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雪散文讀後感精選6篇

心得體會 閱讀(2.84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大家對名著知識的領會,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並且要寫好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雪散文讀後感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閱。

雪散文讀後感精選6篇

雪散文讀後感篇1

?朱自清散文選》讀後感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拜讀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讀總能讀出不一樣的味道。虛虛實實,朦朦朧朧中我不斷探尋着自己的心路歷程,卻無法觸及作者的真實心跡。

品讀着《荷塘月色》中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這些優美的句子。讀着讀着我也似乎也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齊欣賞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從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內心的彷徨與迷惘,而我的情緒也隨着波動起來。

還有《背影》這篇文章,給了我無盡的感動。小時候躺在地板上仰着頭看它,覺得那篇幅裏籠長,語言直白無韻,便丟在一邊;七年級時在課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親情一二,卻也只是拼命記錄老師所講,怎樣可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全部真情?此刻再回過頭來看,感覺其文筆樸實無華,頗得讀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卻在流露真情的同時,抨擊大革命落敗後使其家庭變故的黑暗社會,令人感動,令人憤怒!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讀了《匆匆》這篇文章後,這句話被我牢牢記在心中。《匆匆》主要講的是: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侯,楊柳枯了,有再生的時候,但是,時間去了,爲什麼不復返呢?是啊!時間一但去了,就無法復返。無論你在幹哪件事情,時間都會慢慢地流過。想想自己,平時在學校裏嬉戲的時候,在和同學玩鬧的時候,時間不知不覺地就過去,最後我明白了,要做時間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鐘,那麼生活就會變得更有好處.散文選中還有許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從一件件小事中,能夠悟出一個個大道理,這些都是靠平時積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不同,但都能給人們帶來完美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選》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我品味着它們給我帶來的完美感受,那滋味在心底一圈一圈的盪漾開去。

雪散文讀後感篇2

一部不足百頁的作品——《老人與海》,卻能讓一代代人一讀再讀。我從作者那樸素、精確而又洋溢着濃郁生活氣息的描述中,進入了老漁民聖地亞哥的晚年生活。我讀出了他的貧窮、淒涼,也讀出了他的倔強和不甘,同時,他雖已年老體衰,對生活卻仍堅持那份固有的信心。他出海了,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後,他捕到了一條大得驚人的魚,這是他多少年來夢寐以求的事。經過了三天三夜的周旋,經過與大魚的殊死搏鬥,他在筋疲力盡的最終關頭,最終戰勝了大魚,把它綁到了自我的船舷上。在搏鬥的過程中,他心中一再出現一個念頭:“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曾這樣高喊着激勵着自我:“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然而,最終,他還是失敗了:在歸途中,飢餓的鯊魚接二連三地追上來,他拼盡全力,一條條地殺死這些掠奪者;老人回到岸邊,他帶回的只是一條巨大的魚骨,一條殘破的小船和一副疲憊不堪的軀體。他失敗了,但他內心的驕傲絲毫不受損傷。他英勇地失敗了,他是真正凱旋的英雄,一身傷痕則成了他非凡勇氣的見證。在小小的窩棚中老人安然入睡。他沒有失望,他沒有被打敗,睡夢中又要準備出海了,他夢見了獅子。

讀完這篇小說,我發現,老人的故事不僅僅象徵着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且象徵着整個人類堅不可摧的精神。在現實中,他老人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卻是勝利者,他那頑強搏擊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貴和尊嚴。遍顧所有的人生,誰沒有經歷過失敗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敗的原因能夠不盡相同,但無論如何失敗總是一個讓你難以承受的打擊。關鍵是你會夢見“獅子”麼?你還會準備“出海”麼?再出海,你就會有勝利的期望。我想,這種險惡的人生環境和這種堅韌的人生態度,正是這部作品越來越吸引人的原因。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至於最終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馬林魚的一幅空骨頭架子,這都是無所謂的,因爲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以往盡生命的能量,爲自我的夢想追求過、奮鬥過、的老人,不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嗎?這樣的人生應當無怨無悔。

雪散文讀後感篇3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

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裏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裏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向博覽全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後,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全書爲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閱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爲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爲那是貴賓的通道!

畢淑敏散文讀後感範文2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表達了我們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然而,現在的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的做到了孝呢?我讀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這篇文章,有了很多的感觸。

這篇文章主要表達了畢淑敏對孝的理解。我對她文章中的語言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感悟。父母走了,帶着對我們深深得掛年,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父母說過長達以後要孝順他們,可這句話是有期限的,我們卻都忽略了這一點,總想着拼命的學習、工作,總想以更好的條件來孝順自己的父母,從而使我們對父母的孝一拖再拖,但人生是短暫的,父母可能在我們盡孝之前離開我們。

那是對父母深深的愧疚,是在我們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對父母造成的傷害。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兩個關於孝的例子,其中一個是苦孩子求學的故事,他的家庭十分困難。

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母親只有去賣血供他上學……我認爲他很自私,或許他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生活更好,但他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已經對母親造成了莫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法癒合的。

孝,其實很簡單,它可以是父母勞累時遞過來的一杯熱茶,可以是父母工作一天回到家後吃到的噴香的飯菜,可以是父母辛苦時的捏肩捶腿……無論這種行動是大是小,是輕是重,只要是我們發自內心的,這就是孝,就是我們對父母無限的愛!

