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心得體會 閱讀(2.34W)

大家在翻開《烏合之衆》這本書的書頁時,一定都被深深的吸引了,那麼在讀完之後都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泰戈爾詩選》讀後感範文2022,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通用10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1

烏合之衆》是羣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成書至今已有100多年。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羣體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信“衆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羣體智慧,但本書卻直言不諱、簡單粗暴地指出羣體的諸多劣根性,認爲羣體中累積起來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羣體不會比伏爾泰更智慧,而是伏爾泰一人要比整個世界更智慧。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羣體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這種心理劣根性直接導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來處理當下工作。儘管基於特殊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和學科背景(羣體心理學萌芽階段),使得該書的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安靜地讀下去會發現,書中關於羣體心理特徵的論述對今天的我們仍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私以爲該書最精彩之處是對羣體心理特徵和行爲的描述。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羣體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隱藏着羣體力量的祕密。所謂的羣體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羣人,從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將羣體界定爲:在特定情況下,聚集成羣的個體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時個體的自覺個性消失,轉而形成一種集體心理,接受心理統一律的支配。在集體氛圍下,個體智力差異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吞噬,無意識特質逐漸佔據上風,往往趨向於衝動、盲目、缺乏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羣體無意識的原因在於:無意識心理活動在生活、邏輯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壓倒性的;羣體壓力、羣體感染、羣體暗示的作用。

羣體的感情主要表現爲:

1)羣體的衝動、易變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輕信;

3)情感的誇大與簡單化;

4)羣體的偏狹、專橫和保守。

作者認爲只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簡單明瞭的觀念才能對羣體產生絕佳的影響力。同時,羣體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連續性,但是羣體的想象力很強,能進行形象思維,越是不同尋常的、傳奇式的東西,越能打動羣體。不可否認,這些特徵對組織羣體活動,比如現代企業營銷管理,特別是廣告宣傳具有很大的借鑑價值。但本書最引人思考之處還在於:羣體時代下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避免成爲“烏合之衆”。

時下,微博、論壇等網絡媒體將大家空前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羣體無意識特徵表現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莫過於充斥在網絡上的各種罵戰,網民的討論熱情可以被瞬間點燃,動輒數以億次的點擊量與關注量,討論也從最初的聲討演變成污言穢語的謾罵,從當事人的人身攻擊延伸到其無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絕路,此時的參與者已經喪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斷,僅是一羣“烏合之衆”。同時,爲迎合大衆的無知趣味,絕大多數的新聞報紙已經放棄了向人們傳授某種主張或信條的權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充斥着輕鬆的專欄、社會花邊新聞等。在羣體特徵表現如此明顯的時代,如何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是我們都該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給於的最大啓示。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2

這本書耳聞已久,一直以爲是一本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學書籍,也從別處聽說過本書的一些觀點,如“個人在羣體中的表現與獨處時有明顯差別”、“羣體整體呈低智商、易衝動、無邏輯等特點”云云。拿到書的時候簡單翻了一下,發現本書著於1895年,距今已120年有餘,同時很多都是作者勒龐受到法國國內及歐洲國家的革命運動影響,而對社會羣體進行思考得出的相關理論。這本書讀起來絕對不是輕鬆愉悅的,如果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思維很容易開小差。

一、羣體的基本特徵

本書起始章節對於羣體心理進行了分析論述,總的來說羣體不善推理,卻急於行動;羣體總是受無意識因素支配,羣體易衝動、易改變、急躁,被外界刺激所奴役;羣體更易受到暗示及輕信;羣體的情緒誇張、單純;羣體易偏執、專橫和保守。

