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83W)

讀後感是我們讀完書之後的感想,能夠寫出思想深刻的讀後感說明你真的讀懂了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寫作意圖,同學們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積極編寫一篇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7篇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1

我讀完了《伊麗莎白女王》這本書不僅瞭解了她的一生,體會到她的氣魄,看到了她的多張面孔,還體會到她的喜怒哀樂。

伊麗莎白女王出生於1533年9月7日。父親是英格蘭王國的國王亨利八世,母親是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在她還不到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娶了他的第三任妻子,並處死了她的母親。伊麗莎白公主後來一直過着艱苦的生活,一直到十四歲才被父親接回到王宮裏來。亨利八世駕崩後,小兒子愛德華六世即位,但即位還不到幾年就駕崩了。然後輪到她姐姐瑪麗即位。在即位期間,她把伊麗莎白公主長期軟禁。但是在伊麗莎白25歲的時候,瑪麗女王駕崩了,所以伊麗莎白就隆重的登基了,那天她就是“英格蘭王國的新娘”。在位期間,伊麗莎白女王和蘇格蘭瑪麗女王出現了很多矛盾,但在最後,伊麗莎白女王終於把瑪麗女王送上了斷頭臺。伊麗莎白雖然一生有幾個情夫,但她終生未婚。在位的時候,伊麗莎白女王率領着英格蘭和西班牙打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勝仗。她對戰士們說到“如果敵人真的打上岸來,我會跟你們一起作戰,一起面對死亡”。伊麗莎白女王的晚年非常淒涼,因爲過度痛苦她得了重病,最後在主教的禱告之中離開人世。

這本書讓我瞭解了伊麗莎白女王的一生。我覺得她很“偉大”。她能站在戰場上看着戰士們打仗,並且和戰士們一起面對死亡,準備爲她的上帝,爲她的王國,爲她的子民犧牲。還有她一生未婚並不是因爲她牴觸婚姻,而是因爲她一部分爲了自己的權利,一部分也是爲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女王爲了國家犧牲自己的幸福,對於一個女人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我又覺得她有時候很“渺小”,她經常因爲嫉妒而拆散別人的婚姻,經常跟蘇格蘭瑪麗女王比美,比高低,比胖瘦。但是她最大的特點是堅強。早年受了那麼多苦甚至想去當牛奶工,她卻在一直堅持,最後把英格蘭帶上了巔峯成立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伊麗莎白女王的氣魄和魅力。就像她自己說的一樣“我知道,我的身軀是依據弱女子的身軀,但是,我的心是一顆國王的心!”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2

近期讀完《莎士比亞悲劇集》朱生豪譯本,收錄《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

先說莎劇給我的總體印象:牛逼。這些故事完全是爲了娛樂羣衆,有打鬥,有血腥,有浪漫,有幽默,有死亡,集所有熱門梗於一身,並且這些“熱門梗”橫貫歷史,不分民族。在表層的娛樂之下,角色在語言行爲中表現的哲理,既體現角色思想,又引人深思。莎翁對於語言的應用也格外考究,莎劇金句頻出,還爲英語提供了許多新詞彙。

我其實是第一次讀後三部悲劇。最先讀也讀最多遍的是《哈姆雷特》,初讀在高中時期,人教版語文課本有選段,因爲“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句實在太震撼,英文原文“to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也朗朗上口。

題外話,近兩年我迷上加里·奧德曼,他在九十年代和蒂姆·羅斯演過《君臣人子小命嗚呼》。導演是湯姆·斯托帕德,也是英國劇作家,這部偏偏是他根據《哈姆雷特》所寫的荒誕劇(劇本英文名是rosencrantzand guildenstern aredead,是《哈姆雷特》的結尾)。趁着加里剛拿了小金人,如果對《哈姆雷特》、荒誕劇和實力演技派有點興趣,推薦去看。這部電影的牛逼之處不再多說,說多了怕吹爆屏幕——它其實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哈姆雷特》,或者說,理解(莎翁定義的)命運。

談談其他幾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我眼裏簡直算喜劇,戀人最後死在一處,兩家父母化干戈爲玉帛,高中時研究戲劇時讀的。《奧瑟羅》屬於我目不忍視的那類故事,看着太痛苦了,他殺了他妻子——因爲深愛,因爲妒忌,可他的妻子並沒有背叛他;即使最後誹謗者得到懲罰,我還是爲這個故事本身而痛苦,因爲誹謗者利用的是人性弱點。

