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鄭州15個座知名的古塔

排行榜 閱讀(5.41K)

15、法海寺塔

鄭州15個座知名的古塔

法海寺於宋鹹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毀。清順治五年重修。乾隆十七年與嘉慶元年分別續修。法海寺石塔,平面方形,外檐九級,頗似樓閣,然實爲“單層多檐式”塔。塔高13.08米。除塔門、欄杆與塔頂等處使用漢白玉裝飾外,全塔皆以青石雕砌而成。石塔自下而上由基臺、仰覆蓮形基座、塔身與塔剎等部分組成。 法海寺塔在建築結構、外部造型、藝術裝飾等方面都有許多特點,是研究我國造塔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14、三祖庵塔

三祖庵塔位於登封市區嵩嶽寺北3公里兩溝交匯的深谷之中三祖庵舊址處,始建於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三祖庵塔位大殿遺址東約3米處,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須彌基坐,疊澀密檐式七層,通高10.2米。磚築座高1.63米,塔身第一層高1.83米,各面分別面寬2.10米。三祖庵塔爲中原地區保存金代建築成份純度較高的單體建築之一。出檐深而優美,頗具唐塔的建築風韻,是金塔襲古的典型之作和重要實物例證,在中原地區僅此一例。該塔對唐代建築向金代過渡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其他附屬文物也同樣具有較高的價值。

13、屏峯塔

屏峯塔位於河南省新密市城區青屏山頂西側。清順治十年(1653年),知縣李鵬鳴始建,咸豐元年(1851年)知縣張廷璽、王綬林重修。屏峯塔,又名文峯塔,塔高9層,高19.045米。塔身爲青磚壘砌,每層有六角形密檐式的疊澀層,微微向外展出。塔基呈3.25米的正方形。高0.9米,塔身最下層與塔基爲青石壘砌。塔頂有鐵鑄寶葫蘆形塔剎。塔身中、下部有塔銘,銘文曰“屏峯塔”三個楷書大字和建造年月。屏峯塔爲新密市城區標誌性建築,是新密市僅存的兩座塔之一,對研究新密的歷史原貌和清代築塔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12、楊嶺塔

楊嶺塔位於新密市城區西南6公里平陌鎮崔溝村西楊嶺上。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三月,知縣楊泰起建該塔。磚砌方形,塔剎爲青石鑿造,高15米,底邊長3.3米,共7層,每層之間有磚砌疊澀沿,第七層中空,四面有半圓式·門,門上均有磚雕四個大字。青石質基座略寬於一層塔體,高0.8米。塔身南中部有密縣知縣楊泰起題詩石碣一方,詩曰: “三峯鼎峙透,青霄水帶山,環佳氣饒維,嶽嵩高垂蔭”。楊嶺塔保存十分完整,造型古樸大方,紀年明確,對於研究清代歷史及塔式建築具有較高價值。

11、臥佛寺塔

臥佛寺塔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市區西關臥佛寺舊址內,雙洎河從其西側流過,創建於隋開皇十年(590年)。塔爲南向,七級樓閣式磚,平面作八角形通高15米,基部周長16米。塔基現埋於明臺之下,從暴露部位看,塔基應爲須彌座狀,其詳情不明。第一層每邊寬1.8米,塔下基座被明臺覆蓋,其詳細情況不明,整個塔身一般用長28.5釐米,寬13釐米,厚6.5釐米的青灰磚壘砌而成。壁面磚與磚間用白灰漿粘合,灰縫較細。壁內每磚間用黃泥磣白石灰漿粘合。塔的外形,自第一層以上的寬度逐層收斂,每層高度逐漸內減,各層均使用有磚雕刻成的普柏枋和斗拱等建築構件。臥佛寺塔姿態優秀,線條穩健,對研究中原地區建築史和宗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10、無緣·公禪師塔

無緣·公禪師塔位於滎陽市賈峪鎮洞林寺行政村寺河自然村西側崗上,建於明洪武年間,塔高10餘米,爲鼓腹瓶形實心喇嘛塔,用青磚抹白灰砌成。塔由塔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塔座爲精雕的仰覆蓮座,八棱五級疊澀,由下至上逐層縮小。此塔保留了濃厚的印度佛塔建築的特色,並且造型優美,建造考究,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對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演變情況以及佛教建築的特點和洞林寺的歷史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9、鳳台寺塔

位於新鄭市城關鄉烈礓坡村北鳳台寺舊址上,地處鄭韓故城以內,北臨雙洎河。具體始建年代不詳,據新鄭縣誌載爲宋元豐三年(1081)建,但據塔上題記和建築風格來看該塔建築年代當爲北宋中葉,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洞林寺僧重修。塔爲六角九級疊澀密檐式磚塔,通高19.1米。由基臺、塔身、塔剎、地宮四部分組成。塔身自第一層向上逐層內收,每層高度遞減,使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該塔是河南省目前保存不多的北宋密檐式磚塔,既保留了宋代建築風格,又體現了河南地方建築手法。其中地宮的壁畫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8、壽聖寺雙塔

