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泰安10個最美地方

排行榜 閱讀(2.47W)

10、司裏山風景

泰安10個最美地方

司裏山原名“棘梁山”,據碑文記載:因此山遍生荊棘,故名“棘梁山”,又名“立良山”,至宋代後,在此設巡檢司“以安其境”,更名“司裏山”。山雖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來,就成爲我國北方一帶最早“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北宋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宋江、晁蓋等英雄首聚於此,使山又增加了一些傳奇故事。此山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山原建有殿堂廟宇,且儒、釋、道俱全,時間大約是在我國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最前邊的是“文昌閣”,爲儒教建築,共三間一院,內塑孔子聖像。中間一處爲“娘娘殿”,大殿共四間,內塑娘娘聖像,東西廊房各三間。據山上明崇禎時“棘梁山重修金山廟宇樁塑金身碑記”及同時代所立《玉皇閣落成碑》記載:東原郡(東平舊稱東原)西距城五十巡檢司,棘梁山舊有大佛殿、文昌閣、碧霞行宮、娘娘殿、真武廟等。可見,此山古時就有“碧霞元君”與“真武大殿”,且廟貌森嚴。

傳說當年《水滸傳》梁山好漢晁蓋、吳用、劉唐、公孫勝、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綱”之後聚於此山。

司裏山兩塊巨石稱“千佛崖”,該崖東西長32.2米,南北長14米,最高處11米,看它的形狀,東崖似印,西崖似匣,遠看又似城堡。兩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現在的共計480餘尊。分別爲北朝、隋、唐、宋、元、明六個造像區,其中“三教合一”是此山造像在山東及我國北方乃至全國年代最早、內容最全、規模最大的造像羣。

其中最大是釋迦牟尼造像,高7.50米,左爲老子像,右爲孔子像,三像旁又各有僧徒侍立像,三像從身高可爲中國北方最大造像之一。造像分別有“釋迦牟尼”、“太上老君”、“文宣王”題記。三像東崖又雕滿大小不等的浮雕造像,並有大齊皇建二年即(公元561年)紀年等,此區造像均體現北朝造像風格,面目方圓,額寬頤豐,仰眉直鼻,身姿矮壯、豐圓,通肩袈裟,偏衫、短擺。崖東爲隋代造像,所造爲十二光相佛像,或立或坐,或結跏跌坐,其造像風格基本與北朝相同,只是面目雕刻略顯瘦削。

西崖上與北西面爲唐代造像區,唐代造像因受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與以前從風格上大有不同,從面相上,佛像多以飽滿溫和豔麗,鼻高目深,眉眼彎曲,脣厚嘴短,五官適中,菩薩皆方圓豐腴,兩耳下垂。身姿上,體態豐滿,線條優美,且上下左右不對稱。服飾上,佛多袒右肩,菩薩袒露上身,飾頸圈等。摩崖造像多以民間爲主。

西崖下部與東崖西壁爲宋、金、元造像區。多爲羅漢造像,有三十六羅漢,伏虎羅漢、飛天等,或善或惡,或美或醜,或怒目而視,或笑容可掬,真是千姿百態,神情各異,其中無量壽佛,是此山唯一的一尊金代造像,相對珍貴。

西崖南面爲明代造像,其特點皆細腰、高乳、大耳、高鼻、服飾華麗、結構細膩且面露輕浮,別有一番風格情趣。

千佛崖中間的天然石峽,峽高約11米,東西寬約3米,據說從前石峽上用棘梁木搭一木橋,叫做“昧心橋”,意思是幹昧心事的人只要從橋上過必定會摔下來。傳說晁蓋等梁山好漢來到這裏聚義之後,曾用此橋二探來投奔的人是否真心歸附。他還利用此橋懲治過前來探情的官府密探,將其摔死“昧心橋”下。所以後人便稱此橋叫“昧心橋”。

東山崖下的摩崖刻經。-內容是:曇無懺譯《大般涅經.橋陳如品》,橋陳如是如來佛的大弟子,內容講的是如來佛與橋陳如講述修得大智慧到圓滿達到涅的境界,佛的所謂涅磐境界,即是“生死如一”,“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也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和歸宿。此段-是十分珍貴的,《涅經》在山東一帶的刻經不多,該經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其刻經時代應爲北朝後期,年代無考,其書法脫出南北朝時楷中帶隸,隸中帶楷,基本爲楷的前期,即成形期,所以,亦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司裏山摩崖造像應該說,對研究中國的“二武反佛”後,佛又達到鼎盛及中國雕塑藝術史均有重要的史料和實物價值,也是雕刻當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9、臘山國家森林公園

