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何以爲家觀後感演講稿12篇 家的真諦:何以爲家觀後感

其他文案 閱讀(2.37W)

《何以爲家觀後感演講稿》是我在觀看這部感人電影后的心情總結與思考。影片以真實而深刻的細節刻畫了家庭的真摯與溫暖,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的重要性。通過這篇演講稿,我希望能與大家分享我對家庭的理解和珍視,並帶給大家一份溫暖和思考。

何以爲家觀後感演講稿12篇 家的真諦:何以爲家觀後感

第1篇

其實生日已經過去一個月,今天看完《何以爲家》才感覺,自己人生又洗禮一遍。

看到這樣的開場白,有點揪心。這個世界,有什麼能比生存還重要,可對一些人,也許沒有出生更好。

整個影片,沒有藝術的跌宕起伏,沒有劇本的起承轉合,只是這個贊恩這幾個月的生活。

當想偷渡去其他國家的時候,只要一份證明,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證明,哪怕一張照片也好。贊恩回了家,什麼都沒有,父親用蟲子來給全家人包括贊恩下了定義,“我們就是蟲子,社會的寄生蟲”。悲哀?可憐?本來是對這對父母恨,說實話,看了整個電影,沒有壞人,沒有好人,沒有正義,沒有邪惡,所有一切的都只爲了生存,哪怕苟延殘喘——信仰告訴他們,自殺是可恥的!

正常這樣生活環境下的主人公,應該充滿對社會的失望,自身沒有善念。可真實的人就是這樣,一個12歲的孩子,哪怕環境惡劣,同樣具備一個12歲孩子都有的天性,對於他無所謂善惡,他只是一面鏡子,所有人看到他的樣子,其實就是自己的樣子。

當拉赫被抓,贊恩最後喪失一切的時候,想放棄約納斯,經過了幾番掙扎,最後選擇他認爲好的方式,讓人販子(贊恩不知道他是人販子)給約納斯一個好的家庭。他完成了一個男人該有的承諾和擔當,當他本以爲可以逃離的時候,知道自己最親的妹妹薩哈死在醫院,他崩潰了——“讓我告訴你們什麼叫沒了,什麼叫真正的沒了”,然後拿着一把刀衝出去,要殺死那個害死妹妹的雜貨店老闆。

看之前,知道大概的故事概要,不過真正看到尾聲的時候,很傷感,腦子裏蹦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侶行》第一季,270說的那句“不是和平的世界,是和平的中國”。有一個鏡頭,一個人道組織去監獄慰問,載歌載舞,一部分人跟着唱歌,一部分冷漠的看着。人,降生在世界,選擇不了出身,但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哪怕一片泥濘,也要堅持走下去,這就是活着!唱歌的人,再給自己短暫美好的幻想,冷漠的人,並非對生活絕望,只不過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存,他們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雖然也期盼“一大盤滿滿的肉餃子”,但也在努力的活着,或許哪一天真的能有呢?!

看到最後才明白爲什麼選擇下面這張圖作爲電影的封面——贊恩身份證的照片。或許從13歲開始,有正式身份的贊恩開始新的生活,但生活依然繼續,依然要奮鬥,不然活着做什麼。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無論身處何境,人要好好活着,而不是一灘爛泥一樣躺在牀上。24歲到34歲,整整十年。大多數人娶妻生子,建立家庭。有時運的,步入中產階級,有自己的事業,大多數也小康之家,過着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付二代”生活。可我這十年做了什麼,一無是處,連最基本的工作都成問題,存款還是爲負數。來得及嗎?就想剛纔說了,人爲什麼苟活於世,因爲要活着,無所謂來不來得及,問題是自己要不要像人一樣的活着。贊恩,尚且生存,我爲什麼要放棄自己呢?

人生沒有如果,所以不要幻想着時間倒推,更不要總去回憶。我還沒到半截入土的年紀,爲什麼不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呢,哪怕晚了十年。目前的環境是,我要準備和24歲人的競爭,雖然多了經驗和成熟的心態,但他們允許自己失敗再來一次,而我只有這一次機會。他們十年後可以重來一次,我只有這唯一的十年。那還不努力,想什麼呢?

給自己定了28天改變自己計劃,從240斤的外型和懶惰的心態開始,28天,自己一定要脫胎換骨!

寫到這,想起黃磊《似水年華》裏面的一句對白“戲是演個自己看的,臺詞也是說給自己聽的”。做到就好!

影片開頭告訴我,這不是一段發生在和平地區的溫暖的故事,而是講述了一個窮孩子殘酷的成長曆程。鏡頭從難民營轉向法庭,這個12歲的男孩,贊恩,竟倔強而堅定地說道:“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下了我!”吃驚之餘,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錯了什麼?

