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浮士德夜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2W)

只有認真閱讀原作,我們才能寫出有價值的讀後感,心得體會一般分爲工作心得、學習心得、讀後感等,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浮士德夜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浮士德夜讀後感7篇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1

一本好書,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調謝的奇葩,而書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們回味無窮。《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愛的書,書中蘊涵的道理令我永遠自強不息。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說,《浮士德》現已構成文學領域裏的獨立學科,被稱爲“浮學”。《浮士德》的主要資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賭,由靡非斯托去誘引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我所追求的,棄善從惡,成爲靡非斯托的俘虜。靡非斯托到人間,對知識感到厭倦和永遠不安於現狀的老博士打賭,說他能夠讓浮士德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用鮮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經歷了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藝術爲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沒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替大衆着想謀福利的事業中,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那句話,然後倒地而死,然而他的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認爲浮士德是個有野心,好高騖遠的人,他也是個偶爾會走上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誘引他走上歧途時,他做了欺騙他人,趨炎附勢的壞事,可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就是說,當他沒爲人民着想時,他的靈魂極其難受,如同煎熬。而在圍海造田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靈的歸宿,所以纔會心滿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沒有缺點,浮士德也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爲別人做有利於別人的事情。而浮士德就做到了。浮士德的缺點是:永遠不安於現狀,優點是自強不息、敢作敢爲、爲他人服務。

我們來學習浮士德的優點吧,做一個自強不息,爲大衆着想謀福利吧。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2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劇。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謝的奇葩,閃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的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一樣,在世界範圍內研究《浮士德》也以構成“浮學”

這本書寫的是,在天國裏魔鬼頭子與上帝打賭,魔鬼認爲,人類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渾渾噩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瓜,瘋子,而上帝確認爲,他很快就會從渾噩中醒來,成爲人類的聖人,帶領人類走向幸福。於是,魔鬼便於上帝打賭能夠讓他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間,經歷了許多事情,但還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衆謀福利的事業中很老並且雙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靈完美的家園,然後就死去了,然而他的靈魂魔鬼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護送上了天堂,因爲他幫忙了人們。

本書分爲第一節和第二節。這本書都是在講浮士德怎樣幫忙大衆,又怎樣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後遇到了瑪格麗特這個人,兩人一齊飛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誰也不敢說讀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惡,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獄,你將萬劫不復,爲了人類的幸福·美滿而奮鬥吧!相信吧,你最終會飛往天堂,與思念的人在一齊幸福·美滿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3

開始看了《浮士德》。認認真真推敲每一句話的意思,看了兩個鐘頭,才把書的序言、獻詩、舞臺序幕和天上序曲給看完。

這書是難懂的,曾經看過一遍,是大二的時候,喜歡打手電熬夜看書,每天也就能安靜地看個2、3個小時吧,所以效率不高。記得老早的時候,看名着只爲了情節,直到現在依然有這種觀念,大凡故事不夠吸引人的,蘊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會有興趣去讀。所以吧,說到底我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個《浮士德》其實滿神奇的,首先它的寫作方式是舞臺劇本的形式。其次,故事非常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馬行空。第三,“歌德”這個名字很能滿足某種小小的虛榮心。第四,看着看着,就會發現裏面有好多似曾相識的看法、觀點或者景象。所以,儘管很艱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閱讀它。去年暑假把書買回來一直擱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讀書的機會決定先把它給啃下來。

一開始看小說喜歡把自己覺得好的句子摘抄下來。這些被我相中的,多數都不是什麼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的,而僅僅是在內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鳴的。比如在看貝多芬的書籍時,一般把貝多芬誇張的描述成神靈的語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頭看這些摘抄的時候覺得當時自己很幼稚,一頁書看看不過1、2分鐘,有時爲了抄幾句話就要花費5分鐘的樣子,這樣等到再回過來讀的時候,常常已經沒有先前那種激情和如飢似渴的感覺了。所以之後開始改成某偉大領袖的做法,在書邊做批註,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麼想的,或者是看到某個很文學的字詞去查字典,然後在書邊寫上拼音與解釋。這樣做似乎還不錯。可缺點是僅僅適用於自己的書本。到後來偷懶了,什麼都不寫,習慣看書的時候拿只木頭鉛筆,看到喜歡的就劃下來,這樣的結果是,因爲不費力,所以每每有一點點的感動就摘下來,以至等讀完一本書以後,發現每一頁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換來了,這麼糟蹋,以後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爲0了。總不能哪天心血來潮真的拿塊橡皮把所有的鉛筆印統統擦去吧?哎,可憐了我那本了。而且更主要的是,習慣邊劃邊看的過程後,自己對於內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爲句句都是“重點”,我又何須體會文章的內涵,結構呢?於是,讀書的時候,思考就少了。

