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高要10個最聞名的最美景點

排行榜 閱讀(3.02W)

10、爛柯山自然保護區

高要10個最聞名的最美景點

一、自然環境

廣東爛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肇慶市和高要市東北郊,西江下游河畔,珠江三角洲西北角。地理座標爲112°34’58’’~112°45’45’’E,23°03’30’’~23°09’17’’N。爛柯山爲一孤立的山地。最高峯爛柯山海拔904m。

保護區地處北迴歸線南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9°C,年平均降雨量1656.6mm,土壤具南亞熱帶地帶性土壤特徵,地帶性植被爲季風常綠闊葉林,還有南亞熱帶溝谷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山頂矮林灌叢等多種植被類型。

二、自然資源

爛柯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7961.59hm2,全爲林業用地。森林覆蓋率爲91.59%,林木總生長量1.1萬m3,活立木蓄積量達22.54萬m3。

保護區植物種類成分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植物區系向熱帶植物區系過渡的特點。有野生維管植物163科586屬1106種,其中:蕨類29科11屬111種;裸子植物4科6屬9種;被子植物130科521屬986種。有蘇鐵蕨、金毛狗、桫欏、黑桫欏、長葉竹柏、觀光木、樟樹、白木香、格木、紅楝子、龍眼、巴戟天共12種國家級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植物,另有11種野生蘭科植物。有陸棲脊椎野生動物239種,隸屬68科27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31種,“三有動物”146種,省級保護動物21種。動物的種類以華南區的種類較多,以東洋界種類佔優勢。

三、保護區性質和保護對象

爛柯山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過渡地帶性的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爲宗旨,集保護管理、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生態持續利用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省級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對象爲:

1、南亞熱帶向熱帶過渡性季風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

2、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

3、西江下游與珠江三角洲交接區的生態環境。

9、端源鄉農民協會遺址

民國13年(1924年)4月,端源鄉農民公會在領村陳家祠成立。同年9月改名爲端源鄉農民協會,廣東省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韋啓瑞、周其鑑、黃國俠等參加成立儀式。農民協會辦事處設在陳家祠。該會領導當地農民開展了一場反剝削、反壓迫的革命運動。陳家祠建於明代末期,民國15年被地主武裝人員燒燬,現存門口及其兩側的斷壁殘牆。

領村起義

1927年9月13日,廣東高要縣農民自衛軍和羣衆共1000餘人,在廣東區委的指導下,集結領村,舉行了武裝起義。

1927年4月16日,-反動派發動高要事變。30多名員遭逮捕或被殺害,黨組織和農民自衛軍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倖免於難的員、縣農協會祕書許其忠和0廣東區委派來的西江領導人黃學增、軍事幹部何遂等人,遵照0廣東區委關於舉行武裝起義反擊--政策的指示精神,在祿步召集幹部和農軍骨幹開會研究,決定重新組建農民自衛軍,伍耀輝任大隊長,聶文波、謝忠任副大隊長,總部設在地勢險要的領村。農民自衛軍重新成立後,曾於7

月中旬主動出擊伍村反動民團,取得勝利。

9月上旬,300多名農民自衛軍和數百名農協會員在領村集結,由黃學增傳達廣東關於武裝-的指示和準備在領村舉行起義的計劃。-駐肇慶守備部隊聞訊,派出一個營400多人的兵力糾合高要、廣寧、德慶三縣聯防民團共數千人,圍攻領村。

1000多名起義軍民依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護村河、護村牆,以及13座護村炮樓等有利地形,反擊敵人的圍攻。黃學增、何遂和農民自衛軍領導一起指揮。一中隊從正面炮樓反擊敵人;二中隊各守餘下的三面;三中隊作預備隊;後勤隊作好保障工作。9月13日,起義軍斃傷30多名敵兵。14日、15日,農民自衛軍多次挫敗敵人企圖。16日,敵人炮轟領村後,發起總攻,農民自衛軍居高臨下,頑強抗擊。領村農民自衛軍同-反動武裝激戰四晝夜,打死打傷敵人70多名。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農民自衛軍最後巧妙突圍轉移到山區。這支300多人的農軍游擊隊,在高要縣委成員許其忠率領下,活動於高要、廣寧、四會縣一帶山區,堅持鬥爭到1929

