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靈武10個最好玩的地方

排行榜 閱讀(2.46W)

10、長流水生態旅遊區

靈武10個最好玩的地方

長流水生態旅遊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位於寧夏靈武市境內,是自然天成的集旅遊休閒、 娛樂垂釣、野營探險、野生動植物觀賞、影視劇外景拍攝等爲一體的綠色景區。 介紹:長流水源於百年前,成於神奇中。在毛烏素沙漠深處,方圓兩公里內三股清泉分別從沙山腳下、細草根處、石縫隙中滴滲而出,如淚汪汪漸成涓涓細流,叮咚作響終匯成溪,在沙漠深處、在大峽谷河牀上日夜歡暢地奔涌下瀉、蜿蜒前行,長流水因此得名。遊青青長流水,尋訪源頭間。可觀峯火臺、小石屋、沙漏井、古羊圈,三泉匯流處可賞姊妹潭、裸根桑、野杏林、山棗樑。沿途踏水踩沙、賞石觀綠,虎口瀑、蛇尾瀑。

9、南門樓

導遊:南薰門爲銀川古城六大城門之一,是至今保存下來的惟一的最完整的城門樓,羣衆習慣上稱之爲“南門樓”。它坐落在銀川老城南薰路與中山南街交叉口處,門樓坐北朝南,前面有開闊的廣場,是銀川市舉行重大慶典-的場所。 介紹:南薰門通高27.5米。磚包臺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臺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門洞。臺基北面門洞兩側有對稱式的臺階,可登臨而上。在高大的臺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檐二層樓閣,高20.5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檐彩繪,紅牆碧瓦,氣勢宏大,素有“小天安門”之譽。

8、靈武恐龍化石遺址

靈武恐龍化石羣遺址位於寧東鎮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後進行4次發掘,清理3個發掘面,挖掘出8只恐龍個體。靈武恐龍化石經國際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鑑定,爲樑龍類中一個罕見的分支-―叉背龍類。靈武恐龍是中生代中侏羅紀大型新蜥腳類食草恐龍,距今約1.6億年。樑龍在赤道以北首次發現,堪稱“北半球第一龍”,屬國寶級恐龍化石。從目前已挖掘的恐龍化石分析,靈武恐龍是中國已知蜥腳類恐龍中個體最大的屬種之一,某些數據超過已知所有屬種。靈武恐龍化石羣是迄今爲止我國發現面積較大、分佈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境未被破壞的恐龍化石。對研究蜥腳類恐龍形態學、分類學和系統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靈武恐龍化石對展現史前生態景觀,恐龍屬種的繁衍、遷徙、滅亡及地球陸地板塊漂移學說,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重要科學信息。

7、靈武高廟

靈武高廟又稱上帝廟、玉皇廟,原名爲玄武觀,始建於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高廟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廟宇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正殿高30米,臺基高11米,整體廟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南天門、無量殿、王母殿、觀音閣、玉皇殿、三清殿,兩側有天王殿、靈官殿、文昌閣、武昌閣、鐘鼓樓等11座建築物。靈武高廟構思巧妙,佈局嚴謹,工藝精湛,聚廟宇羣爲一整體。整體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結晶,主體建築始終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高廟共3層,拾階而上,每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檐牙高啄,雕樑畫棟,構成了迂迴曲折建築風格。由於香火鼎盛,逢廟會、節日除本地的百姓拜佛敬香外,陝、蒙等周邊省區的羣衆也源源不斷地趕來參加活動。

6、靈武明長城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連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蹟。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羣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因而長城也被視爲中華民族的象徵。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靈武,古時靈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駐守西北邊關的戰略要地,因軍事防禦所需,秦、漢、隋、明四朝統治者都曾在靈州修築過長城,並在這裏駐軍守衛,移民屯退。靈武境內的長城,又以明長城保存最爲完好和氣勢雄偉。它西起橫城堡黃河岸邊,猶如一條巨龍,飲水於黃河,穿沙海,跨丘陵、過草原,昂首東去綿延伏於遼闊的鄂爾多斯臺地之上。

5、靈武山

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即人們熟知的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曾在襄城靈武山芙蓉澗隱居-。所寫《道德經》五千言流傳至今。藍天碧水明如鏡,靈武山幽蘊聖魂,深澗芙蓉尋不得,神情默默拜仙尊。

4、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介紹:白芨灘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境內,總面積81800公頃。保護區於1985年經原靈武縣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爲自治區級,是一個以荒漠生態系統爲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本區地處鄂爾多斯臺地的西南隅,南接黃土生陵區,地貌屬於丘陵地帶,分爲低山丘陵、緩坡丘陵和沙漠低山丘陵,海拔高度1150-1650米之間。區內荒漠植被保存良好,尤其是中部核心區內分佈的以檸條爲主的1.7萬公頃天然荒漠灌木羣落,是國內面積最大最集中的特有類型,北部核心區內2萬公頃以貓頭刺爲主的天然荒漠草原羣落,也是國內已建保護區中最大的一處。

3、水洞溝遺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自治區靈武縣水洞溝附近。水洞溝遺址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1920年比利時神父紹特在水洞溝東部的黃土狀岩石斷崖中,發現了一具披毛犀的頭骨和一件很好的石英岩石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在水洞溝發現了五個舊石器地點,通過發掘,獲得了大量的打製石器和少量破碎的動物化石。當時有的學者把水洞溝同內蒙古烏審旗薩拉烏蘇的文化遺物合稱爲“河套文化”,認爲是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存。196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等單位,對水洞溝進行了多次調查和發掘。除動物化石和石製品以外,還發現了骨器和飾物。重新研究的結果表明這兩個地點的文化遺物是不相同的,水洞溝遺址應當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經過熱釋光方法測定,其年代爲距今約4萬年。

2、靈武窯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武窯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東鎮回民巷村南3公里處的荒漠中。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地表散落各類瓷器殘片、窯具、窯磚等,數座窯爐殘跡隱約可見。在南北山坡間的河溝處,有1米多厚的瓷片堆積層。據勘探調查,在該遺址內埋藏窯爐數座,均爲東北座向,有的爐門相對,爐膛內形置略有不同。窯爐平面均呈馬蹄形,分別由爐門、火膛、窯牀、煙室等部分組成,長約3~4米。窯體以磚石錯縫砌護而成,窯門寬50釐米,火膛平面呈半圓形,因長期燒窯高溫,壁內結有厚厚一層褐色窯汗,色澤美觀。火膛地面鋪墊一層粗砂,上面的煤灰土中散落有瓷鉤、支丁等小型器物,其間參雜沒燃盡的煤塊、煤渣等。窯牀上立有4或6根支柱,柱高1米,上頂保存完好,形似洞穴。窯爐後部爲兩間正方形煙囪,窯牀與煙囪間有隔牆,隔牆中部留有4~6個條形出煙孔。

1、水洞溝旅遊區 AAAAA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爲“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蘊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爲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