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遊詞範文2篇 北陵公園:千年歷史,文化遺韻,遊之心馳

其他文案 閱讀(2.05W)

北陵公園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中國清朝皇家陵寢之一,也是一處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旅遊勝地。公園佔地廣闊,風景宜人,陵墓建築莊嚴肅穆,景區內還有精美的宮殿、碑刻和園林景觀等,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賞。北陵公園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景觀,成爲瀋陽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是探索中國歷史的絕佳之地。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遊詞範文2篇 北陵公園:千年歷史,文化遺韻,遊之心馳

第1篇

大家好!昭陵,因爲位於瀋陽市的北郊,所以又稱爲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擠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也是我過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羣之一。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出生於現在的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17年,完成了東北統一大業,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崇德八年,也就是公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瀋陽故宮的清凝宮東屋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2歲。死後的梓棺移至陵寢暫安。順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與皇太極合葬。

昭陵建於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即1651年,以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現在的規模。在建築風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又具有滿足陵寢建築的特點,是漢滿文化交融的典範。昭陵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平面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建築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佈,中軸線的最後面是全部建築的主體。現在我們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進行參觀遊覽,首先是第一部分。

遊客朋友們,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下馬碑。北陵周圍有6座這樣的下馬碑,上面用漢、滿、蒙、回、藏五種文字刻着“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告戒人們前方是帝王的陵寢,請下馬下轎,以示對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現在我們走在神橋上。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原爲青磚鋪面,現在改成了條石,兩側有石雕護欄,欄板和護欄上雕刻天馬、花卉、八寶等圖案,橋兩端有守橋的石獅子,橋下是“玉帶河”。神橋是清朝帝王陵寢中普遍使用的建築形式,它既有裝飾陵寢的作用,又有實用價值。以這個昭陵來說,陵寢地勢基本上是前低後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從後向前泄出,神橋下面的玉帶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護陵寢的作用。

大家請看,眼前這座巍然聳立的石牌坊,也稱爲石牌樓。它是古代建築中“門”的一種,但並非僅僅用做大門,還起到裝飾陵寢、增加氣勢的作用,是明清時代特有的裝飾性建築。它來源於華表柱連成的大門,後來演變成爲對某些人的戰功政績或封建倫理道德進行旌表的紀念建築物,常常被立於陵墓、廟宇、祠堂、道路和園林之間,除了表彰公德的紀念意義之外,還有陪襯景物,引導人們進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這些石牌坊是在嘉慶六年即1801年增建的,用遼寧出產的青石雕鑿而成,高約15米,長約14米,4柱3樓,單檐歇山式樓頂,仿木斗拱,透雕欄板刻有八寶花卉、行龍等文飾。柱腳下有坐獅4對,獬豸1對,形象生動。整個石坊雕琢京戲,刀法粗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堪稱一件石雕藝術精品。下面我們將走進中紅門參觀第二部分。

穿過石牌坊,我們就來到了正紅門。在正紅門前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東側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謁陵時進祭時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慣例,皇帝謁陵時,第一天行“展謁禮”,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饗禮”,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來前就換好,需要在正紅門前的更衣亭內更換。後面的小亭爲淨亭,是皇帝的御用廁所。西側的叫宰生亭,又稱省牲亭,是祭祀時宰殺豬、牛、羊的地方。院內北側的房間是安置鍋竈的,用來收拾上祭用的豬、牛、羊等。

請大家隨我上臺階,這就是正紅門。正紅門也叫山門,是陵寢的總門戶。它是一座單檐歇山式三洞拱門建築,樓頂鋪滿黃色琉璃瓦,中門脊上刻有“寶瓶”一個,取“保護陵寢平安”之意。請看門的東西兩側牆壁,叫做“袖壁”,外呈海棠形。袖壁上鑲嵌着五彩琉璃行龍,所以“袖壁”又叫做“龍壁”。龍壁長8.5米,高5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龍是君王的象徵,君王自稱是龍的化身。正紅門有3個券門,它的使用有着嚴格的規定。正中的一道叫做“神門”,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的門戶,此門平時不開,只有在大祭時開啓,只許擡祭品的官兵從此門進陵;東側的一道叫“君門”是皇帝前來祭陵時走的門,西邊的一道叫“臣門”,是祭祀大臣走的門。因爲“神門”只是在大祭時開啓,是“神靈”出入的門戶,所以當時人們對此門很是忌諱。

