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精選7篇

心得體會 閱讀(6.1K)

寫讀後感是我們表達對文學作品賞識和敬意的方式,讀後感提供了一個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行爲動機的機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精選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精選7篇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1

?無常》也是一“鬼卒和鬼王是紅紅綠綠的衣裳,赤着腳;藍臉,上面又畫些魚鱗,也許是龍鱗或別的什麼鱗吧,我不太清楚。”瞧!這樣描寫鬼卒與鬼王是不是讓你覺得耳目一新,你的眼前是不是有幾個鄉下人所扮演的鬼卒鬼王呢?“鬼卒拿着鋼叉,叉環振得琅琅響,鬼王拿的是一塊小小的虎頭牌”這裏是對鬼王、鬼卒的兵器的描寫,聽起來這些人還真有殺傷力呢!“活無常不但活潑而詼諧,單是渾身雪白這一點就有‘鶴立雞羣’之感。”這一段寫的是活無常,他們渾身雪白惹人喜愛,他雖然是陰差,卻讓人喜愛,看起來,他還真有人氣。他還有一種活潑的"氣息,真令人感到舒服,使人感覺它有人情味。

接下來,便是這文的主題,這段話,真令我吃驚不少“活的‘正人君子’只能騙鳥,若問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看這段話是否讓你感受到什麼?我感受到,當時的人中連一個公正的也沒有,那時對人民的壓迫,甚至讓百姓對陰間起了嚮往,可見當時的年代的政治是多麼腐敗。陽間連一個公正的裁判都沒有,陰間的雖然是鬼,但也是公正的啊!

無常這篇文章體現了當時朝廷的腐敗,也諷刺了古代那些沒有正義心腸的人。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2

說起魯迅先生,我想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魯迅,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赫赫有名的大文豪,現代中國的民族魂。我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曾這樣評價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關於魯迅先生寫過的文章,我們讀過的有好多,如《從三味書味到百草園》、《故鄉》、《少年閏土》……今天,我讀的是有關於魯迅先生個人的文章,它就是現代作家周曄194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作者周曄寫的關於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的紀念性文章,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幾件事,其中有:借談《水滸傳》啓發教育作者認真讀書;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熱情地救護和幫助車伕;關心女傭啊三。讀了這一篇課文,一個愛憎分明、爲自己想得少、爲別人想得多的魯迅先生赫然出現在眼前。讀到這裏,我們就不難想象,伯父魯迅先生去世了,爲什麼那麼多人都來悼念他?爲什麼伯父魯迅先生能受到那麼多人的愛戴,讀到這裏我們就自然能理解魯迅先生在中國同胞們心目中的份量。一個這樣爲國爲民、愛憎分明的大文豪,絕對值得受到廣大人民的深切愛戴。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周曄作爲魯迅先生的親侄女,她從小目睹了伯父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如文中所講的車伕。作者親身感受到了伯父的關心和愛護,如啓發教育作者要認真讀書,我想作者之所以能成爲現代作家,那跟伯父從小就對她的啓發和教育是分不開的。有一個這樣的博學多才的伯父,絕對是一件值得我們羨慕的事。作者通過魯迅先生的女傭啊三所講,魯迅先生病得厲害,但是他還是堅持寫文章到半夜三更。讀到這裏,我忍不住潸然淚下,眼前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那一個憂國憂民的模樣。我不禁想到魯迅先生的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不正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嗎?作者周曄,對於伯父魯迅先生是情難自抑,寫下了這一篇散文。但是對於我們——中國千千萬萬個民族同胞來說,魯迅先生雖死猶生,他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3

魯迅是個大文豪,恐怕無法學到他的博大精深。但讀一讀也無妨,於是翻開來瀏覽。隨手翻到了《範愛農》這一篇。

讀了開頭,便有勃於我的常規思路。開頭並沒有寫範愛農,而是寫東京客店裏,從報紙上看到安徽巡撫恩銘被徐錫麟刺殺的新聞,及稍後秋瑾和徐錫麟被殺,幾個中國留學生議論的情形。之後在一個同鄉會上討論發電文時,範愛農纔出場,而且是以聲音先出場的:“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接着魯迅看到的“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一句氣憤的話語,一個“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將範愛農的個性和形象,躍然紙上。

魯迅憤怒了,這個範愛農,對自己的先生徐錫麟被殺,竟“那麼冷”,而接着由誰擬電報稿的事,範愛農又說了一句“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這一句,又進一步寫出了範愛農的“離奇”、“可惡”。是個怪人,不易溝通。