臘山,又名“小岱峯”,爲國家森林公園,屬AA級景區,其主峯海拔258.4米。它雖然沒有泰山之高大,黃山之雄偉,但它小巧玲瓏,風格獨特,素有“山奇雄、峯奇秀、巖奇險、水奇清、景奇幽、石奇美”之稱。更兼它坐落在煙波浩渺的東平湖畔,天光照水,碧波浩渺,舸姿帆影,風月翠靄,美不勝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互相輝映,構成獨特的遊覽景區,自古被譽爲“小泰山”、“小岱峯”。

臘山森林公園景點衆多,72座山峯各有特色。放眼望去,-蒼茫,峯巒疊嶂,古木參天,青松蔽日。“小岱峯”以其懸崖陡峭、奇鬆怪柏衆多而一枝獨秀。過雲路橋是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沿途可觀賞古戲樓,聚義廳、鄒龍江墓、祥龍觀等名勝古蹟。

8、洪頂山摩崖刻經

聞名國內外的洪頂山摩崖刻經。自從1989年發現以後,已有不少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慕名而來,觀看刻經。它的發現,對解開史學界的“安道一”之謎,對研究這位視史傳經體大書法家的身世、經歷及中國文字從隸到楷的轉變具有關鍵作用和史料價值。

因“安道一佛教”觀念是“涅若性空”觀,他在此處書刻的是“文殊若”,“摩訶若”經等。

東邊是屬名“僧安道一”的“文殊若”刻經。-出自樑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譯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來與文殊菩薩對話的形式,禪釋出僧衆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經中佔重要地位。更珍貴的是該經的書法價值,在整個刻經中具有代表性。書寫風格是隸中帶楷,楷中帶隸,這是我國文字進化從隸到楷的重要特徵,起斷代作用。難得可貴的是其中的“亦”字是草書,而“道”字則帶行書韻味,“數”字還有書法上罕見的飛白狀體。在北齊時期的刻經0現幾種書體在中國是最早的。

兩邊便是用篆體屬有“安公之碑”的風門口碑碑文。意思是在“風門口”書刻的碑文,看似文字遊戲,實是“安道一”用“安”與“不安”,“一”與“不一”的關係禪述自己的佛教主張,“一”是指禪定中心境專一境界,這與中國道教把“道”解釋爲“虛一而靜”是同樣意思,“安”是指佛教中超世脫俗,元煩惱的身心狀態,‘不安”是指俗的煩惱,所以僧衆們稱西方淨土爲“安養國”,提倡“安樂行”。刻文中“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即是全部意思的概括。也是安道一對禪宗始祖達摩祖師提倡的“安心禪”的領悟與發展。

後是“於後六百二十年”的佛曆紀年。佛曆紀年有多種說法,因佛教中派對如來佛生與園寂的年代說法不一,所以紀年也就不同,此處按禪宗紀年推斷應爲北齊河清二年的紀年。

這裏還刻有“藥師琉璃光佛主”與“大佛”題名。

書體全是其他地方刻經所沒有的,而字體之大更是與此處無可相比的。

這是安道一所書的“大空王佛”、“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題刻共23個。“安樂佛”以東的佛名依據出自失佚的《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是佛教早期密教經典。我國敦煌及各地佛名題刻均出自此經。

佛的形象和名字是信仰者的自我感應,因而用造佛和題寫佛名來表達對佛的崇拜之惰,其中“大山岩佛”、“高山佛”表示對山的崇拜,以山爲佛,“安王佛”、“安樂佛”表示對安的崇拜,而“大空王佛”四字、表明以“大空爲王”,尊之爲“佛”,以表達安道一對“集若性空”的崇拜,因禪宗當時多受當權者-,安道一所以大書特書“大空王佛”四字,有糞土人王,蔑視權貴之意。而更珍貴的是刻字大,中國其他地方刻經大都在30公分左右,最大的也只有1.3米,而此處的“大空王佛”四字全高達11.3米,“佛”字高達4.65米,寬4米,最寬的筆劃50多公分。用筆縱情豪放,氣勢磅博,並有罕見的“佛手”與鳥狀裝飾。當地村民傳說當年安道一是扛着掃帚來寫的,就斷定此處刻經是中國同時期刻經真正的“大字鼻祖、擎巢之最”。

“大空王佛”向西便是六龍蟠螭龜蚨線刻碑,刻碑全高7米多,刻字部分高4.8米,寬3.5米。上爲線刻六龍碑首,下爲龜蚨狀,上有“摩訶口經”字,-大部分剝蝕掉,僅剩“散”、“川”、“薩”、“有”、“空”等字。法經出自鳩摩羅所譯“摩訶般若菠羅密”,講大乘空宗性空理論。

