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小時候看電視作文

優秀作文 閱讀(1.78W)
小時候看電視

小時候看電視作文

文/王術平

這陣子,時不時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些電視劇,然後與之相關聯的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便在我的腦海中向漣漪一樣被激盪開來。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人物和情節記得特別清楚,甚至連一些細節也歷歷在目,而長大後,至少說從中專畢業以來看的電視劇就像方便麪,囫圇吞棗般吃進肚子,然後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營養,也不管來沒來得及消化,就馬上排出了體外。好像有人說過,經常回憶過去是變老的表現之一,不知道像我這樣對小時候的記憶上了癮的,是否也意味着已經“變老”,但今天雖然已過不惑之年,還感覺自己就是沒長大的孩子,不斷回憶小時候的事倒是我最樂意做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機在農村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不過,我們村可是鎮上最早擁有電視機的村之一,而且是日本進口的東芝牌21英寸彩色電視機,這在當時來說,那簡直就是爆炸性新聞。記得那時我剛上一年級,看電視每晚最期待的事,精彩的劇情往往讓我們牽腸掛肚。每當夜幕降臨以後,全村的男女老少便會雷打不動地早早來到村大隊院,佔據有利位置,等着看電視。有時忘記帶座位了,就席地而坐。有時去晚了,只能坐在前邊或者兩邊,常常累得脖子疼。

村裏的電視機裝在一個大木盒子裏,當打開以後,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一樣,全都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節目。有時候信號不好,需要不斷調試,從滿屏雪花到電視人物慢慢清晰,再到大家逐漸進入電視劇情節,然後大家隨着情節地變化而跟着喝彩。那時只有中央臺和山東臺幾個臺,節目相對單一,說看一個節目,現場所有人都看。那時的熱播電視劇有日本片《血疑》《排球女將》,香港武打片《霍元甲》《陳真》《霍東閣》等,國產片以《水滸》人物系列劇爲最早,後來又播放《四世同堂》《西遊記》《紅樓夢》等經典作品。小孩子們最愛看的就是武打片。在那個英雄主義至上的年代,讓我們對劇中的“英雄人物”頂禮膜拜,同時具有一種善惡分明的立場,分不清好人壞人時,常常問別人“誰是好的”“誰是壞的”。

看着看着總感覺自己身上也有一股英雄氣概,必須“替天行道”、“懲惡揚善”。記得那時看《霍元甲》,每天晚上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放兩集,這種播放方式一直延續至今,也吊足了我們的胃口。當時《霍元甲》收視率極高,以致萬人空巷,看上一集,能興奮一整天。在我看來,霍元甲就是一個完美的民族英雄,他那英武正義的臉龐,出神入化的武功,以及跌宕起伏的劇情,扣人心絃、引人入勝。茶餘飯後,總能聽見一些人哼哼唧唧地學唱主題歌《萬里長城永不倒》,有的人還隨着歌聲比劃出幾個像模像樣的“迷蹤拳”招式。這首主題曲唱得真是豪情萬丈,振奮人心,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在傳唱。霍元甲的髮型,也引領了那個時代,令許多人爭相模仿。後來,山東電視臺又播放了《水滸》人物系列劇,記得第一部播放的是《武松》。在那個實力派存在的年代,雖然拍攝條件有限,但武打動作真實,有真槍實彈得精彩,不像現在動不動就來點神奇玄乎的功夫。另外,拍攝背景也都非常真實,很有歷史的滄桑感。

電視劇《武松》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情節地改編。《武松》的故事情節打破了按照原著正常的敘事式地播放,而是首先採用了景陽岡上老虎吃人地鋪墊(這段是原著當中沒有的),然後引出武松打虎的情節。後來武大被害採用的是故意設置懸疑,然後用倒敘的方式,一一解開謎底,讓人一看耳目一新。二是音樂地運用。《武松》的主題音樂改編自山東民間樂曲《一枝花》,是以嗩吶爲主中間配以二胡的形式來表現,樂曲音調具有濃郁的山東地方特色,高亢嘹亮,悲壯激盪。尤其是武松拜祭武大那場戲,背景音樂一響,悲涼婉轉,蕩氣迴腸。襯托出武松兄弟情深的一面,他想到從小將自己撫育成人卻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忍不住痛哭流涕,表現出武松對大哥無限地哀思和深情地悼念,令人頓時淚眼模糊。直到後來,打虎英雄遭人陷害,身陷囹圄,“虎落平陽被犬欺”。無不都是用《一枝花》來做背景音樂,樂曲低沉中略帶傷感,表現了英雄的壓抑心情,但武松畢竟是個勇猛壯士,雖枷鎖在身仍豪氣不減。直到現在,一聽到這首動人的樂曲,就會想起打虎英雄武松那高大威武的形象。

