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三國讀後感7篇 三國演義:歷史換羣像,情感拼人性

其他文案 閱讀(8.03K)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所創作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小說以三國時代爲背景,描寫了其間著名的英雄人物、政治家、謀士等人物形象,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是中國文化中的經典之作。本次讀後感,將會探討這部小說的精髓與價值。

三國讀後感7篇 三國演義:歷史換羣像,情感拼人性

第1篇

感受經典魅力,體會百味人生。瞧,同學們,這就是我最喜歡,並要向大家推薦的一本好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被譽爲我國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之一。在這部書中,作者羅貫中以開闊的筆觸,全景式的展現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文中的許多精彩故事,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千里走單騎”、“青梅煮酒論英雄”等至今仍廣爲傳頌,膾炙人口。

在講述了無數精彩故事的同時,作者還在文中爲我們闡釋了許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亂世梟雄曹操雄才大略,深謀遠慮,“挾天子以令諸侯”爲自己贏得了“天時”之利,終成一代霸業;西蜀帝王劉備忠義仁愛,德行天下,靠“人和”贏得麾下五虎上將以及“臥龍”、“鳳雛”等衆多人才的忠心輔佐,亦成就一代偉業;而東吳霸主孫權據長江之險,繼父兄基業,縱橫捭閭,知人善任,終以“地利”之險而三分天下。相較而言,四世三公的袁紹因繁禮多疑,勇冠三軍的呂布因見利忘義,雖曾一度走上前臺,但最終沒也能成爲歷史的主角。一部《三國》告訴我們,作人要忠義賢德,做事要揚長避短纔會取得成功。

此外,《三國演義》的魅力還在於它爲我們刻畫了衆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如仁德賢良的劉備,狡詐奸雄的曹操,神機妙算的孔明,忠肝義膽的關羽等等,無不給我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當然,談到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首推還是被譽爲“一身都是膽”的常勝將軍——常山趙子龍。這是一個在羅貫中筆下幾乎沒有缺點的完美人物。論忠,他在當陽長阪,單騎救主,在浩淼長江,隻身截阿斗,捨生忘死,盡忠職守;論勇,他汝南單騎挑高覽,長阪坡殺的七進七出,即便年過七旬,依然在鳳鳴山連挑曹魏西涼大將韓德父子五人,可謂勇冠三軍;論智,無論是在箕谷的置疑兵退敵,還是在劉備破壞孫劉聯盟時的進盡忠言,都體現了其高超的軍事素養與開闊的政治胸懷;論仁,在平定益州,劉備準備分封行賞時,又是趙雲提出了勿損民財,毋傷民心的建議,爲蜀漢的百姓安居樂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總之,常山趙子龍的形象已成爲我心目中完美偶像的化身。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一部《三國》,卻寫盡春秋。下面,就讓我們隨着明代楊慎的一首《臨江仙》去體味《三國演義》帶給我們的歷史畫卷和人生哲理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讀後感7篇 三國演義:歷史換羣像,情感拼人性 第2張

第2篇

有許多人令我難忘,但最令我難忘的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歷史上東漢分裂後的“三國”中,蜀國的一名丞相。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了出來,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他在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也使大家對他肅然起敬而難以忘懷。他尤其令我欽佩難忘的,是他的“草船借箭”和“木牛流馬”兩件事。