贊恩真的很窮,他沒有身份,不能上學,生活沒有基本保障,甚至還要做繁重的工作,養家餬口。然而,把他帶到世上的父母,卻從未卻從未真心給予孩子愛,肆意指揮他、打罵他。我相信贊恩心裏還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質:善良、勇敢、執着、細膩。他離家出走後,竟然竭心盡力地照顧一個吃奶的嬰兒。但是,薩哈被父母親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帶着滿腔的怨恨,對着骯髒的社會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贊恩真切地說:“希望他們別生了!”然而,他們的父母仍標榜着自己是愛孩子的,難道愛孩子就是把他生出來然後用來賺錢嗎?難道愛孩子就是自己沒房子住時,把11歲的女兒賣給房東嗎?他們一個又一個地生,卻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愛”殘忍地斷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負責任的大人,又有什麼資格爲人父母呢?

我生活在中國——一個自強、上進的大國。在這個和平的地區,人們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斷努力。在這裏,“貧困”的字眼在逐漸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權益,腳下的土地也更加綠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父母恩愛、上進,更是深愛着我和妹妹。我還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學校,老師們寓教於樂,關愛學生;同學們虛心求教,團結友愛,盡情享受知識的饋贈。

在認識贊恩之前,我不知道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裏,竟有一個角落佈滿着灰色的沉鬱。贊思用他小小的身體撞擊了我的靈魂,感動之餘,我還告訴自己——珍惜擁有。

當贊恩在思索何以爲家時,我已經在家的溫暖中成長爲一個提筆寫作的少年,我是幸運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財富,然後投資——關於愛,它是不會虧本的!

何以爲家觀後感演講稿12篇 家的真諦:何以爲家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贊恩,這是護照照片,不是死亡證明。笑一笑。”《何以爲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里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贊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爲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雖然這是一部虛構的劇情片,但影片所呈現的現實和社會都是源自真實的,甚至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12歲的小男孩贊恩,把親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訴父母給了他生命——他們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但依然不停生育,一家人擠在漏水的房子裏,食不果腹。贊恩是家中長子,聰明、早熟,看上去還非常瘦小的身體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壓。

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薩哈第一次來例假,她本人渾然不覺,反倒是贊恩主動把她拉到公共衛生間,讓她清理乾淨,還用衣服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姨媽巾教妹妹用。贊恩不斷地叮囑妹妹,千萬不要被父母發現,他知道,一旦父母知道女兒在生理上已經成熟,妹妹唯一的命運就是被賣掉。然而,妹妹最後還是被強行賣給了商販爲妻,憤怒的贊恩因此離家出走。

贊恩在開往另一個城市的汽車上,偶遇了在遊樂場扮演蟑螂俠的老人,他中斷了原計劃,來到遊樂場希望能找一份工作。在這兒,贊恩認識了沒有身份證明、在餐廳打黑工的拉希爾,他幫拉希爾照顧年幼的寶寶,沒想到有一天,拉希爾還是暴露了身份被抓走了……

影片中絕大多數都是非職業演員,扮演贊恩的小男孩也叫贊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跡,因爲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現的並沒有太大差別。導演說,她幾乎是放任演員讓他們自由發揮,也正因爲這樣,贊恩這個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讓人心疼小演員的遭遇。多麼希望,他沒有體驗過這樣的生活,多麼希望,這一切只是發生在電影裏的故事。

故事的開頭以贊恩和法官在法庭上的對話展開,一個眼睛中透露着疲憊和冷漠的男孩,毅然將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是怎樣的境遇使他在本該肆無忌憚玩耍的年紀邁向了監獄,走上了法庭,步步堅定而又帶着不屬於自己年紀的成熟呢?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過,只以爲很遙遠,不是每個人的12歲都和我們一樣簡單美好。

我們常說,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可事實是你想象不出貧窮的生活,貧窮不是買不起大品牌,奢侈品,而是連喝上水,吃上飯的需求都不知何時,能實現不是他們懶惰而是戰亂帶來的苦難,而貧窮所帶來的是人心的黑暗。因爲貧窮,因爲生活,有多少父母生而不養,對自己的子女辱罵毆打甚至售賣毒品,這不是小說中爲了奪人眼球而創造的情節,而是一個貧窮國家的普遍現象,在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年紀裏,他們從父母那裏學會的是製毒,撒謊以及數不清的下流語句,可他們的父母卻不以爲然。

我們擁有許多個與父母相伴的日夜,父親的肩膀是我們眺望的高度,母親的單車是我們邁出的腳步,我們總以爲理所應當,卻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側,在無數個貧民窟中有多少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可人們似乎總是看不到自己擁有的幸福。在我們眼中似乎每個人都比自己幸福,都有值得羨慕的地方,殊不知我們也是無數個孩子們日夜羨慕的人,我們在他們的世界裏更像天上的星星,渴望而不可及。

