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最新寫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一年級3篇 糉香包裹初心:一年級生寫端午節

其他文案 閱讀(2.84W)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包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之一。最新寫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一年級,記錄了一羣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如何在老師的指導下,精心包制自己的糉子,迎接這個美好的節日。通過這次活動,不僅增加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瞭解,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最新寫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一年級3篇 糉香包裹初心:一年級生寫端午節

第1篇

今天,天下着濛濛細雨,在楊羽帆媽媽和王樞楊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去他們家包糉子,在路上我一直在問媽媽,去什麼地方包糉子啊?媽媽回答說:她也不知道哪個叫什麼地方,我很好奇,到底去哪裏包糉子啊!很快,媽媽車子終於停了下來。到了,到了,咦!這是什麼地方啊,王樞楊媽媽告訴我,說:這是五常是他們養甲魚的地方,哦,接着媽媽們叫我們去洗下小手開始包糉子了,剛開始我們幾個都不會包,只有楊羽帆奶奶,還有我媽媽會包,這時,我就叫媽媽教我怎麼包糉子。

媽媽先是教我拿好糉葉子,緊接着把葉子做起個兜兜形狀,再把米和肉塊放在裏面,媽媽說:要先從這邊葉子摺疊過去,然後把線綁上。就這樣,一個糉子包好了。

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鍋裏煮,在煮的時候,哈哈!我們趁這個機會出去玩了起來,我們先去摘黃瓜吃,大人們告訴我,這裏黃瓜沒有打農藥特別新鮮好吃,於是我們各人都摘了吃。

再接着我們又去看山羊,呵呵,這裏居然還有山羊。帶着好奇心去看山羊,離羊圈不遠就聞到好臭的味道,可是一點兒也不影響我看山羊的心情,山羊看我們這麼多人去看它,就叫了起來,咩咩咩!好像和我們招手似的。

很快到了吃中午飯的時間,王樞楊爸爸帶我們去一家農莊吃飯,離農莊的旁邊有個魚池,我們更加好奇!因爲看着有人在魚池鉤魚兒,於是,我迫不急待地也想鉤魚兒,睢!旁邊就有魚杆,我拿着魚杆把魚兒的食物弄好,扔下去。可是,魚兒遲遲不上鉤,我們都在議論着魚兒怎麼還不上鉤啊!可能是我們太吵了原因,魚兒怕怕的不上來吃魚餌,還沒等我鉤上魚兒,媽媽便叫我吃飯了,媽媽說:吃好飯可以再去鉤魚兒,吃飯的時候我心不在焉,在想着外面魚池的魚兒會不會上鉤,於是,我跑了出來,又開始鉤起魚兒,這時,我發現魚兒竟然把我的魚杆上的魚餌吃了,等我反映過來魚兒跑掉了。 在不遠處的楊羽帆聲音傳過來說:他鉤到魚兒了,我趕緊跑過去看,他雖然鉤到一條小小的魚兒,我還是爲他高興,因爲我們幾人當中只有他鉤到魚兒。我們玩的很開心!

最新寫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一年級3篇 糉香包裹初心:一年級生寫端午節 第2張

第2篇

一位偉大的詩人成就了一個傳統節日;一個傳統節日讓我們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自戰國時期以來,端午節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它裹挾着歷史的風塵走來,浸潤着現實的色彩前行。端午節,本身就是愛國教育的一筆財富。在這一天,我們吃糉子、賽龍舟、祭奠偉大的詩人屈原,在這些傳統活動中,你是否聞到了那源遠流長而又奔流不息的中國味?

記得去年的端午節,我第一次親手包了一個糉子。清新的糉葉,潔白無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個賣相不好卻意蘊深長的糉子。當時,我手握着三片糉葉,輕輕地握成一個錐狀,之後便小心翼翼地往裏面填着糯米,填滿後,我把糉葉慢慢地扣過去,爾後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糉葉繞着糉子握了又握,再拿線艱難地捆上,於是一個糉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着氤氳之氣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後,我拿起那帶着沸水餘溫而又散發着清香的糉子靜靜地打開,輕輕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輕輕地咀嚼着……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彷彿又嚐到了那歷史的味道。那只有棕葉和糯米所包成的糉子,漸漸地俘獲了我的味蕾。留意着口中清香的同時,心底因懷念而泛起苦澀。

說到端午節,誰能不想到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時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就這樣,帶着悲怨,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投江自盡了。人們帶着無限的哀傷悲怨送走了這位偉大的詩人,並以此而設立了端午節。那時的端午節是悲傷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盡後,我忽然感覺到了屈原當時悲憤的心情,彷彿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瞭。手中糉子的寧靜淡泊,清新所致的溫文儒雅、剛正不阿和屈原彷彿也有幾分神似。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所凝結成的屈原的愛國精神,我們哪能不去學習、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對祖國的悲傷而投河,他也是一個大寫的“人”。他那份愛國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也激起了我的愛國情懷。他,使我再一個熱血澎湃,再一次爲之動容。

記憶中的端午節,給了我一次對兩千多年中國文化的深刻體驗,給了我一次對人生的認識,讓我難忘。

第3篇

和去年一樣,這個端午和平常日子沒什麼區別,只是家門口插了一把艾草,我連糉子都沒吃。對端午節的期待,只不過是多了一天假而已。

記得小時候,一到端午節,外婆、姑姑、阿姨都來了,家裏搬出一張大桌子,上面擺滿了食材與器具,大家圍着一起包糉子。我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可我包不好,米總是從尖角縫裏漏出來,好不容易包起來了,外婆又說,米沒壓實,線沒紮緊,煮起來不好吃。最後,總算包成了一個,樣子醜得很滑稽,大家一邊欣賞我的“傑作”,一邊笑:“這個糉子,等會就留着你自己吃吧。”“我纔不願給你們吃呢,自己包的更好吃。”我也不惱,跑進廚房,親自把這個糉子放進了大蒸箱的最上層。

等大家包好了糉子,就拿到大蒸箱裏煮,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用慢火,糉子要在鍋裏煮幾個小時,接着還需要捂好長時間,這樣蒸出來的糉子才又糯又有粘性。而這煮的當兒,我們就會一整天在家裏窩着,難得有這樣的時間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兒。

其實,糉子的味道真的不怎麼樣,吃糉子,也就吃的一種情懷。當然,糉子裏飄出來的清香倒是實實在在的,家人在一起包糉子時的歡聲笑語也是久久散不去的。

可是現在,大家都吃買來的糉子,畢竟是買來的,吃起來肯定沒自家包的好吃,而且餡兒也少,這也是我現在不喜歡吃糉子的原因吧。更重要的是,再也沒有了家人圍在一起包糉子的溫馨了。

雖說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可現在大家過這個節也就是走過場,還沒有人家的萬聖節、聖誕節隆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