現在,大家請隨我共同走入這個“神門”吧!眼前這條筆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靈”出入陵墓的道路,與“神門”一樣,除了擡祭祀品的官員可以行走外,其他任何人絕對禁止亂行。清代時據說有“橫走罰、豎走殺、馬過砍蹄”的規定。神道由長條石板鋪成,一直通向陵寢後部,是整個陵寢的中軸線。陵寢的主要建築全部建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負數建築則均衡地建在它的兩側,這樣的陵寢設計體現了居中爲尊、至尊無上的思想,同時也達到了使整個建築羣穩重、平衡及統一的美學效應。

我們在可以看到神道的兩側依次是華表1對,石獸6對。華表的歷史久遠,其來歷說法不一。其中一種說法是它從古代的“誹謗木”演變而來,是供人們傳遞意見或冤狀的工具;還有一種說法是它來源於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標”。後來用石材製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華表柱的頂部端坐一個石獸,似犬非犬,批鱗掛甲,這個動物叫做“犼”。因爲它生性喜歡瞭望,所以也叫“望天犼”。相傳這種怪手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兇猛,所以把它放在華表頂上,讓它來守陵 暝諡ド獻姆較蠆煌械拿娉希械拿娉薄>菟擔娉系慕小巴觥保饉際翹嶁焉碓詒本┑幕實鄄灰親嫦鵲墓攏襖醇漓耄幻娉鋇慕小巴欏保饉際僑拔坷湊飫錛漓胂缺駁幕實鄄灰な奔涑齡嫌詘酥校辣轄詘Ф觥

看過華表之後,大家順着神道往兩側看,共有6對石獸,它們依次是坐獅、坐獬豸、坐麒麟、立馬、臥駱駝、立象。這些石獸虔誠地守護陵寢,被清康熙年間道士苗俊稷在《秋日望昭陵》詩中描述爲“十二御林”。下面大家請看,第一對是石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把獅子放在首位,作爲威振八方、惟我獨尊的王權化身,也是守護陵寢的“御林軍”中的排頭衛士,更是威嚴、尊貴、崇高的象徵。第二對是頭上長着獨角的怪獸,叫獬豸。據說,它是東北特產的動物,能辨別是非善惡曲直,見有人相鬥,便用頭上的獨角去頂撞壞人。在我國古代,執法官頭上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象獬豸一樣執法嚴明。在陵寢中放置獬豸象徵着帝王死後也能明斷是非,公正嚴明,實際上是在美化統治階級。第三對就是麒麟,它是一種祥瑞之獸。形象很特別,頭象龍的頭,犄角象鹿的角,全身都是鱗甲,尾巴象牛的尾巴,腳象馬的腳。在師像生裏出現麒麟,是表示帝王的仁義至聖,世事蹟象太平,王業興旺發達。第四對是立馬,這一對石雕最能引人注目。它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全身潔白,腿短,體壯,具有蒙古馬的特點,大小和真馬一樣,昂首佇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壯。滿族是一個有着騎射傳統的民族,皇太極被稱爲“馬上皇帝”,他的戰功都是馬背上取得的,他有兩匹心愛的坐騎,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小白”行軍趕路可日行千里,“大白”可日行五百里。“大白”長於馳騁疆場攻破敵陣,“小白”善於行軍趕路。“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護過主人的性命,因此皇太極對它們也倍加珍愛。皇太極死後,他的子孫們就令工匠按照它們的樣子雕成兩匹石馬,放在墓前,永遠陪伴它們的主人。第五對是石駱駝,這是用黑色石料雕造成的。相傳此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中立下大功,所以後來建陵時,把它列在陵寢,表示它的功績與主人同在。最後一對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是綠洲之王,它高大威嚴,性情溫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徵。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廣有順民,江山穩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纔可以列置石象,而臣下的墳墓是不允許擺放的。