雪散文讀後感篇4

打開這本書,翻動着紙頁,字裏行間透露着深沉的韻味,一幅幅美麗的景象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一本書中,彷彿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感情和意義。這本書便是《張曉風散文》。她的文章總能讓我悲喜交加,讓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選自書中的其中一篇:《畫晴》。晴天可以畫出來嗎?當然可以了。就如這段,這是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天空藍得像寶石,山綠得像翡翠。灑在山谷上的陽光無比溫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種歡快,輕鬆,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

此時的心情不也如那陽光一般明媚、晴朗起來了,那“畫晴”也畫到了心中,原來晴天不僅是晴朗的天氣,它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是一個個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動地畫在心中,也可以溫柔地寫在心裏。此時,我就像與張曉風心連心,因爲我讀懂了她的內心。當進入她的寫作世界時,便沒有了自己的情感,一會兒爲那無私奉獻、生命力脆弱的曇花默然流淚,一會兒又爲那浪漫、可愛、美麗的桃花飛舞的景象讚不絕口。就是這種悲喜結合,咖啡與方糖融合的感受,讓我讀懂了張曉風的散文。這種感覺是美妙的,因爲它讓我走進了另一個書的世界。

一會兒憂傷,一會兒歡喜,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當我讀它的時候就像書中所說的那樣:“有一種陶然的幸福。”合上書,望着遠處,我忽然對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認識……

張曉風用她那細膩、真摯、充滿溫情的語言化爲一陣陣帶着花香的清風爲我吹走了夏日的悶熱和煩躁,心靈從而獲得久違的平靜。打開《張曉風散文集》,第一篇《到山中去》和第二篇《地毯的那一端》是張曉風寫給她的丈夫德寫的兩封信。

?到山中去》讓我總想到山中去嗅嗅山的氣息,也想如張曉風所說乾脆“着一身寬袍,好兜兩袖素馨回去”。在讀到“在外雙溪住了五年多,從來不知道內雙溪什麼樣子”,“直到前些天,有朋友到那邊漫遊歸來,我才知道原來山的那邊還有山”,讓我不禁想化用一句經典臺詞:“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你沒有到過山中去,而是山就在你身邊,你卻沒有發現。”

我讀着張曉風筆下的內雙溪,像在欣賞一幅精彩至極、驚喜不斷的山水畫。不、陽光溫和、瀑布飛瀉、水聲澎湃、浪花擊石、蘆草雜生、鮮花沾露、溪水潺潺、落葉隨波、風聲如濤、稻香撲人。

雪散文讀後感篇5

進了國中,發現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選自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

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註釋也總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爲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

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雪散文讀後感篇6

從古至今,國內國外,先哲們用各種文字和言論告訴我們:“讀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書”是個極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並且被裝訂成一個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稱之爲書。

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淺。小時候只看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唯一一本《唐詩三百首》算得上有涵養,但那是我兩三歲的時候老媽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後來不知原因地特別喜歡作文書。按理說,國中寫作文,比國小困難,似乎也更重要,但國中三年也才賣了兩本作文書,國小六年買的一定遠超過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兩遍。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除了作文書,還特別喜歡看校園小說,最崇拜的人是楊紅櫻,她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最爲出名,書一本一本出,我們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圖書館借書,這樣的書快則一星期,慢則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現在回想起來,國小的我眼中的書也就是這樣了。當然也會接觸重量級的“四大名著”和各國著名小說,但那些都是做奧語的時候遇到的,我瞭解到的也只是題做多了就記住幾個主人公,僅此而已。當然我也嘗試去看,然而結果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書籤永遠夾在第一回的後面;《愛的教育》和《童年》接觸了一點,但在第二次(因爲國中有要求,後面會提到)接觸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們講了些什麼。不再舉例,總之就是這麼個情況。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跟我一樣,那也沒什麼好講了。但那時我們班就有這樣的能人,對“四大名著”極其精通,外國的小說也頗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在國中的我的世界裏,書,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暫不提半本半本地看過一些,也就只有看看雜誌的份了。加之國中的寫作要求與國小相比完全提高了一個檔次,因此八年級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那兩本作文書。相關地,會讀一些短小而精緻的文章。九年級時間又緊,沒什麼空,這樣一來,國中三年,我也沒什麼特別的收穫了。

我說我書讀得淺,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二終於有那麼一天,情況發生了變化。

去年暑假,隨着新版《三國》和《紅樓夢》的熱播,我居然破天荒地開始接觸它們,喜歡它們,最終愛上它們。白天看電視,晚上再對着書看,一個個人物形象見見豐滿起來。我怎麼都想不到,千方百計想認識他們,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這件事視爲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畢竟,我補上了這節落了好久的課。更讓我興奮的是,我終於喜歡上大氣的書了,名著離我不再遙遠了!我忽然覺得,也許朋友們說的沒錯,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雖然我每次都不承認)。國中三年學到的知識,足以讓我對春秋戰國和封建社會的情況大致瞭解,這樣才能高興地接受我的兩位新朋友啊!

也許是從那個時候起,對歷史更感興趣。誰說女生不喜歡看打仗?我就特別喜歡《三國》里人們的鬥智鬥勇,特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精彩極了。我越來越喜歡以歷史爲背景的電視劇,像《美人心計》、《明宮謎案》等,都可以從中找到那個朝代的影子。

只不過,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夠多,也不夠大。

高一第一學期,我“繼承”國中的喜好,依舊看一些辭藻華美,抒情性強或是形式新穎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張愛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