如果說虎毒不食子,那人一定是一種比老虎還可怕的生物,贊恩在他父母的陰影下,被迫用一層層荊棘包裹自己,可這無法改變他內心的善良,他將內心的柔軟留給了妹妹薩哈,所以薩哈被賣造成了他永遠的傷痛,離開了這個所謂的家,在一番流離後幫助移民拉希爾,一位單身母親照看他的兒子約納斯,而拉希爾被拘捕,也開啓了贊恩和約納斯的求生之路,爲了約納斯的食物贊恩去偷去搶,吃冰塊加糖來維持生命,誰能說他惡毒?被生活所迫,再次製毒,他飽受毆打和屈辱,這便是被戰亂扭曲了的世界。

可能你無法想象富人的生活有多奢侈,但你絕想象不出貧窮所帶來的悲慘,如果你只有一堆稻草,那就知足於它帶給你的溫度,如果你有一輛單車,那就知足於它迎面而來的風,如果你孑然一身,恭喜你可以擁抱整片河山,慾望永遠不能填滿,所以有了知足常樂。其實你的生命蘊藏了太多未曾被發現的美好,甚至可能一直被你厭煩的,父母的嘮叨。家中的飯菜都是贊恩的夢想,甚至你試卷上刺眼的紅叉也是他們從未觸及的夢想,有何不知足,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祕。

血濃於水也溶於水,只盼贊恩在未來的日子裏有所期待,擺脫陰暗,而我們去探索身邊的每一處美好,在哭過之後,微笑着擁抱爸爸媽媽。

第3篇

?何以爲家》中,孩子發起了對父母的控告,不照顧孩子的人,沒有資格成爲父母!是啊,從孩子的角度而言,百分之百正確,但有能力,有閒暇照顧孩子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20年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20年減少200萬人,但新生人口中,二胎人數佔比近一半,若是不算二胎,新生兒只有760萬左右。和20年全面開放二胎之前的情況對比下看看,從20年到20年之間,新生人口每年都有1600萬左右。不算二胎的新生人口,其實已經斷崖式的下跌了。

各種人口專家,社會專家給出了諸多的專業解釋,但我卻以爲,這部《何以爲家》的電影,其實便是很好的答案!

電影《何以爲家》中,贊恩的生活及其的艱難,不但是要參與到父母的製毒工作,自己還需要搬運比自己還高還大的煤氣罐,更別說讀書學習知識了。而他想要保護的妹妹,因爲早早被父母“出嫁”而不幸去世,更早就了他的悲劇選擇。他的童年生活之中,沒有能從父母處得到一絲絲的愛。

看電影的我,很自然的想到了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些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情況比贊恩又好得了多少,他們的一生,其實都會被人踩在腳下。記得一個大學聯考狀元的話,揭露了很多專家不會向我們揭露的真相。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你以爲你也能通過努力,成爲這些“中產家庭”的一員嗎,你太天真了!北京的所謂中產家庭,其級別至少需要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企業高管,著名醫院的主刀大夫,家裏的代步車以奔馳、奧迪和路虎居多,而且絕對不止兩三輛,至於房產,更是我們無法想象。他們這樣級別的孩子上的都是清華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或者各種國際學校,節假日、寒暑假,都是計劃着環遊世界的旅行計劃。

馬球,高爾夫,音樂會,芭蕾舞,鋼琴,小提琴,如此家庭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擅長,他們可以學習這些來陶冶情操,因爲他們考入世界名校的要求,根本不需要日夜苦讀。他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保持自己繼承的財富與權力。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應試教育體系中,高喊着“大學聯考改變人生”這樣空洞的口號,日夜苦讀,累垮了身體,加厚了眼鏡片,最後,學到的是如何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裏生存,僅僅只是活着。

電影裏的最後,在法庭上,贊恩的父母很無奈,因爲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原生環境中長大的啊,他們甚至想不通爲什麼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們首先要做的事是活着,而後纔會考慮如何照顧孩子,但是他們僅僅是活着都很勉強了,何況是照顧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冤枉,無奈。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似乎真的沒有那麼罪不可赦。

想想現在的中國,有多少的週末父母,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分居兩地,外出務工,將孩子留在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父母願意和孩子分開嗎?看着每一次和孩子分開時候,孩子的哭鬧,哪有父母不心痛的呢?網絡上,有多少留守兒童期盼着父母,多少孩子因爲父母離開而悲痛欲絕。

記得一張照片,是孩子拉着父母不鬆手,不讓父母離開,父母和爺爺奶奶沒有辦法了,就哄孩子說,你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那你總需要準備衣服和鞋子吧,孩子信以爲真,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東西都準備好了,甚至都準備好了如何不成爲父母的負擔,但他匆匆忙忙的準備的這幾分鐘,一鬆手,一轉身,父母已經踏上了外出務工的路,留下他一個人,在家裏號啕大哭!這種場面,在多少家庭上演過,沒有統計,但我知道,很多!

