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高中語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教師文案 閱讀(1.72W)

教案是教師自身表態思維活動及心理、生理活動的綜合體現,是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理論的再學習、再深化、再提高的過程。下面是本站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供大家參考。

  

高中語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高中語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定風波》
  
  【教學目的】:
  
  1、瞭解蘇軾,理解作品思想內容,把握詞中抒發作者的豁達胸襟。
  
  2、體會詞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學重點】: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及詞中所抒發的曠達胸襟。
  
  【教學難點】:領會詞中抒情特點及從生活小事去領悟人生哲理及隱喻手法運用。
  
  【教學課時】:1課時
  
  一、本詞導入。
  
  (師)說起蘇軾,我們很快就會想起學過的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首詞出自於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站在長江邊上,面對奔騰的大江,想到了歷的風流人物,他想到了誰呢?(生):周瑜。(師)他想到了周瑜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年輕將領。想到自己已經早生華髮,但是至今仍然功業未成,有了壯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說“人生如夢”。那麼,蘇軾留給我們的印象就是一個在那裏哀嘆、滿腹愁情的文人嗎?難道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風格或者是豪放派風格的全部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首創作於同一年的詞--《定風波》。
  
  二、瞭解作者:
  
  (師)蘇軾,我們並不陌生。那麼有哪位同學能爲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呢?(提示:文學創作和人生仕途)
  
  (生)蘇軾是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等方面都有獨到的成就。
  
  在詩歌創作上,今存有他的詩2700多首,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鍼砭了新法的流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爲膾炙人口。在北宋詞壇上,他一改詞壇婉約之風,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把遊仙、詠史、宴賞、登臨、悼亡、哲理探討等寫進詩詞裏。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爲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他對散文也有很大貢獻,他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爲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敘事記遊的散文藝術價值,有不少是廣爲傳誦的名作,如《石鐘山記》、前後《赤壁賦》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除詩詞文賦而外,他對書畫也很擅長,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他善長畫竹石,自成風格。
  
  總之,蘇軾學識廣博、才華橫溢。文、詩、詞、書、畫,無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人物。我國古代文學一顆燦爛的明珠。
  
  (師)瞭解蘇軾,我們還不得不瞭解他坎坷的一生。自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蘇轍同榜進士之後,就被朝廷委以重任。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後以作詩“毀謗君相”的罪名,罪貶黃州。史稱“烏臺詩案”。可以說黃州只是他人生夢魘的開始。之後的蘇軾又經歷了他人生中兩次起落。蘇軾的一生都在與厄運做鬥爭,無論遭受怎樣嚴重的政治_,也無論周圍的處境是如何的舉步維艱,他卻始終能以曠達的心態泰然處之。本首詞就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淒涼潦倒的幾年裏,蘇軾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一面,但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豁達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
  
  三、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詞。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詞寫了一件什麼事?讀完之後請一位同學來回答。(提示:一件事情應該有時間、地點、經過等等)
  
  (生)大體上的經過就是蘇軾與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餘獨不覺”,後來雨過天晴,於是就寫下了這首詞。
  
  2、剛纔這位同學的回答抓住“序”的內容,詞前小序大體上告訴了我們詩歌寫作的背景。那麼詞作部分有哪些地方可以體現他的“餘獨不覺”呢?
  
  (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吟嘯且徐行”。
  
  3、不懼風雨,在風雨中吟詩長嘯,的蘇軾給你的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詞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從容。再大的穿林打葉聲,都打不亂一個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視風雨爲無物,照樣吟嘯徐行。
  
  --豪邁瀟灑。竹杖芒鞋不可懼怕,只要你以之爲樂,一樣可以輕勝過馬。
  
  --隨意而安。料峭春風冷,山頭斜照暖。氣候不定,人生不定,禍福難曉,不如聽其自然。
  
  --豁達。也無風雨也無晴。陰晴可以等同,盛衰榮辱,又何足掛齒?利害得失可以一併泯滅。
  
  四、整體感知
  
  1、蘇軾在風雨中從容,鎮定、豁達豪邁的心境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聯繫下寫作背景,思考一下作者面臨自然風雨的從容鎮定是不是有着另外的指向含義?
  
