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6.5K)

其實大家在讀完書之後寫讀後感也是一個提升自我的好方法,我們要養成多閱讀的好習慣,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關於《我們仨》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最新關於《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最新關於《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時,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的時候,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與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最新關於《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這是著名作家楊絳先生的一篇鉅作。

1997年和1998年對於楊先生來說是很殘忍的時間。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的伴侶,唯一的女兒都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會。“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接過女兒的筆,用心記敘了他們仨這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就是《我們仨》。

通讀一遍之後,我真的無法想象楊先生是抱着什麼樣的心態完成了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以獨特的寫法,以感人的文字記述了坎坷的歷程和他們仨相依爲命的一生。

他們仨的足跡跨越半個地球。無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始終站在一起,美好的家庭是他們避風的港灣。自從1998年錢鍾書先生逝世後,楊先生從此獨伴青燈,她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散在字裏行間,令我爲之動容。

但若你想從內容上看到絲毫悲觀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書中絲毫沒有傷痛欲絕的詩句,而是處處洋溢着思念的。他們雖然陰陽相隔,真情卻從不被阻斷。她通過這部書,用文字向天上的親人無聲的傾訴着時他們的懷念。

家的意義,在她的書中被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決不會因爲生命的消失而改變。

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在孤燈下,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手拿顫動的筆,一字一句,傷心欲絕。彷彿遠去的人才剛剛遠去,垮了的往事就在昨夜。在他掛滿淚珠的臉上卻帶着舒心的微笑,她在想些什麼呢?

我們且撇下情感背景部分,文章分三部分和三個附錄部。詳細介紹了他們在一起的63年,尤其是在國外錢媛的降生經歷。

文章第一部分是以楊先生的一個夢境拉開帷幕。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夢,而是一個老人的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

從第二部分七記敘了他們仨開始分開的情景。說實話,第一遍,我真的沒讀懂楊先生到底寫了什麼。她以一種獨特的手筆-夢境,幻化了一種飄渺的感覺。錢媛那時還在嗎?我揣着這個問題又深讀了一遍,似乎還是不大明白,爲什麼作者夢境中錢媛已經去世,錢先生也已病入膏肓了,事實上錢媛還活着。這是真的夢嗎?爲什麼天天都做這個夢呢?這真是奇怪!這也是我惟一不明白楊先生的地方。

到了第三部分時,已只剩下楊老一個人了,夫女接連脫離了這個家,連楊先生自己也說,我現在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容: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大概這就是她要繼女兒之後完成《我們仨》的原因吧,一個人閒暇時間難免會胡思亂想的,而將回憶與讀者分享或許快樂會增一點,也許痛苦會減一點……

我真的非常羨慕他們這個樸素的家,住着一屋子與世無爭的人。他們沒有太多的奢望,只求能夠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共同解決困難。然而這個小小的要求命運卻不願滿足他們,“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活下來的人要比去世的人痛苦千倍。可又怎樣,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果然如此啊!

現在,楊先生將他們曾經共同的歲月重溫一遍,再享受一下親情存在的感覺。回憶往事,那深藏內心的痛苦又再一次被掀開,我想她應該是含着眼淚完成的吧。特別是寫到錢鍾書先生在小舟上的生活,那冥冥之中無盡的思念,折磨了我們好久好久。而我似乎跟着作者在他們的驛道上走了一回,楊先生的心境,恐怕只有這句“夢魂以逐漫漫紫,身骨終拼寸寸灰”只以寫照。

書中的錢媛是個乖巧聰慧的孩子,更是個孝順的女兒。她和父親更勝密友,兩人默契絕對可得100分,“格物致和”更是他們一直贊同的理論。我真的很佩服她對病魔抗戰到底的勇氣,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敢說敢做的幹勁以及對父母的孝順。與她相比,我真的還差的遠呢。就連她去世前不久,還不放心她媽媽的一日三餐,特地寫信教媽媽做簡單飯菜。事實上,當時的她自己已經無法進食了,可贊她生命垂危之際還想着媽媽。這份深厚的母女情恐怕現在少有,連我也不禁慚愧:我又爲媽媽做了些什麼什麼呢?如果有那麼一天,我會像錢圓一樣付出嗎?

她儘管忍受着疾病和治療的折磨,還想利用自己躺在牀上無所事事的時間,把過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寫下來留爲紀念。於是,她拖着微弱的身體開始寫《我們仨》。但是不久醫院報病危,她便放下了筆,而這本書也只到3個內容清單,就無法再寫下去了。所以最後只好由母親楊先生來完成了。

而楊先生的文字也很具感染力,我隨時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他們的善良正直以及對生命、家的感情,使我深受啓發,獲益匪淺。

所有的悲歡離合,在作者那裏是一種自然,在讀者那裏卻經常潸然淚下。書中最後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原來沒有親人的家庭只是一間空蕩蕩的客棧罷了,沒有絲毫溫暖可言。這時候僅剩的一人活下來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懷着潸潸的眼淚終於讀完了着本書,無法訴說的愛,無人可說的情。在心裏埋藏很久,很久……家的感情絕不會隨時間而漸變,沖淡。

最新關於《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讀《我們仨》小記

或許應該感謝老師佈置了這麼一份暑假作業,否則,也許真的會與這麼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說實話,這本早就躺在了當當的購物車裏,卻到今天才到手,才翻開第一頁,才真正定下心去讀,是因爲我對楊絳先生的瞭解絕大部分仍止於錢鍾書先生,而對於錢老先生的瞭解絕大部分僅限於《圍城》,出於一種對大家的敬畏,我遲疑不已。可就在翻到目錄的一瞬間,我知道這次它給我的感觸將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終於將這個溫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的前兩部分,寫的是“夢”。

這第一個夢裏,“我”夢見鍾書自顧撇我而去。於是醒來時便向他埋怨,鍾書只是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於是鍾書似乎記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

這第二個“夢”裏,便是“我” 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奔波於雙雙病重的丈夫和女兒之間,“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對人生的重大打擊,而愛侶的日漸衰弱更加讓人心緒難平。“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

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人果然是一種矛盾體,短暫相聚卻又意味着長久分離,到底是快刀斬亂麻還是抽絲剝繭般依依不捨,對於每一個作此抉擇的人怕是都是一樣的萬般痛苦,書中滿含割捨不斷的親情、愛情讓每一位讀者都深陷其中,感慨不已。

看到第三部分,,作者的筆觸漸漸集中到這個小家庭“我們仨”的幸福時光。艱難困苦也罷,穩定安逸也好,生活中總是不乏快樂與滿足,從英國到法國,從上海到北京,路途漫漫,但有了家便有了一切。志趣相投的夫妻倆,乖巧可愛的女兒,他們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看到這些精彩的生活細節,我總是忍俊不禁。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角色,爸爸在學術上是老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得要死,只有女兒在纔敢走夜路。 多溫暖的小家庭,多溫馨的“我們仨”。

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在學術上苦心鑽研,享受生活中樂趣,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六十多年。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失去了“家”,屋子也僅僅是客棧,是暫時的棲身之地。

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作者穿梭在夢境、回憶與現實之中,讓人不忍打斷,我想,楊絳先生“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的心情,也許需要用很久的時間和深厚的閱歷才能夠領悟。

楊絳先生在文末說,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文章至此,在淡淡的哀婉語調之中卻又透露出希望,不執念,認真生活,這亦不失爲一種作者給予讀者的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但“家”永遠是溫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