?李爾王》中,李爾王同樣有人性的弱點,愛好花言巧語,而不是真實行動;所以他趕走了小女兒,又輕易將權利交給另兩個女兒。我喜歡被兩個女兒驅逐後的李爾王在暴雨中發瘋,他瘋癲時纔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從神壇走下,來到人間。那一段的力度與痛苦可謂震撼。

?麥克白》據說有不少奇聞。傳言排練《麥克白》的劇組不能直呼麥克白姓名,否則片場就會發生危險意外,彷彿“麥克白”是個被詛咒的名字。在故事中也正是這樣。被三女巫告知命運的麥克白,何嘗不是被詛咒了呢?我感慨的倒不是他自知罪孽深重,被冤魂糾纏,因而瘋癲殘暴;而是麥克白原本很愛他的妻子,第一時間將預言告訴他的妻子,而他真的成爲了國王后,他妻子死了,他不過說,“她遲早要死的,總會有聽到這個消息的一天”。麥克白和他的妻子,爲這個王位耗盡了一切。到結尾,這故事只剩下靈魂上的沉重——這就是悲劇了。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3

有一位王子,本來過着十分幸福美滿的生活,災難突然降臨,上天將他逼上了一條復仇之路,他就是丹麥的王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着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這次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哈姆雷特》講述了一個丹麥王子十分悲慘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是丹麥的王子,他的父親是丹麥的國王。不幸的是,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毒死了,奪走了王位。不久後,他的母親也背叛了他的父親,嫁給了他的叔父。一下子,哈姆雷特身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母親,同學,朋友。甚至他的愛人歐菲莉亞都差點成爲了他叔父對付他的工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哈姆雷特毅然選擇了復仇這條艱辛的道路。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卻折射出一個最現實的社會現象。雖然說,現在已經是現代社會,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封建社會了,總是發生着這種帝位之爭。可是,我們又有誰能否認,現在就沒有這種“戰爭”呢?

我想,答案也許是沒有吧!只是,昔日的“帝位”變成了今日的“帝位”,金錢,權利罷了!現在這個社會已經物質化,還有什麼真情可言呢?存在的只有利益。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地去贏取自己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現在,人與人的心相隔太遠了,人之間的情感也被沖淡了,被利益沖淡了。親情還是利益,我想現在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吧!

我曾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賺下了較爲豐厚的家業。在他七十歲的時候,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爲兒子買了一套房子!但他的女兒見此就不肯了,她說:“同樣是子女,爲什麼我就沒份?我也要得一半……”爲此,兩兄妹不停地爭執,甚至還鬧上了法庭,老人見了十分傷心,被自己的女兒給活活地氣死了!大家也許還不知道,他的女兒亦是十分的富有,不但已經有了一套很大的房子,還買了一部幾十萬的小車。可是,她就是要爭得那點利益,結果將自己的父親給活活地氣死了!

也許,這就是生命之悲吧!現在,人們的心靈都被這利益的灰塵給矇蔽了。人們只是看到了眼前的這點蠅頭小利,而忽略了真正珍貴的親情,友情!

不要再讓這樣的生命悲劇發生了!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4

我認爲,書就是 加油站,來補充我們空缺的知識。暑假裏我讀了許多本有趣的書籍,《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

這本書包含了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幾部戲,在西方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些戲劇突破了悲劇和喜劇界限,反映出了生活的本來面目。

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我感觸最深的是《麥克白》這部戲劇。《麥克白》主要講了:蘇格蘭國王鄧肯很受臣民的愛戴。他有一個表弟叫麥克白,他是位爵士,爲國王打仗,非常機智勇敢,打敗了外來的入侵者。再回鄉的荒原上,麥克白被三個不像人的女人擋住了去路,那三個女人對他說:您馬上就要成爲考特爵士了。麥克白心裏想自己怎麼會成爲更高一等級的人,果然這個預言實現了,麥克白欣喜若狂。她們又說:麥克白,您將會成爲未來的國王她們又對身後的班柯將軍說:您雖然不是國王,但您的子孫後代會統治蘇格蘭。