  --這裏的“風雨”既是指自然風雨,又是指政治風雨、人生風雨。作者面對自然風雨隨意而安、泰然自若、也是其面對人生風雨隨緣自適、心境恬靜、超凡脫俗的心態的寫照。
  
  2、本篇文章其實就是用自然界的風雨來隱喻仕途風雨,並進而表現自己無畏也無累風雨的超然心境,那麼文章中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自然、樂觀、曠達的胸襟呢?如果讓你抓重點,上下兩片各選一句,你會怎麼選?
  
  --上片重點:“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具體操作)(師)爲什麼是這句話?這句話是如何體現自然、樂觀、曠達的胸襟的?這裏的蓑象徵了什麼?(生)思考……(師)作者有一蓑在身,就能任憑那平生的煙雨淋溼。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嗎?不是“雨具俱去”了嗎?這裏的蓑到底指哪裏有蓑衣?(生)心中有蓑衣。所以這句話是寫眼中景還是心中事?(生)心中事。(師)那麼他心中的蓑衣是什麼呢?(生)理想、人生態度。(師)什麼樣的理想,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師)正因爲有了這樣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在遇到雨之後,才能表現出一種聽任自然風雨的瀟灑鎮靜,頂得住人生風雨的倔強抗爭。一個“任”字豁達、豪邁,瀟灑、樂觀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關鍵:“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具體操作)(師)如何理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山頭斜照正相迎”,明明沒有雨了,怎麼能說“也無晴”呢?
  
  (師)“也無風雨也無情”書上解釋的意思是“風雨的天氣和晴朗的天氣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在現實生活中,在物質世界裏能能一樣嗎?(生)不一樣。(師)肯定不一樣,對不對?如果一樣就不會出現“同行皆狼狽”了。那是什麼沒有差別呢?(生)心中沒有差別。(師)正因爲在心中沒有差別,那就是不在乎這些風雨。
  
  (師)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這裏的“歸”該如何理解呢?“回首向來瀟灑處”回過頭來看曾經的遇雨之處,這裏的遇雨處實際上指的是什麼?(生)指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師)反思的結果是什麼?(生)歸去。(師)歸向哪裏,才能真正做到風雨、晴天毫無差別,真正不在乎這些風雨呢?(生)歸於自己的心靈。(師)這恰恰能解釋東坡爲何不去躲雨?因爲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只有求得心靈清淨才能得以解脫。一個“歸”字就把曠達的心態和隱逸的意向表達出來。
  
  (總結)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這首詞。詞中多次寫到了雨。――首先寫到大雨“穿林打葉”之雨(自然界的雨);然後寫到了“一蓑煙雨”(人生中的風雨),最後說“也無風雨也無晴”(心靈天空無風無雨)。我們發現無論是自然風雨還是人生風雨,作者始終能無視風雨的存在,以一種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泰然處之。
  
  五、個性閱讀
  
  (師)說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了“風雨本客觀存在,蘇軾卻視而不見,偏說”“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獲得的心靈慰藉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欺騙嗎?那麼你同意蘇軾對待人生風雨的觀點呢?如果不同意,你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如果命運強加給他的這種風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應該憤怒,應該抗爭,這纔是真性情。
  
  --高興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這纔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在人格的堅硬性上,蘇軾不足以和中國曆那些堅持真理而不怕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把這種“純正的窩囊”演變成了一種“虛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
  
  (總結)聽大家這麼說,我突然感覺到人生的複雜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葉聲中,你到底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姿態,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對得起人生,對得起容納我們的這個世界就行了。
  
  六、藝術特色
  
  (師)剛纔我們談了那麼多的“風雨”,現在回過頭再來看看文中的風雨的含義
  
  --表面上指的是自然風雨,實際上指的是人生風雨,宦海風雨。
  
  那麼這種寫法叫做什麼呢?
  
  --隱喻寄託。這篇文章正是以整體性隱喻寄託的方式體現了詩詞的意境美。
  
  既然這篇文章的風雨還象徵着人生風雨,那麼,我們從人生的角度來看,這篇詞似乎還有着另一番的解讀。同學們能不能找出詞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用精煉的語言提煉出自己理解下的哲理性的含義。
  
  1、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A陽光總在風雨後
  
  B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着我們了。
  
  C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D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E陰雨之後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2、“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啓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啓示?
  