如果上述羅列的這些特性看起來有些抽象的話,你可以想想幾年前愛國青年抵制日貨、抵制家樂福等羣體事件。即使你沒參與過這些活動,事件過後留下的視頻影像資料也可以如實的還原現場,我曾問過一位參加抵制日貨活動的朋友的感受,他的頭兩個字說的是“瘋狂”。據他自己描述,當時他只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態隨着人羣圍觀而已,完全吃瓜羣衆一個,去之前他也只覺得這樣的活動無非就是拉個條幅,呼個口號而已。當大家喊得口號從“抵制日貨”變成了“趕走小日本”“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人人都是熱血沸騰,彷彿不做些激烈的舉動都是不正常的,於是人羣裏有人開始建議砸掉路邊的日系車輛,這時的羣體已經沒有邏輯可言,如果當下有人提出來“這些日系車都是中國工人在中國組裝的,不應該砸”,非但無人會用說理的形式提出反駁,甚至憤怒的情緒有可能還會波及到這個人。

這樣的事情也充分應證了“羣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孤立的個人有主宰自己行爲的能力,而一旦融入羣體,這樣的能力似乎消失殆盡”。

二、是什麼影響了羣體的意見和信念

1.首先是間接因素,包括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教育。

種族和傳統大抵可以歸爲一類因素,因爲一個種族的傳統一定是這個種族形成的綜合產物,它是種族漫長延續過程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沒有這些傳統,文明是不可能形成的,沒有對傳統的破壞,進步也是不可能的。種族和傳統對於羣體觀念的影響,舉個不太恰當但方便理解的例子,中國人過年在傳統觀念裏是一定要回家團聚的,而美國人就沒有這樣的羣體觀念;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看到了春運的壓力,選擇打破傳統過年不再隨春運大軍回家,而選擇出國遊,這種打破傳統的行爲可以看做是一種進步麼?

而政治和社會制度嚴格來說也是種族的產物,制度的形成依靠的是種族傳統、觀念、習俗等,而傳統、觀念、習俗卻很少根據新制度的發佈而立馬發生大的變化。存在於不同種族中的不同制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更適合相應的種族,更體現了該種族羣體的需要。暴力革命改變的可能只是表面,其本質卻依然如故。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延續了兩千年的歷史,朝代更迭不斷,但集權制卻從未發生根本變化,甚至強化了這種制度,很大程度上應當承認它是當時的羣衆迫切需要的產物,是中國古代種族生存的條件。

書中同樣論述了教育對於羣體形成觀念的影響。作者批判了當時法國對年輕人的教育僅僅存在於書本,僅僅要求取得相應的文憑,卻缺失了年輕人最應該得到的教育機會——從實踐中認識世界。教育對於改善年輕人頭腦的作用還是不可忽視的,但作者顯然表現出了對當下教育制度的不滿與擔憂,“爲當前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讓人灰心喪氣,這種教育下培養出來的頭腦,冷漠而中立,且逐漸演變爲一支心懷不滿的大軍,準備隨時聽從烏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辯者的暗示。”

2.影響羣體意見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及套話、幻覺、經驗、理性

形象、詞語和套話對於羣體的影響很好理解,羣體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灌輸給他們的口號而得到激活,使模糊的形象變得更加深刻。理論和說理在羣體中戰勝不了詞語及套話。“團結就是力量”“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這些廣爲流傳的口號,一定比苦口婆心的解釋更深入人心。一些詞語套話雖然在時代變遷中一直存在,但這些詞語喚起的形象和羣體賦予其的意義卻在發生着不斷變化,不同種族對於同一詞語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如作者舉例,拉丁民族的“民主”更多是指個人意志及自主權要服從於國家所代表的社會意志及自主權,因一切黨派一概求助於國家(對於該實例我只做敘述,能力有限未做詳細考證)。而美國的“民主”卻恰恰相反,國家要儘可能保護個人意志的發展。

前面已經說過羣體是不受推理影響的,演說家和領頭者總是藉助羣體的感情而非理性,所以想讓羣體相信什麼,首先得搞清楚令其興奮的感情是什麼。作者拋出的一個觀點不得不引起思考,“幻覺引起的激情和頑愚,激勵着人類走上了文明之路,在這方面人類的理性沒起到多大作用”。