諸葛亮聯合東吳攻打曹操,東吳的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算計害他。當時,對付曹操,需要大量的箭,於是,周瑜要求諸葛亮在十天內打造十萬支箭,而且要他立下了軍令狀。當時,諸葛亮是在東吳的地盤,要他在十天內打造十萬支箭,幾乎是不可能的!許多蜀國的將領忿忿不平,但是諸葛亮卻胸有成竹,還說,軍情緊急,十天太多,只要求三天就夠了!他只要周瑜提供二十條小船和二百個士兵,讓周瑜三天後到長江邊上來取箭。到了第三天早上,長江上大霧瀰漫,諸葛亮指揮兩百個士兵,駕駛着二十條裝有扎滿了用稻草紮成的草人的小船,來到曹操佈置在長江邊上的營前,擂鼓吶喊。曹軍以爲東吳的軍隊趁着大霧進攻他們,於是萬箭齊發。諸葛亮命令士兵把草船一字兒排開,迎着曹軍的來箭,於是,曹軍射來的箭全部射在了小船上的稻草人身上,一會兒的功夫,稻草人上面插滿了曹軍射來的箭。於是,諸葛亮下令掉頭回去。當曹操發現中計上當時,諸葛亮的草船已經回到了東吳的營盤。諸葛亮下令把稻草人身上的箭拔下來,運到江邊堆起來。等到周瑜來收箭時,看了堆得像小山一樣高的箭堆,足足有十萬支箭,知道要害殺諸葛亮的計劃落空了,他說“諸葛亮太厲害了,我真不及他!這個故事說的是諸葛亮草船借箭事。後來,周瑜由於氣量太小,終於讓諸葛亮給氣死了。

“木牛流馬”的故事也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當時,諸葛亮帶兵攻打魏國,由於四川的地勢不好,山路難行,糧食供應跟不上,於是,諸葛亮發明了用“木牛流馬”來運送糧食。這些“木牛流馬”上裝有機關,把馬頭扭一下,它們就推不動了,再扭一下,又可以推動了。用了這樣的辦法,運送糧食的蜀冰,看到魏軍來了,把馬頭扭一下就逃走了,魏軍搶到了這些被扭了馬頭的木牛流馬,也無法把它們運走。等諸葛亮的軍隊來了,趕走了魏軍,把馬頭又扭了回來,這些木牛流馬又能自己行走運送糧食了。就這樣,諸葛亮解決了在難行的蜀道上運送糧食的難題。

諸葛亮真聰明!看了“三國演義”後,讓我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難以忘懷。

第3篇

暑假裏我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這本書很吸引人,它的獨到之處是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更加充滿了興趣。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認識三國都是通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它的作者羅貫中在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下選擇了“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來指導寫作,情節上也有它虛幻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國史要追溯到陳壽《三國志》,而《品三國》最出色的一點是大量引用了三國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實,而這些文字是我們這些只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國演義》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得他在歷史中卻是一個擁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懷的人。許多人都知道空城計,讀者們都爲諸葛亮的膽識所折服,但誰又能想到,這或許是司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維持司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

讀玩這本書,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對人物有了全新的認識,就說曹操吧,在看《三國演義》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角色,看通過易中天,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的用人才能。曹操的前期爲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爲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爲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幹的謀士爲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

一個企業靠什麼壯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爲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無論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

一個班級也是如此,如果老師知人善用,不僅能培養出一批管理型學生幹部,也能減輕自己的工作量,真是一舉兩得。每個班都有班幹部,老師不在的時候,班幹部就是班級的核心。每個班幹部分管到位,這樣下來,讓各處幹部管到位,層層負責,我們的班級管理也將更有實效了。

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明白了曹操爲什麼能夠一步步地走向強大,還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 謝謝易老師帶給我的這些寶貴的財富!

第4篇

在一千年前,司馬光撰寫了爲後人所銘記的絕唱:《資治通鑑》。千年後,當我們翻動書頁,去品味那塵封已久的書香、史香的時候,不禁感嘆:此真經典矣!

