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論中國讀後感解析中國讀後感5篇 解密中國讀後感:深入探究讀後感的內涵與價值

其他文案 閱讀(2.83W)

“論中國讀後感解析”,旨在探討讀者在閱讀中國相關題材時的思考和感受。作爲一個公文網站,我們希望通過推廣經典文學和文化傳統,提高讀者的文化素養,促進精神層面的交流和提升。接下來,本文將以經典文學作品爲例,分析中國讀後感的內涵和啓示。

論中國讀後感解析中國讀後感5篇 解密中國讀後感:深入探究讀後感的內涵與價值

第1篇

基辛格的《論中國》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早幾個月前,我就有讀一讀的意願,北京培訓一回來就在網上買了此書。兩個月前一次和老闆的交談,老闆提到他準備最近讀《論中國》,我也就順勢拿起來讀了一遍。

粗看這本書的名字,標題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塊頭,使習慣快餐文化的現代讀者容易望而卻步。其實基辛格重點還是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係,雖點到了一些祕辛,但總體上說,還是站在戰略和文化的高度,來審視中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然,基於美國的視角是這本書天然的出發點。作爲老牌的政治參謀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這本書裏更多的是告訴美國的下一代,曾經的歷史,以及爲什麼要與中國共存,如何共存。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終日被包圍在中國人自己的評論裏,無論贊美還是謾罵,終究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從別人的文化視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國的對外策略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入骨髓。

看來,基辛格已經非常瞭解中國文化,他用了“勢”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間的差異比喻成中國圍棋與國際象棋的區別。中國人講究謀篇佈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實力和數字說話,吃一個子就是一個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國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國人喜歡把幾件看似毫無聯繫的事情聯繫起來看,運用一種類似於太極拳法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週期。如果能從這樣的高度看問題,有許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在古代,這叫“以夷制夷”。戰後,中國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生存是第一要務。中蘇關係不好,可老毛還是邀請赫魯曉夫回國途中順訪北京,其實雙方沒有說任何實質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魯曉夫離開後不久,老毛便開始了炮打金門。讓美國人以爲是得到蘇聯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預的後果,結果中國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按照美國人國際象棋的思維,他們是難以事前預判到,中國會出兵朝鮮;也難以預判到,中國人膽敢在烏蘇里江,與老大哥蘇聯幹一仗;還難以預判到,中國人敢於用大的犧牲,去狠狠教訓剛剛擊敗美國的越南。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爲中國人的世界觀裏,有更大的更宏觀的“理”。

基辛格在書中有一段話,我印象深刻。摘錄如下:美國社會永遠不應放棄對人的尊嚴的承諾。美國對事物的判斷永遠不可能與美國對民主制度的看法分開。有些事件必然會引起美國的反應,即便會損害總體關係也在所不惜。

遠的不說,看看美國最近這些年的一些行爲,你可以說它是侵略,但細究起來,會發現,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利益,它還是很看中意識形態的,否則無法解釋它的行爲。當然,你也可以說,傳播意識形態也是它的利益。

就像看一個人一樣,如果僅僅是唯利是圖,你當然會鄙夷。但如果這個人在唯利是圖的同時,像傳道士一樣在堅守什麼,在相信什麼,在傳播什麼,儘管他的很多觀點你無法認同,但在你的心裏,是不是也會生出一些對這個人的好感呢?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聽到近似戲謔的觀點,地球上的不同文明來自不同星球,所以差異巨大,水火不容。中美兩個文明確實有太多太多的不同點,可它們都大到誰到吃不掉誰。

中美,好像代表着人類成熟文明的兩個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時空裏,保持並行。讓我們看看,最終會怎麼樣?

殊途同歸還是走向毀滅?是一場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點的大戲。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說上帝、真主、釋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間,倒真的只是齣戲。

要補充說明的是,貌似在中國這個文明裏,普通人要承受的東西,大於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文明。這一點,在最近的一篇《從1942說起》就有提到。

論中國讀後感解析中國讀後感5篇 解密中國讀後感:深入探究讀後感的內涵與價值 第2張

第2篇

?論中國(on china)》英文版於出版,中文版10月出版。全書617頁。作者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費爾特市,是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國國務卿。是美國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他以根據40多年與中國領導人的交往,50多次對中國的訪問,以客觀、理性、嚴謹的態度,撰寫了《論中國》。

總體上說,儘管在漢唐元明清都有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但總體上是局部的,有限的,還沒有那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與世界在經濟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廣泛、全面地融入這個世界。中國目前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將來將達到第一位。中華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所以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要知道世界在如何看我們。但是,我們畢竟剛剛開始融入這個世界。《論中國》提供了國外政治家,特別是從美國政治家的角度對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思維的認識,爲我們認識自己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更有益於我們清醒地認識我們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 ,可明得失”。同時爲我們在處理與各國關係有重要參考價值,也對在全球化新形勢下中國的文化如何面對,那些保留髮揚,那些揚棄引發深深思考。

