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最新8篇

教師文案 閱讀(1.79W)

作爲教師,爲了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就一定要將教案制定好,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你們需要注意聯繫實際,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最新8篇,感謝您的參閱。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最新8篇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

教材解析:

“倍”是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國小數學教學中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初步認識了除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有關倍數、分數、比例等知識的基礎。教材選取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到大海邊採集貝殼標本的情境,以解決問題爲主線,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溝通“倍”與“幾個幾”之間的聯繫,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理解“倍”的意義,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2、在比較兩個數量時溝通“同樣多”和“1倍”的聯繫以及“幾個幾”和“倍”的聯繫,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4、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對數學的興趣,養成樂於動腦的良好習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倍”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貝殼圖片,練習作業紙,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供素材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海邊玩嗎?今天科技小組的同學正在海邊採集貝殼標本呢,咱們一起去看看他們的收穫吧!(出示情境圖)仔細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引導學生完整地說一說)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交流反饋問題。

預設一: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和、差的問題,說明:同學們提的是我們以前學的兩個數量之間的和、差關係的問題。

預設二:學生可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

(說明:預設二是根據上課環節中學生提出倍的問題這一生成而設計的。)

3、談話:王晶也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問題,師板貼問題。

4、談話:讀完後,你有什麼問題嗎?(生可能提問:什麼是倍?)是啊,倍的知識咱們以前沒有見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海邊拾貝殼的情境導入新課,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爲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利用課件出示的問題,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認識倍的意義。

1、談話: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遍問題。(生齊讀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哪些數學信息?(指生說)

2、擺一擺:用你手中的學具把王丁和李飛的貝殼數擺出來。

生操作學具,師巡視指導。

交流展示擺法。

3、觀察:李飛拾的6只貝殼和王丁拾的3只貝殼有什麼關係。

預設一:(1)李飛拾的貝殼數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貝殼數比李飛拾的少3只。

預設二: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麼多。

預設三: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這是上課時課堂上生成的內容。)

4、(1)根據預設一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比王丁的多3個?

預設一:畫豎線(在李飛和王丁同樣多的3只貝殼後面畫豎線)

預設二:分一分(將李飛的貝殼數分成3只和3只兩部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着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麼關係?這一部分呢?

預設:同樣多。

預設:也是同樣多。

(2)根據預設二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你能給大家擺一擺,讓我們一眼就看出李飛拾的貝殼數有兩個王丁拾的那麼多嗎?

生到黑板擺一擺,分一分。

談話:現在李飛的貝殼數分成了幾部分?

預設:兩部分。

談話:(師指着每一部分)李飛的這一部分和王丁的貝殼數有什麼關係?

預設:同樣多。

這一部分呢?

預設:也是同樣多。

(3)根據預設三即課堂生成來設計的以下教學環節

談話: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麼知道的?你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課堂生成:李飛的貝殼數裏面有2個3,所以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談話:你真棒!老師這節課要講的內容你都提前會了。真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

談話:同學們看,如果把王丁的貝殼數3只看做1個3,根據這位同學說的,李飛的貝殼數裏面是否有2個3?(預設:是)

談話:那誰能上來指一指,說一說?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說一說。

5、講解:我們把王丁拾的3只貝殼看作一份,是1個3,李飛拾的貝殼數裏面有這樣的2個3。

小結:6裏面有2個3,我們就說,6是3的2倍。

6、談話: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師一起來指一指,圈一圈,說一說。

同位互相說。

7、談話:現在請你再動手擺一擺學具,看誰最棒,能讓老師一眼看出李飛的貝殼數是王丁的2倍。

學生再擺一擺,讓生到前面展示。

追問:爲什麼要3個一份,3個一份的擺?是根據誰的只數擺的?

談話:李飛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現在你知道了嗎?誰來說一說。

(二)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

1、談話:王丁把自己的貝殼送給好朋友一隻。王丁現在有幾隻貝殼?(2只)那麼李飛現在的貝殼數還是王丁的2倍嗎?

2、談話:請你再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擺的時候先想一想,要根據誰的只數來擺?要幾個一份,幾個一份的擺?

學生擺,師巡視,指導。

3、展示交流:你是怎麼擺的?追問:爲什麼要2個2個地擺?

4、課件演示:6裏面有3個2,6是2的3倍。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爲學生創造充分的操作活動,並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的操作,然後通過操作之後的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動的意義,使學生初步體會“倍”的含義。

三、藉助素材,總結概念

1、談話:李飛同樣是6只海螺殼,爲什麼一會兒是王丁的3倍,一會兒又是王丁的2倍?

生交流想法。

2、回顧總結:我們是用什麼方法認識倍的?