唐太宗曾經說過:“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王朝的興替、歷史的變遷,就是一面面鏡子,我們用這面鏡子去看過去,去看現在,去放眼未來,去吸取教訓,去超越歷史。

有人會問,知道歷史有什麼用?的確,讀了很多史書的人會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覺,俗人稱之爲“迂腐”。真是這樣嗎?舉一個例子:

長平之戰,趙括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士氣低迷,士卒無心再戰。又胡亂出軍,終於大敗,四十萬軍隊成了白骨。可是,在爲趙括惋惜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中思考,得到教訓:輕敵爲兵家大忌,搞好人際關係,穩定軍心更是非常重要,這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寶貴財富。

因此,以史爲鏡,不單單可以知興替,也可以明得失。

夢迴千年,風沙鋪面,大夢覺來,始爲亂世。因爲是亂世,便涌現了許多亂世之奸雄;五穀豐登,民心歸附,始爲盛世。因爲是盛世,便涌現了許多治世之能臣。司馬光,便爲我們展示了這一個個朝代,它們的榮辱興衰。

感謝司馬光,是他,讓我們穿越幾千年的塵埃,去看被掩蓋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是宋神宗的話。作爲一個皇帝,應該去“鑑”哪些往事呢?應該怎麼“鑑”呢?

司馬光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像唐太宗一樣的人,愛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產上,要讓北宋變成盛唐一樣繁榮的帝國。這就叫做“鑑於往事”。

司馬光寫的歷史,不再是枯黃的紙頁,不再是無聊的說教,而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這,纔是歷史。

?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顫:“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這就讓我想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這一切,只是爲了諸侯們的窮奢極欲,導致“名器亡”。以史爲鏡,我們真的應該去思考這些問題。

千年後的我們,在讚頌,在品味趙武靈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時候,除了要感謝專屬於那個朝代的史書,是否還要感謝司馬光先生?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千年前,有一個人,爲了告訴後人真相,爲了寫一部專屬於自己、專屬於歷史的史書,嘔心瀝血,用了十九年。

後來人,可以通過這部偉大的史書,在一張又一張紙背後,挖掘智慧,發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爲鏡”。甚至,超越歷史。

第5篇

書好像一盞明燈,能照亮人生的大道;書好像一股清泉,能滋潤你我的心靈;書好像一陣微風,能舒緩疲勞的身心。我就有過努力追求一本書的經歷。一年級的一天,聽說我的哥哥會來到我們家,我高興壞了,準備好我所有的玩具,只想和哥哥玩。誰知,哥哥這次不但不跟我玩,還不理我,一直看着一本名叫《三國演義》的書。我因爲已經做好了和哥哥玩的準備,可他沒跟我玩,所以很生氣。我一把奪過“害人不淺”的《三國演義》,便翻開看了看。可當時我很小,沒看懂幾個字,便只看爲數不多的插圖,不久插圖看完了,我便對《三國演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讓媽媽買《三國演義》,可她不願意買,說因爲我太小了,等我三年級再買。我很性急,不願意等,便想了一個辦法——威脅她說如果不買,就“絕食”。這個計劃很快就不攻自破了——聞到飯香,我就剋制不住了。很快,我又有了一個辦法——“裝認真”。就是去圖書館,裝作在認真看《三國演義》的樣子感動她。這天下午,我讓她帶我去圖書館看書。她同意了。我捧着書,“認真”地看着。她看我這樣,讚許的點了點頭。她同意下個學期買,可對我來說還遠遠不夠。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我寫了一篇“作文”,雖說是“作文”,但只有兩句話:“老媽,我想買《三國演義》。求你了。”老媽被我的死纏爛打給感動了,同意買《三國演義》了。得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細讀了很多遍,產生了一些感想。“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常讓我爲三國英雄人物所陶醉。讓我們走進羣雄爭霸的三國吧!

記得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謀士千萬,戰將無數,卻在赤壁大戰時,折兵百萬;記得當年招賢納士時,豪言壯語無數,在華容道時,卻是無限嘆息;記得曾經兵多糧廣,卻被司馬家族吞併了國家,真是天有不測風雲呀!