年底。

8、導蔭趙公祠

南宋以來,中原戰亂,江南狼煙,趙宋族人紛紛南遷避亂,經紹興、諸暨、福州、潮汕及廣州、肇慶各地,爾後近千年生息繁衍至今,歷盡滄桑。目前僅在高要蓮塘一鎮,就有趙氏一脈20000多人,與其先祖發祥之地東京汴梁(現河南開封)的趙氏後裔人數亦在伯仲之間。

蓮塘鎮趙氏家族的始祖趙鼎,乃是宋太祖趙匡胤第15代孫,原籍河南省汴梁縣,大元大德年間被授予肇慶儒學教授(相當現在的教育局長)。趙鼎先在肇慶城西居住,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佔籍高要蓮塘石巷村,爲趙氏家族在肇慶的第一世族。趙鼎在肇慶共生有6個兒子,經過500多年的生息繁衍,後人主要分佈在蓮塘鎮的石巷村、上巷村、柑園村、圍安村等13條自然村,其中石巷村、上巷村、圍安村現在居住的基本上都是趙姓人,連幾歲的小朋友也都知道自己的先祖曾是“大宋天子”。石巷村現在還保留着趙鼎的故居,裏面懸掛着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等宋朝18位皇帝以及部分先祖、太后、皇后和忠臣良將文天祥、陸秀夫等人的37幅畫像。

在趙氏人居住的村子裏,都建有不同規模的趙族祠堂。位於蓮塘鎮原有“趙氏大宗祠”,但現在已成爲“蓮塘劇院”。在劇院旁的幾棵大榕村下,仍有刻着“趙氏大宗祠”的大理石匾牌,上面還刻有“同治十三年季冬吉旦”字樣。石牌已斷成兩截,據說是30多年前破四舊時砸斷的。趙氏祠堂最具規模的是位於上巷村的“導蔭趙公祠”,高牆大屋,青磚綠瓦,雕樑畫棟,牆基爲紅沙石底。祠堂前還有石級以及古代衙門纔有的拴馬石等。而在封建時代,只有官居相當位置的人,才能在祠堂的石基鋪紅沙石底,這是身份顯赫的象徵。

從祠堂裏牆壁上的碑文可以瞭解到,導蔭趙公是肇慶趙族始祖趙鼎的第4代傳人,這座祠堂由其5個兒子帶頭出資興建。祠堂中的碑文顯示,趙公其中一個兒子叫趙滿,時任山東省壽張縣知縣,後遷任南京龍師衛御郎,封八里侯。據村裏老人們說,早些年代,村裏頭還瀰漫着濃郁北方氣息的宋代文化。高要當地的趙氏後人,有不少人在外創業闖蕩,教書做學問,但絕大部分的“皇親國戚”們還是布衣一族,守着祖上傳下來的“一畝三分地”,過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歸”的生活。只有在祭祖的時候,他們纔會遙想起祖上曾有過的輝煌。史料記載,趙宋族系源遠流長,其祖籍爲汴梁,先太祖趙盾爲春秋時晉國名將,後爲權臣屠岸賈所陷害,滿門盡遭殘殺,唯有孤兒趙武爲門客程嬰與公孫杵定計救出,終於長大0,趙氏從此繁衍不衰。歷史上的大戲《趙氏孤兒》即源繫於此。

7、高要名塔

高要有名塔,各塔都有其不同的意義和建築風格。挺拔向上,具現代氣派的明珠塔和已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塔、巽峯塔呈鼎足之勢,矗立於高要市城區,使這個新興城市增添了絢麗的風采。文明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巽峯塔始建於明朝天啓四年(1624年),成於天啓七年(1627年)。烏榕塔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景區的烏榕崗上,建於明朝天啓年間。明珠塔座落於高要市城區南岸鎮沿江路東端的明珠廣場,始建於一九九六年,爲紀念修築集防洪、交通、觀光於一體的沿江路而建。

6、廣東影視城

廣東影視城位於高要市蓮江路南岸與蓮塘鎮交界處的廣東影視城項目,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廣東電視臺、珠江電影製片總公司與高要市人民政府聯合投資,計劃總投資12億元,規劃控制面積15000畝,現已完成徵地3000畝。影視城分影視景區,會議休閒度假區、高科技娛樂區。目前已築湖900畝,建設環湖路5公里,並平整了大片土地,完成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影視景區分廣州舊騎樓街、明清商業街和廣場三期工程建設。規劃建成一座現代電視遊樂城,設有電影、電視錄影製作場、中國各朝代街道縮影、特技場及世界各國未來電影電視展覽廳等。目前,廣東影視城已築起了一個人工湖和道路。

