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不能總是挑剔羣體本身,也要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羣體。是積極樂觀的就要儘可能的去傳遞,不要害怕質疑。對發現不對的地方也要及時指出,積極溝通改正,不能讓羣體慢慢的變得烏煙瘴氣,因爲如果一開始置之不理,最後自己也會被這股灰暗的力量所吞沒。所以,做好自己遠遠是不夠的,我們要選擇良好的羣體,並儘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淨化羣體的環境,我們自身才會更好。

第3篇

一是關於羣體的無意識行爲。正如作者所言,羣體是易受暗示的,你以爲自己獨立做的決定往往包含了他人的暗示及影響。一些愚蠢的、違背內心原則的做法在以個體存在時是絕不會做出的,但被冠以羣體之名時會有種莫名的力量讓你投入其中。“羣體”的存在,會給予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讓人相信所謂羣體的判斷。

二是“羣體不受理性的影響,只受情緒的支配”。讓我最有感受的便是微博上多次發生的新聞反轉事件,比如今年的廣州某國小患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苟晶事件、羅冠軍事件。這些事件最後呈現的真相總讓人意想不到,且一次又一次消費了網民的感情。我自認爲自己還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但當我看到這些令人憤怒的'新聞時,我也和大多數義憤填膺的網友一樣,自然而然地站在弱者的立場相信弱者的話,結果好幾次被真相啪啪打臉。即使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但總有一堆人不長教訓,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前提下對某人某事妄加評判。

?烏合之衆》提到說:“在羣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不管你是聰明厲害的人,還是普通平凡的人,很多情況下做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我是從黃執中學長的微博瞭解到羅冠軍事件的,即使是辯論大神

黃執中在看到該事件涉及的社會敏感問題時也難免情感佔了上風,在沒有一定證據的情況下對此事作出了評判。我們都處在後真相時代:事件的真相在話題中發生一次次的顛覆重塑,情緒一浪高過一浪,公衆不關注真相,只是着力於道德的審判和情緒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轉,但一旦真相被揭開,公衆卻已將事件的原委淡忘。

?新聞學》概論裏,闡述了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我們以爲我們在利用輿論伸張正義,實踐上卻成爲了罪惡的幫兇,成爲了羣體中的一個工具人。

三是關於斷言的說服力。書中討論瞭如何說服選民羣體,其中寫道:“在選民面前,候選人必須哄騙羣體,就算用最離譜的騙術也不過分,再加以異想天開的承諾,才能完全征服選民。"我的腦海裏不由自主地想,這說得不就是特朗普嗎?而現實證明,老是騙人的特朗普卻收穫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名氣。

第4篇

這個禮拜我們讀的是烏合之衆,嗯,是沐風所寫的中國版的《烏合之衆》,以下是讀完後想法:

01、一個人變得無腦,通常是各種原因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給別人貼標籤。

其次,不要忽視自己的任何一個小缺點,也許哪天他就和其他的小缺點一起共同組合產生化學反應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同理,可以培養一些小優點,也許某個時刻也能大放光彩呢!

02、人們更容易花掉偶然性收入,因爲沒有可以對標的努力。

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大家很容易花掉得來的錢,大吃大喝大額購物,消費一些平常捨不得的東西。

偶然性收入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提高大家的消費閾值。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因爲購買了不符合自己消費層次和消費能力的名貴產品,提高我們的消費水平。待消費完畢,再回到原來的普通生活水平會很不習慣。

03、利益和安全感算是非理性行爲的終極解釋,其餘都是他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看起來是人們在路口聚集亂糟糟的一羣之後就過馬路,其實是因爲一開始走的人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增加了通勤效率,於是自然誰也不肯吃虧。還有,當我們闖紅燈被車撞了以後,不是白撞,而是哪怕車原本沒有責任也得賠償,這其實就是一種很不好的暗示,暗示隨意闖紅燈可以增加通勤的效率,風險卻並不大。

所以我們的`所以過馬路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我。最終總結人外在形態可以到,內心的各種行爲都有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爲烏合之衆。

外在行爲可能亂糟糟,內心卻其內在規律,不要輕易的批判一個人,也不要讓自己輕易輕易的讓自己成爲烏合之衆。

第5篇

?烏合之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羣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於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羣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爲三卷,依次分析了羣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羣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羣體的意見,羣體領袖等,深入透 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羣衆的反叛、大衆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羣衆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爲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着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爲精緻地描述了羣衆心態,這部著作對於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啓發好處。

勒龐認爲一羣人聚在一起可以構成形式上的羣體,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羣體。只有當羣體中的成員的自覺個性走向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不同的方向,集體心理和共性特點取代了每個人自身的特點時,這些聚集成羣的'具有共性特點的人就進入了“心理羣體”的狀態,稱之爲“組織化羣體”。

書中說組織化羣體的普遍特徵是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朝着一個明確的方向發展,在我看來羣體的這種特徵是一把雙刃劍。以國家發展爲例,當國家制定了一個正確合理的發展方向後,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會大增,國家發展各種政治、經濟、文化事業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家會實現飛躍性的發展;然而當國家制定的發展政策出錯時,或者說羣體受到錯誤引導時,對國家所造成的破壞也是令人震驚的。