我想,魯迅的寫法,應該是先抑後揚吧,前面“抑”着。接下去的閱讀,應該在某處出現“揚”的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一心想盡快的讀到魯迅是如何寫範愛農後來的“揚”的。可是,這中間,寫了魯迅和範愛農的一些簡單的交往之外,主要還是一些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一些場合範愛農與魯迅的對話,對範愛農並無詳細的描寫或深刻的議論什麼的。讀到最後,終究沒有讀到“揚”的地方,範愛農最後竟是掉進水裏淹死了。而魯迅懷疑他是自殺,最後魯迅“也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還是自殺。”

於是我又倒回去重新瀏覽一下。這才細細的想一想,魯迅究竟是怎麼寫範愛農的。整篇文章,着筆範愛農的地方其實倒並不多,總共也不過幾處。而範愛農的語言、個性、形象,以及其悲慘的結局,卻久久留在我的心裏揮之不去。

範愛農的結局,不僅僅是因爲他的個性,還有當時那個社會的原因,也是魯迅對那個社會的控訴吧。

不過,我也想到了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魯迅是真誠、坦率的,但魯迅並沒有幫範愛農什麼忙。範愛農與魯迅是有書信往來的,範愛農在給魯迅的信件裏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也許範愛農求助過魯迅,也許沒有。但範愛農是多年心存希望的,也許希望魯迅能幫他找份差事。以至於範愛農到最後,還時常說:“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但終究魯迅沒有叫他,或許魯迅確實沒有辦法,或許,正因爲範愛農他那樣的性格,魯迅不願意叫他。

也有可能,魯迅曾經應允過範愛農幫他找份差事,否則範愛農也許不會那樣說。那麼憑魯迅當時的社會地位,幫範愛農找個差事,應該不會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吧。但終究範愛農沒有接到魯迅的電報,範愛農一等再等,終於因爲窮困潦倒,終於因爲他的個性與人相處困難,終於等待魯迅的電報等的沒有了耐心,終於因爲喝酒,於是,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

魯迅通過寫範愛農,折射出對當時的社會和zf的黑暗進行控訴和抨擊。正是當時那個社會造成了範愛農最後慘死的結局。魯迅雖然寫的是範愛農,可範愛農的身後,潛藏着一個巨大而黑暗的社會背景。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4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爲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我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能夠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裏通外國,成了奸細。

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我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裏落腳,然後務必強迫理解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裏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爲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裏他的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應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裏,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5

生命的意義在一定時候得到了無限的擴張,變成了不可抗拒的頑強。小小的綠苗,通過自己的汗水,掀翻了壓在她身上的巨大石頭,表現了不畏困難,勇於磨練,永遠樂觀的可貴精神,野草的這種精神告訴我們,無論面對多麼巨大的困難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個腳印,不屈不撓地前進,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會與我們相逢。

就好比,社會組織結構的不合理,導致社會功能的不正常,導致社會家庭生活的不科學不健康,誰之過?社會管理者的責任,當然也有我們自己的責任。因爲我們沒有充分爭取和使用我們手中的權力,缺乏對利益保護的追求認識和理解。民主與科學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銳利武器,經過流血犧牲換來的寶貴財富卻讓我們棄之如敝履,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嗎?

一個缺乏有機統一組織的社會系統是不可能完全表現他的生命的豐富和生動的,一個健康的生命機體,有完善的系統組織,保證了功能的健全和活動的正常,實現了生命的完美展現,這纔是可喜可賀的人生歷史。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6

今天聽了賈老師執教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使我受益匪淺。概括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學生課前先蒐集魯迅先生的相關資料,初步瞭解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及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在課上他們交流、共享資料, 師再補充。老師在這地方,力求資料的充分,讓學生充分體會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背景,爲下文理解深刻的句子作鋪墊。如:四周黑洞洞,還不容易“碰壁”嗎?“四周黑洞洞”指的是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是指與反動勢力作鬥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學生在理解這個地方就很容易了。

其次:把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整合起來上,我沒有想到,也從沒有這樣上過,而賈老師卻上的這樣和諧,很值的`我學習。課本寫了魯迅先生關心小周燁的學習,沒有談及其他孩子。賈老師把它與課後閱讀巴金的《永遠忘不了的事情》一起上,上面有一段講的一羣孩子去悼念他,久久的不捨的離去,說明了魯迅先生不僅關心小周燁的學習還關心其他兒童的成長,把課文的內容延伸開來,不僅僅侷限在課本上了,結合的真好。