基辛格博士首先從晚清時期的中國談起。揭示了幾千年長期中國農業社會相對穩定、富足的社會之後,在外部世界已經現代化、工業化、全球化的情況下,仍舊堅持保守封閉、愚昧無知、妄自尊大、封建專制的社會狀況。他力圖通過清朝到當今時代社會在政治、社會、文化的沿革來認識、瞭解、揭開中國的神祕面紗。作爲一個外交家,他不是僅僅陳述了朝鮮戰爭、中美建交、三次臺海危機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過中美關係這一主線,這一系列現象,着重分析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和外交習慣。

讀了本書以後幾點思考:一是中美關係核心不是意識形態問題,核心是國家戰略利益。上世紀70年代,中國比今天在意識形態上更加極左。但是由於當年前蘇聯構成對中、美兩國的威脅,促進了中美走到一起。而今天,中國深度改革開放,前蘇聯的威脅不復存在,所以中美沒有了共同的敵人,而出現了經濟利益、戰略空間的爭奪,則形成了今天的對抗。而人權問題、價值觀問題等僅僅是藉口。

二是一個國家要令別國信服,要引領世界,不僅有硬實力,更要有軟實力。硬實力也就是經濟實力、軍力等,也要有軟實力,例如一個國家的正義、誠信、包容。

三是在歷史性轉變的形勢下,中國文化中值得傳承的是什麼?應該是勤勞、善良、堅忍不拔、含蓄縝密。而在中國文化中的糟粕是什麼?應該是官本位,封閉、保守、小農意識。

四是從中國清朝封建社會到當今社會轉變給了我們重要啓示。清朝的封閉、自大,而全然不顧外部世界的全球化、現代化、工業化的大趨勢。不像日本明治維新那樣主動全球化、工業化、現代化,就會被用堅船利炮被動地撬開國門,落後就要捱打。

第3篇

?論中國》一書是美國前國務卿、“政壇常青樹”亨利·基辛格所寫。他以一位資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獨特視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外交傳統,從圍棋文化與孫子兵法中探尋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模式,特別是試圖揭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戰略的制定和決策機制,以及對“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臺海危機等等重大外交事件來龍去脈的深度解讀。作爲歷史的親歷者,基辛格博士還在書中記錄了自己與毛澤東、鄧小平等幾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我作爲一箇中國人,本以爲的生活與見聞也算是對中國較爲熟悉了,但是這次讀了《論中國》之後,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又發現了另外一箇中國,與我以往的認知大相徑庭。

基辛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對於中國的瞭解和接觸不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少。1972年尼克松訪華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勞。多虧基辛格,讓中美雙方搭建了友誼交流之橋。

曾經,我也好奇中國爲什麼是共產黨執政,弄不清中國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國終將向何方發展。但是,這些突發奇想只是奇想,我並沒有更進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後潛藏着怎樣的緣由。許多問題在歷史課本上,在人們飯後閒談中,在電視節目的講授裏略有解說,只是不夠具體完備,且帶有很多主觀色彩。

基辛格的《論中國》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站在一個更加客觀和宏觀的角度重新解讀了中國的歷史和價值內核。在史實方面,基辛格是很負責的,冷靜客觀陳述了中國的歷史,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還包括鮮爲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歷史真相。比如,看完這本書,我不再簡單地把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兩國關係複雜多變相生相殺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再比如,對於美國出兵朝鮮,我也不再天真認爲那是所謂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這實質上就是二戰後全球兩大正營的較量和角逐。

?論中國》的重點,自然在一個“論”字。一論中國的對外策略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入骨髓。基辛格把中美之間的差異比喻成中國圍棋與國際象棋的區別。中國人講究謀篇佈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實力和數字說話,吃一個子就是一個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國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國人喜歡把幾件看似毫無聯繫的事情聯繫起來看,運用一種類似於太極拳法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週期。如果能從這樣的高度看問題,有許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二論借力打力,無中生有。在古代,這叫“以夷制夷”。戰後,中國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生存是第一要務。中蘇關係不好,可毛主席還是邀請赫魯曉夫回國途中順訪北京,其實雙方沒有說任何實質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魯曉夫離開後不久,毛主席便開始了炮打金門。讓美國人以爲是得到蘇聯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預的後果,結果中國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按照美國人國際象棋的思維,他們是難以事前預判到,中國會出兵朝鮮;也難以預判到,中國人膽敢在烏蘇里江,與老大哥蘇聯幹一仗;還難以預判到,中國人敢於用大的犧牲,去狠狠教訓剛剛擊敗美國的越南。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爲中國人的世界觀裏,有更大的更宏觀的“理”。