現在看這個《浮士德》,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一頁書上一半是內容,下一半是很多小字體的解釋,而通常這些解釋又和種種聖經故事、希臘文化聯繫起來,一看就是一大串。這種情況下,不看就無法瞭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斷自己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煩。所以只好這樣,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釋全部看一遍,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呢,等看正文的時候就能夠比較通暢的理解內容,也不用再回過來看討厭的註釋了。

好啦,晚了,看來今天是補不出個讀後感了,明天繼續。這篇麼,就當是個“讀書有感”吧,呵呵,本來因爲故事情節,取名叫“今天心情相當沉重”的。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4

在西方文學史上歌德所創作的史詩《浮士德》被認爲是與但丁的《神曲》一起居於世界哲理性文學巔峯。而歌德所代表的德國“狂飆突進”時代,更是與《浮士德》所表現的理性主義、自由追求緊密聯繫在一起。浮士德身上所體現出的追求、人文光輝、人性批判更是早已成爲代表德國乃至歐洲現代精神的實體。

詩劇《浮士德》以歐洲三千年的歷史爲背景,記錄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人類精神發展的歷程,並根據十九世紀初的社會發展狀況對人類未來做出了展望。全詩以浮士德精神的發展爲線索,主人公先後經歷了五種追求。而伴隨其始終的便是那種“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於現實,不斷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點精神

?浮士德》是以“獻詞”、“舞臺的前戲”、“天上的序曲”作爲它的序幕,然後由“悲劇?第一部”、“悲劇?第二部”組成。可以說這個宏偉的詩劇,是以個人與社會、宇宙的關係的“生”爲主線,網羅了“生”的各式各樣的場面。歌德在完成這部鉅著後曾說:“我這一生的今後歲月可以看作一種無償的贈品,我是否還工作或做什麼工作,事實上都無關宏旨了”因此,從某種意義說,《浮士德》是將歌德的青春時代的座標軸以一生心血不斷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盪生涯的象徵。歌德花費了五十六年完成了鉅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創作熱情,異乎常人的創作激情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這便是一種寶貴的出發點——原點精神。法國的文學家瓦萊裏在《歌德頌》中說:“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異乎尋常的長壽”。這裏的長壽不僅僅指歌德的高齡,更是知這種一以貫之的原點精神。它使偉大藝術家超越了時間的滄桑,空間的寂渺,以追求藝術的最高峯爲目標。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與艾克曼的談話中說道:“世界是那樣廣闊豐富,世界是那樣豐富多彩?我的詩全部都是應景即興的詩,來自現實社會,從現實社會中得到堅實的基礎。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樓閣的詩。”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這種堅實的基礎,只有擁有異乎尋常的創作壽命與持久力,只有不斷堅持深化“生命的原點”——足以決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發點和光源,才能在現實中去發現藝術的精髓,帶他奔向偉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蛻變。

(二)理性主題

?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題更多的表現在對人性的一種關懷。黎躍進在《外國文學爭鳴評述》中指出: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學關注的焦點是人性,啓蒙主義思想家們認爲人性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自然,原來潛藏於人類背後的也要突現,交雜在魔性中,左右掙扎於浮士德的生命之途,故當務之急是要解放人性(理性),把人當做人看待,賦予人以生存權和發展權。故《浮士德》是西方文學中最深刻地探索人性的史詩,也是那個時代最完整的對人類本性進行哲學思考的文學鉅著。這種宗教的粉粹,命運的超越,在《浮士德》中有着最完整的體現。尼采在《查拉圖斯拉如是說》中發出“上帝死了”這種震撼人靈魂的吶喊。