勒龐在書中還提到通過羣體內部的傳染現象,心理羣體中的成員之個性消失,無意識的個性逐漸增強,羣體中每個人會做出無意識行爲。個體在獨自存在時,迫於法律、道德等種種限制加以剋制的欲 望在集體活動時就會顯露出來甚至付出行動,個體可能會做出在以往絕不敢做示 威、遊 行等集體活動極易演變爲暴力事件”,法國近期的“黃背心”抗 議活動也驗證了這句話。

在勒龐看來,羣體的產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羣體更要凸顯。

第6篇

上午醒來,躺着,讀完《烏合之衆》,之後刷牙洗臉,出來吃午飯,才發現,原來下雨了,很冷很冷~吃過午飯上自習室,補了一覺,在自習室睡覺的感覺永遠都是這麼好。還好,沒流口水

那是一本完成於一個世紀以前的書,他給了我們不同的看待羣體、或者我們稱之爲“人民羣衆”的視角。且不評論對錯,姑且擇其一二作爲記錄。

人民羣衆不是歷史的締造者,但幾乎每次社會進步和變革都離不開人民羣衆。

從小,我們接受的哲學教育告訴我們,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一定會有很多人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可是,那些每天起早貪黑種地吃了上頓愁下頓的叔叔大伯阿媽們是如何推進社會文明發展的?lebon通過大量歷史事件,論述了往往是社會精英發現了新的規律、創造了新的事物、表達了新的觀點。然後隨着時間的流逝或通過精英階層的宣傳,這些新的事物、觀念,被廣大人民所接受,並最終植根於人民的大腦中。因此,社會的進步是靠精英推動的,人民羣衆是社會進步的接受者,當然,有時候,僅靠精英階層無法推動社會變革,所以,他們就想到了發動廣大工農階級來推動文明的發展。因此,當一個社會岌岌可危的時候,誰獲得了人民羣衆,誰就可以站在新秩序的金字塔頂,羣衆往往最擅長落井下石的各路招數。

在18xx年的法國人眼裏至少在lebon看來,攻佔巴士底獄的動亂,並不像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那樣是一偉大的革命,太多人在這個革命中失去了生命,太多原本普普通通的市井之士變成了殘暴無比的殺手,而,他們原本都是善良的。一個無所事事的屠夫,僅僅是因爲好奇隨着人流走向巴士底獄。當人們抓住獄長並將他圍在中間折磨時,沒有人會想過他與一個看守果園的農民大伯沒什麼兩樣,沒有人會不同意將他處死,如果有人敢說不處死他,那麼這個人多半也會掛掉。在反抗中,獄長踢到了一個人。瞬間就有人提議,由這個被踢到的人割斷獄長的喉嚨,並在瞬間獲得所有人的認可。於是,被踢到的人,割下了獄長的頭顱。被踢到的人,正是那個好奇的屠夫。而,就算在後來,他也未曾有絲毫悔意,因爲他做了一件大家都認爲應該做的光榮的事情。不要試圖用理性來解釋羣體的行爲,因爲,從他們組成羣體的那一刻起,個體就已變得極其感性,毫無大腦,彼時的大腦空無一物。有句話,“不要和sb爭辯,因爲他們會把你拉低到同一水平線,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呵呵,修改一下,“不要和sb呆在一起,不然你也會變成sb”。羣體的智力水平並不取決於其中具有較高智力水平的個體,而取決於水平更低的那一大羣人。這個有點像水桶理論啊。那,智力水平都高的人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很理性了?看看各國議會裏對罵甚至操起桌椅打架的現象,我們大概就能自己得出結論。所以,加入任何羣體都是一種危險的行爲。

對羣體性質影響力最大的`是種族/種羣,制度、藝術等都只不過是羣體性質的外在表現,只有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個種族的潛意識發生變化纔會帶來本質的社會變化,否則,變革只不過是換一件衣服穿而已。

種族的意識,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它的修正和改良是那麼的漫長,如同人們對宗教的認識一樣,如果將信教的人歸類爲一個種羣,在20xx多年前一個木匠成爲聖人之後,不管經歷過多少場宗教變革,人們依然在信奉着他,核心的內容未曾有任何本質的改變。更要命的是,任何一個人,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包括讓人敬仰的院士、嚴謹的科學家,都不能倖免,因爲,同樣的他/她也處於某個種族之中,他/她的觀點必然也帶着某個種族的印記,只有那個名字叫做沒有人的人可以做到絕對的客觀和唯物。因此,只有時間纔是最最強大的(正如唯有它可以治癒各種感情創傷一樣),唯有時間的流逝帶來的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意識改良的量變,最終引起的質變導致的非暴力變革纔是有意義的,也是代價最小的,否則,革命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推翻現有然後由另外一羣人重新再建立起同樣秩序的過程,因爲,種羣對秩序要求的口味並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