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8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2.71W)

調研報告可以在不同的目標羣體之間傳播,例如管理層、投資者、政策制定者等,調研報告可以幫助組織識別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對三農的調研報告8篇,供大家參考。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8篇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1

目的:體察民情,瞭解國情,增長才幹 形式:深入農村,與村民攀談,搞調查

時間:20__年7月22日-7月27日 地點: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周家村

組織者:山東省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團總支

參與者:山東省青島海洋大學工程學院99級、00級部分同學

一 、調查數據

概況:

周家村共有230戶約800口人,住房佔地約200畝,耕地1550畝。本村固定資產120萬,去年總產值爲12210000元,人均毛收入爲3800元。

(一) 經濟收入狀況

經濟收入以經濟作物爲主,輔以副業如養雞,養老鼠。經濟作物收入佔經濟總收入80%。經濟作物包括蘋果、蔬菜、黃煙、花生、柿子和制種。自199年以來有果園200畝、蔬菜100畝、黃煙500畝,現在黃煙已發展到800畝。1990年進行村莊規劃後,1992年在房前屋後種上了5000棵柿子樹,現在每棵樹能收入兩百元以上,近年又種上了1000棵柿子樹,估計明年能大量掛果。制種業是新興產業,包括西瓜、西葫蘆、西紅柿、辣椒四個品種,種植面積在200畝左右每畝毛收入一萬元左右。

(二) 受教育狀況

村民中有30%受過初等教育、3%受到過高等教育。現在村裏只有三個高中生。如今兒童的上學年齡限制到8歲,但有50%的孩子九歲纔開始上學。

(三) 生活狀況

據調查村民的糧食、蔬菜都自給,只買一些油鹽、肉製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費在200元以下。

二 、下鄉感悟

(一)我看農村教育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

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2

農業作爲國家的立國之本,自古至今都是各行各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的發展關係着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國民生計,經濟的發展與否。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的農業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如今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各方面都較幾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改變。但究竟有多大的轉變?趁着暑假回家的這段空閒時間,再加上我也是家在農村,爲此便對家鄉揭陽的三農問題進行了簡單的調查分析。

揭陽市是一個農業大市,地處東經11524-1163745和北緯2220-2330。全市總面積5240.5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地形以山地爲主,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北部爲大北山,大南山橫貫中南部,兩列山之間夾着榕江流域平原和低矮丘陵,大南山以南則是龍江流域平原。20__年末全市耕地總面積146.2萬畝,其中水田113.6萬畝、旱園32.6萬畝。我市地處南亞熱帶,全市年均降雨量正常年份在1750-2119mm之間,年平均溫度爲21.4℃,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充足,無霜期長,但是每年夏秋期間常有颱風影響我市,自90年以來每年一般有2-3個颱風影響;我市人多地少,20__年全市總人口5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472.7萬人,人均耕地0.25畝,農村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鄉鎮勞動力達240萬人。20__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7.94億元(90年不變價),比1992年增加32.64億元,其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五業比重爲41.5:1.4:16:29.9:11.2,農村人均收入達3581元,比建市之初的1992年增加2388元。

農業作爲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耕地則作爲農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一切的農業活動都是在耕地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揭陽的耕地基本上集中在揭陽市的四周,包圍着中心的城市地區。農村也相對集中在這一部分地區。作爲南方地區,本地的主要農作物跟其他地區一樣也是以種植水稻爲主,一年兩熟。由於地處溫;熱帶,揭陽地區的陽光充足,雨水也充沛,對於水稻的生長特別有得,尤其是一進入夏季,水稻的.生長更爲迅速,在農曆的六月便可收割。

對於揭陽的農業來說,相對於其他較爲發達的地區,可以說很有特色,在這裏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說新舊共存。在這裏既有高新技術的利用與實踐,也有古老的耕作方式存在。以此次的水稻夏收爲例,從人們所用的收割工具便可看出了本地農業的新舊共存。繁忙的農田上既可看見先進如巨型收割機在稻田上來回的影子;也可看到農田上一上一下起伏不斷忙着用鐮刀收割的農民的身影。在農田裏,收割機的效率高而且一條龍地把稻穀熱幹裝袋;而對於人工收割來說,雖然效率低,而且速度慢收割完畢還需晾曬數日才能裝袋。但這對於農民來說卻易於掌握,技術含量不大,同時人工進行收割也更符合了中國農民的吃苦精神。除了上述的新舊共存外,農田裏施放的肥料也可看出。農田裏既有化肥廠出品的化肥,也有農民自產的綠肥。

農業的發展前景對於本地來說,正在逐漸地向前邁進。中央的減輕農民負擔在這近幾年得到了實施,取消了以前所存在的農業稅,切實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得農民可以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了生產中去,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而且鼓勵了農民多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科技的發展,也使得農民種植的技術在不斷地提高,同樣的土地同樣的人力同樣的農作物的產量可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增加了農民們的收入。

農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影響着農村的變化,現在的農村早已不再是解放初的農村樣子了。在現代的農村裏不再是單純的農村氣息,還有了很多新的變化,農村裏不只是有以往的農舍和曬穀場、古井等這些農村特有的建築。,還有了許多新的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等。現在有這些新興的鄉鎮企業,食品加工廠的農村在揭陽地區已不再是少數了,有百分之八十的揭陽農村都是這樣的類型。而且這樣的鄉村形成了很大的規模,幾個加工種類相近而且地域也相近的農村往往成夠成就了一個鎮乃至一個縣的支柱產業。迄今爲止,在揭陽市出現這樣的鎮或縣不下百個,往往這樣的縣鎮除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外,大部分的勞動力及土地都是用來進行食品小商品的加工,製作等。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3