二論美國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基辛格在書中有一段話,我印象深刻。摘錄如下:美國社會永遠不應放棄對人的尊嚴的承諾。美國對事物的判斷永遠不可能與美國對民主制度的看法分開。有些事件必然會引起美國的反應,即便會損害總體關係也在所不惜。

遠的不說,看看美國最近這些年的一些行爲,你可以說它是侵略,但細究起來,會發現,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利益,它還是很看中意識形態的,否則無法解釋它的行爲。當然,你也可以說,傳播意識形態也是它的利益。

就像看一個人一樣,如果僅僅是唯利是圖,你當然會鄙夷。但如果這個人在唯利是圖的同時,像傳道士一樣在堅守什麼,在相信什麼,在傳播什麼,儘管他的很多觀點你無法認同,但在你的心裏,是不是也會生出一些對這個人的好感呢?

三論中美兩種文明其實是共存共生;中美,好像代表着人類成熟文明的兩個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時空裏,保持並行。讓我們看看,最終會怎麼樣?殊途同歸還是走向毀滅?是一場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點的大戲。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說上帝、真主、釋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間,倒真的只是齣戲。

通過漫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基辛格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國的發展歷程,勾勒出了中國的社會模型,呈現給讀者一個全面清晰的中國面貌。在整本書的論證中,最觸動我的就是對於中國建國後六十年建設進程的解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無疑讓人難以看清,基辛格透過獨到的視角用細膩的筆觸由淺及深探討了中國的轉型過程,客觀評價了中國的建設和改革,論證了中國在今後的世界中將成爲一支獨立的強大的力量。

第4篇

?論中國》這本書是我在綜合部看到的,聽人說起過,正好看到順便借來一讀。關於基辛格應該說每個中國人都多少了解些,他是中國與美國建交的鋪路石,而且和幾代中國國家領導人都結下了深深友誼,爲中美關係做出了突出的個人貢獻,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說他推動了毛澤東與尼克松握手,使中美兩個大國結束了20多年相互對峙,終於走向和平。

基辛格在自己88歲生日,其大作《論中國》正式推出面市,引起各界反響,他的基本想法是寫給美國人看的,使對中國瞭解不多的美國人能夠對中國有一個基本的印象,本書主要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係站在戰略和文化的高度,來視審中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多是告知美國的下一代,曾經的歷史,以及爲什麼要與中國共存,如何共存,其影響是深遠的。

作者爲了美國人能夠真實的、深刻的瞭解中國,瞭解東方的思維,開篇就“中國的獨特性”作爲首篇,縱論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並且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是“雖欲窮共淵源而不可得”.接着介紹儒家學說,這個是中國數幹年的價值觀的核心,把儒家學說放在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教義的高度上,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比作是西方《聖經》和《憲法》的結合體。如此高度評價恐怕中國人也未必全部能體會,可見作者深意,要讓美國的下一代熟悉中國,不可不從根源上介紹並瞭解之。

如果說後面 篇章都回憶作者與中國交往的經歷與片段,那麼首篇絕對是中心,是瞭解中國的鑰匙。基辛格並沒有僅僅止於儒家學說,而是進一步探析,探析在儒家學說影響下形成的東方思緒和東方文化。最後淺談《孫子兵法》以及通過中國圍棋和國際象棋對比來談,來講東西方的不同。這也是我個人寫這篇讀後感的關鍵所在。希望身邊的人要充分重視中國最本源的東西,而不是捨棄之。如果捨棄,那麼中國將是無本之末。正是因爲儒家學說所延續的東方思維影響了一代代國人,甚至東亞、南亞各國。

?孫子兵法》共介乎於詩歌體與散文體之間,雖問世已兩千餘年,然而這部含有對戰略、外交和戰爭深刻認識的書到今天依然是一部軍事的思想經典。多可嘆的、可欣的中國傳統著作,至今仍能被一個西方人奉作經典,我們怎可“冷落”.毛澤東出神入化的適用之,建國強國;胡志明和武元甲運用之,使越南戰勝了入侵的法國、美國。作者這麼評價《孫子兵法》:“在今天讀起來,依然沒有絲毫過時之感,頗感孫子思想之深邃,爲此孫子躋身世界最傑出的戰略思想家行列。美國在亞洲的幾場戰爭失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違背的孫子的告誡。”