我個人很幸運,住所和父母相隔不遠,一碗湯的距離,下班之後先去父母那邊,因爲孩子在父母那裏,我和妻子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一歲的孩子,只能交給父母養,但我們不能待久了,第二天還要上班的情況下,我們和孩子玩鬧一陣子後,必須回家做準備,必須養精蓄銳,於是,父母會想方設法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時候可以糊弄過,有時候,走到了樓下,卻聽到了孩子傷心的哭聲。

是我們不想陪伴孩子,給與孩子關心和愛嗎?不是啊!這世界,有一個詞叫“身不由己”。這世界,真的很多時候,不遂人意。我們比電影中父母要幸運,我們至少能爲孩子爭取到可以獲得知識,健康成長的環境,但我們能爭取到的,似乎只能是這些了。

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等我事業有成了,等我可以有陪伴孩子的時間了,我再考慮要孩子,因爲不是我們想選擇生而不養,而是欲養而不得啊!而我們經常看到出生率下降的報道,最根本的原因,在我看來,也在這裏吧。

“爸爸媽媽,你能多陪我一會兒嗎?”面對孩子滿懷期望的眼神,若是你是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家長,爲了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你必須說“不能!”因爲你還得爲了孩子去拼搏,去奮鬥!

第4篇

看過《何以爲家》,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唯有悲傷足以治癒悲傷。

本片根據主人公真實經歷改編。在我看來,是一部文藝現實片。以一個大概12歲的小男生贊恩(主人公)爲主線,講述一個有父母生,但沒有父母養的一段悲劇。

本片沒有濃墨重彩的描述悲傷的故事。反而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雖然全篇都是悲傷的鏡頭,但給人的不止是悲傷,還有更多的是感恩。至於具體感受,還是因人而異。

小男孩12歲,已經開始忙於生計,還要照顧弟弟妹妹,在這些事件裏,他從未笑過,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這些事。小男孩爲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妹妹,和家人抗爭,最後激憤離家。那個爭執的長鏡頭裏,我看到了兩種人的縮影,他們堅硬的碰撞,卻無力改變。縱想整個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點。他們只是力量微薄,無力反抗。然後愚昧的一代代的傳承,也因此,讓小男孩11歲的妹妹死於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個商人說,我的岳母也是這個年紀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會變成這樣。當時我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語的情感,當鏡頭切給男孩母親時,她雙眼含淚,眼神低垂,我發現這不是這個女人的錯,她只是一個縮影,一個社會的縮影。當你發覺,整件事情,它是一種無形的“傳承”時,僅僅只是這一個原因,就已經讓人無比動容了。

這個12歲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離這種生活,他經歷了種種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辦法掙錢,也能拿起石頭砸門,還能和父母反抗鬥爭,同時也能用鍋打節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亞女人的孩子,並且不到最後一刻他都沒有放棄那個因爲媽媽被抓而留下來的小孩。他用鏡子的反射看別人家的動畫,他好幾次看着校車上的孩子,投去一種渴望。影片的很多細節,都看得出他靈活,聰明,大膽,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這樣不堪,他依然對未來報有希望。所以因爲人物的特性,讓現實的殘酷突出的額外明顯。他的年紀本該享有教育的權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負擔,不該他來承受。

電影中還有很多觸動人心的畫面,我不想再冗長的一一說明,在故事結束時,我只是覺得有些傷心和難過,以及有一些讓人深思的東西。但當我看完第一個彩蛋時,知道這個故事裏大部分的事件都是這個主演的小男孩親身經歷過的,我的眼淚就無法忍住了,這個時候的感受,加上剛剛經歷過影片中發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難受就像達到一個頂點。但是讓我情緒崩潰甚至出現抽泣時,卻是因爲看到第二個彩蛋,因爲小男孩在現實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報中那個笑臉的照片,並且已經開始接受教育了。情緒的失控,只是因爲找到了一種安慰,就像是熬過苦痛後看到曙光,人們很容易喜極而泣,難以自抑。

第5篇

?何以爲家》(音譯《迦百農》)是由黎巴嫩女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的電影,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影片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等衆多獎項提名。

瞭解到《何以爲家》這部電影,是從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中看到的,在看完它的宣傳片後,我也選擇了去影院觀看這部並不煽情卻讓人感動的影片。影片的開頭是男孩贊恩從監獄被帶到法庭的場景,隨着法官的詢問和贊恩父母及女孩拉希爾的出場,贊恩的回憶也一幕幕被呈現出來。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爲家中長子的贊恩,不僅要在雜貨店打工送貨,還要幫助父母製作飲料進行販賣以及帶着弟弟妹妹們售賣手工果汁。當妹妹被強行賣給商販爲妻時,贊恩憤怒離家。之後遇到一對沒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強生活。然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重重磨難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驚的舉動……

