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精選最新關於《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25W)

北宋的著名學者蘇軾是天生的樂天派,縱然仕途不順, 也始終堅持自我,推薦你去看看《蘇東坡傳》,記得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最新關於《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精選最新關於《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蘇東坡傳》讀後感1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塗的學過去。而且最後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爲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着自己,還關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爲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關於《蘇東坡傳》讀後感2

最愛東坡詩詞,尤記《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特愛《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體味“誰見幽人獨往來”的孤獨,領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釋然。心中始終吟唱有那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衰煙雨任平生"。一言以蔽之,怎個好字了得!

今日讀此書,追尋這樣一個具有深邃思想、豁達心靈的才子的生活軌跡,帶給我的,無不是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啓迪。恰逢冬至,可以說是——冬日的幸福悄然而至。

本書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也把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可親的蘇東坡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在林語堂眼中,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林語堂說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獄,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雖蘇東坡畢生坎坷多舛,但是我認爲他是極幸福的,有三位女子懂他,理解他,深愛他。他雖屢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有赤子心,有爛漫心,有歡喜心,有清淨心,這是我極喜歡的。

現再讀幾首東坡的詩,甚好。

關於《蘇東坡傳》讀後感3

大約用了六個晚上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六天總是想着蘇東坡入睡,念着蘇東坡醒來,特別充實美妙。

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經歷了仁宗、哲宗、徽宗,目睹了背誦由盛轉衰的經過。瞭解蘇東坡的生平,也爲我補習了宋代的消亡史。

蘇東坡這樣的人,多少讚美的語音形容他都是徒勞的。他多才多藝,愛好廣泛,他身處任何領域都能勝任,而且他善良坦蕩,這樣的人如何不受人敬仰,正如林語堂所寫,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書中的幾處最令我難忘的地方想記錄下來,這讓我合上書本輾轉反側,仰慕得睡不着覺。

在蘇東坡任翰林學士期間,擬了月八百道聖旨,聖旨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往往引經據典,富有例證譬喻。蘇東坡去世後,另一個人,接他的職位,對自己的文采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說:“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

林語堂好幽默,結尾時的人道主義精神真是讓人忍俊不禁,作者誇獎別人批評別人的語音都是那麼耐人尋味,就像蘇軾本人一樣。如果人人說話都那麼幽默該多好。幾年前讀過《林語堂傳》,林語堂不僅愛寫作,還愛研究,發明中文打字機,這點很像蘇軾。可正如林語堂自己所說,評價一個人要蓋棺定論的,蘇軾直到人生落幕之時都不曾讓人民有半點非議,林語堂在南洋大學過於貪腐,晚節不保,這點作者似乎忘記學習蘇東坡了。

在學生時代也學過一些蘇軾詩文,那些趣聞軼事也曾聽老師講過,可都感受不深,甚至於對不上號,這次讀了傳記才深刻體會到蘇軾一生大起大落,每首詩詞的創作背景之不同,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詩詞本身的意思上。

我也想到,老師在課堂上眉飛色舞地談論蘇軾多麼偉大,學生很可能是無動於衷的。有衝擊有感受,必須要親自體會,讀他的傳記、揹他的詩詞,道聽途說是左耳聽右耳冒的。學習只能主動。

以史爲鏡,以人爲鏡,很高興人生能有六天晚上是和宋朝的一位文學家共度的,我願傾注更多的時間繼續瞭解他。這本書是借的,也成爲我秉燭夜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