現在大家隨我一起來參觀碑樓。這個碑樓也叫神功聖德碑亭,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築,頂上鋪滿黃琉璃瓦,飛檐斗拱,枋、柱、檁、椽施以彩繪,四面爲紅牆,每面各有一個拱門。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聖德碑”,爲康熙二十七年即1688年所立。碑通高6.67米,碑身寬1.76米,厚0.71米。碑文爲清聖祖康熙親撰,共計2000餘字,是對清太宗皇太極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頌揚。石碑是用北京房山縣產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餘萬斤,馱碑的名字叫“贔屓”,相傳爲龍生九子之一,它長的是龍頭、龜身、鷹爪、蛇尾,因爲它喜好詩文,又善於負重,所以老龍王派它馱碑。

在碑樓北面的東西兩側,各有兩座三間青磚瓦房,都是當年的祭祀用房。東側南邊的叫儀仗房,是皇帝謁陵時存放旗、傘等祭祀所用物品的庫房;北邊的叫奶茶房,是上祭時烹茶煮奶和上茶官員休息的地方;西側南邊的叫膳房,是上祭時造飯和上膳官員休息的地方;北邊的叫果房,是上祭時準備土雜果品鮮貨及上果官員休息的地方。

走過碑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體建築——方城。方城高7.8米,周長263米,青磚鋪砌,東、西、南三面有雉堞和女牆,北面砌成宇牆。城四角有角樓,角樓是2層的建築,黃琉璃瓦頂,大脊正中有寶葫蘆,四拱角下各懸有風鈴。方城上有馬道,寬5.4米,青磚鋪成,路面由外向裏傾斜,目的是爲了防止雨水沖毀方城外圍牆基。

這是隆恩門,是方城的正門。門楣正中有石刻門額,上面用滿、漢、蒙三種文字豎刻着“隆恩門”三個字。隆恩門的頂部是門樓,俗稱“五鳳樓”,樓高3層,歇山式建築,大脊正中原有一隻琉璃燒製的寶葫蘆,並用四條金鍊加固,金鍊俗稱“江山萬代”。五鳳樓是昭陵的最高建築,昔日登樓向南眺望,沈城全貌可盡收眼底。接下來請大家隨我進入方城。

方城的主體建築是隆恩殿,兩側輔以東西配殿。東配殿的用途主要有兩個:一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禮之前,盛京禮部要將祝板、制帛在大祭前一天送到這裏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當龍恩殿大修時,龍恩殿內的神牌、寶座、五供等移到這裏供奉。西配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喇嘛誦經作法的場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於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築叫“焚帛亭”,祭祀時,先將祭詞寫在帛上,在三拜九扣,讀祭文,哀畢,變將祭帛放入焚帛亭內燒掉。

現在呈現大家面前的這座大殿就是隆恩殿,它是陵寢的正殿,又稱“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始建於崇德八年即1643年,順治七年,即1650年定名爲“隆恩殿”,同時懸掛匾額,康熙三十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坐落在須彌座臺基上,臺基高2米,平地起臺是滿族的一種風俗。臺基正面有3路塔跺,中路爲丹陛御路,俗稱“龍道”,是由一塊長5.5米、寬近2米的巨石鋪成,上面雕有“壽山福海”及雙龍圖案,當時是任何人都不準在上面行走。臺基周圍環以雕刻精美的漢白玉欄杆,其雕刻技法採用透空雕和突起浮雕的形式,這在關內明清諸陵中是不多見的,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在臺基邊上還設有石雕龍頭作爲排水口,它也是龍生九子之一,名叫“八蝦”,因爲喜好媳水,因此將它放在橋上或排水口處,每逢暴雨,雨水便會從其口中噴涌而出,甚爲壯觀,成爲昭陵一景。