經碑西是此處字最大的“僧安道一”題名,四字刻於高2米,寬1.3米的圭首碑內,書體隸中帶楷,並有行書韻味,瀟灑流暢,其中“一”字爲大寫“壹”。

“僧安道壹”西是一篇頌文,頌安道一達到佛的廣大境界。

北山崖最西便是安道一所書“文殊

若經”捲上的一個摘錄,講述佛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的性空境界。

南山崖有刻經三處:最東邊一處是記述中印度高僧-的身世及來東土講經及-的大體內容,可以看出,安道一亦是信奉的中印度大乘僧-的性空理論。最後紀年是“大齊河清三年歲次……紀年”,這是二洪頂最明確的北齊年代紀年,即北齊武成帝高湛二年,(公元563年),在山東乃至全國是最早的刻經紀年。

中間是“大空王佛”佛名題刻,全高2米,寬1.3米,其書體風格與北崖同出一轍。

最後一篇-與“風門口碑”處所刻“文殊若經”相同,但此處字體大近一倍,全用隸中帶楷書寫。特別是“·”字,更突出的表現出隸的拙樸道勁,楷的工整嚴謹,不失爲一篇精彩的範文。

洪頂山摩崖刻經不僅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珍品,而且對研究我國佛教發展更具有一定的重要價值。

7、姊妹鬆

姊妹鬆位於泰山傲徠峯扇子崖下有兩棵松樹,鬱鬱蔥蔥,枝繁葉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滄桑歲月中櫛風沐雨,笑傲羣芳。由於她們相依生長,好像夫妻又好像倆姐妹,人稱“姊妹鬆”。

1988年,來泰山考察的原0中央總書記-慨然提筆,在宣紙上寫下“泰山姊妹鬆”五個大字。此後,泰山姊妹鬆更加聲名遠播,如今,泰山傳說中有她動人的故事;新版(第五版)人民幣五元紙幣的背面,能找到她挺立在泰山壁立千仞懸崖之上,婷婷玉立,風姿卓越的倩影,說她名滿天下毫不爲過。

這個名稱,相傳有一個傳說:

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佔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裏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爲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

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裏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隻金鳳凰。

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裏,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她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個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像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

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

大馬蜂吃了個閉門羹,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倆閨女我要定了,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

馬老大聽到這些,好像是晴天一聲霹靂,女兒是他的0子,怎能把她們往火坑裏推,送給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便向大馬蜂乞求道:"員外爺,我家貧寒清苦,女兒貌醜,怎能配得上你老人家。請你高擡貴手,饒了我們吧。"

"哼!你不要不識擡舉,這是聘禮,趕快回家準備吧。"說完,把馬老大趕出門外。

馬老大回到家裏,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的,什麼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只好把事情告訴了女兒,說完父女三人抱頭痛哭起來。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老大忙勸說:"0死得早,我把你們拉扯大,你們死了,扔下我這孤老頭子,活着還有啥意思?"他沉思片刻說:"天無絕人之路。看來只有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你們莫怪我心狠,這也是你爹沒有辦法的辦法。姊妹倆自然知道出家生活的清苦,可是看着老爹滿面愁容,年邁體弱,倘若以死了之,日後誰來照顧他老人家?姊妹倆只好答應了。晚上,父女三個直奔青雲庵。

他們來到庵裏,拜見了庵主,說明了來意。庵主慢條斯理地說:"佛門敞開,善者進來。此乃佛門淨地,佛祖當家,佛祖保佑,阿彌佗佛!"馬老大安置好女兒,辭謝了庵主,便星夜趕回鄉里。

第二天清早,馬老大正準備下地,又被大馬蜂召去。大馬蜂冷笑到:"老大,青雲庵可是個好地方。哼!孫悟空一跳十萬八千里,還沒跳出如來的手心呢。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耳目,你想從我的手裏逃走,沒門!我要讓你親眼看着我和你女兒成親。"說完,坐上山轎,押上馬老大,一隊人馬向青雲庵奔去。

原來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報告了大馬蜂。此刻,庵主一聽大馬蜂駕到,便走出山門高接遠迎,盛情相待。禮節過後,大馬蜂道:"庵主,弟子想暫借你這佛門寶地在此成親,不知庵主意下如何?"庵主連忙恭維道:"託你老人家鴻福,在此成親是本庵的榮耀,我已傳下話,讓馬家姊妹梳洗打扮,請員外爺稍等。"說完便和大馬蜂眉來眼去的笑起來。

