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端午節包糉子作文一年級2篇 糯香傳統餅,我與糉子同儀式

其他文案 閱讀(3.15W)

端午節來臨之際,一年級的小朋友們都迫不及待地迎來了包糉子的活動。他們拿起竹葉和糯米,親手包裹着香噴噴的糉子,品嚐着媽媽特製的美味佳餚。這個傳統的習俗不僅加深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還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端午節過後,小朋友們還歡天喜地地分享着自己包糉子的經歷,充滿了快樂與幸福的回憶。

端午節包糉子作文一年級2篇 糯香傳統餅,我與糉子同儀式

第1篇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糉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端午節包糉子作文一年級2篇 糯香傳統餅,我與糉子同儀式 第2張

第2篇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爲中華民族的節日。

包糉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糉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糉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糉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糉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衆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糉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爲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爲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