  A“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B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脫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
  
  七、朗讀指導。
  
  (師)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感情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讀這首詞,我想就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就讓我們放聲朗讀吧
  
  (朗讀指導)首先要讀準字音如:同行xíng吟嘯xiào一蓑suō煙雨
  
  其次我們要讀出節奏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最後還要讀出情感,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輕重音的處理。無論輕讀重讀,長讀短讀,升調降調都是爲體悟情感服務。
  
  探討:哪些詞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感情,應該怎樣讀?
  
  --譬如說“何妨……平生”,應該讀得從容點,瀟灑點,豁達點。豁達怎麼讀?不溫不火,不急不躁,這是節拍。調子呢?不揚不抑。
  
  --“竹杖芒鞋輕勝馬”有點喜悅和豪邁在裏面,可以調子略高點。能不能讀成“大江東去”那種?語言風格還不一樣,這首詞更隨意、更樸拙點,豪放在骨子裏,在不經意間。
  
  --有人說“料峭……微冷,相迎”還有對人生陰晴不定、捉摸不定的複雜情緒。
  
  ……學生自由朗讀、找學生起來試讀老師範讀學生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讀、背誦。
  
  (師)有句話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雨,經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不管我們贊不贊同他對待風雨的觀點,但他面對厄運豁達、樂觀的心態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願我們都能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用快樂和信心撥開雲霧,撐起一片燦爛的晴空。
  
  八、作業:朗讀並背誦全詞
  
  
高中語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竇娥冤》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通過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理解戲劇主題。
  
  3、戲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視頻欣賞,引入學習本劇第二個場景。
  
  教師:竇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說第一個場景刻畫了一個滿含悲憤之情,有着強烈反抗意識的竇娥,那麼,第二個場景又跟我們帶來的是什麼樣的竇娥呢?
  
  二、賞析第二個場景:
  
  1、學生角色朗讀《倘秀才》《叨叨令》和竇娥與劊子手的對白,(男:劊子手,女:竇娥)思考:講了什麼內容?表現了竇娥的什麼性格特徵?
  
  學生明確:主要寫了竇娥請求不走前街走後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主要表現了竇娥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
  
  2、教師:竇娥來到了法場,她婆婆也來到了法場,接下來,讓我們來朗讀一下竇娥和婆婆的對白,思考:這段對白,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們明確:這些話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沒有絲毫加工的痕跡,而且與竇娥的身份、處境相吻合,刻畫了她善良的心地。
  
  3、這段對白,除了刻畫竇娥善良的心地,還敘說了竇娥的冤屈,這在情節上起了什麼作用?
  
  學生明確:這段對白,主要用以激發人物的內心冤屈,表現人物的內心憤恨,爲後文發三樁誓願作了鋪墊。
  
  4、女生齊讀《鮑老兒》曲子的後面唱段,思考:竇娥說自己:“沒時沒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這話這樣理解?
  
  學生明確:因爲現實難合人意,她在這種是非顛倒的社會中感到無能爲力,只能感嘆自己時運不濟;這樣說也可以安慰婆婆,減輕婆婆的悲傷,體現了她的孝順。
  
  5、思考:作者着力刻畫竇娥的善良性格,在表達主題上起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明確: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也就越發顯出其冤屈,她的抗爭與反抗也就越發令人同情。試想一個平時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斷爲殺人的兇手,可見當時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個素來性格溫順的女子最終也作出瞭如此強烈的反抗,可見當時的社會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壓迫是何等的深重。這樣與竇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襯,使她的形象更豐滿、鮮明;同時善良的被毀滅,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三、賞析第三個場景:
  
  (教師:竇娥滿含冤屈,走上了法場,她多麼不甘心平白受冤,多麼想昭示冤情,多麼想懲罰世道,那我們再來看看竇娥走上斷頭臺時說了些什麼)
  
  1、學生明確,主要講了三樁誓願,是哪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
  
  2、賞析“血濺白練”:角色朗讀賓白,齊讀《耍孩兒》唱段,思考:竇娥要血濺白練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明確:①說明自己的冤屈。②讓自己的滿腔熱血不落紅塵,她發這誓是想讓在場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賞析“六月飛雪”:學生角色朗讀賓白部分,思考:竇娥要“六月飛雪”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明確:①讓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讓白雪裹屍,潔白不染。
  
  4、引導學生分析“血濺白練”和“六月飛雪”所隱含的其他意思。
  
  學生明確:表明了她與要與那污濁的社會最後的決裂,也表現了她品格的高潔。
  
  5、賞析“亢旱三年”:學生自由討論:竇娥要發下“亢旱三年”的誓願?
  
