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株洲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排行榜 閱讀(7.05K)

10、宋時輪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1907~1991)

株洲10位最具代表性的名人

宋時輪(1907―1991)中共中央顧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科學院院長。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1907年9月出生於醴陵縣楓林市鄉一戶貧苦農家。1926年春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1月轉爲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任萍醴游擊隊隊長,後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從1930年起,歷任蓮花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長、湘贛紅軍學校第四分校校長、紅三十五軍參謀長、獨立第三師師長、紅二十一軍參謀長兼第六十一師師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二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徵。

9、譚震林 (1902~1983)

譚震林 (1902-198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顧委副主任。 湖南省攸縣人,1902年4月24日出生在攸縣城關鎮一貧困職員家庭。12歲當印刷裝訂工人。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組織發動攸縣工人支援北伐戰爭。1927年11月,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攻佔茶陵縣城,建立了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他作爲當地工運領袖,被推舉爲主席。參與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0據地的鬥爭。1928年,先後當選爲湘贛邊界特委委員、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土地部長、湘贛邊界特委書記。

8、蔡申熙 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1906~1932)

蔡申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曾任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起義部隊師參謀長,紅15軍軍長、4軍10師師長、中共鄂豫皖軍委副主席、彭楊軍校校長、第25軍軍長等職。其革命生涯雖短暫但轟轟烈烈,成爲了革命事業中永恆的豐碑。1906年生,湖南省醴陵縣人。 1920年入縣立中學讀書,積極參加進步-。 1924年春春入孫中山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留校教導團工作。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

7、袁昌英 (1894~1973)

袁昌英(1894~1973),作家,教育家;湖南省醴陵八步橋人,女;1916、1926年兩度出國,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中國公學、武漢大學教授;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戲劇有《孔雀東南飛》、《活詩人》等,散文有《巴黎的一夜》、《琳夢湖上》等,代表作《遊新都後的感想》等被選入高中課本;出版《法國文學史》、《法國文學》等著作;生前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56年加入民盟;次年劃爲右派,後又被判-,交街道監督勞動,75歲時被遣送回醴陵鄉下,三年後去世;1979年獲平反昭雪。

6、陳小平 (1959~1989)

陳小平,1959年8月8日出生於湖南省茶陵縣腰陂鎮石聯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人,陳小平排行老大。1977年陳小平在茶陵三中高中畢業,回到家鄉協助父母擔負起一家的生計。1978年12月,19歲的陳小平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分配在北京某部當戰士。次年,因部隊精簡整編,他被編入武警交通二總隊第六支隊,奉命隨第六支隊來到天山深處修公路。1979年,當陳小平來到天山深處時,在接受任務的動員會上,一名領導同志鄭重強調:“我們是軍人,堅決服從命令,哪怕是付出一個排、一個連的代價,也要打通這條隧道。”就這樣,陳小平和千餘名官兵,在那獨特的天地裏開始奮戰起來。

5、李祁 [元]

李祁得中榜眼後,授應奉翰林文字。時農民起義爆發,元朝統治岌岌可危。李祁母老就養江南,李祁改任婺源州同知。累遷-儒學副提舉。以後,由於母親去世,回鄉服喪,李祁歸隱江西永新,後又躲避亂世,藏入雲陽山中。李祁崇尚名節,平日與人談話,言語從不偏離君、臣之禮義。當元朝復亡之際,李祁在家鄉聽到元軍潰敗,常十分憂憤,以至於食不下咽。每談及國家事,常常痛哭流涕。李祁的同科進士餘闕,爲右榜第二名,後來在抗擊明軍中戰死。李祁爲餘闕的著述《青陽集》作序時,自以“不得乘一障效死爲恨”。在序中還寫道“世之貪生畏死甘就屈辱,靦然以面目視人者,斯文之喪益掃地盡矣”。

4、丁度 [宋] (990~1053)

丁度(990―1053)的先祖是恩州清河人。後被契丹攻陷,徙居開封。父逢吉,從醫爲生,喜好藏書,與有學問的人交往。丁度好讀《尚書》,曾寫《書命》十餘篇。大中祥符中(1012前後),登服勤詞學科,爲大理評事、通州通判,直集賢院。丁度曾-言六事:主要有增講讀官;增諫官;選河北、河東役兵補禁軍等。章獻太后認爲很對。丁度又獻《王鳳論》於章獻太后,用以告戒外戚。又任京西轉運使、知制誥,遷翰林學士,糾察在京刑獄。劉平、石元孫戰敗,皇上派使臣詢問丁度御邊之策。丁度奏說:“今士氣沮喪,若再追殺到敵人腹地,還要運送糧草到千里之外,用士兵的性命去追求一時的痛快,並非良策。

3、譚延貽 湖湘三公子 (1880~1930)

譚延貽(1880―1930),字組庵, 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曾經任兩廣督軍,三次出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去世後,民國政府爲其舉行國葬 。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 。著述有《組庵詩集》等 。蔣介石和-結婚,譚延貽爲介紹人 。譚延貽(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

2、左權 共和國36位軍事家 (1905~1942)

左 權(1905-1942)紅一軍團參謀長,八路軍副參謀長,軍事家。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1905年3月出生於醴陵縣新陽鄉一個貧苦農家。中畢業後投身國民革命。1924年春,進入廣州元帥府軍政部主辦的陸軍講武學校,同年11月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六隊,是黃埔軍校第一期優秀畢業生。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軍校教導團,先後參加過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和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鬥。同年11月赴蘇,先後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先後任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閩西分校)教育長、閩西工農革命委員會常委、紅十二軍軍長。

1、李東陽 [明] 明朝首輔 (1447~1516)

李東陽生於正統十二年六月九日,卒於正德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爲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早年生活正統十二年(1447年),李東陽出生於京師的玄武湖西滸,李東陽的父親時年三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