影片用現實和回憶交織的敘事方式,告訴觀看者贊恩要起訴父母的前因後果。也通過跟拍的視角,近距離的觀看贊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男孩贊恩的無奈和絕望。贊恩的扮演者就是一名敘利亞小難民,影片中的許多情節都是他的真實經歷,所以他真實的表現出在戰火和貧困中生活的孩子的真實樣貌。影片中小小年紀的贊恩承受着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表現了他的堅強和善良。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推車送煤氣罐的時候,看到那些校車送回家在打鬧的孩子們時,那羨慕又隱忍的眼神,使人感到心酸。

電影裏的情節不只是個故事,導演用鏡頭和熒幕,讓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頭正在發生的事實。這種真實讓我感恩自己出生在中國,可以接受教育選擇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強大祖國和和諧穩定的社會重要性,是我們生活的保障。最後,像電影結尾說的:願每個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第6篇

帶着同情與傷感看完《何以爲家》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戰亂而流亡失所的災民們苦難生活的同時,也對仁愛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摯的熱愛。

?何以爲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敘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悽慘的生活境況。因爲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一些雜工維持生計,孩子們也要在街頭叫賣賺些小錢。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擠住在小小的出租屋裏。即使這樣,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個難題,父母無奈,只好把恩讚的妹妹——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賣給別人。

恩贊知道後試圖帶着妹妹逃離這個家,後來沒有成功,並遭到父母的呵斥,打罵,最後妹妹被賣給了別人做妻子。恩贊爲此離家出走,到處尋找,希望有人僱傭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後遇到了同爲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贊,白天自己去工作,把兩歲的兒子交給恩贊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張假身份證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證她買不起,只好到處湊錢,在湊錢過程中被警方拘留並關進了監獄,恩贊帶着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維持生計,度過了一段極端艱苦的日子,最後實在沒辦法就把這個孩子賣掉了。恩贊回到了原來的家,希望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出國逃離這個暗無天日,過着像蟑螂老鼠一樣卑賤的生活!

才知道原來自己一家人都沒有身份證明,同時得知妹妹因懷孕意外出血過量未能及時搶救而死。他憤怒地拿着一把刀衝出家門,把買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結果被關進了監獄。他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爲父母生了他,卻沒有盡養育的責任,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並藉此向所有難民呼籲,吶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雜破舊擁擠的居住環境,以恩贊一家爲代表的街頭巷尾四處流浪蓬頭垢面飢餓的眼神,以及沒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維持生計地位卑微的難民。戰爭!罪惡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平民流離失所!讓無數個家庭陷入水深火熱!

仁愛,和平,穩定,發展,繁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兩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曾說過:“21世紀拯救人類的,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戰爭!《何以爲家》只是戰後難民苦難生活的縮影,爲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我們呼籲和平!只有仁愛,才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只有仁愛,才能讓社會穩定發展,只有仁愛,才能讓民族繁榮昌盛!

第7篇

你是人間的天使,你來這世上,要和心愛的人一起看看太陽。

我曾經以爲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們一樣,不管家境富裕與否,我們都是帶着滿滿的期待被帶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會被父母的愛始終包圍,可這樣根深蒂固了十幾年的想法卻在這樣一部影片面前被擊碎了,魯迅說悲劇就是將你認爲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你看,又或者,只是將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種無助和無能爲力也許纔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從來沒有因爲某個影視劇或影片而難過很久,因爲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來的大多是誇張的不現實的橋段,但這部《何以爲家》之所以可以讓全世界的人爲之動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這故事裏大多數的情節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們永遠無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麼樣的黑暗和苦難。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樣,我們無條件的相信着父母給我們的愛,那是一種每個人都從未有過懷疑的,如同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們難以想象的是,這個世上真的有人會爲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顧自己孩子的命運。我沒有權利評價別人的做法,因爲我無法體會他們的苦難,但聽到小小的贊恩說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下了我,我想每一個人都會被這句話所觸動吧,他是有多絕望纔會覺得還不如從未來過這人世間,這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被迫承擔了太多他本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苦難,說到底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是個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運帶給他的,確是我們永遠無法品嚐的苦澀,如果有一天,父母都無法依靠,無法相信的時候,那該是多麼的無助和荒蕪啊。

我曾以爲父母愛子是本能,可現在我終於相信,在面對生活,社會的無盡黑暗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選擇自己,就像影片裏對於自己女兒的死亡在短暫的悲痛之後又恢復了麻木的母親,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她是無能爲力,就是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使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彷彿被鈍器來回撕扯。孩子,唯願你堅強,唯願你相信苦難終會過去,唯願你從絕望中醒來,不再哭泣。

其實悲劇永遠都不只是一羣人的苦難,而是一個社會,一種制度的悲哀,所幸總會有人帶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臨人間的天使,人世一趟,願他們都能被溫柔以待,平安喜樂。

