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

教師文案 閱讀(2.01W)

  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

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國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爲之後離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

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一

一、 說教材

1、 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第二節內容。

本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國中學習溶液導電性實驗、酸鹼鹽電離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學習離子反應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體系上看起承上啓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補充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必備技能,是中學生現在及至以後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的知識和能力的重點。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國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爲之後離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酸、鹼、鹽在水溶液中能發生電離;

⑵瞭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

⑶能夠分辨哪些物質是強電解質哪些物質是弱電解質;

⑷理解電離的概念,會書寫電離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⑴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電離的角度得出酸、鹼、鹽的定義;

⑵通過獨立思考探究鹼和鹽的定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⑵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

2、教學難點

電解質的概念;判斷哪些物質是電解質,哪些物質是非電解質,哪些物質既不是電解質又不是非電解質;探究鹼和鹽的定義。

二、說教法

本節在全書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難懂,爲避免枯燥,從實驗入手,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微觀粒子的分析,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概念。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2、 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有助於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真諦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新課引入,知識的鞏固、昇華均用實驗。目的在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揮化學實驗作用,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未知到已知、由個別到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目的。

四、說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本節課採用實驗來導入新課。實驗的主要內容是探究NaCl固體、純水和NaCl溶液的導電性。讓學生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體驗化學的神奇與奧祕,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以及將國中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在實驗結束後自然而然的引入電解質這一概念。

2、新課教學:

講授部分主要分爲六個部分: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電解質的類型、電離、電離方程式、酸鹼鹽的定義和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①詳細講解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着重強調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定義中“或”和“和”的區別,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研究範疇爲化合物等等。避免學生進入誤區。

②通過判斷物質是否爲電解質的例題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例題要具有典型性其中包括能夠導電的混合物如鹽酸溶液、能夠導電的金屬單質、水溶液能夠導電但並非該物質導電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不存在水溶液但是在融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鈉和常見的有機非電解質如酒精和蔗糖等。先讓學生自己去判斷之後配合詳細而透徹的講解讓學生能夠獨立判斷電解質與非電解質。讓學生們明白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這個概念不是一個不是即非的概念,而是首先要滿足化合物這一基礎。

③通過例題進一步對判斷這兩個概念做個系統的分條目的總結:

1、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研究的是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2、電解質導電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狀態下才能導電。

3、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

4、大部分非金屬氧化物和有機物爲非電解質。

5、酸鹼鹽水和部分的金屬氧化物是電解質

(2)、電解質的類型

通過小結的最後一點,自然而然的引入電解質的類型並列舉一些常見的例子。

(3)、電離

分析課前所做的實驗,讓同學們自主探究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引導學生從國中所學到得知識入手,概括出物質導電的原理(1、存在自由移動的電子,即金屬導體導電的原理;2、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即電解質在水溶液或融化狀態下導電的原因。)從而得出NaCl固體和純水不能導電的原因。這樣就可以進一步瞭解到NaCl溶液能夠導電的原因,引入電離的概念,並利用多媒體動畫讓學生直觀的瞭解微觀粒子的電離過程。

(4)、電離方程式

通過NaCl固體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概念及其書寫規律。

(5)、酸鹼鹽的定義

請同學到黑板寫出HCl、 、 這三種常見的強酸的電離方程式。讓學生觀察三種酸電離後的共同點,利用這個共同點重新對酸下一個定義。學生獨立思考用同樣的方法對鹼和鹽重新定義。

(6)、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利用多媒體播放溶液導電性實驗的短片,讓同學們觀察相同濃度的不同溶液的導電性差異。讓學生主動探究溶液導電能力的影響因素,同時瞭解到有的電解質能夠完全電離而有些不能。從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並給出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並給出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

五、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離子反應》這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們回顧之前學過的溶液導電性方面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認識,使學生認識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努力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從各種實際情況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二

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教版化學、必修二、專題二、第一單元《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學過程、效果分析四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材分析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學生通過對國中化學的學習,瞭解了化學反應的本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而在前一專題中又學習了化學鍵的相關知識:一般來說,化學鍵的鍵能越大,鍵就越牢固,物質的化學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礎上,就比較容易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首先取決於反應物分子的內部結構即內因,外界條件如溫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可逆反應的概念,此時,通過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反應的可逆性,瞭解化學反應的限度,知道什麼事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

因此,教材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從易到難,層層推進,保持了學習的連貫性。

二、學習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認識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並能用於說明有關問題。

2、認識可逆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能達到化學平衡狀態。過程與方法

1、重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外界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

三、學習重、難點分析

基於我對本節教材價值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教學重點確定爲: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難點: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在實際生活生產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學反應速率問題,所以把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瞭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定爲本節重點。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學習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根據具體外界條件的變化,造成反應速率變化,通過實驗分析比較。便成爲突破難點的關鍵。

【教學展開分析】

一、教法設計本節課以培養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爲目的來設計教學,採用發現,探究的教學模式,其主要過程設計爲:

創設情景、引導發現、探索問題→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題目→組織探究學習活動、收集信息→概括→實際應用→完善體系。

二、說學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實驗來學習,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說服力。教學時,應及時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利用這些富於啓發性的問題,活躍學生思維,學會或增強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時,使學生認識濃度、溫度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引導學生尋找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掌握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提高識記的效果。

三、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雖然屬於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但並不枯燥。在進行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時,先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預測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再回到生產、生活,利用所學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同學們以前所學的化學反應知道,不同的反應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應需要加熱或使用催化劑等問題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密切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反應知識,從“問題”直接引入新課題,使將要學習的內容一目瞭然,從實驗探究入手創設學生積極探究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化學反應-化學反應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學反應的快慢的教學

【情景設計】讓學生列舉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學實驗中的一些化學反應速率有快有慢的實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討論】在物理上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距離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那麼在化學上怎樣定量的表示化學反應進行得快慢呢?運用物理知識引出化學反應的速率的概念加強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自學】學生閱讀課本,歸納出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表達式及單位。通過自學對3個要點的總結,對學生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個循序漸進的作用,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總結的能力。

【練習】解答習題,鞏固化學反應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通過習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突破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難點。

【總結】理解化學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上述化學反應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時速率。

2.無論濃度的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學反應速率一般爲正值。第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教學

可從化學反應的快慢主要取決什麼?一個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它們是如何影響的?來進行質疑。從幾組實驗比較得到結論:實驗的結果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溫度、濃度、表面積等。

第三、化學平衡的教學

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是重點。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溶解一結晶”現象,複習溶解結晶平衡認識平衡的特點,從教學的模式,採用直觀的圖示認識平衡,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學習變得直觀、易懂。通過邏輯分析、化學實驗等遷移至化學。

板書設計

一、化學反應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達式:v(B)=△c(B)/t

4、單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1、內因:參加反應的物質本身的性質

2、外因:

〔1〕溫度的影響

〔2〕濃度的影響

〔3〕壓強的影響

〔4〕催化劑的影響

〔5〕接觸面積的影響

三、化學平衡

1.化學平衡的概念

2.化學平衡的特徵

3.化學平衡的標誌

化學課教學設計報告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聯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佔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爲電化學知識的第一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於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一系列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一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一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爲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爲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複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爲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爲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麼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一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後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爲什麼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爲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一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並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乾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係,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並親手製作一個水果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