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關於《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2.47W)

寫讀後感能夠提升我們的思想高度,對於我們的寫作能力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你看過《烏合之衆》這部作品嗎?看完後你一定收穫頗豐,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關於《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供大家參考。

2022關於《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1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衆》,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衆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爲: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爲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爲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爲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爲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爲“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爲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衆》讀後感2

勒龐的《烏合之衆》研究的是一個具有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的羣體所會產生的羣體效應,但是沒有研究和解釋這些羣體效應是怎樣產生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評價的:“勒龐的《烏合之衆》發現了羣體中會產生的羣體效應及問題,但是並沒有解釋羣體成員之間建立感情聯繫的心理過程的原因。”

不過個人認爲研究產生聯繫心理的原因應該是心理學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我們作爲投資者應該可以直接借鑑和參考勒龐對已經具備羣體效應的羣體的研究成果。因爲股市應該是一個具備羣體效應的羣體成員構成的羣體行爲表現,股價對羣體成員起到了利益驅動作用,而股價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縱的一個標識而已,尤其是小盤股。從這種角度理解,股市操縱者就可以通過股價的表現,在股民這個羣體中產生領袖效應,以致讓股民形成無理智跟隨的羣體效應。

發現一羣人中能產生羣體效應的共性、激發羣體中的羣體效應、合理運用羣體中的羣體效應。可以讓企業家事半功倍,讓企業中的員工形成一 個極具競爭力、凝聚力的團隊;革命家也是一樣,運用好了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爲你奉獻;,但是如果企業家、革命家是激發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而產生的羣體效應,那樣只會讓其曇花一現,給歷史留下悲慘的一幕。

這個正如毛澤東基於國際共產主義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產生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精神——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改革、讓農民當家做主等等當時大多數民衆的共同嚮往,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的通過軍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實施、強化及驗證其正確性,以致毛澤東漸漸的在羣體中產生的領袖效應,羣體成員也因此產生了羣體效應,萬衆一心的局面,戰勝了國民政府的飛機、大炮。同樣在10 年文革期間發生的歷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歸功於羣體效應的極端無理智化。

《烏合之衆》讀後感3

在這本不厚的小冊子裏,作者講述了很多現象,發表了很多的看法,然而,我從中只看到了三個字:非理性。而且,處在羣體中的人,這個羣體越龐大,越表現出一種非理性。而這,與歐美的政治制度的前提“羣體是理性的”,恰恰相反。

經濟學中,很多問題的分析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然而事實上,人只能做到部分理性。因爲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這個選項,就意味着,其他的選項導致的結果不會爲我們所知,無法做出比較。那麼,永遠只能根據部分信息以及有限的理解力與判斷力來做出滿意的選擇,而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

雖然單個人是部分理性的,但是許多人認爲,當人聚集起來時,人們可以互相彌補掉其他人的缺陷,最終達到利益的一致性與選擇的理性,正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我,並不以爲然。

曾經有這麼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運了一頭牛到鬧市中,然後讓圍觀的人估計牛的重量,寫在紙上,最後對將得到的結果計算,取平均數,發現得到的平均數竟基本符合牛的真實重量。一羣人僅僅憑藉肉眼觀測,就能得出正確的牛的重量,彷彿正好是“羣體理性”的一個有利論證。

然而,這個實驗的前提是,人們沒有進行充分的交流,沒有過多的受他人的干擾而寫下自己的估計,以及有一定的生活常識能夠對牛的重量有一個大致的估計。現實中,很多事情並不具備這兩個前提。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視頻,一羣研究人員進入電梯後,背對門站立,當電梯運行到另一層樓,電梯門開,一個人走了進去,發現他們都是背對着門,在猶豫了一下後,也轉爲背對門。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進入,但也都無一例外的由面對門轉爲了背對門。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自己碰到這種情況,是否也會和他們一樣,背對電梯門。

如果羣體中的人能夠互相交流,那麼,最後出現的情況往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表明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爲什麼“頭腦風暴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評論其他人的想法,要的就是避免出現思想的一致性,也就是思想控制。在一羣人裏面,總有那麼一個或幾個人表達能力更強,態度更爲強硬,在這些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並堅持自己的立場時,更多的人選擇的往往是跟隨他們而不是做出反駁,這正和電梯實驗相一致:如果電梯中的人並不能互相看到對方,那麼即使研究人員的朝向一致,對於後上者而言,也沒有影響,正因爲後上者看到其他人的表現,即使與自己內心想法不同,也會選擇去遵從他們。

爲什麼大多數人會產生從衆心理,因爲他們知道自己不一定是對的,而其他人的想法與做法必定有其道理。因此,就像一羣亂哄哄的綿陽需要一隻堅定的山羊來帶隊,羣體中一旦出現了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那麼,大家往往會跟着那個人前進,以其馬首是瞻。

就像輿論,人們總是追逐着一個個熱點,可能在今天人們還在討論這個話題,明天,大家就把這忘得一乾二淨,討論下一個話題了。身處網絡時代,我想,大家對於“帶節奏”並不陌生,各種事件“反轉”套路層出不窮,人們就“像一棵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以至於許多人高呼“什麼纔是真實的”。

所以說,一個羣體的聲音,往往並不是這個羣體真正的利益所在,而是某一小部分人的想法,由他們主導發出的聲音。

再一個,估測牛的體重,是因爲估測者對於牛的重量是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的,如果讓一羣連單位都不怎麼清楚的小孩子去估測,我想,要能得出正確的重量,幾乎是不可能的。“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才能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最忌的就是“外行指導內行”。試問,讓一羣演員去規劃國家大事,怕是這個國家會被當做一場戲給編排了。

原我們就有着從衆心理,亦或是跟隨心態,而且是在超出自己本專業、行業的事情上,大多數人所能做的,往往就只能跟隨別人。

西方國家所言的“羣體理性”,大家羣策羣力、互相彌補、在各自利益上達到平衡、最終取最優解的想法雖然很好,但終究敵不過現實。

人,終究是非理性的,在單獨一人的時候尚且能夠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一旦進入羣體,且這個羣體越大,單個人的想法就越微不足道,最終呈現的軌跡可能就會越偏離自己的想法。有人說,一人一票選舉制最爲公平。選民兩千萬,那麼,你的力量就是兩千萬分之一,選民兩億,那你的力量就是兩億分之一,這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並不取決於你的理論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因爲,首先,你可能沒有絕對的把握認爲自己是正確的,因而不會一直堅持;再者,就算你認爲自己絕對正確且始終堅持,別人不知道你是否正確,此時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否對於別人是否接受沒有必然的影響,最終,宣傳自己的思想並讓他人接受的,往往靠的是語言的魅力,說得難聽一點,叫蠱惑。

任何一個創業成功的人,必然是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這個人格魅力體現在語言,能夠描繪出一個美好的願景,深入人心,打動人心,而且還能夠提出一種價值觀。高工資,能夠讓人心甘情願的幹活,而價值觀,則能夠讓人不要工資的死命幹活。可以說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跟着一起創業的人呢,雖然一起成功了,但不一定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價值觀的提出,是誰?是創始人,是老闆。接受價值觀的人是誰?是跟着一起創業的人。雖然他們接受了,但這很可能並不是其內心真正想要的,只是被灌輸了他人的思想而已。

因此,我們真的不是理性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其實是身不由己的,是跟着別人亦步亦趨的。當然,正如身處市場中的我們,只能做滿意的選擇,而不是做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