按照省、市委政研室的通知要求,近日,我們通過與區直有關部門和鎮街深入座談,到農業發展現場實地察看等形式,對全區“三農”工作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的發展方向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經驗

薛城區是棗莊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棗莊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棗莊礦業集團所在地。全區總面積420.5平方公里,轄6個鎮1個街道,203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總人口40.9萬,其中農業人口23.1萬人,人均耕地1.07畝。

近年來,薛城區,積極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着力解決“三農”問題,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增長、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__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4.95億元,同比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35元,同比增長15.2%,增長幅度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創近八年來最好水平。

(一)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薛城區堅持把農業結構調整貫穿於農村工作的始終,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區無公害蔬菜面積達17萬畝,獲得國家和省、部級認證無公害農產品品牌18個,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5處。

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建設了沙溝鎮萬畝石榴、常莊鎮萬畝油桃、鄒塢鎮萬畝鮮食棗三大林果基地,全區形成速生豐產林基地7.1萬畝、特色經濟林基地5萬畝。在國家造林實績驗收考覈中,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區(縣)第二名。充分發揮畜牧養殖的傳統優勢,大力實施“畜牧富民”工程,以發展畜牧小區、私營養殖場和專業村、專業戶爲重點,不斷擴大長毛兔和生豬養殖規模。全區畜牧小區和私營養殖場總數分別達到185處和322處,生豬存欄量達到15萬頭,長毛兔存養量達260萬隻,產量居全省第二位。__年全區畜牧業產值達到4.04億元,增長12.7%,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

(二)狠抓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圍繞農業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狠抓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投資多萬元的金虹食品公司,年可宰殺生豬20萬頭、加工熟食1000噸。發揮林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引資近億元新建了捷利木業、天順木業、東盛木業和雙木板業,形成了年產中密度纖維板和膠合板25萬立方米的生產能力。

引資1.6億元,進行大蒜、石榴系列產品開發生產的申濟蒜業公司正在建設,一期工程今年5月底竣工投產。投資3000萬元的棗莊銀牛面業公司,一期工程日處理小麥達到260噸,二期工程建成後,日處理小麥可達500噸。由山東益生集團興建的魯南種豬繁育公司,雙肌臀種豬達到2000頭,年出欄產品豬3萬頭,成爲國內最大的雙肌臀種豬繁育基地。這些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成爲農民增收的有力助推器。

(三)多渠道加大支農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採取增加財政投入、爭取上級扶持、協調信貸支持等措施,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農業,反哺農民。建立了穩定的財政支農機制,對保護地栽培、規模化養殖、鎮村水利項目、新購農業機械等,區財政給予獎補。__年以來,區財政支農資金近9000萬元。不斷加大信貸支農,通過聯戶聯保和小額貸款等形式,農業貸款迅速增加,兩年新增了2.4億元。薛城區信貸支農的做法被省委政研室以呈閱件的形式呈報省委、省政府領導參閱。兩年來,累計投入近3億元,實施了4.1萬畝塌陷地整理復墾、2.7萬畝世行農業綜合開發、3萬畝山區小流域治理、15公里薛城大沙河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平方公里,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四)加快發展非農產業,轉移農民富裕農民。圍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大力組織勞務輸出,突出發展非農產業,非農收入成爲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建立了區勞動力市場和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成立了區、鎮、村三級勞務輸出信息網絡,在上海設立了薛城駐滬勞務公司,在韓國、青島、廣東、深圳、蘇州建立了勞務輸出基地,嚴格按照“考察用工企業、簽訂用工合同、組織求職報名、開展教育培訓、專人護送交接、跟蹤搞好服務”的程序進行運作,實現了勞務輸出的規範化管理。

__年,全區勞務輸出人員達9000多人,創勞務收入8900多萬元。薛城區被評爲“山東省農村就業工作先進縣”,中央電視臺、大衆日報等新聞媒體先後對薛城勞務輸出的做法予以了報道。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抓住棗莊市行政中心西遷的機遇,加快城市規模擴張,城市建成區每年新增2平方公里以上,直接帶動了周邊11個村的改造,1.5萬農民實現了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變。同時,制定各類優惠政策,取消農民進城的限制,鼓勵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全區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達一萬多人。以興建專業市場、發展工商業戶爲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吸納農民向小城鎮集中,發揮小城鎮在發展農村經濟中的聚集效應和輻射帶動功能。三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進一步放寬政策,完善服務,激活

民資民力,引導廣大羣衆把存在銀行的死錢變成活錢,把休眠資金變成生產投入,大力發展種、養、加、銷項目,形成了千家萬戶搞個體、幹民營的良好局面。截至今年3月底,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單位發展到8300戶,從業人員7.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5萬人,民營經濟已成爲農民致富的重要支撐。