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庵主一聽慌了神,大馬蜂也傻了眼。

馬老大剛纔看到庵主和大馬蜂有舊,心裏早涼了半截,現在聽說女兒跳崖,更是痛不欲生,不禁失聲笑道:"哈哈哈,佛門淨地,佛祖保佑,見鬼去吧!這世間哪裏有窮人的活路。女兒,等着我。"說完,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

卻說馬家姊妹,原來幫她們梳妝的幾個尼姑,得知她們的身世後,都很同情,便讓她們偷偷從後門逃了出來,不巧被大馬蜂的家丁發現追來。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倆跑着跑着,前面出現了一道萬丈深淵,眼看後面的人就要追上來,馬家姊妹對視一眼,倆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懸崖。

後來,在她們跳崖的地方,並排長了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挽着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鬆。"

6、風月無邊

“風月無邊”刻石,這實際是個拆字遊戲,是“風月”二字拆去邊框所得,隱喻“風月無邊”之意,用來形容這裏風景幽美,吸引遊人駐足觀賞猜度字謎奧妙。

在泰山萬仙樓北側有一摩崖石刻“蟲二”。這“蟲二”題有上、下款,上款爲題字時間“已亥夏六月”,“已亥”指的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下款爲題字者,“歷下劉廷桂立”。劉廷桂,外號“劉十二”,因12歲考中秀才而得此號。

學者-煜說,“蟲二”石刻有兩塊,一塊是泰山摩崖石刻,一塊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刻。民間傳說,當年劉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雲盤霧繞之中,靈機一動,當即揮毫寫下了“蟲二”二字。朋友問何意?他說,這裏雖無無邊風月之亭,但的確風月無邊啊。原來,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西湖曾爲“無邊風月”亭題寫匾額,如果劉廷桂在這裏再次重複這四個字就是犯上,劉廷桂因“避諱”,靈機一動,題下“蟲二”。值得一提的是,劉廷桂的這一“避諱”字,竟被人反“拿”到杭州西湖1953年重建的一層二檐、金黃琉璃瓦頂的無邊風月湖心亭一石碑上,並演義爲當年乾隆下江南時的“御筆”。

關於此石刻,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當年鬥母宮的尼姑不守佛規,鬧出不少緋聞。一次,劉廷桂登泰山,過鬥母宮時向尼姑討水喝,尼姑不給。劉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二字,罵尼姑只會搞-雪月之事。

還有的說劉還送了尼姑一塊匾,上面寫着“因受”二字。將“恩”“愛”兩字去掉心就是“因受”,表示“恩愛無心”之義,也是在罵尼姑的水性楊花,無德無良。

進入現代,隨着泰山的名聲越來越大,來此朝聖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曾猜測過它的意思,都未能如願,直至郭沫若考證出石刻的真正意義。-煜教授介紹說,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讚歎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蟲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麼?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遊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蟲二”的讀法和意思。於是,中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1961年郭沫若先生登泰山,專門請他看了這塊碑刻。郭沫若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用手在“蟲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蟲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遊戲罷了。”

但是,這遠遠沒有解決“蟲二”的出處問題。後來,讀清朝野史、清人筆記,從褚人獲的《堅瓠集》裏,看到其引《葵軒瑣記》雲:唐伯虎題0湘英家扁雲:“風月無邊”。見者皆讚美,祝枝山見之曰:“此嘲汝輩爲蟲二也。”湘英問其義,枝山曰:“風月無邊,非蟲二乎?”湘英終以爲美,不之易。

但褚人獲也不敢肯定是否典出唐伯虎,其下注雲“《支頤集》作錢鶴灘。”日本人夢亭東聚半筆記半詩話的《閔雨亭隨筆》中,有相同的記載。

張岱的《快園道古》卷十二《小慧部·燈謎·拆字》中有云:“蟲二”兩字,徐文長贈一0爲齋名,取義“無邊風月”。另,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有云:越人好傳讕語。如雲徐天池遊西湖,題某扁曰“蟲二”,詰之,曰“風月無邊也”。這兩則中的徐文長、徐天池,說的都是徐渭。唐伯虎生於1470年,死於1523年;徐渭生於1521年,死於1593年。這說明,唐伯虎的“蟲二”較徐渭早。

更早的據說跟李白有關。湖南嶽陽樓三樓,有東西兩聯,東聯是短短的一幅八字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爲“長庚李白書”。湖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勝狀》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岳陽樓三樓的木壁上,本來曾有三個隱約可見的字跡――“一”“蟲”“二”。人們一直不解其義。後來李白遊岳陽樓,看出這是一副字謎對聯,即“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並當即寫下了這副對聯。