再說圍棋,中國流傳最久的棋,“圍”者“包”也。棋盤上橫豎各19條線,開始時棋盤上空無一子,雙方各持180枚子,子與子之間沒有區別,棋手輪流在棋盤任何一點上落子,佔據有利地形,設法包圍對方棋並吃掉。圍棋強調的是“戰略包圍”藝術,引用“包圍”“迂迴”的策略,耐心累積相對優勢。一場勢均力敵的比賽結束時,棋盤上雙方犬牙交錯,一方常常佔據微弱優勢,對於一個外行人,甚至不能看出哪一方是贏家。

國際象棋,棋盤上雙方實力一目瞭然,所有棋子均已擺在棋盤上,尋求通過一系列的正面交鋒吃掉對手的棋子,目的是把對手將死,即把對方的王或後逼入絕境,令其走投無路,終極目標是全勝。下國際象棋,開局雙方而在中盤展開爭奪,而下圍棋則是“戰略包圍”,通過在棋盤上佔空,逐漸消磨對方的戰略潛力;下國際象棋體現目標專一,下圍棋則培養戰略靈活性。所以西方傳推崇決戰決勝,強調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強調巧用計謀及迂迴策略,耐心累積相對優勢。

這麼看來,作者基辛格已經非常瞭解中國文化,並且他用了“勢”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間的差異通過中國圍棋與國際象棋的比較說明之。中國人講謀篇佈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西方文化更多是靠數字和實力說話,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國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國人喜歡把幾件看似毫無關係的事情聯繫起來看,運用一種類似太極拳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把世界看成一個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作大週期。如果能從這樣高度看問題,有許多令西方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這些正是美國人需要知道的,不明白這些,美國和西方就不會懂的,也不會尊重一種文明。也正因爲此,《論中國》這本書在作者生日之時在美國各大書店正式上市之初,便引起各界普遍反響,並迅速榮登亞馬遜排行榜前十。

基辛格寫《論中國》的願景是中美應當齊心協力建設世界,東西方兩種文明,兩種思緒應該相互尊重,共生共存、中美只是代表了人類成熟文明兩個方向,讓在“根”上不同的理念,在一定時空裏,保持並行。美國人應該讀、多讀,才能更加從容瞭解中國,同時消除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中國人也應該讀,作者對中國的瞭解之深刻,應該給我們啓示;對中國發展和中國領導人決策不吝讚揚,這是一個外國政治家對中國的客觀評價。

我寫本篇讀後感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推薦這本書,更深刻用意是希望作爲中國人應該多瞭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學,學習、傳承中國的根本。特別是年輕一代一味追求西方,那是不對的,沒有自己的根本,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只能是“邯鄲學步”,被人嘲笑。更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香蕉”, 黃色表皮是包裹的“白人”.希望有時間多看看中國傳承千年的書籍,從裏面汲取營養。

最後,我以曾在曲阜孔子墳家前看到的一段文字送給大家,作爲本文結尾:“這裏,長睡着,一位老人,他是中華民族共同心理的構築者,他是東方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引路人……”

第5篇

提到基辛格,我唯一的印象便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其他的都記不清晰了。無意間看到他的《論中國》,讓我突然有想翻看的衝動。從兒童時期,我們就一直作爲一箇中國人在瞭解着自己的祖國;長大了,學會思考了,也還是作爲一箇中國人在思考着祖國社會的一些問題。而今能有幸看到美國前國務卿――一個曾經的國際政壇著名人物對“中國”的'論述,我很受啓發:我的祖國到底是什麼樣兒的?

開篇,基辛格先生便提到了一個讓我陌生的詞語――例外主義。我查閱了些資料,籠統的將它理解爲一種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霸權主義。基辛格說,“美國的例外主義是傳經佈道式的,認爲美國有義務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傳播其價值觀。”我想這也許有着所謂的種族優越感的成分在裏面吧。而到了中國這兒,基辛格認爲中國的例外主義是文化性的,中國不試圖改變他國的信仰,不對海外推行本國的現行體制。這讓我很容易聯想到中國的歷史,一段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的歷史。

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不難發現,中華文明似乎沒有起點,它不是作爲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作爲一種永恆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在歷史意識中,中國是一個只需復原,而無須重建的既有國家。而作爲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的統治者自然就有着一種優越感。中華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讓其他國家無法企及。

歷史證明,中國從未主動與其他強國打交道。中國本可以變得更強盛,但它並沒有。宋朝時,中國航海技術居世界之首,然並無探索興趣;元朝蒙古人曾憑藉宋朝遺留的艦隊及其經驗豐富的船長兩度試圖到達日本,均因所謂的“神風”無功而返;鄭和下西洋也僅是打着爲天朝揚威的旗號到遠方打個招呼。也許對中國人而言,獲得別人的讚美比實實在在的利益更有誘惑力。若不然,也就可能沒有之後中國人的傲骨和氣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