3.羣體領袖及其說服的手法

芸芸衆生總是願意聽從意志堅強之人,而這些人也知道如何使羣體接受他們的看法。斷言、重複、傳染,是他們激發羣體熱情的法寶。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瞭,越容易深入人心,但如果沒有重複的斷言,不會在腦海中生根發芽。斷言的不斷重複就會形成流行意見,強大的傳染過程於此啓動。想想廣告的傳染效應,千百次的重複播放會不知不覺的讓你認爲某某品牌就是最優,即使你不太相信,你也會在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首先試試該產品。

想要建立一種信念不容易,一旦一種信念根深蒂固,想要根除它也同樣困難,羣體對於不同於傳統的意見都持不寬容態度。在中世紀的歐洲,正是爲了尋求和堅持一種不同於宗教信仰的普遍信念,纔有不計其數的發明創新者被送上了火刑柱。即使是在一段時期建立了一種牢固的信念,但在同時期羣體的意見還是會發生左右搖擺,作者所述原因中,有一個原因比較有意思,即“報業(報紙)的發展,不斷的把十分對立的意見帶到羣體面前,而每一種意見所產生的的暗示作用很快會受到對立意見暗示作用的破壞,結果是任何意見都成爲了過眼煙雲,難以普及。”這個原因放在120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海量信息充斥了各種媒體,沒有人能抓住絕對的重點,最有價值的信息被“抓人眼球”的娛樂新聞、突發事件所掩蓋。

三、不同羣體及其特點

本卷主要介紹了異質性羣體、同質性羣體、被稱爲犯罪羣體的羣體、刑事案件陪審團羣體、選民羣體、議會羣體等。這些羣體與普通羣體所表現出來的性質並無大的區別,無論組成這些羣體的個人是高學歷者、聰明的人還是普通人。在這些羣體中亦有所謂的意見領袖,主導着羣體的意見和信念,而這些信念也絕非由理性頭腦生成,不再贅述。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3

《烏合之衆》是一本心理學類讀物,讀起來有些生澀,通篇都是作者基於某些歷史現象或者對民衆有較大影響的歷史名人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將這些看法總結起來就成了這本書《烏合之衆》。

行文結構先是部分提綱類的提要,隨後基於這些提要,作者開始詳細解說與闡述,這之間夾雜着部分例子。書中通過三個羣體特徵來統籌全書:羣體心理,羣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羣體的分類及其特點。在作者眼中,羣體是一羣“烏合之衆”,只是因爲這個社會是由數量衆多的烏合之衆所構建的,因此羣體纔會被需要,纔會被重視。羣體就像洪流,任何處在洪流中的個人,無論品性,才智如何,只要處在羣體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挾,難以自主。作者只對羣體思維與行爲進行解剖如同醫生通過手術將病人的病變的部分展示出來卻沒有治療手段。

書中部分觀點個人覺得有所偏頗,這些偏頗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以及對一些體制或制度的潛在看法。作者作爲西方人這個羣體的一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也能有理解。看完本書,內心想法與情緒都有些複雜。不可否認作者揭示的羣體特徵在當下的世界確實存在,甚至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員。比如網絡這個羣體,就像是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閒人,聚在一起八卦。部分媒體爲吸引眼球,不調查真相,只是順勢推波助瀾,然後網絡暴力,誣陷等等層出不窮。更有甚者網絡公關都能成爲一種職業,只要給錢就能顛倒黑白。網絡之外,現實中的事實如何都抵不過網絡上大衆所認同的事實。

