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精選熱門《中國文脈》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3.06W)

你知道嗎?知識是能夠改變氣度的,讀書就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你讀過《中國文脈》這本書嗎?趕緊寫份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熱門《中國文脈》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精選熱門《中國文脈》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中國文脈》讀後感1

喜歡讀《中國文脈》,源於它的名字;堅持讀下去,因爲它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反覆讀幾遍,得益於它博大精深的深層內涵和對文化的思考。

談到文化,勢必是一個極爲博大深遠的話題。它是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源,是我們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爲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歷經千餘載歲月的滌盪,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面對如此之繁華盛景,一箇中國人,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一無所知,甚至鄙薄,顯然是極端可怕的。這不禁讓我們意識到,品鑑和把握先祖賦予我們的財富,並將其不斷延續,推向高峯,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琅滿目。正如我上文所說,把握和品鑑其精髓是關鍵所在。而文學的發展變遷正是華夏文化延續變化的一條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線,它的活力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肝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華。因此,抓住這條主線,有助於我們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文化的神韻精髓。

於是,我仔細研讀了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然而我驚喜的發現,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開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劉和審美潛流。”這正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指明瞭我所追尋的方向,將文學的主線昇華爲了文脈,這正是其根源所在。

點明主題之後,《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爲原點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統一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史記》,魏晉(:中國文脈讀書心得)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展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既是文學的發展,亦是歷史的變遷,生動地爲我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縱觀全書,開始的兩個篇目,《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是總體綱領,它們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爲文脈載體的中國書法史,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分別以個體進行精細論述,使全書更加豐滿充實。作者站在研究者個人的角度,展現的是研究者個人的史觀和研究心得,並不過分強調說教,雖有爭議,但對於像我這樣非專業平民,能夠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藉助研究者的眼睛,鳥瞰浩瀚的中國文脈,“竊取”某些硏究者的點滴研究成果已經獲益匪淺。

大浪淘沙,歷史沉浮,那一條貫穿中國文化的文脈正逢抉擇的關鍵。我們面對着繼承與發揚的機遇與挑戰,餘先生的作品點明瞭社會的現狀與背景的潮流。經典不可複製,此話擲地有聲,既承認了人類一切文化壯舉由盛而衰的必然規律,同時也提出,應當敬畏經典,保護經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組,在大力改革中創造與推進新的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讀後感2

最初對餘秋雨老師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視歌手大賽上,他作爲文化課考官,在評點歌手答題的同時,爲我們普及了很多文化歷史知識,當時很多聽不太懂,只是覺得他出口成章,各種文學典故信手拈來,讓很多人崇拜至極。

後來,讀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讀懂了幾分他的苦心,他對於中華文化是如此的熱愛如此的維護,一心想推廣開來,可是在當今這個人心浮躁一心向錢的社會,他所做的就像是對着大海吶喊一樣,聲音被隱沒在海浪裏了。

但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一起爲民族文化吶喊,一起爲保留我們燦爛的精華而吶喊,可能這些聲音就能匯聚成強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傳播到四面八方。

這篇《中國文脈》,餘老師是依照歷史的順序,爲我們一一清點每個階段最偉大的文學家。從《詩經》的吟唱開始,中國文化開始上路,歷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偉大的詩人和瑰麗的文學作品。首先,在先秦諸子中,分爲三個等級,第一等級:莊子、孟子;第二等級:老子、孔子;第三等級:韓非子、墨子。而餘老師認爲屈原是整個先秦時期的文學冠軍。漢賦的成就相對最弱,幸好還有佔據歷史性學至高地位的司馬遷和《史記》。

魏晉文脈,分爲三段,第一個在戰火硝煙中接續文脈的,是曹操。有很多成爲熟語的詩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他用乾淨樸素凝鍊的筆墨,以開闊的氣勢來寫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兩人,真正稱得上“魏晉名士”。第三段的主角,陶淵明,他以自己的詩句展示了最鮮明的文學主張,戒色彩,戒繁複,戒深奧,戒典故,並創造了一種以“田園”爲標識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淵明爲中國文脈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氣,潔淨之氣,淡遠之氣。本人也是最喜歡他身上這種悠然淡定的超然氣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榮,留下最壯麗的一篇。餘老師心中唐代詩人的前四名,當屬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寫的好的當屬韓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脈的首席,讓給了蘇東坡,他是一個全才,詩、詞、文、書法、音樂、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皆可傲視千年。排在他後面是是辛棄疾、陸游和李清照。及至元代,詩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戲劇的出現,彌補了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一個重大缺漏。關漢卿、王實甫的出現,讓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並肩而“毫無愧色”。明清兩代五百多年,中國文脈嚴重衰弱,還好有一部《紅樓夢》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着,慰撫了五百年的荒涼。

中國近、現代文學,成就較低。現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脈的也就是魯迅。

現代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進中國文脈?餘老師說,首先領略兩種偉大——古代的偉大和國際的偉大,然後重建自己的人格,創造未來。每個試圖把中國文脈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輕人,首先要從當代文化圈裏逃出,濾淨心胸,騰空而起,靜靜地遨遊於從神話到《詩經》、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學星座的蒼穹之中。

《中國文脈》讀後感3

乘隙讀畢餘秋雨先生《中國文脈》,特來作結。

此書位列“餘秋雨書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綱挈領、開宗明義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雖爲後成之書,在先生心中分量卻是極重。先生今年將69歲,讀古人嘆世代風華,臨舊跡感往事來去,行萬里成久遠之思,籍散文展樸正情懷。我年淺筆拙,只能簡談所感,向有歷史擔當的前輩文人致敬。

文學之中,我與詩最有緣。兒時我不懂詩,初讀《新編唐詩三百首》,讀得不解風味。長大一點後,什麼詩都讀。就這樣長到17歲——那時正讀高二,冬日裏某一天,我紅衣紅褲紅靴紅帽,執飯盆快步從飯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後牆之時,我突然拍拍腦瓜子,告訴自己:“哦,這就是詩啊。”從此我認爲自己懂了詩。我也寫詩,13歲和兩個女孩結了詩社,關注洋娃娃也關注世界。這段詩旅18年後戛然而止。

與詩的糾葛並非解決我人生大問的單純線索,軍、史、哲等著作也淨化了我的心靈。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讀這些血火交織的文字,我至今仍將是當初那顆單薄頭腦。同時我感恩身邊不懈奮鬥的人們,他們以待人行事來爲我定義,什麼叫做心胸與夢想。

述說以上經歷,是想說明在有所準備之後,閱讀較不易辜負著者苦心。餘先生縱橫古今,將文脈正統,聯接於品格性靈;把傳世之作,勾嵌於人生沉浮。由於情境皆活,讀者可盡覽數千年名士風采。名士之間,落筆則有輕有重。例如屈原一節,他甚至附上《離騷》全文今譯;而不可繞過的蘇軾,卻僅寥寥數語。約取之間,彰顯著者思考結論——餘先生重視的當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質,靜候佳音”,正在其中。

讀畢掩卷沉思,印象最深處,一爲《離騷》天真爛漫之情,與《夢遊天姥吟留別》遙牽一線。二爲歐陽詢楷書我多年珍愛,不想先生亦重。三爲陶淵明不爲人孰知的短詩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再拜友人推薦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