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生物角教案8篇

教師文案 閱讀(1.42W)

教師的教案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一個詳細的教案可以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生物角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生物角教案8篇

生物角教案篇1

課前檢測:

1、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於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於 。

2、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 、 等無性生殖的方式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3、 昆蟲的特點:身體可以分爲 、 、 三部分;頭部有一對 ,一對 和一個 ;胸部有三對 ,一般有2對 。體外還有防止水分散失的 。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觀察和飼養家蠶等實踐活動,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

3.舉例說出昆蟲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

教學設計:

一、 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 生殖:有性生殖

2、 發育:受精卵→幼蟲→蛹→成蟲(p9頁圖)

唐朝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用蠶的默默吐絲行爲讚揚了一大批甘於奉獻的人。不過,應對此詩句稍作改動,因爲蠶雖然絲吐盡了,但並未死亡,只是化爲蛹了,所以古人說法是錯誤的,應該改爲““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3、特點:變態發育

變態發育: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

二、 其它昆蟲的發育

1、 昆蟲的.發育都是變態發育

2、 變態發育的種類: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

①完全變態:同家蠶一樣,蜜蜂、菜粉蝶、蚊、蠅等昆蟲在發育過程中也經過卵、幼蟲、蛹、 成蟲四個時期, 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爲完全變態發育。

②不完全變態: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歷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爲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發運的昆蟲還有蟋蟀、螳螂、蟈蟈等

蝗蟲的發育和家蠶是不同的。由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都非常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也沒有發育成熟,僅有很小的翅膀。它的一生中也出現蛻皮現象,共蛻皮5次。

3、 蛻皮:昆蟲的發育過程之所以有蛻皮現象,原因是舊的外骨骼限制身體的生長。

完全變態的昆蟲蛻皮發生在幼蟲期。家蠶的幼蟲要蛻5次皮才能化蛹。

不完全變態的昆蟲蛻皮發生在若蟲期。蝗蟲的若蟲跳蝻要經過5次蛻皮。

4、比較家蠶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的異同點:

比較

相同點

不同點

家蠶

有性生殖,

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爲完全變態發育

變態發育

蝗蟲

有性生殖,

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 爲不完全變態發育

變態發育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一、有性生殖

二、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 例:蜜蜂、菜粉蝶、蚊、蠅

不完全變態:卵、若蟲、成蟲 例:蟋蟀、螳螂等

課後鞏固:

1.蝗蟲的不完全變態發育過程是( )

a 卵→若蟲→蛹→成蟲 b 卵→蛹→若蟲→成蟲 c 卵→若蟲→成蟲 d 卵→蛹→成蟲

2.跳蝻是蝗蟲的幼蟲,它與成蟲的本質區別是( )

a 形態結構不同 b 生活習性不同 c 身體較大 d 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

3.對蝴蝶的發育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受精卵、毛毛蟲、蝴蝶、蛹 b.受精卵、毛毛蟲、蛹、蝴蝶

c.蝴蝶、毛毛蟲、受精卵、蛹 d.蛹、毛毛蟲、受精卵、蝴蝶

4. 自然界中有些昆蟲在發育過程中要多次蛻皮,如蝗蟲要經過5次蛻皮才能發育成成蟲。那麼他們蛻皮的原因是( )

a. 進行氣體交換 b. 外骨骼不能隨生體的生長而生長

c. 減輕體重,利於運動 d. 蛻掉原來的外骨骼,使運動靈活

5.蠶繭代表家蠶的( )

a 卵期 b 幼蟲期 c 蛹期 d 成蟲期

6、明辨是非

①.所有昆蟲的幼蟲都要經過五次蛻皮。( )

②.蟬的若蟲所蛻下的皮稱爲蟬蛻。( )

③.昆蟲的發育過程之所以有蛻皮現象,原因是舊的外骨骼限制身體的生長。( )

④.蝗蟲的成蟲不再有蛻皮現象。( )