(五)全面落實農村各項政策,大力實施“民心工程”。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落實農村稅收減免政策,停徵了農業特產稅,減免農業稅及其附加672萬元,兌現糧食直補332萬元;狠抓農村“兩工”政策、村級“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的落實,認真執行涉農稅費價格公示制和農村義務教育收費一費制等制度,全年減輕農民負擔1300多萬元。去年全區農民人均負擔27.75元,同比下降50.8%。今年又率先停徵了農業稅,進一步減輕了農民負擔。不斷規範“四民主”、“兩公開”制度,擴大了羣衆的知情權、選舉權和監督權,推進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大力實施“八大民心工程”,積極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鋪開,已有17.1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在去年成功創建6個市級文明生態示範村的基礎上,今年又重點實施了13個市級文明生態村建設。__年以來,累計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250公里,村村通客車率達到87%;解決了9個村1.4萬人的飲水問題;投資1000多萬元,消除了農村校舍危房。這些“民心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爲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證。深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大力實施“三強”(強核心、強管理、強經濟實力)工程,全面推行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提高了廣大農村幹部的素質,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在全區選拔最優秀的幹部充實鎮街領導班子,把能幹事、會幹事、敢幹事的骨幹力量放到第一線。先後選調120名機關幹部到村工作,幫助建班子、促發展、保穩定。積極完善以村支部書記管理制度化、村主任管理法制化、村會計管理委派化、村務管理公開化、鎮務管理社會化等“五化”爲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組織規範化建設,今年村“兩委”換屆後,“兩委”班子成員共1251人,書記、主任一人兼的167人,兩位交叉任職的577人,分別佔85.6%和77.6%,均超過了省、市規定的比例要求。建立健全了村級幹部目標考覈、教育培訓、激勵約束、選拔任用等機制,規範了“四民主兩公開”制度,擴大了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和監督權,形成了科學、合理、規範、高效的農村基層組織管理機制。

二、問題與對策

總的看,我區乃至全市、全省農村的形勢是好的。但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仍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二是農業標準化建設滯後,部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科技含量低。三是農村中介組織發育不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四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較慢,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五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不強。六是農村工農矛盾突出,失地農民利益保障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形成。七是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還沒有建立,就醫、養老、上學等難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八是村級收支矛盾突出,部分村級組織運轉面臨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組織在廣大羣衆中的威信。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必須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全局的重大問題。下步工作中,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堅持城鄉統籌的發展觀,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多地關注農村、支持農業、關心農民,進一步強化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各項措施,努力實現農業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城郊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培植壯大現有的申濟蒜業、捷利木業、銀牛面業、雙木板業和魯南種豬繁育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空間。鼓勵涉農單位、農村能人領辦、創辦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是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狠抓三期世行開發、張範和鄒塢採煤塌陷地治理等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着力抓好小沙河治理、大沙河防洪除澇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抓住上級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扶持的機遇,認真研究利用好上級政策,爭取更多的政策性資金扶持,提高全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三是全面落實農村政策。嚴格兌現糧食直補,全部取消農業稅和“兩工”,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強化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和管理,完善徵地程序和補償機制,切實保護失地農民利益。四是切實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強對換屆後村“兩委”成員的教育培訓,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帶領羣衆致富的本領。大力實施“村村通”油路、農民科技培訓大廈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文明生態村創建和經濟薄弱村幫扶等“十大民心工程”,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實行嚴格的農村工作目標責任制,把任務分解到人,加強督查考覈,嚴格兌現獎懲,確保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以實實在在的政績贏得羣衆的信賴和支持。

三、幾點建議

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農業扶持政策。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已經取消農業稅,山東省作爲經濟發展位居全國前列的經

濟大省,卻仍在徵收農業稅,與其地位及中央“三農”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建議在全省範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並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加大對縣、鄉兩級財政轉移支付和對村級補助的力度。

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扶持力度,鼓勵支持鎮村企業、民營企業、第三產業向鎮區集中,從財政、信貸及稅收等方面支持鎮村、民營經濟發展,同時取消限制農民進城的一切歧視性政策,加速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進程。

三是要轉變以犧牲農民利益爲代價換取城鎮二、三產業發展的觀念、機制和體制,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徵用制度改革,推進農村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以及其他公共財政支出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實行城鄉統一的政策,建立保護農民利益的長效機制,讓農村廣大羣衆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4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東四個農業大省的十二個市區,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問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實推廣情況、農民的收支情況、土地的使用情況、農業教育情況,並設置三個訪談提綱和一個數據統計題。調查對象爲農村地區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學,或有家庭成員在外打工)的農村家庭,調查地區爲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區,調查共發放問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和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瞭解如下情況:

(一)政策宣傳與農民接受情況

1、農民對新政策的瞭解情況

從問卷第二題的選擇情況來看,對於國家有關“三農”方面的政策,84%的農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況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瞭解新政策的農民人數中最高的爲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僅4.7%。

2、農業稅減免情況

四省份基本做到了農業稅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實情況較好(90.5%)而且沒有變相收稅現象。安徽省最差,雖然100%的農民承認農業稅全免,但有46.9%的農民反映有變相收稅現象。山東、湖北兩省有的地區農業稅部分減免。

3、種田補貼情況

72.6%的農民認爲,有一些補貼,但不知道是否足額。全額補貼的佔24%,四省份的情況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較好,全額補貼佔到了34%左右。

4、技術支持情況

基本沒有技術支持的佔59.8%,認爲情況一般的佔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兩項比例分別爲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東、湖北情況一般。

(二)農民的收支情況

1、收入情況

農民收入的總體情況:68.4%的農民收入在20__-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農民有57.8%的收入在1萬元以上,其餘三省與總體情況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態分佈,高、低收入人數都較少。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絕大部分還是來自農業收入,數據顯示57.3%的收入來自農產品種植業,其中安徽此項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來源爲外出打工佔29.6%。

2、支出情況

農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爲子女上學,其餘27%和23.9%的支出是在農業投資和日常生活開支。河南農民在子女上學投資比例最大(48.8%),山東最少爲37.7%,但山東農民在農業投資上較多,佔到38.1%。

