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社戲魯迅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3.16W)

在讀後感中,我們的個人觀點是需要做到明確表達的,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深同學們對名著知識的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社戲魯迅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社戲魯迅讀後感7篇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1

在這幾天中,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社戲》。這篇文章是反映農村生活的,而我也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感覺很親切。

當我讀《社戲》的時候,一幅十分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就浮現在我的眼前:藍藍的天空,圓圓的明月,石板小橋,小巧玲瓏的划船。“我”和一羣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啊!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羣山、依稀的趙莊、宛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而且也是農村孩子們熟悉的,但經過魯迅先生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奇美景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兒時外婆家的眷戀之情。這些都更激起我對農村的熱愛。

魯迅先生真切的再現了當時農村孩子的精神風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一羣普普通通的農家孩子,一個個都是那麼純樸可愛,他們的心地又是那麼高尚無私。在這些孩子們中,我最喜歡雙喜和七斤,他們勇敢無私,熱情活潑,熱愛勞動。雙喜是一個講義氣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魯迅抓蟋蟀,發生一些小矛盾也從不計較。他們和睦相處,是真正的好朋友。讀了這篇文章後,我覺得同學們之間更應該有謙讓的精神,更應該和睦相處。

看完了這篇小說,我感受到魯迅先生對農村孩子們深深的愛,我覺得農村的孩子們也很幸福。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2

?社戲》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的小說《吶喊》中的一篇,是作者虛構的童年時發生的事。

?社戲》寫的是主人公在夏天時到魯鎮去,和一些小朋友們玩,又去看社戲,回來的路上還偷豆吃,不亦樂乎。

文章的最後一句是"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再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並不是那麼的好看。"。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然而老旦終於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着,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擡,我以爲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從這些句子中都可以知道社戲並不是很好看。而豆也並不怎麼好吃,可以從"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中看出。

我們生活中也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比如很多人搶菜會覺得很好吃,而沒人搶,只有自己一個人吃,就會覺得無味。還有就是一些同學一起在野炊,做的飯菜不一定很好吃但卻吃得很有味道。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3

讀完魯迅先生的《社戲》,心中流動着一股暖流。文中人們的質樸及他們的熱情好客令我感動。那一張張純樸的臉深深地映在我的腦海中,許久都揮之不去。

這篇文章中雖然篇幅不長,但生動的寫出了作者及夥伴看戲的過程。那一個個純樸善良的村民、一顆顆質樸的心靈,都體現了世間真情。而現如今,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缺少這種真摯的情感,這常常使我們陷入一種無助、孤獨中。在文中,作者因爲願望沒有得到實現而有些不高興,在被外祖母覺察後竟向作者表示歉意,說他們怠慢了,這在封建社會乃至當今社會都是極少見的,這種精神是多麼的可貴啊!

當作者的夥伴們回來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時,注意到了作者不開心,就爲他惋惜。這又使我感到這羣少年對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即使自己高興而朋友不高興時,也能估計到他人的感受,爲他們分擔憂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只知道以自己爲中心,讓別人關心自己,而不知道關心他人。自己遇到了高興的事,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樣只能導致大量的真情流失,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冷淡。就連現在多年的老鄰居,你上樓,他下樓,整日連個招呼都不打,個個形同陌路,遇到事情的時候怎能互相幫忙,這樣下去將是多麼可怕呀!

人,自從來到這個世上以後便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依存的。人們組成一個集體,力量就會變得巨大。如果沒有真情,再多的人也無法組成一個集體。讓我們快去找回自己丟失的真情,讓真情充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4

魯迅先生的《社戲》,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吧。我第一遍讀這篇文章,是有些茫然的:明明題目是關於“戲”的,文章裏怎麼沒幾句是寫魯迅先生看到的“戲”呢?又爲什麼要描寫他和小夥伴們“偷豆”呢?

又細讀了一遍,才明白過來:魯迅先生寫“戲”並不是指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的那場戲,而是指他們在一路上難忘的記憶。開頭寫的是年幼的“迅哥兒”想要坐船去看戲,但因爲沒有船而沮喪;而後他的夥伴們借到了一艘船,興奮地和他一起去看戲;但戲並非很好看,所以這羣孩子閒不住,又去田地裏“偷豆”;最後一起愉快的返回。

魯迅先生筆下的孩子永遠都是純潔可愛的,無論是我們熟識的“少年閏土”;還是一起偷豆的小夥伴們,魯迅先生永遠都將孩子們的無私和天真完美的保留下來。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可愛的小夥伴們在他童年時陪伴他,魯迅先生才能擁有這樣一段難忘的回憶。兒時的故鄉正是魯迅先生的一片樂土啊!