引導學生梳理認識倍的方法:擺一擺,圈一圈。

3、揭示課題:我們通過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認識了6裏面有2個3,6是3的2倍,同學們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髮現倍數會因比較標準的改變而改變,初步體會比較標準的重要性,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

四、鞏固拓展,應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說一說,深入理解倍的意義

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紙的內容,然後展示交流。

2、解決問題。

談話:再讓我們回到大海邊,你還能提出有關倍的問題嗎?

生提問題,師選擇其中三個問題解決。

(1)劉林拾的貝殼數是王晶的幾倍?

生圈一圈,彙報結果:8裏面有2個4,8是4的2倍。

師說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個除法算式來表示:8÷4=2

讓學生說一說:8表示什麼?4和2分別表示什麼?

師說明:倍不是單位名稱。學生齊讀有關倍的小知識。

(2)學生獨立解決“丁明拾的貝殼數是王丁的幾倍?”交流算式,訂正結果。

(3)解決“林傑拾的貝殼數是李飛的幾倍?”,

學生獨立解決,交流想法,認識3是3的1倍。

遷移學習: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學生舉例:說一說誰還是誰的1倍。

觀察:這三個問題有什麼共同點?學生交流看法。

小結: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圈一圈的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倍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學生體會,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解決。通過解決問題,遷移學習1倍的知識。然後讓學生通過閱讀有關“倍”的小知識,理解倍是表示兩個量的關係,不能做單位名稱。

五、回顧梳理,總結提升

談話: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談話:關於倍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希望你們能用數學的小眼睛去找一找,用數學的小腦袋去算一算。好嗎?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讓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方面進行回顧總結,梳理思維,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倍,解決倍,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2

第三單元

統計

教材分析:

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會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包括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多個單位)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加以解決。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統計觀念。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教材還介紹了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平均數。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學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它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並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2、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會求平均數。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學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它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求平均數。

第二課時

條形統計圖(二)

教學內容:

教材第39頁例2,練習十第2、3、4題。

教學目標:

1、學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2、會正確分析各種不同的統計圖。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重點難點:

會看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老師非常關心同學的身體健康狀況,如體重,身高等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組5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麼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提問:請你製作一張這一組同學身高的條形統計圖,你想怎樣製作,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先讓學生以4人爲一個小進行討論)

彙報:如果每一格代表1釐米的話,這張條形統計圖要畫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釐米和更大單位的話,不容易體現這五個同學的身高情況,因爲他們的身高情況,因爲他們的身高數據都集中在一個段裏,只相差幾釐米。

教師:大家提出的問題,老師想個辦法幫你們解決。

二、親身實踐,學習新知

1、製作身高統計圖

教師:我們即要使每個同學的身高情況,看得很清楚,又不至於把圖畫得太大,教師建議大家0-137 釐米這一段的長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畫的時候,第一格不能畫成線段,而應畫成波浪線,意思表示我們中間省略許多小格。

出示示意圖,第一小組學生身高統計圖。你能把它補充完整嗎?

學生動手製作,然後教師出示示意圖講評。

2、製作體重統計圖

教師:你能根據剛纔的身高統計圖製作一張體重條形統計圖嗎? 小組合作完成,評價交流。

3、看書瞭解: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

提問:根據前兩張的統計圖和這張統計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麼合理的建議?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科書第40頁練習十的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講評。

提問:條形統計圖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麼不同?

2、完成教科書第41頁練習十的第3題。

教師:第一格表示90秒,後面的幾個小格你想怎麼標上數據,根據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後,教師講評。

3、完成教科書第41頁練習十的第4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鞏固用一位數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計算能力,會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能根據倍的意義,解決有關倍數關係的實際問題。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鞏固用一位數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合理地進行除法估算;正確解決有關倍數關係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前兩節課我們分別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和估算,這節課我們專門來進行有關練習,來進一步鞏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還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辦法解決實際問題,看誰最有收穫。

二、組織練習

1.專項練習

(1)口算

第一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學生先口算,再從各列中任選一個算式說說口算方法。

第二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觀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說說有什麼發現;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說說有什麼變化,爲什麼?