此事仍是傳說,穿鑿附會的痕跡明顯。不過,李白到過岳陽樓倒是確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詩爲證。李白有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詩云: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更爲有趣的是,這“蟲二”二字遠在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泰山,直到1993年才被人發現。不過題寫這二字的,不是哪一位書法家,而是大自然。1993年,有一位叫陳興旺的奇石愛好者在泰山腳下撿到一塊長18釐米、重1420克的奇石,奇石上的花紋清楚地顯現出了“蟲二”二字。它比劉廷桂寫的更爲自然飄逸,“蟲”字清晰明瞭,藏巧於拙,白似玉、勢如風,並且起筆“撇”與尾筆“點”通過一條白線繞石一週後又相連結,直滲入石休之中;“二”字淡如絲、彎似月,由許多不規則的白點組成,如在雲中霧裏。奇石上的“書法”蒼勁有力,濃淡相宜,疏密有致;兩字二色相間,相映成趣,實爲大自然賜予人們的難得一見的“珍寶”。

5、旭日東昇

旭日東昇是泰山最迷人的奇觀。拂曉,天晴氣朗,萬壑收暝,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繼而,天空雲朵赤紫交雜,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霧氣連爲一體,雲霞霧靄相映。日輪掀開雲幕,冉冉升起,宛若飄蕩着的宮燈。頃刻間,金光四射,羣峯盡染。然而,這只不過是一般的陸地日出,而那海上日出,更爲壯觀。赤輪乍啓,海面半吞半吐,欲上而止,跳蕩恍惚,彷彿有二日捧出。有時還能看到罕見的日珥。明代于慎行在《遊泰山記》中說:“頃之,平地涌出赤盤,狀如蓮花,盪漾波面,而燁煒不可名狀,以爲日耶!又一赤盤大倍於先所見,側立其上,若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清代孔貞D043在《泰山紀勝》中稱:“才一轉睫,悠忽半體,若月弦就望,厥色殷紅,韜光不耀,輪騰而上。少頃,日中忽如一燈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樽,次如葫蘆。上黃白,下紫赤,類薄蝕狀。”在岱頂觀海上日出機遇很少,只有夏至和冬至前後,日出方向避開膠東半島而在與陸地最近的海域內,夜間晴朗無風,氣層折射達52以上才能看到。觀陸上日出機遇較多。在天高氣爽的暮秋和雲氣較少的初冬,只要山下前一天刮西北風,或是雨後轉西北風,次日岱頂天晴氣朗,就能飽賞奇麗景色。

自古以來,登岱頂覽勝的遊人,都希望看到"旭日東昇",這是泰山最迷人的奇觀。拂曉,天晴氣朗,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萬壑收冥,千巖送曉,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桔紅。繼而天空的雲朵,赤紫交輝,瞬息萬變,有的象萬馬奔馳,有的象神牛角鬥,有的象鳳凰展翅,有的象孔雀開屏……但見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爲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雲霞霧靄相映,嵐光寶氣閃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起了霞帳,披着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着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頃刻間,金光四射,羣峯盡染。然而這只不過是天晴時一般的陸地日出,而岱頂海上日出更是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岱頂觀日出,最難得的是還能看到日珥。日珥是太陽表面上噴射的火焰狀熾熱氣體,只有日全食時人的肉眼才能看到。由於泰山的特殊地理位置,這一罕見現象竟然在這裏時有發生。明代文學家于慎行於萬曆九年六月是旬登岱頂觀日出時曾見;山中雲氣從澗壑吐出,如一縷煙,稍上而大,東西聚散,車馳馬奔悠然往來,頃刻滅沒。於是可大大呼:以爲平生未有,從者盡歡東方作矣。回而東望,有山數峯,如臥牛車蓋之狀,而又漸沒,赤霞半天,光色媚麗,間以碧綠,熠耀五色,直射衣袂。頃之,平地涌出赤盤,狀如蓮花,盪漾波面而燁煒不可名狀,以爲日耶!又一赤盤大倍於先所見,側立其上,若兩長繩左右汲挽,食頃乃定。元代有人說:"觀日有三遇,正月(農曆一月)無雨,海暈不升,一遇:暮秋氣爽,新霽無塵,二遇:仲冬雪後,曉絕雲煙,三。因泰山氣象瞬息萬變,遊人觀日出,有時正濃雲蓋頂,忽而卻雲消霧散,讓那些耐心等待而不放棄最後希望的人,出乎意料之外地又看到了日出。岱頂旭日東昇,衝破層層雲霧,放射出萬丈光芒,爲大地投下了無限的光和熱。巍峨的泰山,頓時生機勃勃,鳥獸飛騰。

泰山是五嶽之首。它不但歷史悠久、風景優雅、碑刻衆多而引人入勝,同時還因它日出的景色奇美、形態各異、變化多端而聞名於世。泰山日出,是泰山自然奇觀之一。爲了觀賞泰山日出,國內外遊客常常不惜長途跋涉,千里迢迢、萬里迢迢慕名而來。