麥克白一回家就對妻子說了這件事,他們開始不擇手段,他們打算殺了國王。國王被殺之後,他的兩個兒子都跑了,麥克白登上了王座。他想,班柯的子孫後代會統治這個國家。於是他想殺了班柯和他的兒子,班柯被殺了,但他兒子沒死。之後,他又去找那三個女人。她們說:只要是女人生的人都傷害不了你。過了幾天,費輔爵士去投靠了鄧肯大兒子的軍隊,麥克白把費輔爵士的妻子兒女殺了,人們紛紛反叛了他。軍隊來了,麥克白激動地說:只要是女人生的人都無法傷害我!鄧肯的兒子說:費輔爵士可以殺你,他不是自然生的,是早產的。麥克白自殺式的衝進了敵營。鄧肯的大兒子重獲了王位。

麥克白之所以這麼貪婪,完全是因爲那些女人誘導他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我們在生活中不要因爲聽了別人的話而放棄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要時時刻刻保持堅定的信念,以防被貪婪所控制。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5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講述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充滿了行動,人物真實可信,語言具有魔力,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深邃的人文關懷。他深入地研究人性,瞭解人性,他的寬容、博愛和憐憫心感染了所有人,不管是好人還是“惡人”。他的作品表現多重性格,他對罪惡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對英雄主義的高度評價無人能及。他認爲,人類自身可以克服罪惡。他說:“他們是善與惡的混合。”他的人物具有驚人的現實感,有的是愚蠢的善人,有的是可愛的壞人,就是好人也有缺點。他認識到,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構成的,連呆子、罪犯、瘋子也很迷人。他刻畫的人物比現實更高大,擁有超人的能量和壯麗的作爲。他們代表着激情勃發、力量非凡的人類境界,不管是行善還是作惡。《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有莎劇故事12部:其中7部喜劇故事,包括《暴風雨》、《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冬天的童話》;以及5部悲劇故事,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丹麥王子哈姆萊特》、《麥克白》、《李爾王》,這十二個故事都是以懲惡揚善的爲題,類似於中國的“三言兩拍”,意象傳神、意境迷人、情節豐富、人物個性突出、心理描寫細膩,所展現的人性千姿百態;喜劇和悲劇都充滿詩情畫意和真善美的光輝。

?哈姆雷特》精彩內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

究竟哪樣更高貴,去忍受那狂暴的命運無情的摧殘還是挺身去反抗那無邊的煩惱,把它掃一個乾淨。

去死,去睡就結束了,如果睡眠能結束我們心靈的創傷和肉體所承受的千百種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去睡,也許會做夢!

唉,這就麻煩了,即使擺脫了這塵世可在這死的睡眠裏又會做些什麼夢呢?真得想一想,就這點顧慮使人受着終身的折磨,誰甘心忍受那鞭打和嘲弄,受人壓迫,受盡侮蔑和輕視,忍受那失戀的痛苦,法庭的拖延,衙門的橫徵暴斂,默默無聞的勞碌卻只換來多少侮辱。但他自己只要用把尖刀就能解脫了。

誰也不甘心,呻吟、流汗拖着這殘生,可是對死後又感覺到恐懼,又從來沒有任何人從死亡的國土裏回來,因此動搖了,寧願忍受着目前的苦難而不願投奔向另一種苦難。

顧慮就使我們都變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斷的本色蒙上了一層思慮的慘白的容顏,本來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業,由於思慮就化爲烏有了,喪失了行動的能力。

感想:

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丹麥的京城艾爾西諾。丹麥國王在花園打盹時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亞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爲妻,前國王的兒子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他聽從好友的勸告,半夜跟出現在城堡上的父親幽靈相會,終於得知父王是克勞迪亞斯與母親合謀害死的。爲了取得證據,他特地請來了一批戲子,在王宮裏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殺人劇,將父王當時被殺的經過表現出來。哈姆雷特一看母親與叔叔的反應,便明白了真相。讀完這一劇,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爲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6

馬克思曾讚賞“英國戲劇之父”莎士比亞說:“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我也不得不爲莎士比亞的戲劇所感敬佩,婉轉的對話,曲折的情節,都把我深深的吸引了進去。對於《莎士比亞戲劇》這本書,我已沉入其中。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對的是自己原先的理想被破滅。處於年輕時代的哈姆雷特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挫折和阻礙,思想十分單純。好景不長,哈姆雷特的父親去世了,在德國接受教育的他回國,得知自己的母親在父親死了一個月後就改嫁給篡奪王位的叔父,在哈姆雷特的心中開始漸漸的對這個世界的事進行了懷疑,他明白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有很多人可能會講他母親的不好,可她母親本是個善良的人,在嫁與不嫁之間,她是在選擇哪種不幸,而不是在選擇自己的命運。