第8篇

?何以爲家》這部電影主要敘述了小男孩贊恩的苦難經歷。贊恩不知道自己的年齡,父母把他生下來,卻連他的出生日期都記不清,法醫只能根據贊恩的牙齒來推斷一個大概年齡。這個大約12歲的少年,卻把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起訴理由是:父母生下了我。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讓人頗爲不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贊恩在親情面前表現得無比冷漠,甚至對親情充滿了恨意。

隨着劇情的深入,我慢慢理解了。在贊恩看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多餘的,作爲長子的他默默把家庭的重擔扛在瘦弱的肩上,吃不飽穿不暖,更沒有學上。在這裏,男孩是勞動工具,負責養家餬口;女孩是一種商品,可以換錢,父母只管生,不管養,稍有不滿就對孩子們不是打就是罵。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贊恩父母卻還是不停地生。家裏窮成這樣,連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爲什麼還要生?勞累一天回家的贊恩看到小妹妹的腳被鐵鏈捆綁着,他煩透了父母。他能看到弟弟妹妹日後的生活,終有一天他們也會像贊恩一樣,小小年紀就要去給人當童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齡人揹着書包去上學……

當大妹妹薩哈爾被賣掉後,贊恩就離家出走了。他在這個城市裏四處流浪,直到他遇到了心地作文/善良的拉希爾。拉希爾和贊恩一樣,沒有身份證也是黑戶,她還有一個一歲大的孩子尤納斯。拉希爾並不富裕,她靠打工維持母子生計,狀況只比贊恩好一點點。但是儘管這樣,她依然收留了這個陌生的男孩。拉希爾對孩子付出的母愛和贊恩父母只管生不管養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什麼叫母愛?母親給了孩子生命,還拼盡全力撫養孩子長大,這纔是真正的母愛!

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深深吸了口氣,和贊恩比起來,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啊!

我們的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因爲無數中華兒女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將自己奉獻給祖國、奉獻給人民,纔有了我們如今的歲月靜好,纔有了祖國的繁榮富強!

飾演主角的小男孩贊恩·阿爾·拉菲亞可以說是本色出演。他和飾演他妹妹薩哈爾的埃贊都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埃贊甚至在拍攝過程中一度被拘留。

贊恩和埃讚的遭遇都是戰爭造成的,他們只是難民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我們不是生活在沒有戰爭的時代,而是生活在沒有戰爭的國家,國家的強盛,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尊嚴和安全,而是真正的幸福保障。

看完這部電影,我暗自下定決心,我要加倍努力學習,克服遇到難題就退縮的惰性,積極主動勤思善學,力所能及主動幫助他人,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大家庭。

第9篇

看這個影片最大的感觸是,幸好我生長在中國。這些年中國越來越強大,保佑着中國千千萬萬的小家,讓我爲自己是一個黃種人而感到自豪。

影片講述了一個12歲小男孩起訴他的父母,控告他的父母,生而不養。忘記是什麼場景下聽說了這部電影,因爲題材很新穎,令我有些震驚,未成年控告父母,上,這是我知識範疇裏的第一例。我深刻明白父母生而不養,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太過太過現實,當時並沒有去電影院看,一是最近越來越忙,二是人越長大,心越柔軟,接受不了殘酷的事物,美名其曰眼睛容易進沙子。

贊恩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不幸的是他的出生,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下,幸運的是他最終發起反抗,得到了相應的良性結果。在他的身上我看到千千萬萬和他一樣背景的小孩,敘利亞、非洲等等,這樣的小孩很多。以前說窮是一切的根源,窮讓他們一代一代,惡性循環,生一個再生一個,總覺得生完纔會有更好的生活,這就好比舊社會中的中國,那時候也是這樣,越窮越要生;而現在不只是窮,還有許許多多的戰爭導致,讓那些小孩在該讀書的年紀,卻要承受不該有的磨難。

想起《火影忍者》裏,村落的建立,就是千手柱間在經歷了弟弟們在戰爭中犧牲、經歷了太多的打打殺殺,想要結束這一切,創立一個沒有整天打打殺殺、安全的環境,小孩們可以愉快地讀書,商人們做着生意,忍者之間相互切磋忍術,一切都是美好舒服愉快的。

這就是國家的建立初衷。所以說國如果都不是國了,那麼哪裏有家呢?

贊恩在妹妹被父母賣給阿薩姆後,離家出走。我深刻佩服贊恩的勇氣,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繼續呆在這個家裏得到的是什麼,因此也註定他的不凡。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一個的選擇構成的,當你面對這樣的境地,在你12歲的時候,你是否有勇氣離家出走,去追尋自己生活的意義。

贊恩在街上求助了那麼多人無果,遇到了拉希爾,一個偷渡到黎巴嫩靠假證件度日的她,最終她將他帶回了家。

拉希爾,一個即便生活再不幸也不會拋棄自己孩子的拉希爾和贊恩的父母親形成了強烈對比。你看窮人們也有很多種選擇,拉希爾選擇對自己的小孩不放棄,贊恩的父母選擇將薩哈賣給別人,以謀求利益…