5、象山旅遊風景

位於南岸鎮陳孔村南象鼻山麓,因山體酷似象鼻而得名,自然景色怡人。1993年底已在象山山頂建成高要電視發射中心。景區內古樹參天、林深樹濃,各種植被景觀不勝枚舉。-蒼茫之中,主要是原始次生林,森林覆蓋率達91%以上。山上森林茂密,類型多樣,植物種類繁多,是觀光旅遊度假領略迴歸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最佳去處。象山是高要市城區最高點,在山頂上可俯瞰城區和西江兩岸,是觀日出的理想地點。

4、寶蓮寺

高要寶蓮寺位於蓮塘城區北面的寶蓮臺小山崗(又稱龜崗)上,距市城區9公里,北有廣東影視城相連,東與神符巖相望,拼成了一線(寶蓮寺、神符巖、影視城和蓮江線)的遊覽之地。

據高要縣誌載,寶蓮寺建於宋朝開禧年間(約公元1205至1207年),距今已有790多年,屬鼎湖慶雲寺的分寺,先後於清康熙18年(1679年)、乾隆35年(1770年)、道光22年(1838年)進行了重修。幾百年來,各地善男信女紛至朝拜,香火鼎盛。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因年久失修,逐漸坍塌。

隨着開放改革,神州安靖,四海·平。爲弘揚佛教,挽救歷史遺產,衆多熱心人士提議重修寶蓮古寺。經廣東省宗教事務局批覆,遂於1995年7月成立重新修建寶蓮寺的籌建委員會。1996年2月舉行奠基動工儀式,同年10月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再經歷年的擴建,使寶蓮寺逐步完善,面貌煥然一新。

重修的寶蓮寺基本按原規模和結構建造,現已建成正座頭、二兩進和藏王殿、觀音殿。大門橫匾“寶蓮寺”和“天開古剎留金案,地涌層臺現寶蓮”的古聯均由名中醫樑劍波先生所書。頭進爲廳堂,正中供奉彌勒佛,後供韋陀佛。第二進是大雄寶殿,中間供奉三寶佛,東側是觀世音菩薩,西側爲地藏王。大殿後面是藏玉殿和觀音殿。經修繕後的寶蓮寺,每天有寺僧頌經修課,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焚香參拜,祈求庇佑。

寶蓮寺歷史悠久,有很多遺址古蹟、動人故事和民間傳說。流傳較廣的是“斑魚田”的故事,它既鞭撻了那些-老人之輩,也頌揚了故事主人公的高尚美德。據說清道光年間,大巷村有一老者馮大有,擁有田地百餘畝,妻早喪,有一子,已娶媳婦。馮大有年老體弱,雙目失明,兒媳待他很不好,常對老人指桑罵槐,不但不準同桌吃飯,而且只給些殘羹剩飯。兒子也是不孝之輩,聽之任之。馮大有也只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有一天,兒子捉到一條大斑魚(生魚),叫妻子煲來吃。吃飯時,兒子不見魚頭,便問妻,妻說已給“老鬼”(指大有)。兒罵其妻笨,說生魚頭的面肉是最嫩滑,最爲好吃的。妻笑指碟說已把面肉刮下來了。大有聽了又氣又怒,即橫下一條心,從櫃中取出全部田契,連夜摸到寶蓮寺,向住持和尚訴說兒子不孝,並把全部田產捐贈寶蓮寺作寺產。老和尚意料大有之子不甘,必來索要,於是在第二天清晨點火焚燒田契。不出和尚所料,大有之子果然聞訊急忙趕來,只奪回幾張未燒完的田契,望着一堆紙灰,後悔莫及。後來,原寶蓮寺對面的一百畝田便成了寺產,被人們稱爲“斑魚田”。

3、白鶴觀及鷓鴣崗

相傳白鶴湖是白諸楊梅水、新橋珠江水的匯合處。湖邊叢生蘆葦,湖中的兩個小土墩上常年都有羣居的白鶴在生息。旺季時,白鶴在遊戲,滿湖一片白,故名白鶴湖。此湖於永樂年間(1403-1424年),因有新築之新江堤圍穿過,大多變成了良田。後來土人在“三魚旺”塘另設築一墩給白鶴棲息,並且公議誰也不得捕殺白鶴。直至解放初,人們尚見有成羣白鶴棲於此墩上,其源就是來自白鶴湖。