龍恩殿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築,殿頂覆以黃琉璃瓦,正中鑲有3顆琉璃寶珠,殿檐上有藍地金字的“隆恩殿”題匾一塊,從做至右以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愛福之意。隆恩殿面闊3間,四門八窗,窗櫺剔透,殿內無天花,樑架裸露,上面施以彩繪。殿內候補備有大暖閣一座,內設寶牀、帷幔、衾枕等臥具,閣上方用黃雲龍緞罩頂,名爲“毗廬帽”。大暖閣內還有小暖閣一座,內供帝后神牌。大暖閣前有帝后的龍鳳寶座,寶座前設有供桌,爲擺放祭品之用。隆恩殿周圍所鋪的地磚都是金礦石製成,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磚鋪地”,因爲它喊有黃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陽光的照射下金光閃閃。

現在請大家隨我到殿後繼續參觀。隆恩殿後是石柱門及石祭臺。石柱門也叫“照牌”,因爲兩邊有兩根3丈多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叫石柱門,也叫二柱門,又叫“沖天牌坊”。門爲一道,其上有一歇山式琉璃瓦屋頂,在兩柱之間有木板門,施以彩繪。柱子的頂端各有一隻石獸,是用來護衛陵寢的,叫護陵獸,而且身上都鎖着一條鐵鏈,民間有“石獸顯靈”的傳說。石柱門後是石祭臺,用漢白玉雕成,須彌座式。上面雕刻着各種圖案,寓意是把所有的寶物獻給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石祭臺上有五件石雕:正中爲香爐、兩側有香瓶和燭臺各一對,寓意是香菸不斷,燭火長明,大清江山萬事一系。這座祭臺是大祭時皇帝在此舉哀和獻奠酒的地方。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門叫券洞門,是方城的北門。券洞門之上爲明樓,穿過此門爲月牙城。我們現在仰視可見的就是明樓。明樓又叫大明樓,爲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前檐掛有匾額。上面寫着“昭陵”二字,以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明樓內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高大約6米,碑額浮雕二龍戲珠,正中開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滿、蒙、漢三種字體;碑身豎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樣,還是滿、蒙、漢三種文字。這座石碑又叫“聖號碑”,刻寫的是清太宗的廟號和諡號。在歷史上,大明樓幾次遭受雷火,最嚴重一次是1936年,整個明樓幾乎被雷火燒燬,聖號碑也被雷火燒壞,文飾不全,碑身也出現了裂痕,後來用兩道鐵箍加固。現在的大明樓是1939年重修的。

請大家隨我穿過券洞門參觀月牙城。月牙城在大明樓後,因其南面凹進,形狀如同一彎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有這樣一首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月牙有悲傷離散的意思,修個月牙城,象徵“人缺”,以此來表示對皇帝的哀悼。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放是琉璃照壁,照壁上共有13朵牡丹花,枝繁葉茂,給這座高大空曠的月牙城增添了幾分生氣。傳說地宮的入口就在這琉璃照壁後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順序按那些紅花綠葉,就可以開啓地宮。但爲了防止有人盜墓,在地宮入口處安裝了許多暗器,如果按動錯了,就會有毒箭飛出。還有傳說,皇上怕陵工們泄密,當他們把棺槨擡入地宮之後,立刻把地宮入口堵死,將所有的陵工活活埋葬在地宮裏殉葬了。這些傳說的確使人感到月牙城陰森恐怖。

有關遼寧北陵公園的導遊詞範文2篇 北陵公園:千年歷史,文化遺韻,遊之心馳 第2張

第2篇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對皇帝一生功業的總結和讚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

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複時清昭陵,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可見,帝王陵名是極其神聖的。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週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爲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提出清昭陵仿唐昭陵者是乾隆皇帝。他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表達了這個見解。

其實,這不過是乾隆的附會之言 ,昭陵在定名時正是大清剛剛打敗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佔據北京,此時明朝及李自成仍有很強勢力,鹿死誰手尚難定論,很難想像有把清太宗與唐太宗相提並列的必要。

乾隆皇帝所以把清太宗與唐太宗並列在於他政治的需要 ,李世民被歷代統治一者奉爲帝王楷模,他在位二十三年,禮賢下士,納諫兼聽,國富民強,史稱其時代爲"貞觀之治",爲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乾隆把今祖與李世民相提並論旨在告慰世人,大清江山也會如同漢唐一樣會出現一代新的盛世。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爲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爲昭,昭陵在其右稱爲"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大至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