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甘肅五大鮮爲人知的古墓

排行榜 閱讀(1.33W)

甘肅五大鮮爲人知的古墓

李廣墓在天水市區南郊的文山山麓。墓冢高約2米,周長26米,祭庭爲3間懸山頂,垣牆大門額題“飛將佳城”。墓碑上鐫有“漢將軍李廣之墓”七個大字。據考證,此墓是李廣的“衣冠冢”,葬寶劍衣物。墓前原有石獸石馬,造型生動,故得石馬坪之名。

NO.5 李廣墓

魏晉壁畫墓位於嘉峪關市東北20公里處的一片廣闊無垠的大漠上,散佈着1400多座魏晉時期(公元220-419年)的地下壁畫磚墓羣,這便是著名的魏晉古墓羣,被譽爲“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他東西依酒泉市的果園鄉,西北靠新城鄉。大漠鼓起的一座座古墓,象大海中蕩起的波濤點點。

六號墓出土最珍貴的是壁畫。已發掘的十三座墓中共出土六百六十幅壁畫磚,而六號墓就出土一百三十二幅。佔了出土壁畫磚總數的百分之二十。所以人們把六號墓看作是整個魏晉墓羣的縮影。壁畫磚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的面很寬,很廣。如放牧、農耕、採桑、養蠶、狩獵、屠宰、出巡、奏樂、博弈、舞蹈、繁殖、進食、宴飲、庖廚、釀造、服飾、梳妝、布帛、絲束等。畫面反映最多的是農牧業,農業上,從下種、耕犁、耙耱、收割、打場、採桑、養蠶;牧業上,從配種、放牧、屠宰、狩獵都畫得十分詳細,甚至連每道程序都無一疏漏。

NO.4 魏晉壁畫墓

張掖古稱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也是河西四郡之一,馬可波羅東遊中國時曾在此停留長達一年時間。作爲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張掖有豐富的歷史遺蹟。

許三灣城及墓羣位於張掖高臺縣新壩鄉許三灣村,爲漢代至唐代的遺址。許三灣城址平面爲方形,城東西長66米、南北84米,南面開門,有甕城,城內有建築基址,城周圍有墓羣三處,有帶礫石封土的墓葬3000餘座,密集處封土相互連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樑,分佈墓葬1000多座。城北1.5公里有圓形封土墓200多座。城內外地表散見有灰、紅色陶片,城內曾出土過大量的“五銖”、“貨泉”、“開元通寶”等古錢幣和銅箭頭、銅帶鉤等。許三灣城及墓羣是漢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重要的歷史遺址,對研究當地的歷史、經濟、以及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NO.3 許三灣城及墓羣

弘化公主墓位於甘肅古涼州(今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青嘴喇嘛灣,峯巒起伏,峽谷縱橫。其間兩條大川大水、冰構湍流急下,就在兩水匯合的地方,大唐弘化公主墓安靜地坐落在對面的山崗上。當18歲的弘化公主含着眼淚辭別中原,走向蒼茫大漠的時候,這位大唐王朝第一位走向邊關的和親公主,締造一個傳奇,同時也埋葬了她和薛仁貴之間的愛情。

由於史書缺乏記載,千百年來根本沒有人知道這裏葬着一代古人。從清同治年間以來,這裏先後發現了唐代吐谷渾的墓誌銘9方,所葬9人,即弘化公主、代樂王幕容明、安樂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樂王慕容煞鬼、金城縣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

NO.2 弘化公主墓

雷臺漢墓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臺公園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而著名。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

雷臺漢墓出土的文物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後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

NO.1 雷臺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