⑤.蠶的幼蟲吐絲作繭是爲了人的需要。( )

7、比較家蠶與蝗蟲的生殖和發育的異同點

比較

相同點

不同點

家蠶

生殖方式都是

發育都是 發育

完全變態

蝗蟲

生物角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中“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內容是細胞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內容要求學生通過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的學習,認識細胞膜的化學組成,理解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係,爲進一步學習物質的跨膜運輸打基礎。是在對前面“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同時也爲後面學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新陳代謝、物質出入細胞、物質代謝、生物膜系統等內容作鋪墊。所以本節內容起到承上啓下的橋樑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出細胞膜的化學成分和結構;

(2)說出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

(3)說出細胞膜的“結構特性”和“功能特性”。

2、能力目標:

認識細胞膜的結構示意圖,清楚細胞膜結構的功能特點。

三、教學重點

1、細胞膜的成分與結構特點:磷脂雙分子層、蛋白質、糖類;

2、細胞膜的功能: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

四、教學難點

1、細胞膜上脂質和蛋白質都是運動的;

2、細胞膜怎樣進行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

五、教學方法

講解式教學法,融合直觀教學法和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配合進行教學。

六、教學內容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的元素和化學組成,我們說了細胞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首先是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然後是微量元素,有fe、cu、zn、b、mn 、mo等,其中講到c是細胞最基本的元素;接下來講的是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他們的統一性是說生物界中的元素在非生物界裏都有,而非生物界中的元素在生物界裏也都有,差異性是說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中的元素含量有很大的差異;最後我們將了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有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有水、無機鹽,有機化合物有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由化合物組成的細胞的結構和由結構決定的功能。說到細胞的結構,首先來看細胞的結構是什麼,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組成,其中一些還有細胞壁,比如,植物細胞。所以我們先講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下面同學們用兩分鐘的時間看一下課本上“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節的內容,然後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細胞膜的元素和化合物組成是什麼?2、細胞膜的結構是什麼?3、細胞膜的功能是什麼?

板書課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好的,時間差不多了,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剛纔說的問題:1、細胞膜的元素和化合物組成是什麼?2、細胞膜的結構是什麼?3、細胞膜的功能是什麼?今天我們就是圍繞這三個問題來講細胞膜的結構和工能。下面我們開始學習。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細胞膜的成分。

2、教學課程

板書:一、細胞膜成分

1、磷脂雙分子層(55~57%);

2、蛋白質(40%);

3、糖蛋白(糖類2%--10%)。

前面說過細胞是肉眼看不見的,作爲細胞的結構細胞膜也是肉眼看不見的,由於細胞膜很薄,所以光學顯微鏡是看不清楚細胞膜的,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真正看到一層厚約8nm的膜。通過對細胞膜化學分析知道,細胞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組成的。下面請同學們看22頁的圖2-4細胞膜的結構示意圖,從圖上可以看出脂質分子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它構成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在磷脂雙分子層上有着鑲嵌在上面的蛋白質,而有的蛋白質上面又有糖分子,當蛋白質和糖分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糖蛋白。所以得出細胞膜由磷脂雙分子層、蛋白質、糖蛋白組成。但是組成細胞膜結構成分的含量不同,其中,磷脂佔55~57%,蛋白質佔約40%,糖類佔2~10%。

板書:二、細胞膜的結構

1、磷脂雙分子層爲基本支架;

2、蛋白質位於兩側或遊離表面,或貫穿磷脂雙分子層之中;

3、外層由糖被包圍。

結構特點:具有流動性

細胞膜以磷脂雙分子層爲基本支架,由它支持着許多蛋白質分子。這些蛋白質分成兩類:一類蛋白質分子排布在磷脂雙分子層的外側,即鑲在膜的表面;另一類蛋白質分子,有的部分嵌插在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貫穿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中。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多數不是靜止的, 而是流動的,於是讓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細胞膜具有流動性是細胞膜的一個特性。細胞膜的這種結構特點,對於它完成各種生理活動非常重要。

