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遼寧昭陵導遊詞2篇 昭陵:遼寧的文化瑰寶

其他文案 閱讀(6.22K)

遼寧昭陵,位於遼寧省昭陵鎮,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諡號爲“昭陵”的皇帝的陵墓。昭陵坐落在築陵山的山脊上,宏偉壯麗,悠久的歷史與遼寧地區的文化底蘊融爲一體。這座古老的陵墓閃耀着中國封建王朝的輝煌,吸引着衆多遊客前來探索和品味其中的歷史與藝術之美。

遼寧昭陵導遊詞2篇 昭陵:遼寧的文化瑰寶

第1篇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一1643年)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陵在瀋陽市舊城之北,通常也稱北陵。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是繼努爾哈赤之後我國古代另—位卓越的滿族政治家和軍事家.

後金天命十—年(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共同治理國事,即是“四大貝勒執政”。貝勒爲滿語,是滿族貴族的稱號,相當於親王。次年,皇太極即後金汗位,廢除了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制度。他將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收歸自己直接統率,一手控制了軍政大權,消除了統治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爲了緩和新佔領區滿漢民族的矛盾,他採取把漢族農民編爲民戶,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等新政策。他還通過考試,授儒生官職等辦法,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明朝投降官吏的合作,爲以後進攻明朝,奪取全國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即皇帝位,改國號爲大清

皇太極即位後就積極部署對明朝的進攻,並用反間計除了明朝抗清將領袁祟煥。他多次派兵入關,使明朝疲於應付。祟德七年(1642年),清軍大舉圍攻明朝遼西的松山等地,生俘明軍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明朝在關外的土地喪失殆盡。不久皇太極去世。1644年,清軍長驅直入,攻取北京。同年,清世祖福臨在北京即位。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與福陵爲同期工程,兩陵形制基本一致。昭陵建於平地,佔地面積爲十六萬平方米,主要建築都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佈,它不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佈局可分爲前中後三部分:也就是三進院落式的平面佈局。三進院落的佈局是明清陵寢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爲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昭陵採用的也是這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

昭陵建築完整,獨具特色,對於研究清初歷史和建築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3月,國務院公佈昭陵爲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寧昭陵導遊詞2篇 昭陵:遼寧的文化瑰寶 第2張

第2篇

你們好,能夠爲大家服務,我深感榮幸,在我的導遊過程中,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今天我將陪同大家遊覽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於瀋陽城的北部,故又稱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極及其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與新賓的永陵,瀋陽的福陵合稱關外三陵,昭陵即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建於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後還進行了續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繼承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優點,又融會了滿蒙陵寢建築的特點,具有詩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人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按照建築佈局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下馬碑到正紅門,第二部分爲正紅門到方城。第三部分爲方城寶頂,也是陵寢的主體部分。

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是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刻成的“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告誡人們前方乃帝王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皇陵的尊重。那麼今天我們乘座的這個大轎也要停在這裏,就請各位大人下轎,隨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橋,要想去看陵裏的建築,就必須經過神橋,這也註定了神橋的作用。神橋下面是一條護城河,皇帝的陵寢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風水好地上,但當時這裏設山沒水怎麼辦呢?就在陵寢前面開鑿了一條護城河,在陵寢後面又人工堆積起來一個隆業山,這樣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風水寶地了。神橋的修建既美化了環境,又有它的實際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兩代特有的裝飾建築。用以紀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於陵墓廟宇、飼堂、道路和園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表示儀注,引導人們進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過石牌坊,我們來到了正紅門前,它共有三個門洞,東邊爲君門,西邊爲臣門,中間是神門,也就是說祭把時皇帝走東邊的門,大臣走西邊的門,中間的神門是供皇太極及其皇后靈魂出入的門。在當時只能是擡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過。依神門便是一條筆直的神道,神道與神門作用相同。在神道兩旁矗立着兩根潔白晶瑩的對稱石柱便是華表。作爲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建築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歷史。據說在堯舜時代華表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木製結構,放在十字路口旁爲商旅指路,後來慢慢演變成了一種類似於意見簿的建築。當時百姓有什麼意見便把它寫在紙上,專門由官員把它蒐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裏,後來皇帝便下令把這種建築建在陵寢前或者是宮殿前,以表示皇帝納諫從流,不固執己見。在華表上方蹲坐着一隻石獸,它叫犼。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華表上,在陵寢外面的華表上也有一對,只不過頭朝向不同,朝向陵裏的爲望君出,告訴皇帝不要沉緬之悲哀之中要及時回到朝中處理朝政,頭朝外的叫望君歸,告訴皇帝不要忘記先租的功德要時常去拜祭。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再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六對石獸,依次是獅子、獬豸、麒麟、馬、駱駝、大象,這六對石獸積各有其獨特的意義,但它更能體現封建社會嚴格的區分尊卑長幻及身份等級的禮法制度。由於時間關係,我車上再向大家介紹。

在神道中央正對着我們的是昭陵神功聖德碑亭,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時修建的,裏面的石碑重五萬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的,石碑是採用河北省易縣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細看一下馱碑的動物,它也是龍生九號之一,贔屓,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其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因此老龍王派它馱碑。看來老龍王的幾個兒子都是建築學家呀!彆着急。得會我們還能看到老龍王的幾個兒子。

進入方城我們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崗岩石的須彌座上更顯其宏偉壯觀,四周所鋪的地磚上均爲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爲它含有黃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大家不妨仔細地找一找。運氣好的話說不定會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臺基邊上還放有石雕蚆蝦作爲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會在橋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噴涌而出,甚爲壯觀,成爲昭陵一景。

下面請各位隨我一同去登上城牆一覽昭陵全景。站在城牆上,陵區古鬆參天,金瓦紅牆,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這座封建皇家陵園雄偉的氣勢,“風水寶地”特有的莊嚴肅穆和神祕。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寶頂。蘇東坡有詩云:一人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之意,修個月開城,以示對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寶頂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宮裏有一個“金井御葬”的傳說,相傳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鎖鏈給吊起來、下面有一口井,並被稱爲海眼,皇帝被稱爲真龍天子,意爲“龍歸滄海”。

在寶頂後面,便是人工堆積起來的隆業山。眼前這座昭陵最高的樓便是大明樓,裏面有昭陵陵碑一塊,因多次被雷擊,碑壁已殘破不全,大明樓也是重新修建過。

昭陵的建築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藝,具有其古樸的文化內涵。昭陵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客,難怪有人贊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瀋陽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