3、新政策對農民收支情況的影響

在增收方面,54.2%的農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顯增加的爲22.9%,剩餘的22.1%認爲無明顯變化。湖北省農民有明顯增加的佔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僅佔10.5%。

4、農業原料價格上漲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在農業原料價格變化後,認爲收入稍有增加的農民比例爲42.2%,明顯增加、無增加和負增加的比例各佔20%左右。安徽省明顯增加比例較高(32.8%),河南省負增加現象嚴重(44.2%),山東、湖北與總體情況一致。

5、農民的收支平衡情況

48%的農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於支出,有明顯節餘的佔34.4%。其餘的農民負債,佔17.6%。收入大於支出的農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東、湖北農民負債現象較嚴重,都爲21%。

(三)土地的使用情況

關於土地種植權的變更期限問題,31.8%的農民反映土地從來沒變,15%的農民的種植權的變更期限爲10-15年,5年以內和5-10年的分別佔24%左右。土地變更較爲頻繁(10年以內)的是山東(66%)和河南(71.5%)。其中變更期限在5年以內的,河南最高(54.7%),山東爲31%,安徽省土地變更期限都在10年以上,從來沒變的達46.9%。湖北省從來沒變和5-10年變更一次的基本各佔一半。

如果頻繁變更土地,將導致68.7%的農民不滿意,40.2%的農民無所謂。安徽省農民的不滿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將耕地作爲它用現象,75%的農民反映有這種現象,其中河南最爲嚴重(96.8%),安徽最低(53%)。

(四)農業教育情況

從來沒有接受過農業教育和偶爾接受一點的農民佔95%,其中完全沒有接受過的佔62%。湖北從沒接受過農業教育的農民比例較低(52.5%),安徽最高(69%),山東和河南的農民都佔65%左右。經常接受教育的農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區僅爲2%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家的“三農”政策目的是要讓農民減負、增收真正的獲得實惠。結合各省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農業稅的減免、種田補貼的發放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農民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積極性;農產品的價格的提升,使農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種田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但在看到“三農”問題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三農”政策的落實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

“三農”政策關係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各級政府有義務向農民朋友宣傳“三農”政策。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政策推廣和實施情況卻不盡人意。問題關鍵在於政策的宣傳渠道窄、推廣力度不夠、內容不全面,絕大多數(80%以上)的農民只對新政策部分了解。從實地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的宣傳途徑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傳欄等相對固定持久的宣傳方式,有的地方有類似的宣傳欄,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完全達不到宣傳的效果,用擴音喇叭口頭傳達政策法令雖然比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農民自身維權意識較差和長期以來被動接受信息的態度也是導致政策宣傳不到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雖然有地方電視臺宣傳政策,但農民很少去關注政策,事實上,他們僅僅聽說有農業稅的減免和有種田補貼,而對補貼數額、技術支持等了解很少,這就直接導致許多農民誤解政策,同時宣傳不到位將直接影響政策的落實。

(二)農民增收困難多

農民收入途徑單一,農業教育影響農民增收意識。農民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是農產品的種植,種植結構單一,而且由於區域性差異,有些地區受自然條件影響,只能種植某些農作物,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農村幾乎沒有農業技術教育學校,農民很少接受農業教育,在農業創新方面存在障礙,農民們的種植理念十分落後,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很少有農民有將農產品集中後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也就難以讓農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農業稅減免和種田補貼政策有待進一步落實,變相收稅現象仍然存在。從調查情況來看,四個省的基本實行了農業稅減免和種田補貼政策,農業稅減免情況整體較好,但種田補貼還有部分地區不能足額發放。另一方面,變相收稅的情況仍然存在,有的地區以縣、鄉、村三級排澇水費、村級“一事一議”籌資、村級投工投勞等名目收取費用,爲農民增收設置了層層障礙。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5

今年暑假期間(20__年8月14日22日),我在家鄉(四川省榮縣留佳)做了一個關於家鄉三農的調查報告,通過調查研究,我對家鄉三農所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這爲更好的把握當前的三農問題,深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瞭解,加強理解中央的這一系列的政策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總所周知,在21世紀裏,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同樣存在,並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於農業、農村、農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

對於這個問題,我走訪了家鄉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幹進行了交談,真真實實的瞭解到了,三農問題不僅是國家當前的一大核心問題,而且也對我縣有着很大的影響,對每一個農民有着密切的聯繫。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廣大人民羣衆的生活開資均來自農業上的收入,而我們卻在農業生產上有着極多的缺陷,從而導致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並且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共存問題。以下,我就我家鄉的一些實際問題,來談談我對三農問題的認識。

首先,三農問題是三個共存性的問題,它們互相牽連,互相制約;其次,三農問題會引發其它的問題,這就更加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再者,三農問題是一個普遍性的,歷史性的問題,對於解決三農問題,就有着歷史的艱鉅性。

