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關於糉子的作文一年級3篇 香醇美味處 夏日童心味

其他文案 閱讀(1.92W)

本篇文章將以“關於糉子的作文一年級”爲主題,向大家介紹糉子的來歷、製作過程和美味。通過這篇作文,一年級的小朋友們將能夠了解糉子是中國傳統的重要食品,也能夠感受到糉子背後蘊含着的濃厚文化和家的溫暖。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糉子這道美味的食物吧!

關於糉子的作文一年級3篇 香醇美味處 夏日童心味

第1篇

我吃過許多的東西,有春節的餃子、臘八節的臘八粥、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元宵……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的糉子啦!下面我就來給你們講一講糉子吧。

包糉子的步驟是這樣的,先要把那又細又長的糉葉洗乾淨,再用熱水泡一泡,要準備的材料有一些糯米、蛋黃、肉等等來製作肉餡,這樣就可以開工了。首先,把又細又長碧綠的糉葉摺疊並圍攏,再把它做成一個窩,把潔白的糯米放進去,接着,把做好的肉餡放到上面,再在上面蓋上一層厚厚的糯米,然後把糉葉做成一個四角形,最後,用結實的繩子把它老老實實的給捆起來,像一個又大又肥的胖娃娃一樣。這就是最後一道工序了,想要把糉子做得既美觀又好看的話,就要看糉子的四角做的勻稱不勻稱了。做好之後先用猛火煮一個小時,再用文火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

糉子煮好了,香味從廚房迎面撲來,簡直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你們想不想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就讓我來給告訴你們吧。屈原是我國的一個非常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早年時期,屈原深受楚懷王的信任,經過他的努力,使楚國的國力越來越強了,因爲她的性格非常的耿直,又加上他人的讒言和排擠,使屈原和楚懷王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沒過多久楚懷王就把他流放到邊疆。在這個流放的期間,他居然親眼看着國家被敵軍給攻破了,他感到心如刀割,於是,懷着絕望而又必死的心,拖着一塊大石頭跳江身亡了。爲了不讓魚、蝦、蟹吃掉屈原的屍體,人們就把糉子扔到江裏給魚、蝦、蟹吃,這樣就不會把屈原的屍體給吃掉了。這就是爲什麼要吃糉子的原因了,是爲了紀念屈原。

這就是糉子的來歷和它的包制步驟啦,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做一下糉子啊?

關於糉子的作文一年級3篇 香醇美味處 夏日童心味 第2張

第2篇

聽說,端午節人們要把糉子投到江裏來紀念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我可捨不得把香噴噴的糉子投到江裏,這多可惜呀!

今天,終於到了端午節。我決定自食其果,大顯身手一回。

我抱着虛心的態度,準備向家長學習。我換好衣服,舉起乾淨的雙手,佔領了最佳位置,一板一眼地準備包糉子。媽媽看着我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準備給糉子做手術嗎?”我看着自己,不禁也跟着笑了起來,包糉子活動就在笑聲中開始了。

媽媽給我做了示範,包好的糉子棱角分明,大小適中,可以和商店裏的媲美。我基本看清了動作,找了兩張糉子葉落在了一起。左手拿着寬的一頭,右手拿着糉子葉中間,把寬的一頭向中間一彎,底部形成了一個尖角。這時,糉子葉成了一個錐形小碗。只要放上米和棗,把它們包起來,用繩子拴起來就ok了。我開始往小碗裏裝米,忽然發現米總也裝不滿,原來糉子的底部成了無底洞。糉子葉也七扭八歪了,不管我怎麼擺弄就是弄不嚴底角。我靈機一動,又拿了一張糉子葉,把底角包住。不管三七二十一,米和棗一起放了進去,再用上面的葉子包住,雙手死死地攥着。接下來,捆繩子又難住了我,一隻手使勁捏住糉子,另一隻手拿着繩子,好歹捆在了一起。可我又該怎麼繫上呢?我恨不得把雙腳也用上,最後參差不齊的牙派上了用場,終於包好了一個“時髦”的“怪胎”。和媽媽的相比,簡直是太“酷”了。不管怎麼說這是我勞動的成果。在我不斷的努力與實踐下,終於還算包好一個個的糉子。最後再經過煮,就可以品嚐我的.傑作了。吃着我的“怪胎”,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想想象中那樣簡單,必須經過努力與實踐才能成功。

第3篇

一看見大院樓下坐滿了提着一隻桶的阿姨和奶奶,我就明白端午節沒幾天就要到了。因爲只有這個時候,常年甩着手在樓下散步的她們會變成忙活得不得了的“織女”,給我們整個大院裏的人們包端午節必吃的一種食物——糉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鄉是一定會吃糉子的。然而,糉子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人會包的。我們大院裏的阿姨和奶奶們,平日裏是喜歡多管閒事的“八婆”,在這個日子裏,卻變成了喜歡樂於助人的好人,她們會笑盈盈地接過你交給她們的裝有糉葉和糯米的桶,一字排開坐在大院樓下進行“編織”,一個不會包糉子也許要包上好幾天的糉子,在她們的巧手下,一兩個小時全部搞定。

還有的熱心阿姨,她們會邀請你提着她們爲你包好的糉子,去她們家用專門的鍋,把握時間將糉子煮成一咬下去就滿口留香的糉子。這一環節如果是不懂糉子如何煮的人,也許就會將糉子煮成半生不熟的狀態,將一桶包好的糉子給浪費掉了。

每年到了端午節的這個時候,往日裏對那些喜歡議論是是非非的阿姨奶奶們的積怨也一併在她們的熱情下融化散開了。她們雖然喜歡八卦,但她們包的糉子是真的好吃。如果我不是腸胃不怎麼好的話,我一次就能吃兩三個。

端午節來我家的客人也愛吃這些糉子,每次吃了之後會問我媽媽是怎麼做的,媽媽告訴她們是大院裏的阿姨奶奶們幫忙做的後,她們也會想要那些阿姨奶奶們幫忙包糉子,而每一次媽媽不好意思說明白的請求,那些阿姨奶奶們都笑盈盈地接過,一會兒就包好了,從不覺得麻煩。

我不知道未來我或者我的媽媽會不會包糉子,但這些阿姨奶奶們包的糉子是真的好吃,而且她們的好也融化了我對她們的積怨,糉子似乎是專門來化解一切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