故事到這裏,贊恩過起了在家帶小孩的任務,拉希爾出去上班。贊恩照顧起孩子來也毫不含糊,小小的年紀,已能擔大任。

拉希爾從公司帶回了蛋糕,我以爲故事至少會再美滿幾天,但馬上就出現了殘酷的現實,拉希爾在市集中被拘留了,因爲沒有證件。

想到她去市集中的原因,不免唏噓。鏡頭切到她和她媽媽打電話的情形,讓人很是淚目,原來她是爲了去給她媽媽打電話,告知媽媽,這個月無法寄錢給她(因爲需要攢錢買假證件)。拉希爾的善良,她的孝順。生活的不幸並沒有帶走她身上的美好品質。

自此贊恩開始了獨自帶娃的艱辛生活,即便在阿斯普羅表示將約納姆給其它家庭收養時,仍舊小心提防着,然後用心照顧着約納斯,雖然最終無奈之下還是將約納斯交付給了阿斯普羅,但我卻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至少阿斯普羅答應,會好好照顧約納斯,將他送給條件好的人家,因爲我知道跟着12歲的贊恩,還沒斷奶的約納斯生活將不能保障。

影片中假造身份證的阿斯普羅,一開始讓我覺得是個不擇手段的人,需要拉希爾1500才肯製造假證件,其他人卻只要800,是因爲想得到約納斯所以不折手段,但最終的最終,我卻對他改觀了,至少還算是一個善良的人,在贊恩帶着約納斯去找他的時候,我很害怕他會採取強制手段把約納斯留下來,但是他沒有,他給了他們食物,讓我覺得挺溫暖,雖然說他幫助人們偷渡、製造身份證違反了法律,最終被捕。

第10篇

以前幾乎從未關注過阿拉伯語類的片子,偶爾看到這部電影的介紹便去看了一下。這部電影講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父母的故事,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地撫養他。我覺得這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一個關於孕育生命的故事。

雖說在戰亂頻發的阿拉伯世界,生活確實很艱難,可是這樣的問題又何止存在於那樣的社會中呢,其實在中國社會中也存在於類似的情況,也許有多少人甚至都從未明白孕育生命的意義究竟是爲何。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影響下,“不孝有三,無後爲大”、“養兒防老”這樣的思想是十分普遍,而在這種情況下,有多少人是爲了生孩子而生孩子的呢?其實在中國有很多人是在壓力之下生孩子的,這個社會給了人們太多的壓力,來自父母的壓力、來自社會的壓力。催婚、催生也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必備技能吧,父母的出發點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爲了子女好的,可是也給子女造成了壓力。而社會的壓力來自於,在大衆的思想中,生兒育女的人生纔是正常的,可是“只有生過孩子女人的人生纔是完整的”這樣的觀點簡直就是謬論,可是確實有很多人就是覺得自己應該像別人一樣生兒育女才生的,其實在新生命真正到來之前,有多少從未想明白過孕育生命的意義究竟爲何。

回到跟電影思想有關的內容,在眼前的社會中,關於生命的孕育,有一個問題是跟電影內容相似的,就是很多人在孕育生命的同時,缺乏對自己現實能力的考慮。其實我們會發現一些事情,有些看似條件不怎麼樣的家庭卻孕育了多個生命,甚至於說條件越不好的,生的孩子越多。我可以不誇張地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有人說是意外,懷上了不生不也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確實,可是如果自己注意點,又怎麼會有意外呢?

就像電影裏說的一樣,其實,在創造生命的同時,人們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是否能夠給即將到來的生命,好的生活、好的教育,是否能夠好好地養育一個孩子,其實這個好的標準並不高,只是如果孩子多了,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很難承擔的。而在很多條件差一點的家庭裏,他們的期望只是孩子能夠健康的長大,可是他們又是否考慮過其實如果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其實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在一些地方還有一種現象,年紀輕輕就成爲了父母,這樣的現象也是我所無法理解的現象,事實上偷嚐禁果並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負責任的創造出一個生命就是嚴重的錯誤。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一個孩子的父母還是孩子”這意味着什麼,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一場災難,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你根本不知道父母不成熟的人生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第一個倒了,後面的一切都會受到影響。比如說:一對年輕的父母由於經濟能力問題,需要在孩子出生之後就要外出打工,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缺少父母足夠的陪伴,而帶來的影響就是孩子成長期的不完整,這樣的結果甚至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更不要說在孩子最初人格樹立階段不成熟的父母所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生兒育女的意義在哪兒,我不便妄加評論,但是這個意義確實值得人們去細細思考,而不是爲了生而生。作爲女性更是如此,如果不考慮清楚,那麼和生兒育女的工具又有多大的區別呢,這個社會總是在宣傳男女平等,可是女性如果都無法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生兒育女、生不生孩子,那是否也是一種悲哀呢?