在晴朗的早晨,站在泰山之巔舉目遠眺,幸運的話您會看到:東方的天空,隨着繁星漸沒,天空的顏色先是灰濛濛的,繼而由灰變黃、變紅、變紫,漸漸地在地平線附近裂開一條縫隙,一會兒,縫隙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寬,同時越來越亮,幾道霞光射向天空,忽然一彎金黃色的圓弧,衝破晨曦,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啊!太陽!太陽出來了!您看它,開始的時候多麼像一輪金黃色的弦月,鑲嵌在地平線上,然後慢慢變成扁圓形。宛如一盞巨大的宮燈,懸掛在東方的天邊。此時,如果恰有一望無垠的雲海,景象就更爲壯觀:天上霞光萬道,紅雲朵朵,下邊連綿雲海,萬頃波濤,色彩斑斕。初升的太陽,隨着飽覽這一瑰麗景色的旅遊者的呼喚聲,若隱若現,若明若暗,翩翩起舞,冉冉上升。看到如此奇異的日出,每個人都會流連忘返。

泰山日出景色是豔麗無比的。但是,由於受各種氣候條件的影響。並不是所有到泰山遊覽的人都能看到。如果天公不作美,太陽就會湮沒在陰沉的雲霾裏不露臉,令人掃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根據泰山天氣氣候的特點,自己選擇好適當的旅遊時間。

登泰山看日出,秋季的九月至十一月上旬爲機率最大時期。此期大風、降水的概率都較小,晴天機會多,氣溫也不太低。正是風和日麗、天高氣爽的好時節。其次是十一月下旬至次年三月,能看到日出的機會也比較多,機率達52%。但此期大風較多,而且正值氣候嚴寒的冬季。四月至六月上旬,雖然比較暖和,但大風多而天氣乾旱,常常出現沙塵暴天氣,看到較好日出景觀的機會很少。六月中旬至八月,恰逢泰山地區雨季,陰雨天很多,能看到日出的機會也不多。不過,如遇上雨過天晴,卻又可領略到天上紅雲朵朵,下面雲海萬頃的壯麗景色。而且由於泰山頂上氣溫較低,夏日登泰山,還可以避暑。

此外,到泰山看日出,還需根據泰山每天日出時間的變化,科學安排好行程。過早或過遲趕到看現場都不妥。過早了,不但影響自己的休息,還會因山頭氣溫低而容易着涼;過遲了,又會錯過看日出的良機。一般而言,爲了充分領略日出前後的奇景異色,在日出前十至二十分鐘,趕到現場爲宜。

4、泰山岱廟

岱廟俗稱“東嶽廟”,坐落於山東省泰山的南麓。

泰山位居五嶽之首,岱廟是泰山規模最大的建築羣。自秦漢以來,就成爲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舉行盛典的地方。至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有殿宇樓閣八百多間,金、元、明、清各代又屢經修葺增擴,遂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羣。

岱廟佔地面積約96500平方米,雉堞周匝,四隅角樓,四面闢門,廟內的建築可分中、東、西三路。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爲正陽門、遙參亭、天貺殿、寢宮;東路爲鐘樓、漢柏院、東御座;西路爲鼓樓、唐槐院、道舍院。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大殿共九間,長48.7米,寬19.8米,高22.3米,臺基爲石築,白石雕欄環繞四周,重檐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覆蓋。殿內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畫《啓蹕迴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了東嶽泰山之神出巡時浩浩蕩蕩的場面,共有人物630餘名,並繪有各類珍禽異獸、山石樹木、宮殿樓閣等,構圖嚴謹,疏密相間,氣勢磅礴,筆法流暢。所繪人物根據不同的身份,各具神態,尊卑有別,後代雖然又多次增補,但仍不失宋代的畫風,是十分難得的研究資料。

岱廟東路末端的仿木結構銅亭,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珍貴銅鑄大型建築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原在泰山頂峯碧霞祠內,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1972年移至岱廟內。銅亭長4.4米,寬3.4米,造型端莊渾厚,鑄造工藝極爲精湛,堪稱中國古代銅鑄藝術的精品。

岱廟內碑碣林立,保存着歷代的修廟祭告碑、經幢、題名、詩刻等共計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號。藏於東御座的秦二世詔書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書鐫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國保存的最爲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藏於漢柏院的東漢建寧元年(168年)的衡方碑、中平三年(18年)張遷碑、西晉泰始八年(272年)孫夫人碑和唐神寶寺碑、漢張衡不忘碑等,都是著名的碑刻。(國家文物局)

