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通用《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05W)

閱讀的好處無窮無盡,它可以充實我們的生活,大家要知道文學的魅力是無限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我們仨》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我們仨》這本書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依稀記得在書店裏拿起它時,我就被它簡約大氣的封面給吸引到了。棕色鋪滿了整個封面,有三個大字大大方方擺在中間“我們仨”,最上面還寫了Mom、Pop、圓o,這就是楊絳、錢鍾書和他們的女兒錢瑗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楊絳先生用溫馨浪漫的語言去描繪了老兩口老去之後,女兒和他們一起過日子的幸福溫馨。回憶起他們生活的種種,總是讓人感覺嘴裏心裏都被浸在了蜜糖裏。他們的家庭裏帶着寵溺包容,互相尊重扶持着。就像裏面的一段話,“說實話,我做的菜他們從未嫌過,只要是我做的,他們總叫好。這回,我且一心一意的做一頓好飯,叫他們出乎意外。一面又想,我準把什麼都燒壞了,或許我做的好,他們都不能準時回來。因爲——因爲事情往往是彆扭的,總和希望或想象不一樣。”,楊絳先生想要爲丈夫和女兒做頓飯,因爲女兒出門了,多年沒有下過廚房的她便思索了起來。簡簡單單的話語,我卻看到了他們之間深厚獨特的感情。

第二部分,我們仨都失散了。楊絳先生做了一個萬里長夢,現實與夢境相交叉着。從楊絳先生踏上古驛道的那天起,就意味着錢鍾書先生的生命將要殆盡。她用夢境的形式將她的悲傷縮小,她在夢裏她在現實裏她都陪着錢鍾書先生度過了生命裏最後的時光。直到女兒生了病,她便開始了照顧着丈夫和女兒的道路。雖然他們最後用死亡的方式告別了楊絳先生,但是最後的時光依舊美好,雖然悲傷但卻也算的上是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最終,楊絳先生送走了愛女,也送走了相伴一生的錢鍾書先生,他們的離去讓整本書充斥着淡淡的悲傷情調,前段有多溫馨,後段就有多悲慘。她在文中這樣寫到“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最後這個溫暖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了她一個人,她在展望着,她一籌莫展着,她不知如何是好。

她一個人,在思念着這個家庭,她思念着她的丈夫女兒以及他們幸福的日子。

關於通用《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着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麼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於“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麼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彷彿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爲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爲它的情節,更是因爲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關於通用《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麼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範,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後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mate啊。

以上爲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在他們心裏只有自己鍾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麼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誇的歌詞,想起裏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誇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裏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着。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麼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麼衆星拱月做人羣中的核心,你憑什麼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衝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誇讚。我不知道他們爲什麼喜歡讀書,是什麼樣的心態,至於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慾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後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現我要看的書越多,發覺自己看的書是那麼的少,世界是那麼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爲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於那種狀態,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麼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說爸爸又嘰裏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於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裏,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麼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裏,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說是讀後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麼事,只是借題發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麼多,不知道還要寫什麼,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