現在的我們應該是和魯迅先生當時的年齡相仿,可是,別說看星星了,平常有個朦朦朧朧的月亮就算很不錯了,哪兒還有什麼所謂的星河流轉啊!就算出去,也沒幾次是和夥伴們真正暢快的出遊;何況,又能去哪呢?大城市的鋼筋水泥味早就將自然的氣息吞噬了吧。

這時,我便開始羨慕起魯迅先生來了。

他擁有過這樣美麗的鄉村夜景啊!河水與夜色融爲一體;兩岸的豆麥與河底的水草的清香交織在水氣之中,撲面而來;本來皎潔明朗的月光,也被朦朧在這層水汽之中了。這簡直就是一幅清新寧靜的水墨畫,它描繪出了鄉村那安靜而又神祕的一幅畫卷。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在鄉村的田野上奔跑過;我也曾爬上巍峨的大山去尋找美味的野果;我也曾聽見過鳥兒的歌聲和風在我耳邊的低語。可,這一切都不見了——我來到了大城市生活。不能否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國家的迅速壯大使我感到自豪。但我也在時時擔心:我那美麗的”鄉野水墨畫”,還會回來嗎?或者說,它們什麼時候會重新出現?

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似乎越來越少了,不僅是植物,連動物也“慘遭毒手”。多少動物在人類的濫殺下相繼滅絕?北京南海子麋鹿園的一塊塊石碑倒塌的背後,是多少動物們的悲鳴?

肆意妄爲的結果,大自然會一一償還。

元朝初年的鼠疫;2002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上去的“天災”最後都是由人類咎由自取而得來的。難道我們爲了所謂的“嚐鮮”,竟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嗎?我們的祖先飼養了千百年的雞鴨魚牛吃慣了,就要去獵殺那些無辜的,還攜帶着千萬種足以致命的病毒的“野生動物”嗎?那我們人類五千多萬年的進化究竟是爲了什麼?難道我們自以爲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可以任意妄爲嗎?自然孕育了人類,卻不會爲人類偏私存廢,更不會有親疏之別。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敬畏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5

?社戲》一文不少老師在設計教案時都會把文中人物形象和自然風景的分析作爲重點,這樣固然也是一種思路。但是對於這麼長的一篇課文,作爲公開課展示出來,如果不從全盤考慮,沒有自己獨到的分析,課堂必然顯得平淡而無味。作爲一課時就要完成的課文,我覺得必須要有它的亮點與制高點,於是我把平橋村的閉塞、落後作爲課堂的轉折點來設計了自己的教案。

我把整堂課設計成四大環節:導入新課——整體感知——文本研讀——主題探究。採用首尾照應的方式,利用魯迅的照片導入又以他的照片收尾。在整體感知了文中因爲“人情淳厚,山水秀美”而得出結論——這戲“好看!”研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解讀了作爲”樂土”的根由。

之後拋出“爲什麼作者要把如此優美的畫卷置身於平橋村這樣的環境中?並引出對概述平橋村的句子的分析與解剖,爲了縱向理解這個“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的平橋村,我引進了魯迅《故鄉》開頭中荒涼、蕭瑟的環境的文段描寫與課文進行了對比,並呈現了《範愛農》中的一段情節,在學生深情的朗讀,在低沉的音樂中,我問:這這時得故鄉還那樣讓人摯愛不捨嗎?這時的人情還依然虔誠的淳厚嗎?讓學生說比較後的感受。並進一步追問“故鄉遺失了什麼?”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刻感受到人情與風景不再的遺憾。也因此理解了《社戲》僅是魯迅的一次精神的返鄉,魯迅心中那不受世俗沾染的平橋村是他心中一方永恆的淨土,精神的家園,理想的聖地。

最後,當我再一次出現魯迅的照片,讓大家感受他威嚴犀利的形象時,我以一個在我看來是震撼學生心靈的問題“魯迅將此文收集在《吶喊》中,那麼他要吶喊什麼?”結束了課堂。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6