三農問題是有着很大的關聯的,它們是並存的。農業得不到發展,就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總是處於低迷狀態,那麼農村也無法得到發展。這樣一來,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農村的種植方式,民房,都還處於十分低下的狀態,基礎設施非常缺乏,受天氣的影響極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鄉水稻無法正常收割的情況,令人堪憂。三農問題,就是一個如同惡性循環一樣的並存問題,所以必須要有所改善才能改變農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態。家鄉的三農問題尤爲顯著,家鄉的`生產發展都是靠農業農業,所以有的地方栽種花生,有的種西瓜,有的種柑橘,雖然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性,但是卻是採用的小戶自家種植,這樣的種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侷限性的。首先,小戶種植,沒有采用現代化的科技種植方法,產量就會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戶種植太過隨意,對於作物的出售渠道就會有所限制。這樣,農民的所收穫的產物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農民的經濟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農村的道路就依舊還是不通暢。基礎設施差,農產品無法得到及時的運輸,影響了農民的收入,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三農問題就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三農問題的存在,會引發一系列的並存問題。第一,農業一直得不到發展,家鄉年輕一代的羣衆就選擇了外出謀生。很多人都覺得在家務農不如出去闖蕩,我小時候的朋友,有好幾個都是留守兒童,這樣一來,在農業生產上就只能靠所謂的老弱殘兵了,農業發展的前景就更加堪憂了。並且,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就跟着同時產生了。據調查顯示,家鄉的留守兒童佔了兒童的57%。兒童是國家的希望,但是卻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關心和懷抱,那麼就在學校形成了許多的不良習慣,最終父母是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在我下鄉走訪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那麼這其次就是,房屋荒廢,田地荒蕪。一個村,就有三四家的房屋無人居住,甚至是雜草重生,這並不是家道中落,而是全部都選擇了外出謀生,那麼這些田地也無人看管,落得個荒涼。其實,人們選擇外出打工並不是一個錯誤,三農問題嚴重,人們在家入不敷出,這個選擇或許也是出於無奈,這是一個並存性問題,關鍵還是在於三農問題。如果農民有了足夠的收入,那也就沒有人想外出了。

三農問題是一個歷史性問題,從古至今,農民都是一個核心問題。長久以來,農民的生產生活對經濟的發展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所以要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雖然不能靠一朝一夕來完成,但是要從基礎做起,一步一步,紮實穩固,歷史性的問題就要通過長期的檢驗來完成。只有慢慢的讓農民富裕起來,才能讓整個國家更加強壯起來。

三農問題是一個核心問題,它影響了一個國家。我縣的經濟也是要依靠農業的發展的。國家要以民爲本,而這個民則是農民佔了多數,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民增收這個重中之重的問題解決了,農村興旺了,農民的生活纔有可能提升,那麼農村的教育問題,城鄉之間的差距,才能得到一一的解決。

作爲一個大學生,我覺得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當前的三農問題,當前的農村是處於一種低下的狀態,雖說比起50年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嚴重,農民依然屬於弱勢羣體,城鄉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所以我們就應該關注國家,關注三農,國家的興旺發達就源於此。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6

按照市農業局渝農法[20__]2號文件要求,,我局組織有關人員組成調研小組,在本區中心集鎮龍沙鎮、移民大鎮大周鎮、產糧大鎮太安鎮三個鎮共選取30戶農戶,按照文件提出的提綱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於後:

一、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情況

中央1號文件出臺後,在我區上上下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爲繼1982至1986年中央爲農業發了五個一號文件的十八年後,今年中央又爲農業發出了一號文件,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區委、區政府對一號文件的宣傳貫徹非常重視,對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及時進行了佈署。區委宣傳部、區農辦、區農業局和區林業局等單位聯合組織了“萬州區學習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團” ,從2月中旬開始到鄉鎮對基層幹部和羣衆進行宣傳講解。區委、區政府決定在3月中旬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重點貫徹中央1號文件和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龍寶、天城、五橋和江南新區四個開發區對貫徹中央1號文件都作出了具體安排,各鄉鎮、街道都已陸續行動起來。我們調研所到的三個鎮都召開了“三幹會”,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並通過他們傳達到農村的家家戶戶。

二、糧食生產方面的情況

1、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__年糧食播種面積90.31畝,比20__年減少了5.9畝,減6.1%。今年計劃糧食播種面積爲88.21畝,比20__年又減少了2.1畝,減2.3%,基本與全區農業統計情況一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截止20__年底,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還草38萬畝;二是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由於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部分耕地改種了柑桔、桃等經濟林木;三是三峽水庫淹沒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徵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老人和婦女多數體力較差,無力耕種造成棄耕。20__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條。

糧食產量總體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__年糧食產量合計爲81070斤,比20__年減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__年預計產糧食77730斤,與20__年相比,又將下降4.1%。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

2、糧食單產。調查結果,30個農戶20__年糧食平均畝產爲898斤,比20__年高14斤,20__年預計糧食平均畝產爲881斤,比20__又低17斤,可見整體上有增有減。影響糧食單產主要是氣候影響,20__年農業自然災害較20__年輕,糧食單產就高一些;其次是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就單個作物看,玉米生產方面,由於近年來臨奧一號等高產品種的大量推廣,玉米單產提高較快;而水稻生產方面,由於沒有顯著高於當前推廣的d優、崗優系列的高產品種,因而單產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農戶存糧情況。調查發現,20__年農戶存糧人均只327斤,不夠一年的食用。三個鎮中,農戶存糧情況不均衡,龍沙鎮調查的農戶存糧不多,大周鎮調查的農戶均無存糧。只有太安鎮調查的農戶存糧較多,一般農戶存糧均夠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瞭解的情況大致是,20%農戶存糧夠一年以上食用,50%的農戶存糧只夠一家人大半年(6—10個月)食用,20%的農戶基本無餘糧,近10%的農戶要買糧食才能滿足食用。從增減趨勢上看,今年以來多數農戶存糧數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國家放開糧食流通渠道後,糧食的加工戶和販運戶增多,許多加工戶和販運戶主動下村、下社、上門收購糧食,加上去年以來糧價持續攀升至現在稻穀1.20元/kg,一些種糧農戶藉機紛紛出售存糧;二是近年來我區畜牧業快速發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糧;三是糧食總產逐年下降,存糧來源減少。