哈姆雷特一心想復仇,但他要殺的是他的母親和叔父,就算殺了他們他又能怎麼樣?所以流傳至今的名言:“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由此誕生了。而後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爲父親和妹妹報仇。新國王利用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只能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

故事的結尾,塑造了一個十分悲劇的收場,幾乎所有的人都死了,而這正是現實所在,他們試圖去改變現實,最終什麼也沒有改變。這種無奈,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也許這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而《威尼斯商人》在我們國中的時候就已經有所接觸了,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一個叫鮑西亞的富人女孩,按照她父親的遺囑,她得到了三個盒子:一個金盒子,一個銀盒子,還有一個鉛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裏面裝着她的畫像,如果哪個男人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那麼她將嫁給那個男人。於是,求婚者從世界的四面八方雲集到這兒,都希望能得到她……威尼斯:鎮上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巴薩尼奧,他下定決心要贏得鮑西亞。但是,爲了達到自己的願望,他需要三千達克特,這可是一大筆錢。而後他向好友,富商安東尼奧求助,而安東尼奧手頭上暫時也無法拿出這麼多錢,他只能向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夏洛克借錢,而夏洛克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如果安東尼奧拖欠還款的話,他將會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巴薩尼奧去了貝爾蒙特,他選擇了正確的盒子,鉛匣,也就是裝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贏得了鮑西亞。安東尼奧在海上的投資全部喪失的消息之後,他決定向安東尼奧討回借款。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東尼奧的合同能夠履行。鮑西亞和娜瑞薩假扮律師,爲安東尼奧辯論,使得夏洛克的計劃沒有達成。鮑西亞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約規定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但是割這一磅肉必須嚴格按照契約執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傷害安東尼奧的性命。夏洛克無法做到,只好認輸。這戲劇告訴了我,何事無需太計較,或許太計較也不是什麼好事。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諸如此類的成功戲劇還有很多,對於評價《莎士比亞戲劇》,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莎士比亞本人,根本就不會有他這部無與倫比的作品。

莎士比亞戲劇讀後感篇7

不知道是因爲《李爾王》《奧賽羅》《仲夏夜之夢》太過出名已經耳熟能詳,還是因爲成長教會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欣賞,看完了整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之後,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之前未曾聽聞的《雅典的泰門》。

泰門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善良富人,他的善只是善,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有人需要他便給與,不管這個人是否在欺騙。在他的世界裏,他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他。

然而這個世界怎麼會同他所想的那樣美好?我想是上帝也看不過去他如此的揮霍自己的善良,於是,他貧窮了。當他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他被拒絕了。

這種極度的差別對待,讓他變得極端,他瘋了。

他從前有多愛他的朋友,最後就有多憎恨人類。他看懂了謊言和欺騙,卻也再看不見真誠和善良。當他赤身躲在森林中與獸爲伍的生活時,他將自己發現的金子贈送給用來打敗雅典的軍隊。他詛咒雅典城民的死亡,帶着他的憤怒和怨恨。

最後泰門死去了,他在自己的墓碑上銘刻着對人性之惡的詛咒。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是內涵卻很豐富。到底是金錢是罪惡的根源,還是人性本貪?沒有誰能爲這個悲劇找出一個合理的原因。

因爲是精縮的短片小說,是戲劇轉化成的故事,所以,很容易就看得到整體,不再鑽進某個細節去推敲其中的因果和作者所表達的內容。也沒有時間將自己融入人物內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我只是客觀的在看一個故事一個老人,然後感嘆一句,這是個悲劇。

?雅典的泰門》是莎翁最後一部悲劇。這個悲劇給人的警醒更具社會意義。不同於其他作品中因主人公的嫉妒仇恨自私等感情所導致的悲劇。這次的悲劇根源竟然是善,泰門的善,沒能給他善終。而別人貪卻不見得泰門更加悲慘。我覺得這纔是這個故事最大的悲

故事集的形式的讀本,其中每個故事都刪減了大部分情節。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感受或許不夠準確,姑且先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