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鄉土中國》讀後感優秀模板示例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6.14K)

《鄉土中國》這本書開啓我們智慧的心靈,讓我們從書中得到不少的啓示,加深對現代生活的理解,你還在爲寫相關的讀後感而惆悵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鄉土中國》讀後感優秀模板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鄉土中國》讀後感優秀模板示例三篇
《鄉土中國》讀後感1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家費孝通的代表作,現在是作爲高中生整本書閱讀的必備書目,也是我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如果僅僅以高中生的閱讀來看待它,顯然是低估了它的社會價值和時代價值。全書共14張,從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到權力結構,從中西方文化的對比等多個角度着眼,探討了中國文化形成的基本形態。

作爲一個從泥土裏摸爬滾打長大的泥娃娃,鄉土帶與我的,是清新的芳草味與幽幽的炊煙香;但除卻那些自然的饋贈,鄉里人與鄉土的陋習則帶給了我無盡的反感。

鄉里人不識字,也沒見識。明明沒讀過幾份報,沒看過幾本書,卻要裝成高深莫測的樣子聚在一起聊民生談天下。

鄉里人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今天這家的鴨子闖進了自家的田,明天就必須把自家的鵝趕到他家的地裏去;明明是雞犬相聞的鄰居,偏偏結了八輩子的仇;婦人們沒事就愛串門,對別家新嫁過來的媳婦品頭論足,又說說自家的婆婆的壞話,咒這家笑那家,樂此不疲。

鄉里人迂腐講究,忌諱多。作爲堅信科學的二十一世紀唯物主義者,倒不是我不尊重祖宗的規矩,只是有些太過離譜,損人不利己的東西,早早拋棄纔好。鄉里人不僅要求自家人遵守,還要別人認同,遭到了否定還擺一副臭臉色。

難怪城裏人會嫌棄鄉下來的,沒見識、自私、膽小懦弱、迂腐落後。書中講的有道理。沒見識是因爲不識字,不識字是因爲沒必要識字;自私是常態,是爲了更小的“公”而自私;陳腐規矩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那些講究如同印度妻子殉葬,緬甸成年禮殺人一樣,是傳統。這些能成爲鄉土社會不適應新格局的原因,也能當做鄉土社會幾千年沉澱的結果,但絕不能成爲鄉土社會就此止步不前的理由。

“從土裏長出過的光榮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

鄉土的落後已是現存的事實,如要正本清源,須得下一番狠功夫。面對泥沙俱下的鄉土社會,在好的改革也會出現漏網之魚。我愛這一方鄉土,也希望它能改頭換面。而都市在前領跑,鄉土卻止步不前。鄉土改革進行得熱火朝天,重點放在了發家致富上,但私以爲,思想的改革着實是刻不容緩呀!

正如艾青所說“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依然深愛那片田地。那片讓我馳騁其中的,留下爛漫笑聲的天地。

如今,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階段,城市化進程有條不紊逐步推進。但是,我們的文化卻長久地承襲於鄉土中國。研究鄉土文化,就是研究我們國家和我們自己。我們從何處來,所以將向何處去。

我生於田壟,長於稻泥;我願環住一灣秋水,擁緊一簇稻花;我在烈日之下奔跑,於長空之間遨遊;我躺在雨後的泥土上,嗅着新雨的清香;我與跳水的鯽魚作伴,我以偷食的斑鳩爲友;我同乖巧的家犬嬉戲,我隨回程的水鴨同歸。我守在這一方泥土上,傳訴着濃厚的鄉情,所以,鄉土呀,怎可拋棄得下!(楊曉康)

《鄉土中國》讀後感2

讀了《鄉土中國》,想到了很多舊事,真實的,虛構的。想到一個小故事,忘了主人公。就說他小時候聽說神仙們在自己身上拂來拂去,最後捏出一顆仙丹法寶之類的,他看母親也常常用手伸進她自己的衣服裏搓來搓去,最後只捏出一些塵泥。並說母親因此跟他講,人是土做的。感覺很有意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所有的無稽之中,也都有至理。我們是一個久遠的農耕民族,血液裏流淌着的,對土地的摯愛與執念。幾千年封建統治,重農抑商,是因的農地爲根。