宋仁宗景釣年間(1034-1037年),興崇道教,各地名山多建有道觀。時肇慶羚羊峽北山凹上的慶雲觀派首徒志慧道長來湖邊的無名崗上,建了一間道觀,觀坐北向南,取面臨之湖名,稱白鶴觀。志慧道長見崗形似鷓鴣鳥蛋,定其名曰鷓鴣崗。

元朝統治者對人民非常殘酷,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年),各地人民揭竿反元。高要白土有夏傑等人起義,元統治者對人民重施-。爲保存生命,多數良民四處尋找偏闢荒蕪之地以藏避元人搜捕,因其時對寺觀、庵堂尚保留着豁免徵役的制度,所以有的人加入了觀籍。各地寺觀由於亂世,無施濟者往來,財物拮据困窘,遂適當地招來一些良民入其籍,以少些“籍銀糧”以維持寺觀需求。而入白鶴觀籍者有區、李、黎、陳、呂、許、莫、麥、鄧(即鄧元達)、白等十姓十人。他們以觀籍名義墾植白鶴湖周圍的田和崗上的地,維持生活。

其中有鄧姓叫元達,原名鄧汝勝,字仲元,有叔伯兄弟兩個:一是鄧汝鴻,字仲維;一是鄧汝顯,字仲達。兄弟三人是高要鄧族始祖材輔公(宋朝議大夫鄧珉的曾孫,由三水白坭遷居要邑宋隆)第六代人,原生活在高要白土思禮大乾崗(今鄧坑)。汝勝爲長,先逃來要邑新橋鷓鴣崗,化名元達,加入了白鶴觀籍,脫籍後住崗之大井頭處,爲始祖;汝鴻於明朝(1368-1644年)初轉遷長山後再遷鷓鴣崗之隔塘村(今屬馬安鎮新江二管理區)爲始祖;汝顯約元至正四年(1344年)偕妻羅氏及新生小兒一清逃至新橋的荒野之地黃坭屈(土名)藏匿了二十多年。一清小時隨父逃難,過上苦日子,養成了刻苦勤勞的習慣。長大了勤奮又英俊,被鄰近布塘村一個小財主寡婦所賞識。寡婦願把獨生之女兒廖氏許配給他爲妻,至正二十二年,一清立室,至正二十四年三月初八日,生一子名斌。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國號洪武,鼓勵人民大搞生產。各地逃匿的人紛紛鑽出來重新選擇地定居樂業。洪武二年(1368年),一清得岳母資助,偕同父子遷來鷓鴣崗東邊定居。從此,崗上又增加了一永久性住戶。一清岳母,中年亡夫守節,在一清遷來此崗後,也從布塘村搬來,與女婿一同生活。她去世後,葬於大坡頭。後東崗鄧族人稱其墓爲“婆低墓”。解放前每逢清明節都有人前往拜祭。鄧族祖曾有出租田叫“婆低田”,就是其田產。

明朝中葉(由於各自的原因,鷓鴣崗上各姓人戶脫離了觀籍,除鄧姓兩戶和部分白姓人外,相繼遷往他地謀生。留下的白姓者至清末時歸入了鄧元達祖而改鄧姓)。從此,崗上由原來十姓十一戶人只有一姓兩大戶(元達、汝顯)的裔人了。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主持去了別觀,留下的小道童不慎失火以致全觀燒燬。爾後該觀的全部道人也分別去了別的道觀。

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高要縣衙差帶府票來到鷓鴣崗,追索植元下役銀。崗東鄧族八世祖植元,恰爲戶首(負責承擔若干戶人的稅役款項上繳者),說已繳清了役銀,爲何還要來索取?衙差硬要按票行事。植元多方解釋也不行,終被帶往縣衙。頓時,鄧族涌動。次日,八世半峯公(紳士)受族衆推舉上縣衙,出示了已繳的銀單數據。縣官轉言說是府衙派票來的,可上府衙查對。經查實,票上所寫的有名無姓,縣衙差誤把鷓鴣崗作爲鷓鴣坑,欠繳役銀人實爲新橋的鷓鴣坑號植元的何姓者。此事於府衙中驚到府臺,府臺即令縣衙放人,並留鄧氏二公(半峯公、植元公)交談。府臺略帶歉意,談及同一區域有一崗一坑之兩“鷓鴣”而引出如今之事,爲免再誤,提議改其中一村名。鄧氏二公覺得是道理,便請府臺賜一村名。府臺隨口吟出“鄧林高百丈”句,說可否以此爲名?半峯公知其引自《山海經》“夸父追日”的典故,點頭表示滿意。回到村,半峯公把府臺意見告之於衆,無一說不好。遂呈文上縣衙申報改村名,後得到批准。從此,鷓鴣崗改名爲百丈村(即今馬安鎮新江一管理區新江一村)。

