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廣東省最聞名的國家非遺名錄

排行榜 閱讀(7.07K)

15、龍舟製作技藝

廣東省最聞名的國家非遺名錄

龍舟製作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歷來是龍舟製作之鄉,已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中堂鎮是典型的水鄉,地處東江支流的水網地帶,河涌縱橫,水域寬廣。而今是東莞市及鄰近市縣唯一有龍舟製作坊的鎮區。中堂製作的主要爲龍頭高高蹺起“大頭龍”,氣宇軒昂。中國是龍之鄉,也是龍舟之鄉,龍舟競渡有數千年曆史。龍舟是龍之化身,龍舟是龍舟競渡的載體。龍舟製作不僅關係競渡的比賽,更關係到歷史的傳承,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2008年6月7日,龍舟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4、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廣東省梅州市境內(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它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它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郁。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3、小欖菊花會

小欖鎮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廣東省中山市的重鎮。小欖有"菊城"的美譽。小欖人善作盆菊,技藝精湛。歷史上每逢菊花盛開時,各家族將各種菊藝擺設在一起評比高下,曰"菊試",後發展爲菊花會。會期數天至十數天不定,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賞菊、賽菊、吟菊、畫菊、嘗菊、水上飄色、菊花戲等。小欖菊花會以花爲媒,以菊會友,技藝精巧,規模宏大,構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綜合性花會。2006年05月20日,小欖菊花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惠東漁歌

惠東漁歌是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從宋朝由福建沿海傳入惠東的淺海漁歌。“惠東漁歌”是“中國漁歌”中頗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歌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韻味和濃郁的南方濱海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文化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來的多姿多彩的民間歌曲。2008年6月7日,廣東省惠州市是不的“”惠東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1、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遷時帶來的中原古樂,在與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相融合的基礎上,經歷代演變發展而成,現已成爲廣東三大樂種之一。"中州古調"、"漢皋舊譜"就是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廣東漢樂大體包括:絲絃音樂(舊稱儒樂或清樂)、中軍班音樂、八音、民間大鑼鼓和廟堂音樂五大類,廣泛流傳於廣東梅州、深圳、韶關、惠陽和福建閩西、江西贛南、臺灣等客家地區及海內外華僑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稱廣東漢樂之鄉的梅州市爲代表。梅州市廣東漢樂協會、客都女子廣東漢樂團等是漢樂傳承的主要機構。2006年06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佛山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是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年畫,是嶺南傳統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淮坊的年畫齊名,是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生產基地之一,影響遠及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佛山市政府和禪城區已把木版年畫列入首批重點項目。早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門神的習俗。這類門神早期直接在門板上手繪刻畫,後來另置木板繪刻,大量複印,製成木版年畫行銷於市,供人張貼。2006年0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禾樓舞

禾樓舞是廣東省鬱南縣的一種傳統民俗文藝娛樂節目,被稱爲是傳統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樓舞是雲浮市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源於中原神農氏的神話傳說,主要流傳於南江流域地區的鬱南縣連灘鎮一帶。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人(壯族祖先)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一種舞蹈。禾樓舞的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較高的研究與審美價值。2008年06月07日廣東省鬱南縣申報的禾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蜈蚣舞

蜈蚣舞,廣東傳統民間舞蹈。起源於清同治至光緒年間,由西門鄉人陳成錦與好友石文勇首創。蜈蚣舞師法自然,幾經變革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一項廣場性的大型動物舞蹈,一經問世;便爲人們所喜聞樂見,傳承至今。現爲汕頭市澄海區西門社區居委會永和園所有的傳統文藝展演項目。2008年06月,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申報的蜈蚣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潮劇

潮劇,因形成於廣東潮汕地區而得名,俗稱“潮調”、“潮音戲”、“白字仔戲”,明末已在閩南的詔安、雲霄、平和、東山、漳浦、南靖等地廣爲流傳,與梨園戲關係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陽麻沙出版的《荔鏡記》劇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時,吸收南音的音樂曲調。它於2006年入選國家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粵繡(廣繡、潮繡)

粵繡技藝注重結合材料形質,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大類。真絲絨繡以蠶絲爲繡材,表現力強,是歷史最爲悠久、技藝傳承最爲完整的粵繡品種;金銀線繡的針法獨具特色,有平繡、編繡、繞繡、凸繡、墊繡、貼花繡、織繡、織錦等七大類六十多種;珠繡屬於粵繡的新品種,最近幾十年才由粵繡藝人開發應用。

5、獅舞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獅舞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獅舞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獅舞的生動描寫。現存獅舞分爲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爲表演內容;根據獅子假型製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4、粵曲

粵曲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港澳及海外粵籍華僑聚居的地方。源於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孃”繼承發展趨於成熟。後由自彈自唱發展爲用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吶等。2011年5月23日,粵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茶藝(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yue)泡法的範疇,是瀹飲法的極致。雖然盛行於閩粵港臺地區,但其影響早已遍及全國,遠及海外。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第二批。

2、廣東音樂

臺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台山的“八音班”是廣東音樂的活動形式之一,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歷史。明清之時,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樂和民間小調。太平天國運動後,八音班實行變革,將樂曲演奏和戲曲演唱相結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後,臺山市的廣東音樂活動納入城鄉文化室的範疇,成爲文化室的活動項目。全市有一百二十多個廣東音樂活動組織,遍佈城鄉。2006年05月20日,廣東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唸做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爲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