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包糉子作文6篇 "包糉子,品美食,傳傳統——記端午節包糉子"

其他文案 閱讀(2.45W)

“包糉子”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五月初五)習俗之一,也是中國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將用糯米、肉類、蛋黃等食材包裹在糉葉內蒸煮而成。包糉子作文,旨在傳承端午節的文化價值和美食文化,也展示了中華美食的魅力和精髓。

包糉子作文6篇

第1篇

農曆龍年腳步悄悄走近了,我家的年味越來越濃了。奶奶忙着做臘腸、打年糕、曬魚乾……那真叫一個不亦說乎。

今天奶奶要包糉子了,這是家裏一道必不可少的年味,我自告奮勇地去幫奶奶包糉子。奶奶把準備好的材料一一放在桌子上:那碧綠的散發着淡淡清香的糉葉;那小精靈似的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糯米;那一顆顆香甜可口的紅棗;那一塊塊被醬油浸得紅撲撲又香噴噴的五花肉。光看着這些材料就讓我垂涎欲滴。

開始包糉子了,我有模有樣地學着奶奶的樣子拿了兩張糉葉,把兩張糉葉疊起來,捲成一個漏斗形,抓一小把糯米放進去,因爲我喜歡吃肉糉,所以我挑了一塊五花肉放進去,又在肉上面蓋上糯米,這時奶奶告訴我包糉子要把裏面的糯米壓實,這樣包出來的糉子味道更好。聽了奶奶的話我伸出小拳頭使勁地壓,奶奶告訴我差不多可以包起來了,我順手拿起一根棉線,準備扎糉子了。這扎糉子可沒那麼容易,如果扎的鬆了,煮時糉子會散開來,那可就前功盡棄了。可說說容易,做做難,我紮了好幾次,奶奶都說我扎得太鬆了,奶奶說要扎的緊可得有一定的技巧。我照着奶奶說的方法:用牙齒咬住棉線的一頭,另一頭使勁地捆在糉子上面,終於大功告成了。

從自己包的糉子裏,我吃出了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的新年味道。

包糉子作文6篇

第2篇

說到糉子,大家都很熟悉,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這不,我正在向我的外婆學習包糉子的技巧呢。

糉子,用竹葉或葦葉等把糯米包住,紮成三角錐體或其它形狀,煮熟後食用。我國民間過年時有吃糉子的習俗,這種食物,有稱爲“角黍”。

剛開始我好奇地問外婆:“外婆,包糉子需要什麼呢?”

外婆說:“需要有糉葉,綠麻或細棉線,糯米,餡。”

我們去了菜市場買了肉、糉葉、綠麻,回到家裏就開工了。

“先把糉葉像這樣彎成斗笠也就是漏斗狀,然後往裏面加糯米,加上一半多一點,放上餡,然後再加一些糯米,用四個手把它壓平,最後用糉葉把它包起來,再用綠麻把糉子纏起來,打上一個結頭,就完成了。”

我照着外婆的樣子,拿了兩片糉葉,把它們彎成了漏斗狀,並往裏面裝糯米。嘿,我這個漏斗狀的樣子還真像漏斗,剛放上的糯米,一下子就漏了出來。

外婆看見了,笑眯眯幫我把糉葉弄好,一邊說:“沒關係,初學者都這樣。”

我把糯米弄到糉葉裏的`三分之二處左右,放上餡,用手指壓平,接下去我可犯難了,這個繩子該怎麼繞呢?我撓撓頭,向外婆請教。

外婆給我做了個示範,仔仔細細的做了一遍給我看,一邊做還一邊給我講解。

我把繩子繞了進去,繞完之後,這個糉子的一端竟然漏米了,沒辦法,只好讓外婆去“補救”嘍!

我又動手做了一隻,當然,這隻糉子做得總比自己第一隻好一點。一個下午過後,一大堆糉子被我們做好了,然後是要放到鍋裏去煮,要煮八個小時左右纔可以吃呢。

第二天,吃着自己做的糉子,真香哪,不信?來嚐嚐吧。

第3篇

翻翻日曆,不知不覺又快到端午節了,我閉上眼睛,想起那年在老家的場景。

一早起來,我就看到婆婆坐在院壩上專注地包着什麼,旁邊放着一桶米和一盆葉子,她的手法是那麼嫺熟輕巧,五六秒就完成了一個,已經包出來一大堆了,包出來的東西個個飽滿而鮮豔,像穿着綠衣的娃娃,無比精緻可愛。想想最近大家都在說吃糉子,我猜這應該就是糉子吧。

“首先把糉葉捲成一個尖尖的錐形,再把米放進去,然後用葉子把米全部緊緊地裹住,再用繩捆起來。”婆婆一邊說,一邊給我示範。

我一步一步跟着做,動作生疏而笨拙,碧綠的葉子在我手裏象一個頑皮的孩子,總是包不緊米,怎麼也裹不好,我就不信了,裹不好你這麼個小東西。我不服氣,我費力地包了又拆,拆了又包,幾經周折後終於包出了一個鬆鬆垮垮的、醜醜的小糉子,我嫌棄地看了一眼,太醜了,誰想吃這個呀!