爲什麼農村保衛城市的人能夠最後武裝奪取政權,坐穩了江山?爲什麼今日來說,三農問題都是重中之重?我們對於土地來說,意味着什麼?土地於我們,又是什麼呢?有一個地主,他的蘿蔔很好吃,一個人種不過來,於是他把地租給農民來種,提供種子。農民悉心照料,土地肥沃,蘿蔔更好了。地主把地收回,要自己種。農民想,我這些年除了幫別人養肥了地,種好了苗,自己什麼也沒撈的啊,於是非常悲傷。這個故事,是我看到的貌似是寓言的故事。不過我的意思不在於批判地主,我是想說,其實,我們都是那個農民。來到世上一遭,命租給你,你自己可以慘淡經營,也可三心二意,最後塵歸塵土歸土,你什麼都帶不走。當我們把性命還給命主,那麼最後我們真的是一無所有麼?這樣你是不是明白了什麼?這是由土地讓我想到的故事。關於鍋灰土的另一個故事,說一個小戰士到了礁島服役,臨走前他媽媽讓他帶了一包鍋灰土,因爲新兵蛋子們來自天南海北,好多的水土不服,其中一個戰士連續地上吐下瀉兩頭放花,他跟班長說應該給那個病號喝一碗鍋灰土。有人笑說,那是你家的鍋灰,他又不是你們那的人,能管用?死馬當成活馬醫唄!沒想到還就真的好了。這個小戰士笑說,雖然咱們不是一個省,好歹都在一塊陸上,這就頂用。你背井離鄉,我背井離鄉,雖然咱們背的不是同一口井,但是咱們自鄉人都再沒有喝上水。開個玩笑。家鄉是什麼,攪進筷子的是一口吃的,塞進耳朵是一句鄉音,映入眼簾是一個地名,觸手可及是一抔黃土。寫到這,想借唐朝皇帝之口,叮囑句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戀他鄉萬兩金。這些都是由鄉土聯想到的,還有由中國引發的聯想。

我承認不應當這樣將書名割裂開來,然而剩下的那部分關於這個國家古往今來的深深熱愛,如果凝練成兩個字引發的,那麼又只能是中國。華夏中國,《左傳定公十年》疏雲: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由於中國所引起的感想,古老的像是滲着象牙白色乳汁的民俗老歌,隨着檀香一徑地在空中散了,新鮮的猶如藍夜中新近的一顆亮星,引人矚目和閃耀。很多人說中國的人情社會不好,外國的法制社會多麼多麼的好,如此看來外國的月亮也是比我們要圓了。那麼也可惜的沒聽到國外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般寫月亮比咱們的更美的句子。現在我們排斥封建統治,稱帝者人人誅之的口號已經喊了快一百年。大家都知道封建統治不再合時宜,小農經濟落後於世界。

但是,它們都是與社會相適應的。社會變了,很多東西變得不好了。中國特色的法制社會,仍是建立在熟人社會上,這也是一點點地在變化,因爲熟人社會根深蒂固。別忘了,我們纔是脫離了封建制一百來年的年青國家。如果你非要拿一個嬰兒和成人賽跑,又嫌棄嬰兒跑的太慢,那麼我們也沒有什麼要說的了。我們都有一方鄉土,叫中國。

《鄉土中國》讀後感3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的內容所寫成的。他想通過此,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這本書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裏提煉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鄉土中國》這本書包含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爲政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十四篇論文。“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句話是本書所有內容的出發點。鄉土性並不是中國所有階層的特性,但是卻是傳統中國最基礎的特性。

關於這本書,費氏在這本書的後記中寫道:“《生育制度》可以代表以社會學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嘗試,而這《鄉土中國》卻是屬於社區分析第二步的比較研究的範圍。”它是費氏在“鄉村社會學”課上所講內容的整理,除後記外,全書共14部分:“鄉土本色”略論了鄉土社會的概況,爲不甚瞭解鄉土情形的讀者簡要搭建了中國鄉土的框架;“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兩篇則從時間與空間角度分別闡述了傳統鄉土中文化的傳遞方式,從而引出禮治之適用於較少變動之傳統社會和法治之適於變動較爲劇烈之經濟社會;“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和“家族”三篇又成一體,通過團體格局與差序格局的概念來比較作爲中西社會結構基本單元的團體與社區,並引申出了中西結構其本質的不同;“男女有別”、“禮治秩序”與“無訟”三篇承前之禮治話題,從立法角度來具體考察分析鄉土社會的秩序;“無爲統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與“名實的分離”四篇則通過考察鄉土中權力的歸屬將權力分爲四類: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時勢權力,橫暴權力類於傳統之軍政權力,同意權力類於今之法治的和平暴力,教化權力類於宗教教化之權而時勢權力頗有卡理斯瑪統治之列;最後一篇“從慾望到需要”則從經濟的角度,以其動機是否爲單純生存需求爲界,辨析現代社會與鄉土社會之經營目的的不同。

中國傳統社會作爲一個高度集權的的社會,中央集中了全國最高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然而,從中央發起的改革卻鮮有不失敗的,更有些甚至直接威脅政權的統治,許多理論上明可強國富民的統治甚至直接危害了統治的根基。這使我們在反思體制的弊端時也不得不細細考察這一“千磨萬擊還堅韌”的基層社會,反思這些歷無數政權更迭而依舊千年不倒的門閥其基石究竟何在,反思在顯性的暴力政權下究竟還隱藏着哪些隱性權力或者權力集合。“以史爲鑑”,不止是爲了“知興替”,更是因爲今天的社會仍存留着無數傳統的因子,今天的改革要想成功,就必須更深徹地瞭解這塊土地的每一細微處及其產生根由,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不至於鬧出“無粥食肉”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