此外,農民對貯藏糧食的認識也有變化。調查的三個鎮中,龍沙鎮農戶存糧明顯較其他兩個鎮少,其主要原因是該鎮農田水利設施較好,水田基本能旱澇保收,整體經濟水平也好於其他兩鎮,農民認爲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糧食防止災荒。

4、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總的情況是,現金投入逐年增加,種糧勞動力投入減少。調查的30個農戶20__、20__年糧食生產投入分別爲15520元和16371元,20__年預計要增加到16852元。

現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於肥料、種子等農資產品漲價。調查發現,今年尿素零售價達到1675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元/噸;碳銨零售價達到52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元/噸;優質稻種子價格達到15元/斤,比前兩年和目前普通雜交稻種子高一倍,需25斤稻穀才能換1斤,而過去換1斤雜交稻種子只需10斤稻穀。高產玉米種子價格7元/斤,一般雜交玉米種子只2元/斤左右。當前,農資產品的漲價已抵銷了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勞動力投入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二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多數系體力較差的老人和婦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農家肥,耕作也相對粗放;三是拋秧栽培、稻田稻草履蓋洋芋等節勞技術的推廣面積增加。

5、農民對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看法。接受調查的農民普遍認爲,我區是一個農業大區,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仍然佔農戶經營的絕大部分,雖然不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但糧食卻是大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重要飼料來源,一旦糧食大量減產,勢必造成糧價上漲,農民又無能力購買。同時,由於人多地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存糧不多的現實,我區糧食安全問題也不容樂觀。國家重視糧食生產,對我區來說無疑是一個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對增加我區農民收入、保證糧食安全肯定會有很大幫助。

國家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扶持,農民們有許多意見和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⑴國家直補政策要儘快到位,補貼金額要大一點,小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目前萬州區各地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非常突出,村社、羣衆無力整修,這對保護全區糧食生產能力威脅極大。

⑶希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補助到種糧食農戶頭上的辦法,現在國家成百上千萬的補助資金投給了農業開發的“業主”,一些業主(龍頭)又沒有很好起到龍頭的作用,老百姓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實惠。

⑷希望政府對種糧大戶要實行特殊保護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護價,二要保證收購,三要嚴格控制農資價格。

⑸國家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一是要加大農技推廣力度,保證農技推廣經費,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無錢辦事的問題;二是對增產增收效果好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可實行良種補貼,解決新品種種子價格高令農民望而生畏的問題,儘快擴大良種推廣應用面積。

三、農民收入方面的情況

1、農民收入水平。萬州區是集中連片的國家級貧困山區,目前尚有20個特困鄉、220個特困村,絕對貧困人口達6.97萬人。20__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52.9元(農經統計口徑),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個區(縣)中排倒數15名。20__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75.9元,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差距很大。農民收入雖然逐年上升,但增長速度非常緩慢,20__年和20__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實物比重大,現金收入少。

調查的30個農戶20__、20__年人均純收入平均爲1762元和2050元,今年預計可達2205元,在本區農村屬中等偏上水平。

2、農民收入來源。調查結果,30個調查戶20__年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166100元),佔總收入的63.8%;其次是種植業收入(51360元),佔總收入的19.7%;再次是養殖業收入(29860元),佔總收入的11.5%。

從全區統計情況看,種養殖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佔45%以上,接近收入總額的一半。佔第二位的是外出勞務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30%,超過了種植業的收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只佔農民收入的20%。“種糧飽肚子,餵豬供孩子,打工蓋房子”是萬州區多數農戶經營收入來源的形象總結。

3、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的增加來自於多個方面,但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外出務工收入。20__年全區農民外出務工收入61744.3萬元,比20__年增加了7719.3萬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一半。糧食收入的增長是20__年農民增收的第二大項目,由於糧食漲價,全區農民增加收入近5000萬元。養殖業也是近年來萬州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__年全區畜牧業收入比20__年增長了7929. 6萬元,農民從中增加收入近4000萬元。

從30個調查戶20__年的收入增長結構看,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比20__年增長34050元,人均增長268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總額的93.1%,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其次是種植業收入,其比20__年增加了2655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7.3%。

總結各調查戶生產經營計劃,預期20__年農民收入比20__年增長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今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比20__年又多3人,外出務工收入預計可達185800元,比20__年增長近12%;二是從目前農產品的行情看,我區農民收入的支柱產品——糧食和毛豬的價格依然走高,同時優質高效的優質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農民從種養殖業中將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4、農民增收的困難。座談中,農民羣衆和基層幹部紛紛反映,目前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一是外出務工找工作難,找到報酬較高的工作更難;二是分戶經營應對市場的能力較差,信息不靈、銷售價格偏低、銷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農戶,難以形成種植規模,阻礙了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規模效益的發揮;四是農業基礎設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製約了農村各產業的發展;五是發展新的生產項目缺乏技術儲備和技術保證。

5、解決增收難,農民有四盼

一盼國家要給農民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讓外出務工農民同樣享受到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子女入學、貧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處,農村的生產公益設施建設同樣得到政府的支持;

二盼國家在農民轉崗就業培訓、種養殖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農民羣衆提高素質;

三盼政府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對小型水利設施維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農民權益保障力度,儘快出臺《農民權益保障法》,嚴厲打擊坑農害農的惡劣行爲,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切實爲農民撐腰,爲農民羣衆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