位於中牟縣黃店鄉冉家村東壽聖寺舊址上。塔四周原有寨牆,牆周長約700米。現塔北之壽聖寺已毀。兩塔東西對峙,相距20米,均爲平面呈六角形的樓閣式磚塔。東塔現存4層,高約15米,塔身東面闢門,底層有圖案紋飾,每面均雕有坐佛一排。西塔現存7層,高約32米,每層均有磚雕佛像。雙塔的建築風格古樸大方,造型優美,雕刻藝術精湛,洋溢着濃郁的民族氣息,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和卓越的智慧,對研究宋朝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7、千尺塔

位於滎陽市賈峪鎮西南大周山頂之聖壽寺內,建於北宋仁宗年間,又稱曹皇后塔。該塔坐北朝南,爲六角形九級密檐樓閣式磚塔,高15米。塔身用長31.5釐米、寬15釐米、厚5.5釐米規格的青磚,以白灰、黃土混合漿砌築而成。每級塔身疊澀出檐,疊澀檐上部又出平座。塔每層的寬度和高度由下而上逐層收斂,塔頂呈六角形攢尖狀。千尺塔的排水處理構造及翼角起翹的做法,採用了類似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屋面曲線處理的手法,既增強了塔身的曲線美,又減輕了雨水侵害,增加了塔的壽命。

6、淨藏禪師塔

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千米處的嵩嶽太室山南麓積翠峯下,是我國現存較早的八角形仿木結構磚塔。該塔創建於唐天寶五年(746),除塔剎爲石雕外,全由青磚砌築。塔由基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平面系等邊八角形,坐北朝南,基座高2.6米,座上部砌須彌座,束腰處雕出橫長·門。淨藏禪師塔對研究佛教建築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傳統建築所融合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其造型以磚代木,逼真表現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結構的柱子、額枋、斗拱、門窗等做法,實屬難能可貴,體現出唐代精湛的建築工藝與時代特徵,是不可多得的建築瑰寶。

5、永泰寺塔

位於登封市西11千米嵩山西麓子晉峯下,永泰寺寺院周圍,塔以寺而得名,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現存唐至明古塔3座。永泰寺塔創建於唐代初期,平面呈方形,爲11級疊澀密檐式磚塔。塔身南面闢券門,塔心室爲長方形空筒狀。塔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塔剎由仰蓮、五重相輪組成,塔身外敷白灰。位於唐塔東側的肅然和尚喇嘛塔是明代建築,肅然和尚是元、明時期永泰寺著名高僧之一,修復永泰寺20餘年,弟子百餘人。金代嵩山永泰寺均庵主塔爲方形3層磚塔,塔後銘記載金大安時期的一些史實。永泰寺唐塔具有顯著的唐代風格,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國現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是嵩山唐塔中一座典型的代表作品。

4、法王寺塔

位於登封市城北5千米嵩山南麓玉柱峯下,爲法王寺附屬建築物。現存密檐式唐塔1座,單層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密檐式唐塔平面呈正方形,爲15級的密檐式磚塔。塔體壁厚2.13米,塔身以上的15層密檐層層外疊,呈拋物線形。塔身南面闢圓券門,佛臺上供有泥塑佛像1尊,塔頂寶剎已損毀,但整座大塔高居寺院後部臺地上,成爲全寺的標誌。該塔東45米處,保存單層方形磚塔3座。法王寺唐塔體現了唐代藝術家高度的審美能力,是中國較優美的古塔。

3、嵩嶽寺塔

1961午3月4日,國務院公佈嵩嶽寺塔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嵩嶽寺塔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千米嵩山南麓嵩嶽寺院內,爲北魏時期佛塔。該塔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爲15層的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通高37.045米,由基臺、塔身、15層疊澀磚檐和塔剎組成。塔身分上、下兩部分。嵩嶽寺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反映了中外建築文化交流融合創新的歷程,在結構、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價值,對後世磚塔建築有着巨大影響。

2、鄭州二七罷工紀念塔和紀念堂

鄭州二七罷工紀念塔和紀念堂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市區中心。1923年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舉行,反動軍閥吳佩孚電令鄭州軍警武力阻撓,總工會決定2月4日京漢鐵路全線總罷工。帝國主義唆使軍閥吳佩孚、蕭耀南於2月7日殘酷鎮壓漢口江岸、鄭州、北京長辛店等地罷工工人,江岸工會林祥謙、施洋等四十多人壯烈犧牲。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1、少林寺塔林

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山腳下,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墓地。現存自唐貞元七年(791)至清嘉慶八年(1803)之間的各代磚石墓塔228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16座、元塔51座、明塔146座、清塔10座,餘爲無紀年題記者。塔的層級不同,一般爲1至7級,高度都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銘和題記。除塔林228座古塔之外,在少林寺常住院周邊還有15座古塔。其中唐塔4座(法如、無名、同光、蕭光)、五代塔1座(法華)、元塔1座(緣公)、明塔2座(道公、璞公)、清塔4座(法緣、汝妙、寧公、府公)以及不明年代塔3座(東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