讀魯迅伯伯的《社戲》,其中描寫小朋友釣蝦的有趣情景,記得很清楚。 機會終於來了。去年暑假,我來到了崇明。自然便想起了要去釣蝦,同時也想試試魯迅伯伯講的那種釣蝦辦法靈不靈··… 我拿起一根綁有棉花的線扔到水中,站在岸邊靜靜等着蝦上鉤,可過了許久還不見一隻蝦上鉤。這時站在我身旁、與我年紀相仿的男孩正衝着我笑,我告訴他這是書中寫的釣蝦的辦法。他笑了笑告訴我說,那是釣小白蝦的,這裏只有龍蝦,釣龍蝦自有釣龍蝦的辦法。

在這熱情的崇明男孩指點下,我找來了木棍和鐵絲,照着他的樣子將鐵絲彎成一個圓圈,又在圈上穿了一條,然後用線繫住鐵絲圈,把它吊在木棍上。這樣,一副象樣的釣具就做好了。 我們把這些釣鉤放入水中,不到兩分鐘,我就迫不及待地將木棍拉上來,果然在鐵圈上一隻大龍蝦正揮舞大鉗津津有味地“品嚐”着,我太高興了,不料手一抖,那大龍蝦從我眼底下溜走了,我不禁責怪自己的魯莽。

可那小男孩安慰我說:“這東西饞得很,一會兒還會來的。”過了一會兒,我又去拉 那根木棍,這回我可小心了,慢慢地、慢慢地……果然那隻龍蝦和剛纔一樣又在品嚐着它的“美餐”,還未等它全露出水面,說時遲那時快,一隻大網已套住了它。就這樣,不到兩小時,足有三斤龍蝦裝滿了我的網兜·。·… 釣龍蝦可真有趣,從中我也悟出、一個道理,釣小自蝦有釣小白蝦的辦法,釣龍蝦有釣龍蝦的辦法,可不能到處亂套。那麼做,其它事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社戲魯迅讀後感篇7

德國大作家歌德曾說過:回憶和希望,是世間最美的調味品。那些在內心深處存在的美好,會一直滋養着我們的靈魂。也許是因爲不再擁有,回憶裏的東西纔會顯得如此珍貴。

魯迅先生的《社戲》,就充滿了對兒時夜晚到隔壁莊看戲的懷念。一羣小夥伴,搖着船去看戲,返程途中還偷了田裏的豆煮着吃。至此後,再沒有看過如此精彩的戲,也沒有吃過如此甜的豆了。

魯迅先生的文風犀利,深刻,幽默,諷刺入木三分,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其大部分作品的語言風格尖銳乃至刻薄,充滿批判思維,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憂患意識。但在尖刻的筆調背後,又含有對國民和國事的悲憫之情。

與其他作品不同,《社戲》中感情基調輕鬆,讀來並不晦澀。讓我們看到了一羣少年的頗有趣味的夜遊。

01創作背景及主要內容

魯迅先生1922年發表的小說《社戲》,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爲什麼成年後的兩次看戲經歷並不愉快,少年時的那次經歷,看到的戲也不完美,但卻給魯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二三十年後念念不忘?有人說,最重要的不是你去幹什麼,而是誰陪你去做了這些事情。

先生難以忘懷的並不是那場戲,而是那時的小夥伴和人們善良的心意。母親和祖母因爲沒有提前租到去看戲的船而不開心,小夥伴們爲了滿足迅哥兒的心願陪他去看戲,以及六一公公知道孩子們去偷豆不但沒指責,反而多送了一些給迅哥兒的情誼,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樸素的情感,在迅哥兒成年後依然懷念。

02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舊時光

在外漂泊的人,時常會懷念家鄉的人和事。距離隔得遠了,回家的機會越來越少,曾經普通的日常生活,也變得彌足珍貴。失去了才發現,最平凡的人間煙火,慰藉着我們漂浮不定的心。

記得很小的時候,家鄉的河面上有一座細細長長的獨木橋。每到夏季,河水變少,清澈見底的河面下,飄着綠色的青苔,大人們在河邊洗衣服,孩子們在水裏打鬧。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再平常不過。

隨着家鄉的發展,橋拆了,河填平了,再也沒人去洗衣服了。人們手裏的錢多了,都膨脹起來。孩子們也不會去河裏摸魚蝦,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的電子產品,新潮玩具。古樸的民族房屋銷聲匿跡,大家都住上了大同小異的農家別墅。

我從小城走進了大城市。再回首,小城也變得跟大城越來越像。卻再也找不到曾經的模樣。整齊劃一的規劃,改善了居住環境,卻也丟失了曾經最古樸的美。

也許只有我這麼希望她能一直保持着小時候的樣子。因爲我懷念小時候心裏那份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