婆婆看了看,憋着笑說:“可以,但是還要加油喲!”算了吧,我知道這是安慰我。我小心翼翼地把包好的糉子放在桌上,可是“嘩啦”一聲,米灑了一地,我傻眼了,看着一地白花花的米粒,好不失落。婆婆嘆了口氣,無奈地幫我收拾一地的米粒。

第4篇

“煩死了!煩死了!你這個糉子真不聽話!”我小聲嘀咕道。

原來,我們正在包糉子呢。你別說,這可是真的難呢!我發現糉子有一個愛好——露馬腳。

我挑了兩片大小差不多的糉葉,沾上一些水,使兩片糉葉“粘”在一起,“werygood!”最關鍵的一步來了,我雙手握住糉葉,左手握住中間,右手則握着端頭,右手向中間捲去,把糉葉捲成一個漏斗形,我還特意檢查了一下“漏斗”尖尖的下方有沒有洞。“嗯,還好,還不錯!”我自我表揚道。

看來我卷糉葉已經順利通過了。然後,我往糉葉捲成的漏斗“肚子”裏裝上泡好的糯米。我裝了滿滿地一“漏斗”,發現糯米都差點兒笑着從糉葉邊上跳下來了!接下來,我把“漏斗”上方的糉葉緊貼着糯米“按”下來,準備把糯米包起來。“天哪!糯米不聽話,紛紛往外“擠”出來了,它老喜歡“漏馬腳”!我又試了幾次,還是沒成功!我不斷地告訴自己“再來一次!再來一次!”這次,我深吸一口氣,小心翼翼地把糉葉貼着糯米壓上去,糯米動了動,最終沒跑出來,乖乖地躲進了我給它們包的小屋裏。啊!終於成功了!我緊緊地抓住糉子,生怕糯米再蹦出來,趕緊讓媽媽開始纏棉線,一圈、兩圈、三圈……“媽咪,這裏纏一下!”“這裏沒纏好!”“再來一圈吧,別又露出來了!”我發現自己像只小麻雀一樣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主要是怕一不小心糉子又“露馬腳”了。最後才發現,糉子已經被我們用綜合交錯的棉線“五花大綁了”。

第5篇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媽媽給我們買了幾個糉子,因爲買的太晚了,所以,只買到兩個糉子,也不太好,於是爸爸決定讓我來包糉子。爸爸從超市買來了幾十片糉葉,還買了幾斤糯米和紅棗。在包糉子前,我想到了端午節的由來,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最常見的習俗莫過於賽龍舟、吃糉子、掛荷包。

開始包糉子了,爸爸把事先清洗好的糉葉放在一個盆裏,然後給我演示了一遍如何包糉子,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我先把兩片糉葉洗乾淨疊在一起,然後一對摺,變成一個三角形,接下來往裏面放幾把米,再放一顆火紅火紅的大棗,之後再放幾把米,把上面的頂一蓋,拿繩子纏幾圈,打個結,糉子就包好了。學會自己包糉子之後,我一連包了二十幾個糉子,多數是紅棗餡的,其中有兩個是花生餡的。糉子包好後,接下來煮糉子,爸爸拿來了蒸鍋,放在電磁爐上,往鍋裏面添了一些水,放上糉子,大約煮一個小時,糉子煮好了。我掀開鍋蓋,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香味,我想:“這鍋裏的糉子肯定是又香又甜!”我一口咬下去,啊!沒錯,糉子真是又香又甜的。吃完了美味的糉子,我覺得,今天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一天!因爲我學會了自己包糉子。

第6篇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我格外高興。因爲那天我就要在作文課上體驗一回包糉子了。

上課時,老師便抱着大大小小的盆走進教室,原來那些盆中裝的正是糉葉、箬葉、糯米,綠豆等做糉子的材料。

剛開始,我們都躍躍欲試地嘗試着包糉子,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步卷箬葉在老師的示範下看似十分簡單,但操作起來卻非常難,我學着老師的動作,先將一片完好無損的箬葉平放在手掌上。左手在小心翼翼地將箬葉的一頭摺疊捲起來,捲成漏斗狀後再觀察,箬葉最下面的尖頭是否有小孔,發現有小孔後,我便將“漏斗”裏面的一頭慢慢旋轉到沒有小孔爲止。當我快要完成時,不小心用手用力過猛,只聽“嚓”的一聲,若葉被撕碎了一小塊,我大驚失色,趕忙鬆手。好不容易完成的漏斗又恢復了原樣。之後老師幫助我,我才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裝糯米和綠豆是最簡單的一步,我看向其他同學,他們dou已經快完成第三步了,我便加快速度裝完了米。

第三步是最難的一步啦,在糉子上綁糉葉,雖然不難,但前提是要將糉子上端折成一個三角形,我第一次折的時候,站在旁邊的老師忽然說:“你做的這是手榴彈吧!”同學們都鬨堂大笑,我聽到這句話,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便繼續“改裝”起來。終於,我在老師的幫助下,包了兩個糉子。包好的糉子散發出清香,看上去十分誘人,看着這些我的傑作,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

包糉子真辛苦啊,不過我喜歡糉子,也喜歡這個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