浮士德與魔鬼糜菲斯特的賭約,代表的是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社會所遵從的契約精神。這正是當今西方精神的實體之一。而且並不是與魔鬼簽訂了契約進行的利益的簡單交換,慾望的無從滿足,而是理性的人對懷疑,流言的真正意義上的挑戰。浮士德如另一個唐吉坷德,堅持不懈地完成命運的挑戰,並不斷挑戰命運。在浮士德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兩種靈魂:自身的靈魂和遭到魔鬼否定的靈魂。兩種靈魂互相激盪、徘徊,使人面臨命運的兩種選擇。一邊是人對絕對真理的追求,而另一邊是對自身慾望的激烈搏鬥。這一切,更是讓人明白完美境界的遙不可及。其實一切,這正如哈姆雷特的“生存或滅亡,這是個問題”一般的重要。

(三)悲劇色彩

從20世紀西方文明出現了危機狀態的斷續徘徊,而關於浮士德的熱潮尚未褪去。斯賓格勒認爲浮士德代表了悲觀主義的宿命論的成立。他認爲浮士德是一個用悲劇書寫的英雄。認爲西方文化的人對自然征服恰如浮士德臨終的情形既在期待中死去。“而他對這種、期待的虛幻性和毫無覺察是盲目的。浮士德成了西方象徵——命運悲劇所在,這種追求“無限”和“延伸”的意志決定的也就是一種悲劇背影下的宿命。”總體來說,西方對於《浮士德》的研究偏重於認爲浮士德是介於普羅米修斯和盧齊佛之間的特殊人物。布林克曼稱浮士德是個“介於英雄與魔鬼之間,無我化和自我化之間的特殊人物”“人可能從事兩種活動,即盧齊佛式集中和天使般的擴展。在前一運動中,他使自己居於世界的中心,而把世界拉到自己身邊來,在後一運動中,他對世界敞開自己。第一種情形是試圖佔有別的東西,而使別的東西屈從於他的需求;第二種是他把自己向更豐富世界開放,而獻身別人;擴展中,他與神相似;在集中裏他重複了盧齊佛的罪過,矛盾尖銳化了,他也成了矛盾的集合體。”這是浮士德的一種悲劇式的解讀,形象具體。但我認爲浮士德的悲劇更接近於阿?加繆所稱的“西西弗的悲劇”更接近。諸神處罰西西弗把巨石推上山頂,巨石由於自身的重量又滾落下來,他就活在在這永無“希望”的處罰中。加繆稱西西弗是幸福的,“最高的虔誠是否認諸神並且搬掉石頭。他也認爲自己是幸福的。這個從此沒有主宰的世界對他來講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士。這塊巨石上的每一顆粒,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顆礦砂唯有對西西弗才形成一個世界。他爬上山頂所要進行的鬥爭本身就足以使一個人心裏感到充實。”這裏的西西弗與浮士德在某種意義上突然有了共通點:對於命運的作戰。他們都是戰士,與命運做着不屈的抗爭。喪失光明與希望的俄狄浦斯王當他意識到那姑娘的手使他與世界的唯一聯繫,他毫無顧慮地發出了令人震撼的吶喊:“儘管我歷盡艱難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靈魂深邃偉大,因而我認爲我是幸福的。”那麼,我們又如何認爲浮士德不是幸福的呢?

關於《浮士德》和歌德的研究已成爲了一種文化現象,理解其文有利於我們從文學,美學,哲學,心理和歷史學分析問題,加以借鑑並汲取精華。但是歌德及其文著的深蘊又是取之不盡的。在文化的世界裏,我們不妨做一遨遊扁舟,在無盡的知識海洋搏擊遊弋,充分享受文學極其意味之外的樂趣和人生的滿足感。對於巔峯,我們在高山仰止的同時,爲什麼不去做個“幸福”的西西弗,抑或是“幸福”的浮士德呢!

十六世紀中,從塞萬提斯的筆下,誕生了唐吉柯德,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的騎士,但超過了現實的限度,達到發瘋的程度。他攻打磨坊風車,認爲它是巨人,又挑戰羊羣,認爲是敵人的軍隊,見到酒囊,他說是鬼。他的名聲來自他所有的歷險,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一樣知名。這個作過不可思議的歷險的人一生瘋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愛的杜爾奇尼婭德託波索的手臂裏。塞萬提斯筆下得“唐吉柯德”是一個可笑的人物:他騎着一匹瘦馬,手握長矛,心中愛戀着他的情人開始了他的騎士生涯。唐吉柯德具備了一切騎士的裝備,可是他卻找不到對手。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爲《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佈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鬥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樸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着那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爲這本書在出版後一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爲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麼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鬆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麼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5

