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廣東15座最出名的道觀

排行榜 閱讀(1.8W)

15、羅浮山酥醪觀

酥醪觀,位於博羅縣西羅浮山羅嶺之北,浮山之西。是羅浮山道教五大觀之一;建於晉代,有1600餘年的歷史;1988年,由香港圓玄學院出資修復。古時在周邊城市小有名氣,而近代則因蔣介石曾在觀中求得“勝不離川敗不離臺”一卦而被人津津樂道。前臨荷塘,宏偉壯觀,舊志贊曰:“洵棲靈之奧區,修養之福地。”歷代視爲修身聖地。

14、玉龍宮

汕頭市潮陽區石洞玉龍宮,位於該市的東山北側。在茂密的樹蔭下,有一巨石直下覆蓋而成的天然洞府,洞門口塑有“日·晶企光天下”、“月朋··照乾坤”的聯對,橫匾爲“一洞天”,宮的正面聯對爲“玉成石室初開混純”、“龍聚洞天始奠乾坤”,橫匾書曰:“玉龍宮”。整個宮觀狀似“醒獅戲球”。宮的前面是一座小型水庫,每逢風和日麗,湖光山色,爭相輝映,景色十分秀麗迷人,每當晨起,習武練功者和遊人絡續不絕,隨着道教經樂《白鶴飛》的音樂聲,響徹整個晨空,更加使人感到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13、廣東省江門市新會紫雲觀

紫雲觀是廣東省較大規模的道教宮觀,其道觀是屬道教中的全真道龍門派。坐落於新會圭峯山石澗郊野公園的鳳山腳下,佔地4.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紫雲觀依山傍水,左青龍(紫雲路)自南向北環繞而過,右白虎(石澗水庫)自北向南潺潺流淌,形成“聚寶盆”之勢,是仙家修行福址。

12、何仙姑廟

何仙姑家廟是增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爲新八景之一,名爲“小樓仙源。相傳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姓何名瓊,是增城小樓人,家廟爲祀奉何仙姑而建。廟宇始建於明代,清咸豐八年( 1858 )重修。正堂供奉樟木雕塑的何仙姑像,左邊牆壁有一幅八仙浮雕,右側有一口天花井,名“仙姑井”。廟正堂右側的瓦脊上有棵桃樹,人稱“仙桃”。

11、白沙龍母廟

白沙龍母廟是廣東較具代表性的龍母廟建築,它位於端州區西郊、龜頂山東側的西江江畔,因廟址直面西江北岸的白沙灘,故得此名。白沙龍母廟建於明代1587年,其中藍色琉璃瓦頂的龍母亭,遊人至今可見柱上刻有“書賜龍章恩承上國,碑銘母德澤沛神州”的對聯。龍母廟雖經歷代修葺,不可逆的損毀建築仍然不少,大殿中殘存着約56平方米的東廂房,是爲數不多的遺址之一。白沙龍母廟現存較爲完好的當屬廣蔭坊,它是一座罕見的、不折不扣的清代古觀石牌坊。牌坊立於半米高的精雕花崗岩石須彌座上,約爲廟寬的二分之一,六柱開間全爲花崗岩石精雕而成,牌坊上鑲一塊前後兩面刻着蒼勁有力的宋體“聖旨”字樣匾額,周身花雕技藝精湛至極,是遊人合影必到之處。

10、五仙觀

五仙觀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233號。現寺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穀神廟。該觀屬道教,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後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爲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後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岩,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爲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裏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9、廣州市南沙天后宮

廣東15座最出名的道觀

南沙天后宮,緊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坐落於大角山東南麓,依山傍水,其建築依山勢層疊而上,殿宇輝煌,樓閣雄偉,在天后廣場正中就是石雕天后聖像,是爲紀念海上女神林默而建,建築特點是集北京故宮的風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氣勢於一體,其規模是現今世界同類建築之最,被譽爲“天下天后第一宮”,也是東南亞最大的媽祖廟。天后聖像高達14.5 米,屹立在天后宮廣場正中。