“百丈”其名意妙,可是外村者知其意,濫稱自己也是百丈村人。故此,至清末(1911年),鄰近村族皆稱其村爲“百丈”,形成有“百丈十三村”之說。“百丈”意妙,取意於鄧姓始由及“鄧”字的意義。相傳由黃帝傳至武丁,武丁念季父(叔父)曼攝政無私之功德爲王宮中高大的柱燈,光明正大,以策封其爲鄧國之郡侯,賜食邑於河北新野之地(今漢水之北,即河南省南陽地區鄧縣)。曼裔以國名爲氏。故“鄧”字有高照遠明之義,解釋爲高大光明。後文人藉此義引申出“鄧林”、“鄧君”、“鄧事”等言詞。“鄧林”以植物言,指很高很廣的茂林。“鄧君”,以人言,指光明正大的君子。“鄧事”,以事言,指光明磊落的事。“鄧林高百丈”的“鄧林”,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樹林,即樹木,爲人造福之園地;“百丈”,言“鄧林”之高、廣,亦爲人造福之地。

2、高爾夫渡假村

高爾夫渡假村位於廣東省旅遊名城肇慶市之南岸高要市,由世界名將加利·皮亞(Gary

player)設計。這個近乎天然的高爾夫球場建設良好,獲得《中國高爾夫》雜誌評爲“97最漂亮景觀球場”。

肇慶高爾夫渡假村於1996年曾舉辦“富豪中國巡迴賽”其中一站――“藍帶公開賽”,上述比賽的140位選手皆對該球場有很高評價,張連偉贏得該賽事冠軍,更成爲該球場的美談。球場長6,592米(金色發球臺),而由白色發球臺起計的長度則爲5,739米,至於紅色發球臺也可達至4,760米。

球場內水障礙隨處可見其中14個洞都是有水障礙的,水障礙既嗇景觀視覺效果,亦提高球場難度。各個水障礙雖然令球友又愛又恨,然而每個球友都很想去征服它們,看來該球場的吸引力便是貫於看來不難實質不易的玄妙之中。第7洞長384米、4標準桿,由發球臺至果嶺右邊大部分是水,果嶺重重被沙地包圍。至於第16洞,3杆標準,184米距離中幾乎全是水。

球場會所由意大利建築師設計,從球道看過去,會所外型甚搶眼吸引;而站在露臺那邊看出去,球場廣闊景色一覽無遺。球會內建有一系列供會員享用的別墅小區,名爲翠雅山莊,令到整個球場立現閒情雅緻。憑着近乎天然而成的球場景觀,於1998年被《中國高爾夫》雜誌評爲“最漂亮景觀球場”,而球場的第1號球洞更以其獨具特色的球道設計,於2001年被《高爾夫文摘》評爲"中國十八名洞",獲最佳高爾夫大獎的殊榮。

球場會所倚山而建,可遠眺球場的多角度的景觀視野。獨特的設計充分體現渡假村“讓每一位蒞臨的會員及嘉賓親身感受到它的輕鬆自在、無拘無束,就象回到家一樣”的文化理念。會所配備有中、西餐廳、高爾夫練習場、按摩沐足、酒店式客房、網球場、健身房、多功能會議室、桌球室、兒童娛樂室、釣魚臺等配套設施。

對於愛好打球者來說,肇慶高爾夫球場確是一個打球天堂,當球場內的渡假式酒店完成後中,定必更受歡迎。

交通狀況:從市區前往球場30分鐘

球場面積:3,500畝

標準桿數:73

球場狀況:18洞

球場會所設備:練習場、駐場教練、球具專門店、中餐廳、西餐廳、住宿設備、停車場、蒸氣浴、按摩、釣魚場、射箭場等。

1、神符巖與西流洚

神符巖是高要境內很有特色的天然風景。據史料記載,高要名勝“首約鼎湖,次曰七星巖,又其次則神符巖之屬”。隨着行政區域的變遷,鼎湖、七星巖已劃爲肇慶市的端州、鼎湖兩區,唯神符巖仍爲高要所屬。