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任何現實都應該可以更好。這種正確與更好應該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結果。不能因爲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後多元發展。社會的正確發展是客觀的,與標榜民主和自由無關,與個人意願也無關,所以不應該被民主和自由所綁架。每個人所認同的民主與自由的邊界不同,這可以求同存異,但對一件事的正確看法可以達成共識,這便是和而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因此每個人在方方面面都有差距,不能等量齊觀。也正因爲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歸宿,各得其所,各安其命。這種安身立命追求的就是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大家普遍追求的應該是這樣一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世界。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4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後露出了內裏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自己這麼蠢過啊”的感覺,然後,有時候會被書裏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麼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麼評價女人的:“羣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生這種誤認的經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爲什麼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衆》即使裏面有以上那些關於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併成爲世界名著廣爲流傳,是因爲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羣體行爲的分析鞭辟入裏,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衆》纔會成爲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冶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瞭解自己在羣體中處於怎樣一種狀態,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5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衆》,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羣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並預見到,羣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衆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爲: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爲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羣體行爲的動因。所以,即使羣體一律的無知、多變、衝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爲認同後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於本民族羣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爲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後,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爲“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於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羣體行爲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後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後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羣體的狂歡嗎?儘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彙,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羣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羣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覆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麼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後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6

學完國學再讀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對於我這種書蟲有點燒腦。讀這種純理論書,過程艱辛苦澀,極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讀,否則一不留神就要重讀。好在篇幅不長,初讀下來,作者很多觀念刷新了我的認知。

儘管書中的一些理論前後有些矛盾,有些觀點過於極端和消極,但這本書問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觀點放在當下仍然適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能爲己所用吧。

書中講到“教育既不能讓人變得有道德,也不能讓人變得幸福,它無法改變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識而言,在大數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別,但就性格而言,他們的區別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計”,這或許就是智商與情商的區別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來還指着多讀幾本書,提高一點情商,然後變得幸福一點點,看來沒戲了,扎心。或許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難幸福吧。

本書還有很多一針見血式的觀點,例如羣體不會思考,羣體沒有理智,羣體的善變、極端、殘忍、奴性,填鴨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寫作風格正是一直採用羣體的特徵和手段,向我們這個讀者羣體進行“斷言”、“重複”和“暗示”,細思極恐。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必須承認,作爲社會羣體中的一員,我們是無法擺脫羣體心理的影響的。所以,不管我們如何特立獨行,當所有人都渾渾噩噩的時候,也難免不隨波逐流,成爲烏合之衆。

那麼,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羣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集體無意識,願我們撥雲見日,凡事主觀,謹慎,冷靜,深思做不一樣的自我!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7

《烏合之衆》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羣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羣體的思想佔據統治地位,而羣體的行爲表現爲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後,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着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羣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麼點?這麼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羣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羣衆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衆情緒此時處於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羣體只會認爲出的少了,從而引發“衆怒”。這羣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並不是所有的羣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衆》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羣衆這種行爲、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爲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爲“烏合之衆”。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8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羣體中的大部分特徵:智商低於羣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羣體總是受着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戶外的得勢”……最後“羣體既易於英勇無畏也易於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羣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麼務必先認同一個羣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羣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羣體和陣營。對某一羣體的認同取決於羣體的言論和發佈的消息——至少我認爲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羣體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羣體的情緒是單純的,誇張的。而羣體又是易受暗示的,於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說到真實已經被羣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羣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麼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羣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麼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羣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複述,因此我不愛寫……鑑於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衆》吧,就應看看這本書,至少此刻都就應看看,羣體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況。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9

8月17日週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於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衆》,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着瞭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裏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衆》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於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爲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爲仍然適用於2010年代的中國,如:

在羣體的靈魂中佔上風的,並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慾望。

個人在羣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衝動、幼稚行爲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羣衆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並不是理性,倒不如說,儘管存在着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裏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衆》讀後感範文10

《烏合之衆》,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爲馮譯更能體現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衆”,怎麼會有這麼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後。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於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後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彷彿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複法、傳染法的大衆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個羣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盛行至今,就是在於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衆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衆,便失去自我,成爲烏合之衆,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羣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着跑?最後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衆的當代意義在於它發現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爲對於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羣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於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羣體烏合之衆的特徵,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羣體的感性,漂浮在羣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