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知識閱讀>

寒食節又叫什麼節

知識閱讀 閱讀(2.54W)


寒食節又叫什麼節

  寒食節又叫什麼節

清明節是中國非常傳統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會給逝去的親人進行祭祀,會給身邊的人進行一些祭拜活動。而寒食節更多的是不能夠生火,在寒食節的時候一般都是吃一些糕點,吃一些不用生活的食物。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爲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清明節和寒食節的區別:原本是兩個不同含義的節日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菸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因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並受其影響,因此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着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寒食節習俗大全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爲在清明節。

禁菸冷食: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拜掃祭祖: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爲“野祭”。爲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爲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飲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麪、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疒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寒食插柳

柳爲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爲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寒食鞦韆

鞦韆原爲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爲宴樂。帝呼爲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爲“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寒食蹴球

盛行於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爲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勳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寒食詠詩

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

春天淨腸

寒食節去野外採集野菜,不僅鍛鍊身體,而且也滿足了人體所必須,一舉兩得。最後,還要說說春季養生中的精神調節問題。

寒食節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去戶外採集一些野菜,不僅能夠幫助身體得到一些鍛鍊,還能夠使得呼吸一些新鮮的氣息。春季的時候是非常適合出行的,這個季節不會太冷也不會太熱,非常適合戶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