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活着》讀後感1200字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1.18W)
《活着》是作家餘華所作的一篇長篇小說。講述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主人公一家經歷的磨難,到最後只剩主人公一個人。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活着》讀後感1200字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活着》讀後感1200字範文

 篇1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十分沉默十分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暑假一次在書城轉悠選書,一位剛參加完大學聯考在店內打工的高中生向我推薦了餘華的作品《活着》、《第七天》,便買來拜讀。讀完個性感受到作家餘華善於對死亡,殘酷,陰暗進行冷靜、細緻的描述,“用文字製造疼痛”。看他的文字,也許多年以後你已經忘了他的情節,但是他的文字帶來的那種直撮心底的疼痛感是無論多久依然清晰地的!
 
  餘華說:“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潛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寫作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
 
  讀完此書,情緒是沉重的。這本薄薄的題爲“活着”的小說,一路走來,卻充滿着死亡,悲傷,苦難。主人公福貴不曾得福,未有富貴。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去,只留下他,和一隻同樣風燭殘年,同樣叫做福貴的老牛,在夕陽下相伴而去的背影。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千鈞的重壓,它沒有斷。合上書,回想福貴的一生,不禁慨嘆:人僅僅是與萬物一樣的物質存在,其本身沒有任何好處。
 
  也許,《活着》不是當今最傑出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薄薄的小冊子一旦翻閱起來卻尤感滯重。總有那麼一些細節,不經意間就會打動你!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一個人一生的故事。旁人眼中福貴的苦難一生,而對於自己感受一生的福貴,也許更多感受到的是歸於平靜的幸福。我喜歡微笑着讀福貴與老牛的對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阿。”其實這但是是老人編出來的。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牛,老牛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着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職責,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取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儘自己活着的職責。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幹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於,他能夠在她最後的日子裏,揹着她,在落日餘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着,懷舊地訴說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迴。我想,這便是活着吧。
 
篇2
 
  《活着》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纔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性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然而,所有的情緒都在娓娓敘說的過程中悄悄侵入着讀者的思想。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書中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敘述着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主人公叫“福貴”,一個在現代人看來略顯俗氣的名字,但是卻代表了那個年代天下父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麼是福?什麼是貴?也許他們並不知曉,他們既單純得可愛,也愚昧到可悲。
 
  小說敘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福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玩樂,嫖妓、夜以繼日地豪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然而好景不長,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很快讓他付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代價——由於半年賒帳的積累,福貴把祖輩留下的家產在一夜之間輸得精光,由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蕩然無存。他也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父親親手處理掉所有的田產之後,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死了。他爲病了的娘到城裏買藥時抓壯丁抓走,此後的日子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快兩年時,他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親已病故,女兒鳳霞因爲一次高燒,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原以爲一家人終於團聚可以過好日子了,誰料,苦難纔剛剛開始——唯一的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終於長大成人還找到了一個疼愛自己的丈夫卻死於了產後的敗血症;妻子家珍也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不僅如此,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竟因吃豆子而撐死了!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福貴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親手埋葬了五個自己摯愛的人。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也沒有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那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爲什麼而活着?”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福貴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 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期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期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重。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如餘華自己說的一樣:“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活着,生命就是一個活着,不談幸福或苦難,生命,只是一個活着的過程。活着吧,活着,生命僅此而已,畢竟,生命還要繼續。
 
 篇3
 
  讀《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一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最後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爲爲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之後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應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明白什麼是活着,他只明白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爲活着只是爲了幸福,只爲了感情,只爲了養家,只爲了金錢,只爲了做官,只爲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期望,於是他們也選取了在這個世界上不見。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取了後退,之後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此刻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國小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一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久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一天都期盼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應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能夠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能夠跨出陽臺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能夠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之後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情緒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阿!
 
  是阿,人只要活着,就有期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