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敬畏,但可惜每一個生命的到來都不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而是由他們的父母。我想,每一個真正想做父母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到來之後可以給他們最好。可是現實中呢,有些父母從未想過自己能給孩子怎樣的生活,就選擇了創造多個生命,就像以前常見的,撿垃圾收廢品也帶着好幾個孩子。也有一些父母,他們給了孩子良好的物質生活,但忽視了孩子的成長,還美其名曰努力工作是爲了孩子的將來。其實我覺得,在中國社會中,“爲了你好”其實是最可笑的藉口,有多少人就因爲這句話做了自己本不想要的選擇。電影《何以爲家》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如果父母生了孩子卻不好好養育他們,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家又何以爲家呢?反過來說,如果你無法好好地養育孩子,那麼你們創造這個生命又是爲了什麼呢?

第11篇

“真主想讓我們做腳下的地毯,生活就像一堆狗屎,比我腳下的鞋還髒。”這是得有多麼悲傷,纔會說出的話啊,更難想象的,便是這話出於一個十二歲孩子之口。

贊恩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他受唾棄,遭着父母的嘲笑,可是生活並未因此而停下。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中,贊恩已學會了比同齡任何一個人都要成熟,他的眼裏總是飽含憂鬱,可他卻並未因生活的不公而自暴自棄,正因爲如此,他纔在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世界裏,用小小的身軀扛起一份又一份責任;他抱着生活的艱辛,卻還不忘自己的夢想——去念書,去一個平安幸福的國度唸書。

贊恩就如一朵蓮花,不是嗎?人們總是懷着陳舊的思想去束縛他,可是他仍保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於是他用一個畸形如7歲孩童的身軀,毅然離家出走,去尋找自己的夢想。他雖然表面冷酷,卻還仍是個孩子,他會被遊樂場所吸引,因爲那是他從未擁有過,卻渴望擁有的歡樂、溫暖和來自家人的親情。

他又一次被自己的善良做出了選擇,面對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嬰孩,他付出了自己的責任。面對嬰孩時,他是那麼親切,亦或許孤獨的人最親切,悲傷的人笑得最歡,因爲他們不想讓別人經歷他們所承受的。就像贊恩希望自己能給弱小的嬰孩更多一點溫暖,再多一點有人關懷的時間,不要又如自己一樣,成爲一個被人唾棄的孩子。

所以,贊恩喊出了“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下了我”這樣令全世界震驚的話語。

生活從未因任何一個人而停止,生活太快,讓一些身於苦難中的孩子,還未來得及去追趕,就已被唾棄,被擲倒,最終被自己放棄,心安理得繼續在世界的黑暗面生活,成爲又一個可憐人。正因爲如此,堅強的贊恩才更顯難得,不是嗎?我們沒有誰,能像他那樣做一朵生於地獄中,不畏風寒的白蓮花,引得生活回頭,重又注意到。

要做一朵蓮花,在過快的生活中,蓮心猶存,纔不會忘記初衷。

第12篇

影片開頭告訴我,這不是一段發生在和平地區的溫暖的故事,而是講述了一個窮孩子殘酷的成長曆程。鏡頭從難民營轉向法庭,這個12歲的男孩,贊恩,竟倔強而堅定地說道:“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下了我!”吃驚之餘,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錯了什麼?

贊恩真的很窮,他沒有身份,不能上學,生活沒有基本保障,甚至還要做繁重的工作,養家餬口。然而,把他帶到世上的父母,卻從未卻從未真心給予孩子愛,肆意指揮他、打罵他。我相信贊恩心裏還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質:善良、勇敢、執着、細膩。他離家出走後,竟然竭心盡力地照顧一個吃奶的嬰兒。但是,薩哈被父母親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帶着滿腔的怨恨,對着骯髒的社會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贊恩真切地說:“希望他們別生了!”然而,他們的父母仍標榜着自己是愛孩子的,難道愛孩子就是把他生出來然後用來賺錢嗎?難道愛孩子就是自己沒房子住時,把11歲的女兒賣給房東嗎?他們一個又一個地生,卻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愛”殘忍地斷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負責任的大人,又有什麼資格爲人父母呢?

我生活在中國——一個自強、上進的大國。在這個和平的地區,人們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斷努力。在這裏,“貧困”的字眼在逐漸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權益,腳下的土地也更加綠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家庭,父母恩愛、上進,更是深愛着我和妹妹。我還生活在一個有愛的學校,老師們寓教於樂,關愛學生;同學們虛心求教,團結友愛,盡情享受知識的饋贈。

在認識贊恩之前,我不知道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裏,竟有一個角落佈滿着灰色的沉鬱。贊思用他小小的身體撞擊了我的靈魂,感動之餘,我還告訴自己——珍惜擁有。

當贊恩在思索何以爲家時,我已經在家的溫暖中成長爲一個提筆寫作的少年,我是幸運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財富,然後投資——關於愛,它是不會虧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