記得當年“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風流周瑜,卻因爲嫉妒而死;當年做爲孫策最好的干將,卻因爲毒箭氣急攻心而死;嫉妒真是害人害己呀!這就是羽扇綸巾的周瑜。

記得當年收孟獲、氣周瑜、草船借箭十萬的神算師諸葛亮,卻被年輕的司馬昭統一天下,當年破曹兵百萬的臥龍諸葛卻因跟隨昏庸的阿斗,所以累死結束一生。這就是臥龍——諸葛亮。

?三國演義》是一部經典名著,可以改造一個個人的心性,創造一個個英雄豪傑,這本著作的人物刻畫極爲成功,能不斷的激勵和鞭策有夢想的人,讓人進步,不畏艱難險阻,明白很多道理。

第6篇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說之一。當我讀完《三國演義》之後,頓時感到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這本精彩的古典小說的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羅貫中,他讓《三國演義》藝術地再現了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到西晉重新統一的歷史過程。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寫了當時各個政治集團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矛盾和衝突。《三國演義》不僅在國內擁有極爲廣大的讀者羣,也受到外國讀者的廣泛歡迎,產生了世界的影響。

?三國演義》在中國古代民間十分流行。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證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章回體體制、創作思想、人物形象、藝術風格、藝術手法都對後代各種題材小說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都是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各類的人物都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像仁義善良、禮賢下士的劉備,生性多疑、重視人才的曹操,魯莽粗暴、疾惡如仇的張飛等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讓我有所感受的便是忠肝義膽、一身正氣的關羽和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先說說關羽吧,他是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蜀國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曾以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關羽降漢不降曹,戰敗雖降卻與曹操約法三章,他身在曹營心在漢,被喻爲“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得知劉備消息之後,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了劉備身邊。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水淹曹仁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北方,最終卻因爲驕傲輕敵,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終年58歲。

諸葛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他足智多謀,罕逢對手,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臥龍先生”。諸葛亮神機妙算,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是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忠臣。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這些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都做到了。他的所作所爲給後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國演義》不愧爲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毛宗崗曾說過:“吾以爲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亮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金庸也說過:“在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三國演義》享有崇高的地位,沒有任何一部小說比得上,近三百年來,向來稱之爲第一才子書,或第一奇書”。果然名不虛傳,讀了《三國演義》之後我大開眼界。

?三國演義》精彩紛呈、活靈活現、形象生動使我永生難忘,裏面的奧祕也使我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只有你親自去讀《三國演義》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祕。

第7篇

“草船借箭,借東風,木牛流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民間流傳中,諸葛亮簡直就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但我通讀完《三國演義》,仔細分析後,我對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說忠誠: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託孤,七擒孟獲,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終其一生,即便明知劉禪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認爲是忠誠的楷模。

但是,換個角度講,對於一個身處三國亂世的臣子來說,什麼是最高的忠誠?應該是幫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輔佐君主,將國家治理好;如果表現更爲完美,應該是:結束戰亂,統一國家。

反過來看看諸葛亮他做了什麼,劉備的規劃就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統一天下,成就霸業;如果諸葛亮在統一天下之後沒有篡權,並幫助劉禪成爲一位英主,把國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誠。

而諸葛亮呢?雖然沒有篡權,但他既沒有幫助劉禪統一天下;更沒有把劉禪培養成一代英主,反而讓劉禪出演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賢相的美名,對蜀國而言,不管是對劉備還是劉禪,他並沒有真正做到人們所誦揚的忠誠。

再說智慧: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借東風、空城計、木牛流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詳的智慧體現。但在我看來,這隻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罷了。如果作爲一個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個百八十年,但諸葛亮是一位國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應該表現在如何調動整個國家的聰明才智,讓大家共同努力,把國家治理好;他的智慧應該體現在,如何建立規範有效的制度,通過合理的制度來管理國家,而不是事必躬親,把國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個人的權威上。

諸葛亮沒有成爲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個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連打兩百棍以上的軍罰都要親自前往監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認爲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辦好,別人得不到機會;可能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培養人才這件事,以爲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樣。結果最後只是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國推向了滅亡。正可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可以毫不客氣地講,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這位所謂的賢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我認爲諸葛亮只是被無限誇大、吹捧起來的完美先生,像神話人物一樣當故事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