在細胞膜的外面,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多糖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在細胞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如,動物細胞表面的糖蛋白有細胞識別作用。以上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一般而言,結構決定性質,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會有什麼樣的功能與之相適應,瞭解了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之後,我們進一步學習細胞膜的功能。

板書:三、細胞膜的功能

細胞膜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它與細胞的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都有密切的關係。

首先,細胞膜是細胞系統的邊界,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使之成爲獨立的系統,保障了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所以,細胞膜具有將細胞系統與外界環境分隔開,並具有保護細胞的功能。

板書:1、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具有保護作用 ;

其次,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城代謝作用,它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交換物質,物質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而在對物質進出細胞的研究中發現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進出細胞,比如,不被選擇的離子、小分子以及大分子不能通過細胞膜。並且能進出細胞的物質也不是具有相同的方式。比如,水分子、o2、co2等能自由通過,不需要細胞提供能量,而k離子、ca離子等通過細胞膜時需要細胞提供能量。細胞膜這種控制一些物質能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一些物質不能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方式叫做“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同細胞膜具有流動性一樣也是細胞膜的特性。於是得出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交換的功能,還具有選擇透過性。

板書:2、控制細胞的物質交換,具有選擇透過性;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剛纔說到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膜時,有的物質進出細胞膜時需要細胞提供能量,有的不需要,這種進出細胞膜的方式叫做細胞膜的“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

板書:(1)、自由擴散

(2)、主動運輸

那麼,什麼是自由擴散、主動運輸呢?自由擴散是指物質從濃度高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濃度低的一側轉運,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細胞提供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是一種簡單的運輸方式,如水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等物質。主動運輸則是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轉運,。在整個過程中需要細胞提供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如k離子、ca離子等物質。

再次,細胞膜對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是說細胞膜具有細胞識別的作用。細胞進行信息交流主要有3種方式

1、通過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與靶細胞的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來傳遞信息。

2、通過相鄰細胞膜的接觸傳遞信息。

3、相鄰細胞之間形成通道(如高等植物通過胞間連絲來傳遞信息)。

板書3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細胞識別

(1)、分泌化學物質

(2)、細胞接觸

(3)、相鄰細胞形成通道

最後,細胞膜還有分泌、排泄、免疫等功能。

板書:4、分泌、排泄、免疫等。

以上就是我們要掌握的關於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內容。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我們學習的內容。

3、 總結

今天我們瞭解到,細胞膜是細胞系統的邊界,它的化學成分有脂質,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它是由磷脂雙分子層構成基本支架,蛋白質位於兩側或遊離表面,或貫穿磷脂雙分子層之中,外層由糖被包圍。

細胞膜的功能有:1 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具有保護作用 ;2、控制細胞的物質交換,具有選擇透過性;3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細胞識別;4、分泌、排泄、免疫等。

細胞膜有兩個特性:1 細胞膜的流動性 2 選擇透過性。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裏,同學們看一下還有什麼問題。

4、佈置作業

課上完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課後習題。

生物角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描述各種動物行爲;說出動物行爲的類型;能正確區別各種動物行爲,認識研究動物行爲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動物的行爲,樹立正確利用和保護動物的態度和價值觀。

重點難點重點:

動物行爲對於動物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的先天性行爲和後天性行爲的概念和實例。

難點:

後天性行爲的概念,動物行爲的特點。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具

準備課件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認識動物的行爲

自然界中的動物,如果你留意觀察的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節“開屏”;麻雀、家燕等鳥類在繁殖季節會築巢;大雁南飛時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螞蟻會搬家等。像這些動物所進行的,我們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活動,稱爲動物的行爲。你還能說出其他的動物行爲方式嗎?(可以從書本上找)

