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心得體會 閱讀(2.74W)

有價值的讀後感是要結合名著的相關的情節的,每個人在閱讀書籍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因此要及時寫讀後感來記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篇1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着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僅是“賊”,而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麼認爲。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說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說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爲“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爲,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後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爲曹操打了無數的勝仗,成爲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最優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裏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說,他比劉備更佔據“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說曹操佔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後才懂,因爲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生息、恢復經濟,而且北方人口衆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佔盡了天時。

再說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優勢在於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衆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爲一個“繼承者”而非“創業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爲“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佔據地利又認真經營,使得吳國穩穩地成爲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後說說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爭,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兵將都少得可憐,佔領益州後又丟了荊州,總之非常艱難,但劉備打着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着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爲自己謀得的一席之地。創立了蜀國,建國之後,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爲此奮鬥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麼完了!成爲三國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實劉備可以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裏蘊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爲軍事教材,我以後還要不斷翻看、不斷髮現他的價值。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篇2

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國演義》啃,似懂非懂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最着名、最傑出的歷史小說,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彩壯闊的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是心胸狹窄的周瑜、英勇善戰的關羽、趙雲……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欣賞的一個人物,他的一生鞠躬盡,死而後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退敵、以木偶智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一個個故事打動人心,。使人難以忘懷。就拿“草船借箭”來說吧,雖然他明白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萬支箭陷害他,可他顧全大局,豁達大度,不願意在大敵當前時與周瑜鬧翻,而是將計就計,立下軍令狀。他預測三天內必有大霧,瞭解魯肅的忠厚,明白他不會泄露借船機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輕易出兵。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僞裝,利用大霧,“一字兒擺開”,是爲了受箭的面積大、數量多;讓軍士“擂鼓吶喊”,是爲了虛張聲勢,提示曹軍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積,使船身堅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順風順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來十萬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怎能不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呢?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好書,每閱讀一次,我就感覺多了一次不一樣的體驗,讓我收益匪淺。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篇3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後,使我受益匪淺,知道了《三國演義》裏的各種計謀,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等等。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各路英雄好漢一起除了官宦,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等,消滅宦官後,爲了分出勝負,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有蜀國、魏國、吳國。他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之後又招兵買馬,東山再起,最後,魏國打了勝仗,建立了晉國。

讀了《三國演義》,我才知道爲什麼劉備沒有贏,原來是張飛在和劉備會和的途中,被手下人殺死;關羽沒有防備,被孫權暗算,抓了殺死;劉備爲了給關羽報仇,戰敗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病死了。這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一些貪官被抓,我真開心。想到後來劉備、關羽、張飛還有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又是多麼的懷念。

想想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沒有戰爭的瀰漫,只有和平的光輝,在幸福中成長。我們應該感到驕傲,我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我們真的很幸福。當我讀到”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時,我感到這實在是很悲慘。戰爭竟然連老百姓也不放過。

就是因爲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歷史;就是因爲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戰爭的可怕;同時我也學到了各種謀略,特別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啓發。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篇4

?三國演義》這本書,剛剛看到他就對他情有獨鍾。已經看了他幾遍了,可還是百讀不厭。《三國演義》中的每一個故事對於我來說就是一次體驗,每一頁就是另一個世界。《三國演義》對於我來說就是一次奇妙的體驗。這也許就是我這麼愛讀三國演義的原因所在吧。

當我每看見一個又一個人物時,我都會興奮的在他名字加一個形容詞,比如:機智聰明的諸葛亮,勤奮好學的劉備,俠腸義膽的關羽,武功高深的趙雲,膽小怕事的劉禪,一代奸雄的曹操,多才多藝的周瑜……

其中不只是人物,其中的36個故事更是讓我陶醉不已:《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顧茅廬》,《孔明借東風》,《趙雲三進三出》,《孔明三氣周瑜》……

在其中我最喜歡的事例是《七步詩》,《七步詩》主要講述了的是,曹丕繼承曹操的王位後,對曹植的才智感到十分的嫉妒,並且又怕曹植奪走他的皇位。打算把曹植直接斬殺掉,可是後面他又想到,我和曹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如果我直接斬殺他,可能會留下罵名。所以曹丕便然曹植在七步以內吟誦出一首詩。曹植便接機寫了一首詩用來諷刺曹植和曹丕兄弟之間的關係,可沒想這首詩卻因此流傳千古。

讀完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知道了兄弟是和睦相處的,不然就不會有好結果,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和自己的兄弟,朋友不要發生矛盾。同時我也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曹植是一位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僅如此我還感受到曹丕的陰險狡詐,不敢和曹植光明正大的pk,而在背後搞一些小偷小摸。