  學生討論明確:她希望的不僅是個人的冤情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惡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顆粒無收,那些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貪官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時更突出竇娥驚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學生欣賞視頻,感知竇娥的冤屈。
  
  7、學生討論:前後對天地的不同態度是否矛盾?
  
  學生明確:前者是無助之下的怨恨,實質上怨恨的是現實的社會;後者是無助之下最後的依靠和寄託,是竇娥反抗精神的體現。所以二者並不矛盾。
  
  8、體會典故“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六月飛霜”、“東海孝婦”的作用?
  
  學生明確:“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說明竇娥冤枉悲悽;“六月飛霜”襯托竇娥冤案是實,證明並暗示第二樁誓願也能實現;“東海孝婦”除了暗示第三樁誓願將要實現之外,更能襯托竇娥的反抗精神。
  
  四、總結竇娥的形象:竇娥是一個飽受封建壓迫和摧殘的、善良孝順、剛毅頑強、敢於與惡勢力抗爭的勞動婦女形象。
  
  五、學生討論:根據結尾安排“三大誓願”的情節,探討本劇的浪漫主義手法。
  
  六、概括主題:
  
  學生明確:作者通過竇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階級的昏庸殘暴,歌頌了竇娥的美好心靈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劇性格,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語言特點:
  
  《竇娥冤》一劇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課文中,凝練而又明白如話的說白,優美而又有節奏的的唱詞,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集中表現了竇娥的“怨”與“憤”。不少古代白話,如“只合”(只應該)、“怎生”(怎麼)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動。科白等輔助手段運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詞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複雜心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補充材料】
  
  “萇弘化碧”“六月飛雪”“東海孝婦”典故的出處:
  
  1.“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爲碧。
  
  2.“六月飛雪”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爲之下霜。
  
  3.“東海孝婦”出自《漢書?於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於公以爲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業:根據所掌握的竇娥的性格特點,爲竇娥寫一幅輓聯:
  
  上聯:貞潔敬孝,哀怨感天雪飛六月
  
  下聯:剛烈爭抗,悲憤動地旱亢三年
  
  
高中語文必修教案最新2021

  《雷雨》
  
  創新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閱讀劇本,瞭解劇情,把握其中的矛盾衝突,瞭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瞭解戲劇人物的鑑賞方法。
  
  能力目標
  
  1.學會鑑賞戲劇,提高學生鑑賞戲劇文學作品的能力。
  
  2.通過品味人物語言,探測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而探究作品的藝術魅力。
  
  情意目標:感受作者藉助濃重的戲劇氛圍及富有詩意的語言所傳達的悲劇意識(性格的悲劇、命運的悲劇、生存的悲劇)
  
  【教學設想】
  
  1.通過反覆閱讀和分角色朗讀,品味戲劇作品豐富多彩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
  
  2.課前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雷雨》,與課堂點撥,品讀一詞、一句,比較鑑賞相結合,激發學生欣賞戲劇文學的興趣。
  
  3.擬採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擴大課堂容量。
  
  4.課型:品讀·鑑賞課
  
  5.教時:一教時
  
  【重難點簡析】
  
  1.文學作品的魅力來自語言。戲劇語言在展開衝突,顯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爲心聲,品讀語言應是開啓人物心靈的一把鑰匙。因此我確立本課教學重點爲:引領學生在把握矛盾衝突的基礎上,通過對周樸園語言的品讀,探究周樸園的性格、心理。
  
  2.作者說:“《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鑑賞時爲了避免用“社會問題劇”的主題模式“削足適履”地硬套劇作,從接受美學的角度,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爲:引領學生感受作品的悲劇意識,探究作品的藝術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1933年,一位年僅23歲的清華學子帶着夢幻,帶着愛恨無奈,帶着對舊中國家庭和社會的無比憤懣,奮筆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醞釀了五年之久的劇本。一年後,時任《文學季刊》編委的巴金在編輯部的故紙堆裏發現了它,並感動得爲它掉下了激動的眼淚。它的發表立刻引起了中國劇壇的強烈震動。從1935年在日本東京第一次演出以來,我國許多重要劇團都競相排演,並相繼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這部經久不衰的劇本就是我國現代戲劇作家曹禺的_作《雷雨》。今天,我們終於有機會走近它了。
  