神符巖位於蓮塘鎮荔枝村北面的神符山,距市城區七公里,距廣東影視城僅3公里,有寬闊的蓮(塘)江(口)公路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神符山山體略似旗幟飄拂,當地百姓稱爲旗山。該山因前面高聳而後坡隆起,摺疊而下,下面呈三角形,與“神符”極爲相似,故又稱神符山。

神符山的地構特別,上部爲石灰岩、角礫岩的岩石構成,下部爲土質,稱爲“土山載石”。近處實地觀察,又有經風化後的土質覆蓋於岩石之上,實是石載土山。山上林木茂密,鬱鬱蔥蔥;山下片片果園,溪水長流;山前是連成數百畝的水產養殖基地,靜如明鏡。山水相映,增添了神符巖的誘人美態。

神符巖分大巖、二巖、三巖。大巖(主巖)位於神符山西北面,在山腰的稍平處,有古廟洞天觀(又稱純陽觀,是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神像的),從山下有一小徑直通巖洞。神符巖千姿百態,奇景目不暇接。洞外右側有一突起之石,似“犀牛”伏身回首,仰面朝天,是“犀牛望月”景觀。洞口的右上方巖壁上有摩崖石刻一方,是元朝肇慶路儒學教授趙鼎所題:

五丁擘破石巖巖,拔起孤峯頓此間。

近作蓮塘中砥柱,遠移蓬島下塵寰。

曉採雲翁龍歸洞,夜來仙遊鶴滿山。

壁立東南爲勝景,腳頭高處愈躋攀。

這首詩符巖的勝景風光活龍活現地勾劃得淋漓盡致。

進入巖洞,是一處高大寬敞的洞廳,可容納三、四百人。巖壁上有巨大的鐘乳石,巖頂有水滲滴,石鐘乳仍不斷生成。這些石鐘乳千奇百怪,如大象,似麒麟,形蛟龍,象猛虎,形態迫真,惟妙惟肖。還有石鍾、石牀、石幔、石香椽、石蘭花、石香蕉,應有盡有。

據說,神符巖有400多米長,裏面的石鐘乳、石筍更豐富。只是未開發,通道較窄,進出不很方便。要深入洞內需沿洞廳盡處左邊的“虎穴洞”口匍匐進入,約10米左右可達裏洞。這裏的石筍、石鐘乳、石柱更迷人,有“仙人對酒”,有“飛禽嬉戲”,更有趣的是,居然有一處酷似偌大的“食物寶庫”:石蓮藕、石絲瓜、石西瓜、石水瓜、石香蕉……應有盡有;倒掛的“牛大腿”、“牛百葉”和“豬上肉”也“冷藏”在庫中,這些都是天然造化,神工鬼斧之成。在巖洞50米處左拐,登上數級,有涓涓流水往北流去,還聽見遠處有咚咚水聲,由於巖洞的共鳴,如鍾罄齊奏,仿如置身仙景。

神符巖不但有秀麗的自然風光,而且地貌結構奇特(屬第三紀的古沉積岩層,還可能有海底生物化石),還有洞天觀(屬道教)舊址。所以,神符巖可以發展爲觀光、科研、宗教於一體的旅遊景點。

西流洚

神符巖的千姿百態可以引人入勝,西流洚的懸崖飛瀑則使你留連忘返。

西流洚位於活道鎮逕心村凰崗坪之北。源於與新興縣交界的老香山系大端山麓的大端水,流經洞心、鬆坑、沙崗,匯合姚村、官塘之水,沿洞尾、逕心、崗坪、上環等村莊,從水口注入新興江。大端水流至凰崗坪,由於地勢急劇下降,分別以20米和50米的落差分成兩級直瀉洚底,形成近70米高,30―40米寬的巨型瀑布,濃霧騰空,蔚爲壯觀。在豐水期,水流湍急,飛濺的水花如雲霧翻騰,隆隆的水聲數裏之外可聞,氣勢磅礴。由於長年累月的沖刷,急流中的花崗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高低錯落,雪白閃爍,光滑可人。瀑布兩岸的青山,是大片茂密的混合林,灌木、喬木相摻,闊葉、針葉相間,品種繁多。所以奇、險、美構成了西流洚獨特的自然景色,觀其瀑、探其險、賞其景、求其知,皆得興趣。

西流洚雖處深山之中,但交通十分便利,有水泥公路直達凰崗坪,步行百米可到瀑布之顛。也可經水口停車舊宅村,經上環可達洚底。無論從上到下游覽,還是從下往上攀登,都可以盡攬西流洚飛瀑的壯觀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