3、白佛山風景區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海拔370米,山雖不高,卻是十里長山之首。十里長山,自北向南,綿延十二華里,大小數十山頭,巒巒相連,峯峯相峙,白佛山爲最南首,拔地而起,如巨龍對天長嘯,若猛虎橫臥東原,危巖絕壁,獅崖熊峯,古人稱其“山勢奇絕”,一點也不過份。

白佛山象一尊正襟端座的彌勒佛,佛仰天大笑,威嚴大方。

白佛山蒼松翠柏,遠看一片蔥籠,近看巨石嶙峋,山石與林木相掩映,給人以既雄又麗,剛中含柔的感覺,古代詩人遊白佛山之後,就曾留下詩曰:

半山系馬防層巒,奕奕金螺鬥際攢。

俯視林城揮汗雨,下臨泉壑渡沙湍。

洞飛雲跡常流潤,佛勒石形不礙寬。

乘興徘徊幽靜裏,幾忘身是散閒官。

白佛山雖然沒有雄壯威嚴,傲立岱頂之上的“探海石”,但是這裏的危石累累的壯貌倒也使遊客感到驚歎不已,同樣也充滿着一種雄渾之氣。這裏也沒有懸掛在高山絕壁上凌然不屈的“泰山鬆”,但是山坡上長滿了多種多樣的喬木和灌木倒也十分茂密,卻也構成了完整旺盛的植被層,顯示出了白佛山的無限生機,給遊人添了精神,長了興致。

白佛山景區內有“三教寺”、“石窟造像羣”、“黑白雲洞”、“玉皇廟”、“聖母洞”、“觀光果園”等主要景點。

1、石階

新修的石階是爲了方便遊客上山而修建的,同時也是白佛山景區的裝點,構成了山、樹、路之間和諧的美。整條盤路雖沒有像泰山十八盤那種“拔地五千丈”雄偉氣勢,更沒有像十八盤一面危崖聳石,一面陡壑深澗,但是這裏的盤路在兩側柏林樹木相映下,倒也有一種和諧之美。當遊客穿過這陰陰鬱鬱的柏林,漫步腳踏彎彎曲曲的石階,會有一種心境清悠的感覺。這正是遊人陶冶情性、深悟哲理的大好時機。

2、三教寺

三教寺始建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時只有三間正殿,稱“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鐘樓等,後更名爲“三教寺”,昔日的三教寺,己破爛不堪,爲了搶救我國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建築,多方籌資進行了修復,在修復過程中採取修舊如舊的原則,現在的三教寺就是修復後的面貌。三教寺主殿內的塑像共三尊,中者爲釋迦牟尼像,其右者爲“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爲“太上老君”老子像。

3、石刻

山以佛名,佛以山顯,白佛山自隋代產生了大佛,前來觀光瀏覽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們觀瞻大佛,瀏覽風光,感慨萬千,興致來臨,或歌或書,泱泱數千言,留在東平地方誌上,留在了摩崖上。其中最引人矚目者爲大明萬曆年間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贊》,贊文曰:金螺爲名,清汶爲帶。山峙水流,佔盡氣盤。雄震一方,瞿壇所在。發祥須國,人文累代。巔壑飛雲,瀰漫世界。祈禱虔誠,霖雨即屆。福我生民,億兆永賴。柏亭爲贊,同垂千載。這篇贊文字體漢隸,筆法古樸,脈出《張遷碑》。它的大致意思是:白佛山爲東原名山,山前有汶水如玉帶宛延西趨,山水相映,是一方風水寶地,特別這山,更是一方聖山。山上有釋迦牟尼佛祖,使東平成爲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山巔幽谷處,有雙洞吐雲,黑白兩色,旋繞山頂,向外擴展,當人們此時虔誠地祈禱,老天會立降甘霖,山區得雨,百姓受益,衷心期盼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並億萬年惠及後人。銘贊文,建柏亭,同垂千載。