有時我還會反覆哼唱,回味其中的樂趣。父親告訴我,武松的扮演者叫祝延平,那時看電視就覺得,武松就應該是這個樣。祝延平魁梧英氣,一副國字臉加上濃眉大眼,眉宇間透着一股豪邁之氣,把打虎英雄武松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令後來許多扮演武松的角色無出其右。所以我非常欽佩山東電視臺拍攝的《水滸》人物系列劇。現在看來,山東臺版的《水滸》雖然質樸,但劇情改編非常符合大衆口味,人物表現也更符合原著精神。我爲山東臺的《水滸》而喝彩!

那時候的電視廣告也沒有現在這麼多,至少看電視劇的時候不會忽然插進一段廣告,即便是廣告我們也非常愛看。那個年代,大多數廣告都是以寫實爲主,並沒有太多意識形態可以想象,有的再配上一段背景音樂,想表達的也很直白,花樣也不多,大都是“省優”“部優”,然後是一張張獎狀和證書“唰唰唰”就飛到觀衆眼前,然而,那些毫無創意的廣告卻讓我們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現在,我還能記起那時的一些名牌產品,像“燕舞”收錄機,“美菱——阿里斯頓”電冰箱,“威力”洗衣機,“忍冬花”牙膏……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在看電視的間隙,還不忘跑到大隊後院去偷偷摘兩顆酸酸的澀澀的葡萄,過足饞癮。而有的小孩則常常會找錯大人,有一次,有個小孩就管我父親叫起了“爸爸”,讓我忍俊不禁。那時電視就是我們惟一的精神食糧。

後來,買電視的人家也逐漸多了起來,電視機也成了當時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雖然大都是黑白電視,但是帶來的卻是萬般得喜悅。由於那時的電不很正常,經常停電。這時,我們就會去有電瓶的人家看電視。電瓶對我來說也不知道是什麼,只感覺有電瓶就會有電。冬天的時候,天黑得早,我必須早早寫完作業才能跟着哥哥一起去看電視,生怕哥哥不帶我,如果去晚了,人家就關大門了,畢竟看電視的人太多。人們搶座位的搶座位,沒座位的就只好席地而坐或者脫下鞋子坐着,炕上、炕前、當門、窗戶外,人都滿滿當當的,彷彿在電影院看電影一樣熱鬧。這時候最痛苦的事兒就是上廁所了,因爲人實在太多,想從屋子裏走出去又不影響別人,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有一次,我和哥哥正坐在炕前看得入迷的時候,哥哥突然把我一把拽起來,我低頭一看,原來是有水流到炕前裏了,然後才知道是有人把人家的泔水甕踩破了。那些年,農村家裏都養豬,養豬就得有泔水甕,裏面泡着糠,冬天爲了防凍,都把甕移到堂屋裏,所以看電視的人因爲沒地方站就站到泔水甕上去了,結果就給人家把甕踩破了,出現前面那一幕。打那往後再也沒去這戶人家看過電視。其實那時根本沒考慮人家的難處,每天看完電視,我們倒是一拍屁股走人了,人家還得收拾衛生和板凳啥的,忙活半天。有時晚上如果看點驚險點的情節,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常常讓我感到害怕,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這時我幾乎是飛奔着穿越夜幕往家趕的,身後留下的是響徹鄉村陣陣狂奔的腳步聲和叫喊聲。

直到一九八七年,我們家纔買上第一臺瀋陽牌17英寸黑白電視機。我們全家人甭提多開心了,終於不用出門看電視了。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每當看到精彩的時候大家一起開心地歡呼,感到滿滿的幸福與溫馨。後來,便有鄰居們開始晚上來我們家看電視,他們一邊看着電視一邊囉囉嗦嗦說着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情。其實,看電視在當時來說也是左鄰右舍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有時候我在想,電視機靠什麼來傳播的圖像?是不是在另一個世界,有人也在觀看生活中的我們?想想真是可笑。現在的電視節目,儘管色彩是那麼鮮豔,頻道是那麼應接不暇,卻總也找不到當年那種竄東家跑西家滿屋子圍着看電視的感覺。隨着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出現,電視機現在更多成了擺設,而那些黑白電視機也在多年前賣給了舊貨市場,有的或許還被冷落在某個角落。偶爾想起兒時看電視的情景,那熱鬧的場面,那朗朗的笑聲,如今都變成了抹不掉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