暑假的一天,媽媽帶我到書城選書,這可是最讓我開心的事了。在琳琅滿目的書海里,我都挑花眼了,恨不得把每一本我沒看過的書都抱回去。媽媽向我推薦了青少年版的《浮士德》。

媽媽告訴我,《浮士德》是德國著名大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歌德傾其畢生的精力所寫的一部史詩性鉅著,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並被馬克思讀得滾瓜爛熟。青少年版的《浮士德》就是根據歌德的原著改編的。媽媽還說,等我長大一點,就可以看真正的詩劇《浮士德》了。

翻開第一頁,我就被吸引住了。我用了三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它。

?浮士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發生爭論,並打賭:由靡非斯托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爲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先後經歷了對男女之愛,對權勢財富以及對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衆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後心滿意足而死。

讀《浮士德》時,我彷彿融進了書裏。我時而爲浮士德與馬格麗特真摯的感情而默默祝福,時而爲皇帝的荒唐舉動感到鄙視,時而對羅馬帝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的大殿感到驚歎,時而又對魔鬼靡非斯托的醜惡行徑感到不齒——

在萊姆斯的酒窖裏發生的事讓我捧腹大笑:四個酒鬼暈暈乎乎地唱歌,靡非斯托突然向他們施了定心咒,結果四個人產生了幻覺,以爲來到了法國的葡萄園,還拔出刀子割下酒窖的柱子,竟然以爲割的是葡萄呢!

我讚賞自強不息,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浮士德,他在年老眼瞎的時候仍然在追隨他心目中理想的王國;我讚賞他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樂觀精神。

浮士德自以爲爲人民圍海造田,創造了一個偉大王國,當他懷着崇高的幸福感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這句魔鬼咒語時,魔鬼靡非斯托以爲可以將他的靈魂帶到地獄去,可是,天使們保護了浮士德這個勇敢者的靈魂,並將它帶到了天堂,浮士德的靈魂在天堂裏蛻去衰老的外皮,變成了一個高大英俊的年輕生命,在這裏,他和瑪格麗特重逢了,他們手拉着手升入了更高的天國。看到這裏,我的心裏充滿了快樂和甜蜜,我爲浮士德和瑪格麗特感到高興,善良的人還是會有好報的啊!

?浮士德》是一張魔毯,它帶着我到處飛,讓我陶醉在浮士德的世界裏,遨遊在歌德這所創造史詩的王國!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6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裏。所有的人都帶着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後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瞭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助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棄了自己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於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鬥最後成爲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後臺和關係上位,有的人卻倖幸苦製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麼我們因該要奮鬥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鬥起來可以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麼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爲你做了什麼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

浮士德夜讀後感篇7

?浮士德》作爲一部以戲劇形式寫成的作品,現在仍高居世界哲理性文學的頂峯。作者歌德先生花費了六十餘年的時間,成功地創造了浮土德與惡魔摩非斯托這兩大形象。這本書充分反映了歌德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浮士德,初次登場時已年過半百。他受到許多人的崇拜,但他並不快樂。作爲一個博士,他將一切的知識都研究殆盡,但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有用的學問我一無所知,我知道的,又毫無用處”。

一切的語言都反映了浮士德對知識的追求,以及他希望利用有用的知識去爲人類造福的偉大願望。同時,他明白到知識與智慧之間的關係,知道擁有知識並不代表擁有智慧,這正如摩非斯托所說過的一句話:“我的朋友,一切的理論全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樹長青。”他對神不屑一顧,他把自己稱爲神,認爲人才是人的神,人類的一切幸福都是人類努力創造的成果。這反映了無神論的觀點,是人文主義的偉大體現,是唯物主義的體現。

作品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浮士德的僕人——惡魔摩非斯托。他與浮士德訂下契約,他幫浮士德恢復青春,爲浮士德追求海倫,還利用鬼怪幫助浮士德實現填海造城,幫助人類實現這一偉大願望。其實,與其稱他爲惡魔,倒不如說他是一個另類的上帝,他看到了人類的不幸,看到了人類的禍根所在,他明白人類需要磨鍊。與浮士德相比,他雖不具有爲人類造福這樣的偉大願望,但他對世界的認識絕不比浮士德淺,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浮士德》的確是一本好書,每一次閱讀總會有不同的發現,雖說我已是讀了兩遍了,但它仍舊吸引我一直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