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勵志>讀書勵志>

此番風雨正當時我輩豈能後古人

讀書勵志 閱讀(2W)

——讀《風雨天一閣》感言

此番風雨正當時我輩豈能後古人

真要說起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的生意經還是從賣賈平凹的《廢都》、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幾本書起家的。那時,正值這二位作家大紅大紫,賣《廢都》時,我還沒店鋪,賣《文化苦旅》時,也是在我們當地的最高學府瓦大門口擺的地攤。記得,有一年暑假快到時,也是那屆大學生畢業時,我在學生宿舍一天就推銷了200多本呢,學生們當做紀念互相贈送,也有畢業生送給師弟師妹的,還有相反贈送的,反正我一拿出這本書,就不會再有收回來的可能。現在回憶起來,那一年,我大概總共銷售了千餘本《文化苦旅》,我是書香繚繞,銅香也繚繞了(這是瓦大中文系主任康序教授給我書店寫的對聯中的一句話)。那種風景,如今是很難見到的。

今天,重讀《文化苦旅》,那種感慨是難以言喻的。而對於身邊的人與事,因了熟視無睹的緣故,我們常常不是沒說的,沒寫的,就是覺得沒感覺。怕寫不好而不寫的事,也是司空見慣的。但秋雨先生卻寫出了一個文化人的道行,實在是可喜可賀。這不能不說是他敬業精神的寫照,文化堅守者的秉性使然。僅這一點也夠我輩學習的了,何況其他還建築了一座文化大廈呢。

作爲當代“文化散文”的開創性人物,餘秋雨先生自《文化苦旅》始,在他的幾部散文集中,幾乎都充滿了對“健全人格”和“完美人生”的闡揚,這其實也是作者從先前從事戲劇時,就開始的對藝術、文化研究及至做學問和搞創作的終極目的的繼續。由此一來,他的作品便呈現出極強的個性特色——秋雨風格。《風雨天一閣》也不例外。在這篇一萬多字的散文中,作者敘述和表現的,是一個對中國文化抱有堅定執着信念的終極追尋式的人物以及故事,我視之爲文化精神品格的榜樣,並以此爲驕傲。

當我們被世俗文化騷擾甚至迷惑的今天,能讀到他這樣的文字,讓我更感到了一種驚喜與難能可貴。他幾乎傾注了他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追隨他作品中的人物並品評他們,試圖在他們的故事和傳奇中發現對今天和未來有所啓迪的東西,爲人類寫下真實歷史的教益和真正具有文化品格的獨特作品。餘秋雨的《風雨天一閣》等一系列作品,跟他上代人和同代人均不同,他一反傳統散文如朱自清、楊朔、茅盾等人作品的瀟灑飄逸,相反地,卻充滿了厚重的歷史回聲和文化底蘊,作者從《易經》、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一直追索到建國後的80年代,其間,他還提到了創建和保護天一閣的範家父子,想看天一閣藏書而不得的錢繡芸姑娘,被破例允許參觀天一閣的黃宗羲,提倡編寫《四庫全書》的皇帝乾隆,保護流散藏書、創建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等衆多歷史人物這樣豐厚的歷史。全文資料翔實,文筆生動有趣,讓讀者在讀完後,不僅能獲得大量的歷史知識,而且不需要任何說教式的言論,就會自發地從這些故事和人物的言行中生出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在這一點上,餘秋雨成功地達到了讓歷史告訴未來的創作意願。

《風雨天一閣》裏充滿了對民族精神根源的召喚和對國人善於遺忘的不滿——“這個民族的精神天地長期處於散亂狀態和自發狀態,它常常不知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自己究竟是誰,要幹什麼。”想要改進現有的中國文化,就務必從改變中國人的人格開始,從改造國民性開始,最終達致塑造健全人格、活出尊貴人生。這跟魯迅先生的思路是一致的。

餘秋雨先生敬佩的其實是一種“健全人格”,在《風雨天一閣》裏,作者同樣看重的是這樣一種“健全人格”的精神,因此作者才寫道:“範欽的選擇,碰撞到了我近年來特別關心的一個命題:基於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先生字裏行間浸透着一個文化人的形而上情懷以及一種頑強卓異的貴族精神,一種挺拔如山的非凡氣度,一種東方特有的民族氣節,一種至上追尋的傲然風骨。處處顯耀着當代文化人勇於擔當的強烈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這一點,直令我冷汗涔涔,長久不得安寢。

《風雨天一閣》中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只要是智者,就會爲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麼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麼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麼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對於餘先生這樣一個飽讀詩書之人,我輩要不感動渺小與淺薄當是一種恥辱。古語有云“窮則變,變則通”,只有當一個人能夠產生思考的之時,這個人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和昇華。作者和我們大多數有識之士一樣,有着發自肺腑的對於文明的延續、對於文化品格的塑造的那種渴望與急切。我記得張新穎教授在《讀書這樣好的事》一書中有一段精美文字,寫到了對讀書的他人從未有過的極高的評價,好像是說,讀書是表示一個人還活着的最好的標誌云云。這種以書與文的凝聚,是深入骨髓的,是物質的東西所無法企及的,是真正傳至久遠的基因式元素;而書正是一個載體或曰平臺,在古代更是如此。可見,餘先生的見地是何等重要和可貴。

面對選擇,我們誰也很難立刻就能做出無悔的抉擇;而歷史中的抉擇就更是難了!而範欽父子就不能不讓我們欽佩了。範欽不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智者,而且還是一個人格健全之人,是他將我們斷裂飄零精神史積攢起來,爲我們建構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雖然,不是很大,但已經足夠了。在歷史中,他能輕常人之所重,而重常人之所輕,在別人迷戀仕途之時,而他卻在那個年齡將蒐羅藏書融進了生命。這不正是一種昂揚向上的文化品格麼!他的長子範大沖面對萬兩黃金與藏書樓的抉擇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繼承父業,並決定撥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充當藏書樓的保養費用。這種擔當需要勇氣,更需要一定的健全人格與人生的終極價值觀作爲支撐,否則,誰又不愛黃金而選擇仍需長久開銷的藏書樓呢!

秋雨先生正是通過這一艱難的歷程,爲我們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展示了一個文化貴族家庭的持久魅力與人格底蘊,併爲今天的我們這些所謂文化人提出了一個構建健康的、有益他人和世界的人生價值觀的最佳參照,爲我們成爲一個怎樣的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此番風雨正當時,我輩豈能後古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在文化建設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僅僅用修建多少多少圖書館,新建了多少所大學,每年畢業了多少多少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還是遠遠不夠的。文化精神的塑造、文化品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長久堅持不可。文化的積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文化的揚棄與進步更非一蹴而就的事。文化建設任重道遠,須要我們一代代不懈的努力與拼搏方見其功。

這樣的文章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