(2)估算

第一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獨立估算,有困難的可以找老師幫忙,或把難題直接寫到黑板上。集體交流,如果出現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組:用你喜歡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學生練習後交流。

2.解決問題

(1)教科書第17頁第4題。

學生讀題後問:本題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可以用哪種計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體校對。

(2)教科書第18頁第6題。

學生獨立填寫空格後,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結:有關倍數關係的問題中,求一倍數的要用除法去計算。

(3)第18頁第7題。

有幾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會計算56÷4和64÷4嗎?我們後面將學習他們。

(4)挑戰題:a第18頁第8題。

b找規律填數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課堂小結

今天你又有什麼收穫?你現在是怎樣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業佈置

完成《課堂作業本》第9頁。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4

教學內容:

17頁練習四

教學目標:

1、經過多練多想,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熟練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練掌握除法口算後,能在生活中學會運用。

重點難點:

注意發現學生錯多,難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題給學生講解。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聽算

6÷2 60÷2 600÷2 6000÷2 8÷4 80÷4 800÷4 8000÷4 10÷2 2×5

60÷3 20×3 24÷3 240÷3 2400÷3 120÷3 70÷7 10×7 54÷6 48÷8

二、估算比賽

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三、筆算比賽

8÷2 80÷2 800÷2 8000÷2 18÷3 180÷3 1800÷3 90÷3

54÷9 6×9 81÷9 7×9 8×9 7×9 27÷3 6×7 5×8 40÷5 45÷5 21÷3

四、再現問題

1、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組織學生討論怎樣估算?板書估算列式。

3、教師小結。

五、指導練習

1、練習三第5題。

學生獨立做後全班交流。

2、練習三第6題。

學生讀題,然後在書上填寫,全班評價交流。

3、練習三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第(1)小題,然後再提問題。

4、完成練習三後的思考題。

六、課堂小結

1、說說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麼體會,你有什麼發現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積累了那些經驗?

七、總結。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總結了那些經驗?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⒈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⒉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 t )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瞭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彙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學生匯自己的體重。

②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說說自己的感受。

④ 感受1噸

(2) 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擡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 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擡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擡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覆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遊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後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 在( )裏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道了些什麼?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繫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樂趣。

板書

噸的認識

1 千克 = 1 0 0 0 克

1噸 = 1 0 0 0千克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

確地進行計算。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植樹節馬上就到了,你們有什麼計劃嗎?請看明明班的同學在幹什麼呢?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裏有什麼?

1、仔細觀察並說出圖意。

2、誰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着解決所提問題。引出:20×3=

4、討論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嘗試解決,拓展應用

1、每箱草莓40個,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個?(學生獨立解決,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頭小象吃一堆香蕉,夠1天吃嗎?

⑵1頭大象一個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還能提出兩個數學問題,並試着解答。

四、小結:

在這節課中,我們學習了什麼新知識?應該用什麼方法計算比較簡便?本節課學生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並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方法。

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有3捆樹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需要多少錢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7

一、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操作、比較合發現的過程,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並會根據需要進行簡單計算。

3、在觀察、比較、測量等學習活動中,培養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班學生情況,學生都很熟悉類似長方體正方體形狀的物體,面對這一節知識點,學生們更傾向於從實際物體中,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找出書本上的答案,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難點: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繫與區別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問同學們所在的教室是什麼形狀,裝書包用的抽屜是什麼形狀,出示自己製作的課件上的圖畫,問學生是什麼形狀。學生回答:長方體。這節課就讓我們學習長方體有哪些特徵。

二)、初步認識長方體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體,自己先觀察,摸一摸長方體感受它的面、棱、頂點是什麼感覺,從而給出其概念。

棱:面和麪的線段。

頂點:棱和棱的交點。

三)、小組活動

將學生相交分爲6組,討論並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有6個面。

2、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長方形或正方形

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

前和後、左和右、上和下

4、長方體有12條棱。

5、哪些棱長度相等?

相對的4條棱

6、長方體有8個頂點。

四)、小組製作並討論

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先思考並拿出橡皮泥和細木條。製作好以後回答以下問題

(1)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爲3組。

(2)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棱長度不相等。

相交於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五)課堂練習

剪下本書附頁中的圖樣做一個長方體。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複習之前的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其長、寬、高。引入正方體。

二)、小組討論並回答問題

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正方體觀察並填下表。

1、正方體的6個面都相同。

2、正方體的12條棱都相等。

三)、動手操作題

1、照書上後面附頁的圖樣做一個正方體,

2、討論長方體於正方體的聯繫於區別。

3、討論長方體於正方體的關係。

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做一做

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1)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寬、高。

(2)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麼?

三年級教案數學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係,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號裏可以填哪些數?其中一個括號的數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裏的數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裏填3,後面括號裏填幾?

(3)如果後面括號裏填2,前面的括號裏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爲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麼?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於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麼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彙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麼,“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餘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於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載質量2噸載質量3噸運煤噸數

14次0次8噸√

23次1次9噸

32次2次10噸

41次2次8噸√

50次3次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麼?(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麼付錢,就是求30元裏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隻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麼做,加上這個條件後怎麼做?這樣有什麼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後選擇合適的。方案。

(3)彙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麼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後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穫?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後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於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