1、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萬州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嚴重過剩。近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去年八月,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重慶市萬州區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萬州府發[20__]74號),對今後5年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作出了規劃,對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清理和規範相關的辦證收費行爲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區裏還組建了培訓職能機構,啓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實行組織、發動、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目前已開展服裝藝術、農產品加工、家政服務、保安等8個崗位1790多人的轉移就業培訓工作。

在調查的3個鄉鎮中,大周、龍沙兩個鄉鎮已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基本做到爲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支持、外出務工手續隨到隨辦、幫助務工人員催要工資、開展務工前培訓等方面服務。龍沙鎮舉辦了兩期(家政服務、農產品加工)勞動力轉移培訓班。

2、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的30個農戶中, 20__年外出務工36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6%;20__年外出務工39人,比20__年多3 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9.4%,平均1戶有1個多勞動力在外務工。

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頭帶領和務工者相互邀約、串聯而外出,靠政府部門和勞務中介機構組織外出的大約佔22%,盲目外出佔8%。

外出務工人員中,89%以上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有11%的無固定工作,收入較少。外出務工人員中能順利取得工資佔80%,大約20%的務工人員遭遇過拖欠、剋扣工資的情況。

外出務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駕駛、廚師、縫紉、磚瓦工、木工、電工、焊接等,主要學習渠道是民辦培訓學校和跟師學藝。

3、目前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願望、要求。

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組織,信息不靈,民工外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適應勞務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難以提高務工收入水平,難以保證務工收入的長期穩定;三是部分民工務工期間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權益保護的知識和司法幫助。

他們強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門要大力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給進城務工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在各個方面以平等對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專門機構,外出務工人數在3000以上的鄉鎮,建議政府要配備1—2名專職人員,加大力度在用工信息、勞動技能培訓、外出務工管理等方面給予長期、有效的幫助。要把這項工作作爲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政府目標考覈。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7

關於“三農”問題的調查報告

?目錄】

一.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於農民增收

二.進行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新模式

三.以工補農激活了特色農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增收的路子

四.以工業反哺農業,農民得到實惠

五.結論

?摘要】

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於農民增收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直接爲解決“三農”問題創造了良好條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時風集團爲代表的工業化企業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而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鳳祥集團則帶動了農民普遍的增收,這兩者均是實施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解決“三農”問題的代表性企業。本文以這兩個例子爲主要對象調查研究了農民的增收問題。

?關鍵詞】

三農 農民增收 農業產業化 以工補農

?正文】

一.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於農民增收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衆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因爲不但農業所生產的糧食和其他食物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農業更是發展工業的原始資金積累的主要來源;是輕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和工業品的廣大市場;是穩定社會、支撐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離開農業這個基礎,什麼事業都不可能發展,這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所以國家更是把“三農”問題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鍵又是農民。因爲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體,也是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的主體,農民的地位決定着農村的穩定和農業的興衰。而且農民以佔中國大多數人口來算,其收入的高低直接關係到整個國家gdp水平的高低,所以農民的問題又體現在增加其收入上,特別是隨着中國加入wto後,農業的進一步向國外開放,給外國農產品以“國民待遇”,會給中國農業帶來很強的衝擊,影響農民收入。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成爲現階段國家經濟的重中之重。

二.進行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新模式

我家所在的'城市——聊城,地處魯西三省交界處,工業起點低,加上區位、人才、技術等制約因素,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560萬人口中近80%的人在農村,所以解決“三農”問題在聊城顯得尤爲重要。聊城“三農”問題正是集中表現在農民收入增長不上去,也就是說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解決如何使農民實現增收的問題。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在解決農民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單純依靠農業是不行的,所以近些年,聊城通過進行實施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戰略兩種途徑的探索,做大做強了一批農村的龍頭企業,來突破“三農”問題的瓶頸。聊城工業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前幾年的只有30%多,到20__年達到43%左右,20__年達到46.1%,再到20__年達到50,3%。與此相反,農業在全市gdp比重則每年降兩到三個百分點,20__年是25.6%,20__年是22.1%。企業發展,農民富裕,這是突破三農困境的一種新的模式,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直接爲解決“三農”問題創造了良好條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時風集團爲代表的工業化企業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而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鳳祥集團則帶動了農民普遍的增收,這兩者均是實施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解決“三農”問題的代表性企業。

⒈ 工業化促使農民增收

目前,時風集團的30000多工人,大部分來自農村,一年發放工資3個多億,按照其所在縣—高唐的30萬農業人口計算,每個人增收1000元,而且農業機械行業主要是面向農村的,他們的很多配件廠都在農村裏,不在城市,因此他們解決的都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安置和更多的農民的增收。工業對農民的帶動作用比農業本身要大的多。時風去年生產107.5萬輛發動機,96.1萬輛農用車,19.7萬臺拖拉機,實現銷售收入84.8億元,利稅4.5億元。在高唐,近300家大小企業給時風提供配件,有20__輛運輸車從事時風產品物流,從業人員達10000餘人,加上提供配件、運輸的外地人共有十多萬人,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進程,爲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對三農的調研報告篇8

我這次寒假社會實踐的主題是“三農”問題的調查,爲了這個社會實踐報告,我特地回到老家進行實地調查。主要調查方式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家裏我先查了“三農”問題的一些信息,自己瞭解了“三農”問題是什麼,爲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然後針對這些內容制定了一份問卷調查表,我一共印了20份,本來想多印一點的,但是當時趕時間,就只印了那麼多。然後我還根據找到的三農問題信息制定了一份三農問題的宣傳資料。準備帶回老家進行宣傳使用。

