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精選《烏合之衆》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3.18W)

吸引我們讀一本書的有可能是來自朋友的推薦,也有可能只是被書名所吸引,你有看過《烏合之衆》這本書嗎?看完之後記得把你的收穫和啓示寫下來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烏合之衆》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烏合之衆》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參考範文1

正如書名《烏合之衆》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於羣體的特質是持貶義態度的,但對於羣體和個人之間關係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羣體裏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國小的時候,我家樓下後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着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裏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爲中間那個女生處於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羣體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醜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裏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鬥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爲羣體領袖來說,羣衆可通過傳染、重複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羣體進行統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治者和政治家爲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羣體是採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誌。一邊描述羣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治者羣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爲優越的羣體的歧視態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儘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於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度:“宗教迷信是多麼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裏,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於羣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羣體衝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誇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於孤立的個人,羣體中的個體代表着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儘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癒神藥。而對於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爲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儘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有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醜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爲的真實,也不過是統治者想讓你認爲真實的真實。儘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烏合之衆》讀後感參考範文2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典書目之一,後來讀了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裏,經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衆在傳統的信仰與權威崩塌後,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羣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人的慫恿下,民衆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後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勳章。是勒龐創作烏合之衆的社會基礎,他在《烏合之衆》中總結道:民衆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爲,簡而言之,民衆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羣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

在現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衆”存在,盲目從衆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瞭解是什麼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定發展的幸福未來。

《烏合之衆》讀後感參考範文3

從“星雲之眼”的角度看,我們每個人就像一杯沸水,被倒入人羣的海洋,海洋並不會因爲一杯沸水而升高溫度,可這杯水卻永遠消失了。

正是因爲我們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信更相信羣衆的力量,也篤定,這纔是自身最好的棲息地。就在我們把這些奉爲真理時,勒龐在《烏合之衆》中大聲喊道:“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爲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棄是非,用智慧去換取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當然,這話說得過分偏激了,可是,不知你是否記起了一些事?

你是否記是,20xx年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之間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熱潮。萬科董事長王石得知此事後,當即做出捐款200萬的決定,而此舉卻被認爲是“摳門”,引來網絡上一片罵聲,王石在博客中迴應認爲,“萬科捐出200萬是合適的,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爲負擔。”

平心而論,作爲企業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在公衆情緒處於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爲公衆情感的主流時,企業家的這些理性邏輯,刺痛了公衆敏感又的心。他對自己財富的捍衛,在公衆眼裏就會顯得那麼可惡。可公衆們不會理解,他們只認爲災難面前,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乃是天經地義,哪容得富人“吝嗇”,竟不肯多捐些錢財。於是他們憤懣,不滿,以強大的輿論力量壓迫着王石,當公衆情緒遭遇商業理性,王石觸犯了衆怒,可以說是徹底栽了跟頭。公衆這一龐大羣體對這一事件的普遍惡評,其實是掩蓋了中國社會的缺席缺陷。這一聲音的出現,原應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可大多數的我們都只是參與到了指責王石的隊列中去……我們都不知道,任何力量的過度放大,都會模糊其背後的真實。

你是否還記得,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文化知識的摧殘,衆人都道那是由中央領導錯誤發動的。可是,如若沒有羣衆對毛主席極端的個人崇拜,也不會釀成如此惡果。

可即便有以上種種事件的發生,生在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中,我們從小就深知羣衆的力量,無論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還是新世紀的孫志剛事件,“躲貓貓”事件,“70碼”事件,“鄧玉嬌”事件……都在向我們展示,即使羣體會偶爾步入歧途,但其積極影響不容爭辯。

其實,歸根結底,羣衆海洋是由我們這一杯杯水組成的,問題的來源也出自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深陷入工作、學習、家族所帶來的煩惱之泥潭中,心中苦惱、煩悶無處排解。於是乎,當出現一件衆人關心的大事後,不加以瞭解,不加以推理,不加以思考,便對當事人予以強烈的抨擊,嘴上喊着爲了人民,爲了國家,爲了正義,殊不知,究竟這些是真,還是發泄心中的煩悶是真?

如若碰見的真是極其惡劣的社會現象,這倒也不失爲“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若是你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呢?不加以瞭解或是調查,便對其惡語相向,又會對他人,對社會造成多大傷害呢?而那些惡語,又究竟是對社會、他人的不滿呢,還是對自己的不滿呢?

勒龐是保守派精英分子的代表,他在書中強烈抨擊了羣體,強調個人精英的力量。縱然這是部經典之作,縱然其中有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時代變了,世界變了,你,我,我們都不可能孤立於世界而存在,我們也不可能真的憑藉一己之力讓世界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而我們每個人都敏感而脆弱。縱然可以積聚成力量,但缺點也聚焦在了一起,就像被放大鏡放大了一般。我們擁有了巨大的力量,卻變得感性,缺乏思考,缺乏判斷力。共同完成一件事時,若是正確,固然是好,可若錯了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不會積聚排山倒海之勢將我們吞噬?我們能做什麼呢?

對啊!我們能做什麼呢?我們都陷入了泥潭之中,連自己都無法保全。

不,我們可以的。至少,我們可以不把泥抹在自己的胸膛上。沒錯!即使我們跪在泥潭中,我們也不要把抹在自己的胸膛,抹在世界的胸膛上。

如果你同我一樣是名學生,那就不要因學業不順而抨擊教育缺席;如果你是名醫生,那就要因病人情緒而改變態度;如果你是位工廠老闆,那就不要生產次品,危害社會;如果你是名法官,那就不要因個人情感而偏袒任意一方;如果你是一位網民,那就不要跟風隨大流,無端對他人惡語相向……

我們不要,不要把泥抹在世界的胸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