雖然如此,可我在《三國演義》最喜歡的人物卻不是曹植,而是趙雲。

我喜歡趙雲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爲他嘵勇善戰。就比如他三進三出曹營,想想曹營中至少也是有十萬多兵馬的吧,可是趙雲一個人卻三進三出曹營,無人能敵,雖然不能說是毫髮無損的出來,但至少沒有一個人能攔得住他。我覺得不是曹軍太弱,而是趙雲太厲害。二是膽識過人,還是拿三進三出這件事來講吧。你想想,十萬多人呀,多麼恐怖的數字,而趙雲卻敢在十萬多人中救一個和他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嬰兒,這是要多大的膽呀。三是因爲他這個人非常耿直,就比如:劉備要伐孫權,劉備問他有何意見?他毫不猶豫的說“:我不贊同。”

所以說他比較耿直。而且這也再次證明他膽識過人,王上都已經想好的事他敢站出來反對。

這本書還有許多故事令人回味,也有很多人物令我們思考。《三國演義》是一部一讀就放不下的書。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篇5

赤壁之戰前,曹操挾滅袁紹、劉表之威,敗呂布之銳,率百萬雄兵,上將千員,一副掃蕩江東架勢。孫權帳下謀士一片慌亂投降聲,袁紹都打輸了,咱沒得打。可孫權心裏不想投降,一旦投降,手下們官照當,錢照拿,而孫權這個一把手不單當不成,搞不好還要丟腦袋。這個道理孫權明白得很,但不能說穿,又不能搞家長作風,強喝“誰投降推出去斬了”,他還得靠這些人出汗出力。於是他心生一計,先讓諸葛亮舌戰羣儒訓了一頓主降派,接着搬出孫策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然後君臣合演了一出好戲。

孫權問,有人主降,有人主戰,請幫拿個主意。周瑜洋洋灑灑講了一通形勢,接着表態:“臣爲將軍決一血戰,萬死不辭。”孫權立即順水推舟:先兄說外事問周瑜,既然周瑜說打,那就打吧。軟硬兼施把大家思想統一起來,後來纔有出名的“火燒赤壁”。

孫權這一手法,就是領導藝術中的把握“影響過程”,當一把手的意見處於少數時,藉助權威的力量,充分在決策過程中說服多數,達到統一思想目的。《三國演義》對孫權的筆墨不多,單憑孫權這一表現,獲得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實在不爲過。

現代領導科學認爲,領導是一種影響過程,作爲一名領導幹部,在決策中常常會碰到不同意見,甚至持不同意見還佔多數,當正確意見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時候,這就要體現“影響過程”的能力和水平。若是一名領導幹部不講究“影響過程”的藝術,僅僅靠頤指氣使,個人專斷,家長作風,就不可能成爲一名優秀的領導幹部。

作爲一名鄉鎮領導,對“能管千軍萬馬,難管三個斗笠”這句俗語我有很深的體會。由於農民的習性和侷限性,使不少鄉鎮幹部信奉“馬克思主義+棍棒”的領導方法,鄉鎮幹部一度成爲簡單粗暴的代名詞。其實,農民兄弟有很多諸如善良、樸實的優點,只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1998年秋,我鎮19戶羣衆聯名上訪,反映他們的店鋪樓房出現輕度傾斜,而成爲危房,要求鎮政府賠償,理由是他們的基礎工程是鎮屬開發公司統一建好的,傾斜原因是基礎工程質量問題,要求拆掉重建。這樣,就要損失幾百萬乃至上千萬,開發公司非破產不可。但是請專家調查發現,造成樓房傾斜的主要原因是建築結構不合理,主要責任是這些羣衆搞“三無”工程(無設計圖紙、無報建、無證施工)所致。我於是請專家作出權威解釋並提出解決方案。經過幾次反覆協商,19戶羣衆都高興地接受了鎮政府的處理方案。最後只花了20多萬元,就完成了樓房的加固糾偏。這一重大上訪案件的解決,我認爲關鍵是依靠了建築專業技術人員,是他們調查分析原因和責任以及他們的專業權威,幫助我們完成了“影響過程”,說服了19戶羣衆。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領導者要把握好“影響過程”,也就是常常需要藉助第三者的力量。像前面所講的孫權決策的故事和我在實踐中解決的上訪大案件,便是很好的例證。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不少。古代兵書《三十六計》勝戰計中雲:“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此計就是說自己不出面,利用第三者之力來打擊敵人,既保留自己的實力又能痛擊敵人。在今天的鄉鎮工作中,“借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也爲許多基層幹部屢屢運用。如在調處糾紛、解決矛盾中,我們就常常請當事人的親戚、朋友,或者村中的“叔公頭”出面幫助,做好勸導、說服工作,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意思是成功者的成功在於藉助外力。先秦學者荀況也說,聖人和凡人的區別在於,聖人“善假於物”。我想,一個領導者可以藉助的外力很多,把握好“影響過程”的因素也很多,而能否善於藉助第三者的力量,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讀後感篇6

隨着我年齡的成長,每次讀三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從三國的人物身上,我也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我真喜歡這本書。

這次讀完《三國演義》我也有深刻的感想:要豐富對人或事的看法,不能只看表面;也要學習思謀的策略性,有應對困難解決的方法,不要呆板機械,可以從另一方面思考。

?三國演義》就像是一首氣勢磅礴的詩歌,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卷,現在我們就來領略戰火紛飛的沙場,品味忠仁義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