回到老家後,我首先找到最熟悉的人,給他們每人一份問卷,然後還找到兩個姐姐專門爲我發問卷的時候拍照,來增加我社會實踐的真實性,這不是在作秀。雖然最開始的時候我只是帶着一種完成任務的想法來做這件事的,也覺得這是徒勞的浪費時間沒有一點價值可言。可是當我站在他們旁邊看着他們做問卷的時候,我卻突然發現,我自己在做的這件事情是多麼的有意義。因爲我發現,在這個不算落後的小鄉村裏面的居民,卻居然大多數連三農問題是什麼都不知道。而且,不少人都不關心三農問題,認爲這個問題和他們自己沒有多大的關係,他們認爲這種問題應該是政府機關裏面的人關心的問題,與平民老百姓無關。問卷裏面有道題是問三農問題中的三農指什麼,有五個選項,農民,農業,農村,農戶,農田。

大多數的人都覺得農田要算一個,因爲在他們心目中,農田纔是最大的依靠,因爲農村土地就是農民朋友的命根子埃可喜的是,我調查的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項就是農業稅被取消了。他們對與這點都是很高興的,因爲這減輕了他們很大的負擔。“這個政策好不好?”我問到,“當然好啊,不用交錢了嘛!”雖然說現在的農村條件比以前是好了很多了,但是家庭負擔也還是比較重的,能幫助農民減輕負擔,減一點當然就好一點。“對於國家出臺的相關三農問題政策,你支持嗎?”幾乎所有的人都選的大力支持,雖然我不確定他們是否瞭解那些具體的政策究竟是什麼,究竟有沒有落到實處,究竟有沒有給農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究竟那些政策是不是隻是空中閣樓,但是我覺得,農民朋友們都是相信國家的政策的,他們相信,國家不是違背農民的,他們相信,國家會對他們好的。裏面有個問題有一個填寫着讓我覺得值得思考,您是怎樣知道有關三農政策的,有個人就說他不知道三農政策,所以沒有選項可以選擇啊,因爲四個選項,看電視,聽廣播,別人告訴,政府宣傳。我相信這是位唯一說出實話的人,其他人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知道這些政策,都什麼都沒說就選,大多數選的政府宣傳,我問政府給你們宣傳什麼政策了,他們說什麼都沒有,其實他們也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哪有這麼好的政府埃”有個人感慨。我不禁想到,究竟是什麼讓現在的老百姓不敢說真話了,讓老百姓對政府盲目崇拜,都說要跟着政府走,跟着領導走,可是,政府呢,政府又做了什麼可以讓老百姓心甘情願跟着走的事情啊,都說要讓農民朋友們得到實惠,得到好處,可是,話誰都會說,但是實行了嗎?就算實行了,那也得經過層層審批層層考驗最後實行的時候恐怕都過了不少年了吧。中國現在政策實施得就是如此滯後,政府宣傳的是什麼,宣傳政府的又是什麼,這些宣傳,給農民帶來的是什麼,只是樹立了政府在農民心目中高高在上不可親近的崇高地位,讓大家都怕政府。我在網上查找怎麼樣解決三農問題,我發現政府出臺的政策都顯得太空洞太抽象太不具體了。

“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大力發展勞務產業”“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係”“加快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等等。這些政策都說的好空洞好空洞,你說,你這麼說農民會明白這和他們究竟有什麼關係嗎?中國就搞這些面子工程,表面上弄的好看,可實際上呢,老百姓卻得不到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也難怪農民朋友們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政策,因爲知道了也沒有什麼用埃日子也根本就不會因爲這幾點空洞的政策就得到什麼具體的改變的。其中有一個問題,“農民問題是指什麼的問題?”選項有素質,減負,技術指導。大多數都說是減負問題,少數人說是技術指導問題,只有極少數人說是素質問題。當初我設置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在想農民朋友們認爲自己的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裏。當時在網上查到的是素質的問題,可是卻只有極少數人選擇,而大多數人卻認爲是減負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個樣子,我很想知道。是他們對自己的素質十分自信,還是因爲在他們心目中素質問題不算是問題呢?也許是因爲他們覺得減負才是真真實實與他們直接相關的可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問題。農民更關心的不是你說的天花亂墜的政策,而是實實在在的真實的行動,哪怕只有那微小的行動,哪怕只能帶給農民微小的實惠。

“農業問題主要是指什麼的問題”產業化,專業化,技術化。很多人都選擇了技術化。我想,在農民的心目中,也許技術的不成熟纔是導致農業的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在農民的心中渴求政府能有人對他們進行技術上的指導,而我們親愛的政府呢,又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什麼呢?都說要去親民,要去下到農村,與農民們交流想法,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缺少什麼,可實際上呢,又真的有幾個領導經常親民了呢?就算真的有人去了,也只是極少的吧。其實這個問題查到的答案是產業化的問題,只是農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產業的概念。什麼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矗許多人都在糧食和土地之間徘徊。他們說糧食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關係,沒有土地,哪裏來的糧食呢?可見農民朋友們真的是把土地當成自己的命啊,雖然很多農民現在都不是主要靠農田來維持生活了,但土地畢竟是他們的財富,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產業。

這次社會實踐調查,雖然時間很短,調查人數也不是很多,但我真的是收穫很多的。有的時候,我真的想做一個官,然後爲農民朋友們,爲老百姓們實實在在的做點事,讓他們享受一點實實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