魯迅《死》的讀後感字篇7

作爲魯迅唯一的一篇單純以愛情爲題材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他們曾經狂熱地追求個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子君爲了婚姻自主,不顧一切非難,脫離了自己的家庭,更喊出了個性追求的最強音。涓生絕對不如子君勇敢和熱烈,但他比子君更能經受失業的打擊,比子君看到更廣的人生意義。最後他們的愛情慢慢變淡,最終走向失敗。

一、子君的悲劇是一出典型的愛情悲劇

最初,子君追求愛情並取得了的勝利。子君是有一個進步傾向的女性,她對封建社會的蔑視,足以證明她比同時代的女性更勇敢和堅決。她大膽地追求愛情,特別是震撼人心的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對封建社會的蔑視,足以證明她比同時代的女性更勇敢和堅決。爲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婚姻幸福生活,子君果斷地衝出封建家庭的牢籠,和涓生租屋同居。她對那“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於她能算什麼東西呢?”她對所有的譏笑,猥褻和輕蔑都無所謂,反而“目不斜視地驕傲到走了,沒有看見”。這是對封建思想的蔑視與否定,是對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戰;這是女性爭取婚姻自主行爲的人性覺醒的標誌,是婦女尋求解放邁出的真正的第一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在那個封建思想統治極爲嚴酷的時代,子君喊出這樣的呼聲,無疑是石破天驚的。

剛開始時,涓生和子君是相愛的。“我愛子君,仗着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着,彼此依偎,準備逃脫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裏,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我的心寧帖了,默默地相視片刻之後,破屋裏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裏瀰漫着稚氣的女子好奇的光澤。”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是相愛的。

然而他們剛嚐到愛情勝利的喜悅,隨後就陷入了婚姻失敗的痛苦中了。“……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所謂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僞的。我老實說罷:因爲,因爲我已經不愛你了!”他們的婚姻爲什麼會走向衰敗?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愛情缺乏足夠的瞭解和更高的目標。

另外,由於子君還是一個“愛情至上”者,因此,當涓生宣佈不愛她的時候,她的精神也就由此完全崩潰了。 “她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裏也發出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求着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着我的眼。” 她已經懦弱到只能依存涓生而生,涓生成了她所有依靠的一切,而丟失了原來屬於她的自我。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就陷入了絕境。自以爲了解而實際上並不瞭解的男女相結合,並招致全社會的冷眼、排擠,以至最後的分手也是必然的了。而子君在“無愛的天堂死滅了”,這一“無愛”中給予她致命一擊的也正是涓生之“無愛”,使她所依賴的“愛情至上”的破滅。

二、子君的悲劇源於其思想、性格的缺陷

子君作爲一個追求解放卻又最終失敗的女性,其愛情的悲劇的深層次原因,是她作爲女性而固有的思想、性格的缺陷。

子君的悲劇,主觀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鬥爭中,她表現出是一個勇氣可嘉的衝破舊禮教樊籠的新女性,但她所有行動的根本依據仍然是舊式道德和舊式社會依據。

子君的悲劇源於自身“未褪盡舊思想”和依賴性;她死於自己的懦弱庸俗和謀生無力。子君的“怯弱”,當然還有涓生的自私,是最終導致他們分手,不能抵禦外來迫害,度過難關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兩個人同居之後,他們的性格也隨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僞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後走向了破裂。

三、子君悲劇的根源是時代悲劇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子君悲劇的根源是時代悲劇,即子君所在的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社會背景,從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諸方面決定了子君的悲劇是整個時代悲劇的縮影。

(1)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鬆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茅盾在1927年時就曾指出:“主人公的幻想終於破滅,幸運的惡化,主要原因是經濟壓迫。”在涓生子君生活的社會裏,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同樣沒有錢,魯迅也沒辦法去日本留學;更沒辦法寫出好的文章來;沒有錢,魯迅也沒辦法和許廣平維持那個可愛的家。所以涓生和子君也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纔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剛開始是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迫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鬥志!在經濟困頓上,涓生和子君那輕鬆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裏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於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鬆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爲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麼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答案是肯定的。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是由於經濟陷入了困境,涓生無法在家裏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爲了生計而忙碌着,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了。也許他們都忘卻了經濟對他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

(2)殘酷的封建禮教制度,也是產生子君的悲劇的最根本原因。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着人們的思想,壓制着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 們在壓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麼謠言?那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爲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託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爲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最後,當子君無奈回到孃家後,封建勢力繼續對她施以“威嚴”、“冷眼”,在嚴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麼?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鬥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 “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爲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

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爲了和許廣平同居,爲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作爲一個戰士的魯迅尚且要裏開,涓生和子君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是自由的”在他們那個社會裏是不會出現的。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