  【板書】雷雨
  
  【投影】名家評說《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巴金
  
  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李健吾
  
  說到《雷雨》,我應當告白,虧了他,我才相信中國確乎有了近代劇。——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僅是情節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這曲折背後所隱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態,或者說,他是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與認識注入多少有些現成的“情節”中的。——錢理羣
  
  《雷雨》的創作標誌着曹禺是以一個具有自己創作個性的劇作家出現在劇壇上的;他寫出了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併成功地進行了一次話劇民族化、羣衆化的初步的嘗試。——田本相
  
  【學生活動】實話實說(一句話評說):我看《雷雨》
  
  (設計說明:此環節意在創設一種教學情境,引趣、激情、啓思,讓學生對話劇《雷雨》這部被稱作我國現代戲劇奠基之作的作品有初步的瞭解,激發學生欣賞戲劇文學的濃厚興趣。)
  
  二、審美感知,整體把握。
  
  【課件展示】剪截話劇表演的場景,配以音樂和解說詞
  
  解說詞示例:
  
  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個風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爺周樸園生下第二個孩子(魯大海)才三天的魯侍萍,竟被周樸園一家兇狠地逼着留下其長子(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新生兒走向河邊……
  
  三十年後,在畸形情愛中掙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爲擺脫後母繁漪的苦苦糾纏,拼命地引誘了使女四鳳,而四鳳就是周萍同母異父的妹妹。此刻“恨人像一把刀,愛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發。恰好,魯大海又正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並作爲罷工工人的代表,與周樸園進行着一場針鋒相對的鬥爭……待一切_大白之後,一場罪惡的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四鳳羞愧難當,雷雨之夜倉惶出奔,不幸觸電身亡,單純、熱情、充滿着幻想的周衝(周樸園與繁漪之子)跑去救四鳳,也遭不測,周萍開槍自殺,不幸的繁漪瘋了,善良的侍萍癡呆了……
  
  【投影】曹禺和《雷雨》簡介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原籍爲湖北潛江,現代劇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_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悲劇。《雷雨》寫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醞釀,激化,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悶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_,最終這個罪惡的大家庭崩潰了。這一切都是在雷電交加的狂風暴雨之夜進行的,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沉悶的空氣裏,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着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設問】
  
  (1)課文節選部分,與周樸園的矛盾衝突主要同哪些人有關?
  
  (明確:周樸園與魯侍萍,周樸園與魯大海)
  
  (2)課文中這兩組主要矛盾衝突是從課文的哪裏斷開的
  
  (明確:“周樸園可是你——”)
  
  (3)請用簡要的語言描述周樸園和魯侍萍矛盾衝突的發展過程。
  
  (明確:周樸園由對自己以爲“死去”的侍萍的所謂“懷念”,到對已經知道還活着的侍萍的驚慌以及對站在眼前的離開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變化過程。)
  
  【板書】懷念——驚慌——冷酷
  
  【梳理歸納】本文的矛盾衝突(附:全劇人物關係圖)
  
  課文中出現的四個人之間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樸園爲代表的資本家與以魯侍萍爲代表的下層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是根本利益的衝突。
  
  (2)周樸園與魯大海——父與子的矛盾衝突。
  
  (3)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根本利益的衝突。
  
  (4)魯大海與周萍——兄弟之間的矛盾衝突。
  
  (5)魯侍萍與周萍——母與子的矛盾衝突。
  
  (6)資本家的冷酷、虛僞、自私和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正直、堅韌兩種思想性格的對立衝突。根本性質的衝突。
  
  【學生活動】看看、聽聽、讀讀。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設計說明:“倘要論文,要顧及全篇[魯迅語]”。此環節着眼全篇,從大處考慮,藉助媒體展示,讓學生快速熟悉節選部分的劇情,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矛盾衝突,對作家作品有較爲全面的瞭解。設置三問,在設問答疑中,引領學生探究周樸園對魯侍萍情感變化的歷程,意在爲下文擇取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矛盾衝突這個點,品味語言,窺探周樸園的內心世界作鋪墊)
  