8、佛山祖廟

廣東15座最出名的道觀 第2張

佛山祖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始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至清代初年逐漸成爲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祖廟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廟建築羣。禪城祖廟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爲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現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祖廟博物館館藏文物以道教及佛山地方民俗文物爲主。館內基本陳列充分展示道教文化、武術文化、佛山民間藝術等民俗文化,每年舉辦春節祈福、“三月三”北帝誕、鄉飲酒禮、春秋諭祭等影響深遠的民俗文化活動。

7、都城隍廟

廣州城隍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地區較大、較雄偉的城隍廟。城隍作爲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碉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衆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據歷史記載,廣州府的城隍由於是受省級長官拜謁,地位比本省其他府城城隍高,到了清雍正年間,廣州府城隍升格爲管轄全省的都城隍,廣州府城隍廟升格爲都城隍廟。原城隍廟有儀門、中門、拜亭、大殿等,拜亭左右有齋宿所,曾被評爲清代“羊城八景”之一。1920年拆廟建街時,拆去拜亭前的建築,鋪成了一條長達280米的大街,城隍廟也拆剩大殿和拜亭。

6、廣東省羅浮山沖虛古觀

羅浮山沖虛古觀位於羅浮山朱明洞景區麻姑峯下,南臨白蓮湖。爲東晉葛洪創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初爲葛洪修道煉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後,晉安帝在此建“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擴爲“葛仙祠”、宋元祜二年哲宗賜額改爲“沖虛觀”,一直流傳至今,成爲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黃龍廟等,均認它爲“祖庭”。

5、廣州市廣東圓玄道觀

廣東圓玄道觀”位於花都區西面的畢村附近,由香港圓玄學院出資興建,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開放。經過近幾年的擴建,規模越來越大,佔地面積有近百畝,形成廣東道教活動的中心。廣東圓玄道觀坐落於廣州市花都區秀全街九潭村,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秀全故居”僅1公里,東臨廣清高速,經主幹道迎賓大道可直達道觀。廣東圓玄道觀是經國家宗教部門批准,由香港圓玄學院出資,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圓玄學院董事局主席趙鎮東先生一手創建。

4、廣州市南海神廟景區

廣東15座最出名的道觀 第3張

南海神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古廟坐落在廣州市黃埔區廟頭,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曆代皇帝祭海的地方。南海神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保存下來的規模較大、較完整的海神廟,在對外交通貿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對外貿易交往的歷史見證和重要史蹟,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風順。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

3、三元宮(廣東省廣州市)

廣州三元宮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爲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據史書記載爲東晉時南海太守鮑靚所建,明代萬曆年間重修時始稱三元宮。三元宮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漸次升高,現存各殿堂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佈局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爲中心,殿前拜廊,東西連鐘鼓樓。大殿後爲老羣殿,大殿兩側自南向北,東側爲客堂、齋堂、舊祖堂、呂祖殿;西側鉢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築。 1989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

2、純陽觀

純陽觀是廣州市較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於海珠區漱珠崗,純陽觀爲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據地質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出的熔岩堆積而成。漢代楊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嶺南畫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這裏設帳講學。純陽觀爲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在道光四年所建。自從1987年歸還道教管理後,我們在2003年重新對純陽觀進行修復,工程歷時7年,至今還在完善之中。

1、黃大仙祠

廣東15座最出名的道觀 第4張

黃大仙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芳村的花地村。當年神廟的正門,當街有一座樓,石柱、門樓頂均有花紋圖案裝飾。陳濟棠主粵時,舊黃大仙廟被改作孤兒院。抗戰時期,廣州淪陷,舊黃大仙廟充作日本憲兵司令部。解放後還可見廢碉堡和被害者遺骨。復建後的黃大仙祠坐落在芳村區的古祠路1號。黃大仙祠是一個集傳統風俗、文化、藝術和旅遊爲一體的旅遊寺廟景觀,以環保爲主,總體設計上採用升高主建築的方式,整個平臺向南傾斜10度而建,下雨時屋頂及平臺的水從龍頭口流入魚池,用作灌溉花草和儲存作救火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