石窟造像共有造像138尊,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造像初雕於大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四窟一籠,唐開元年間增刻,至宋初告竣。山上有了佛像之後,因山石呈白色,故稱此山爲“白佛山”,這是白佛山的來歷。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正中雕有釋迦牟尼園雕座像身高6.7米,穩坐蓮臺,面目端莊,神態凝重,氣韻非凡。主像的兩側即東西兩壁,排列十多排小龕,每龕造像栩栩如生。龕旁有像主題記,筆法古樸,線條雄健,字體有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範。東壁下方這一長方形龕,內雕的是《涅圖》,即釋迦牟尼昇天悼念儀式。主像頭南仰臥,肋骨裸露,象徵釋迦牟尼入殮前的艱辛修行;十大弟子圍坐身旁,有的抱腳抱頭,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頭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師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弔喪圖。這尊釋迦牟尼佛,經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專家考察後認定爲“齊魯隋代第一佛”,釋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發展,衣褶線條有獨特風格,有濃郁的民間風采,被譽爲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二佛窟亦稱隋窟,它處在位於主窟右20米處懸崖峭壁間。該窟造像共三尊。主像高2.4米,雙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網,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菱角形,脣潤頤豐,鼻樑略高,雕刻精細,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線條間接,雕刻粗獷,與上半部分形成顯明對照,這種刻法,與河北、魯中、河南等相鄰造像石窟中風格明顯不同,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獨運”吧。主像兩側爲侍者,結跏狀,頭戴寶冠,身着袈裟、瓔珞。

與主窟相距20米處爲三佛窟,內有造像三尊,爲一佛二弟子像或稱一佛二菩薩像。此窟雕像爲唐代所造。

第四窟位於最東側,因造像年代爲宋代初年,亦稱爲宋窟。內有造像十二尊,其中珍貴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觀音像,體態豐腴,面容和藹,兩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風韻。該像兩側侍者着百褶裙、褶皺仍保留有魏晉風格;二是最可貴者東壁上雕造的鑑真大師高浮雕像,造像風格酷似日本國所塑鑑真大師肖像,該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表現了中華民族對這位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愛戴。

造像羣處摩崖上有“大隋開皇七年和大隋開皇十年……”等雕刻字樣,它是造像斷代的確切依據。

5、黑白雲洞

白佛山自然景觀――即黑白雲洞。兩洞洞口不大,咋看無奇特之狀,但這兩洞卻有三大奇特之處:一是兩洞深不可測;二是冬有水聲,每到冬季,入得洞口內,靜聽洞內有潺潺與嘩嘩水聲從洞內傳出;三是每到夏秋,兩洞吐雲,黑雲洞與白雲洞各吐白雲與黑雲,兩雲冉冉飄起,環繞山頭像是給白佛山帶上了一頂彩色的帽子。

2、東平湖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爲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總面積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

所在地區: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境內

面積:627平方公里

容積:常年蓄水1.5億立方米

成因類型:東平湖是水泊梁山的遺存水域。

生態特徵:東平湖湖內水質肥沃,水源充沛,漁業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漁業生產基地。沿湖共9個鄉鎮,涉漁人口17.5萬餘人,湖內作業船隻3700餘隻,沿湖漁民主要靠水產養殖和大湖捕撈爲生,全縣水產養殖面積8.2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6萬噸,漁業總產值4.2億元。

形態描述:東平湖是水泊梁山的遺存水域,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湖區總面積627平方千米,其中一級湖常年蓄水,面積209平方千米,平均水位高程40.75米,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完成後,東平湖平均水位高程將達41.5米,將淹損耕地3.6萬畝,東平湖蓄水面積將達到25萬畝。

東平湖總面積627平方公里(其中新湖區418平方公里,老湖區209平方公里),老湖區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全湖蓄水46米時,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鉅野澤、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爲東平湖。

東平湖西近京杭大運河,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她過去是漕運要樞,現在蓄水滯洪,無論過去和現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將實施的中國南水北調東線水利工程,東平湖將起到更爲重要的作用。

東平湖水質肥沃,無污染,湖產資源豐富,生長的鯉魚、鱖魚、甲魚、鯽魚、鮎魚、大青蝦,田螺等50多種名貴魚類、貝類,菱角、雞鬥米、蓮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麻鴨蛋、松花蛋、菱米、芡實等水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各種魚類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餚,味道鮮美的全魚宴、全湖宴是東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1、泰山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嶽”,爲“五嶽之首”、“五嶽獨尊”,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峯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爲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自古泰山便被視爲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成爲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後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羣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餘處,泰山古建築羣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形成於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質年代久遠,有羣峯拱岱、山水相依、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山系,“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即源於泰山獨特的地質特徵。泰山現有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8000多株,其中23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06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地質公園,成爲世界文化、自然、地質三重遺產。

近年來,泰山景區秉承“愛護遺產,享受遺產,傳承遺產”的宗旨,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樹立中華國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遺產,把泰山建設成國際知名遺產地和旅遊目的地”的工作目標,“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不斷強化泰山文化、自然、地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利用,以保護築基石,以項目強後勁,以服務樹形象,以促銷引客源,全面推進了景區的科學發展。連續取得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座中國書法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榜首、中國旅-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品牌;連續兩屆排名“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首位,榮膺“中華國山”特別美譽;先後與臺灣阿里山、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拿山締結爲友好山,與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泰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