  三、品讀語言,評析人物
  
  【投影】戲劇人物鑑賞方法:
  
  ①把握戲劇衝突②揣摩戲劇語言③分析人物形象
  
  【品讀鑑賞】周樸園的語言鑑賞
  
  (1)品一詞,解讀周樸園的“懷念”
  
  ◇設問:開頭至“我們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這部分對話中,哪個單音節詞出現的頻率最多(哦),一共有多少個(10個),在周樸園的語言中出現過多少次(6次)。
  
  ◇揣摩解讀:
  
  方法一:據上下文語境和舞臺說明來挖掘人物潛臺詞豐富的意蘊
  
  方法二:從標點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潛臺詞豐富的意蘊
  
  【學生活動】
  
  ◇分角色演讀(重逢片段,約4分鐘),注意讀出劇中角色的情感。
  
  ◇品讀一詞,體味人物語言中蘊涵豐富的潛臺詞。
  
  ◆小結:剛纔在品讀“哦”字過程中,我們不僅從中“哦”出了周樸園由漫不經心到作賊心虛的情態變化過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潛臺詞的方法。
  
  (2)析一種句子,探究周樸園的“驚慌”
  
  ◇設問:課文從“魯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樸園好,你先下去吧”,這部分中周樸園的語言又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特點。就是一類語氣相同的句子特別多。哪一類?(明確:疑問句)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問句長不長?一般有多少字?(大多在2—3個字)
  
  ◇揣摩解讀:周樸園問話比較鑑賞:
  
  (將開頭兩個簡短問句改長)
  
  魯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樸園怎麼?(怎麼就用不着?)
  
  魯侍萍這個人現在還活着。
  
  周樸園(驚愕)什麼?(她真的還活着嗎?)
  
  (明確:改了以後,似乎是在問旁人的事情,有點漠不關心了,突然、驚奇、緊張、激動的感覺就少了幾分。)
  
  (課文P82頁三個疑問句連用改簡潔)
  
  “什麼?她就在這兒?此地?”(什麼?)
  
  (引導學生體會三個疑問句連用所表現的驚恐和急迫心情。)
  
  【學生活動】
  
  ◇觀看視頻(回憶片段,3分鐘左右)
  
  ◇析一種句子,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
  
  ◇比較鑑賞。
  
  ◆小結:這部分我們又從周樸園的簡短問話入手,再拓展開去,通過語言的比較賞析,終於讀出了周樸園知道魯侍萍還活着時的惶恐不安、驚慌失措,也讀出了周樸園葉公好龍的真實心態。
  
  (3)挑一句話,體驗周樸園“冷酷”
  
  ◇設問:當週樸園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離開自己30年的魯侍萍時,周樸園又會怎樣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從“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幹什麼”到“周樸園可是你——”,從中找出一句你認爲最能體現周樸園性格、心理的話,運用我們剛纔獲得的揣摩人物語言的體驗,去大膽地走近周樸園的心靈,前後左右的同學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我還想再聽聽大家的聲音。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並注意在解讀文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板書】揣摩戲劇人物語言的基本方法:
  
  1.擇取最能體現人物性格、心理的語言
  
  2.聯繫上下文語境品讀
  
  3.反覆體會其語言表現方式
  
  【學生活動】
  
  ◇快速閱讀,嘗試走近人物。
  
  ◇學生進行個性化鑑賞。
  
  ◇明確學法
  
  【總結】選取點:周樸園與魯侍萍矛盾衝突;
  
  鑑賞視角:戲劇人物語言;
  
  探究內容:周樸園在與魯侍萍的矛盾衝突中所表現出來的所謂“懷念”、驚慌到冷酷的心路歷程;
  
  目的達成:揭開了周樸園虛僞、冷酷、自私的真面目。
  
  (設計意圖:戲劇的矛盾衝突最終還得依附於戲劇語言,特別是戲劇中人物的語言。此環節選取矛盾衝突中周樸園的語言作爲鑑賞的突破口,通過品讀一詞,品析一類句子,去探尋周樸園對魯侍萍的真實情感,從而獲得揣摩人物語言的基本方法,學會鑑賞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