學生經過閱讀書本和思考後,列舉大量的動物行爲類型。如:蜜蜂、螞蟻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爲;鳥類的孵卵、育雛、定時遷徙、索食行爲,某些動物的攻擊行爲和防禦行爲等。

問:動物的這些行爲是天生就有的呢,還是後天通過學習得到的?對這個問題學生一般都難以回答,教師可通過適當的例子(如哺乳動物一生下來便會吮奶等)加以分析,並說明:動物的這些行爲是天生就有的,是動物的本能。有些動物的行爲如馬戲團裏的“小熊騎車”等複雜行爲是通過後天學習得到的,其訓練的基礎是條件反射。我們將在以後學習。

再問:動物的這些行爲有何意義?

教師可以鳥類的季節性遷徙爲例要求學生討論,討論結束由學生回答,再由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明白動物的行爲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有利於自身生存的行爲方式。並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動物的行爲是如何適應於環境的(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髮言)

在瞭解了動物行爲的類型和意義後,下面我們將以蜜蜂爲例來詳細學習蜜蜂的社羣組織和通訊行爲。

(二)蜜蜂的社羣組織

同學們都知道,蜜蜂是對人類有益的昆蟲,它們過着社會性生活,分工合作。爲人類提供瞭如蜂蜜、蜂蠟、蜂王漿等原料。在一個蜂羣中,一般有一個蜂王,少數雄蜂和成千上萬個工蜂,它們構成了蜜蜂的社羣。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68頁“蜜蜂的社羣組織”,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後,教師進行小結。並使學生明白社羣生活行爲的意義:只有三種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維持羣體生活,繁殖後代。

(三)蜜蜂的通訊行爲

在蜜蜂的社羣組織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採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採集花粉和花蜜之前,總有少數的偵察蜂先去尋找蜜源,然後回來“告訴”其他工蜂一起去採蜜。哪麼偵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離告訴其他工蜂的呢?請大家閱讀課本69頁“蜜蜂的通訊行爲”後,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蜜源離蜂巢較近,偵察蜂表現爲何種行爲?

2.如果蜜源離蜂巢較遠,偵察蜂如何告訴遠近及方向?

在學生閱讀課文後回答。一般兩種舞蹈學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對於如何用舞蹈來告知方位,學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師再結合掛圖或投影講解給學生聽即可。

作業佈置

複習本章,完成實驗冊上的相關內容。

教學後記雖然學生對動物的行爲是有一定的瞭解的,但學生本身並不清楚動物行爲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在上課伊始,應先向學生列舉一些常見的動物行爲,使學生了解動物行爲的具體形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一些動物行爲,教師再總結出動物行爲的概念。

生物角教案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我想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我今天的說課,說教材、說教法、說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學,它是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單元,我們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而這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主導者是:生物。把“認識生物”作爲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徵”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國中生物學的第一單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節,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國中生物學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因爲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並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才能爲以後生物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內容的按排也獨具特色,首先,通過簡單明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點,符合七年級新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徵都配有學生耳熟能詳的相關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辯認具體事例,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的各種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

作爲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說教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察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教學法。在這些教學法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與同學一起共同理解了什麼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

三、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多媒體課件呈現《超震撼----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了自己生存家園的毀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體課件呈現本校園景色,老師敘說,我們美麗的校園,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怎樣來區分生物圈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生物的特徵。

設計意圖:對剛入學的七年級新生來說,把自己校園當成情景引入課堂,使他們感到非常的親切,同時讓同學們感知到,生物學離我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裏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事物說起,學生容易從腦海中提出生活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校園的生物有:人、樹、鳥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塊等,並根據這些豐富的表像推導總結得出:像人、鳥、樹這樣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並且這些問題是在與同桌討論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解決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結論: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三)生物特徵的學習

1、創設情境,激起疑問

通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教室裏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以教室裏的學生和課桌爲例)

設計意圖:學生和課桌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學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學生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但是讓他們找出區別,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人會動而桌子不會動。爲此我又列出一組圖片讓學生分析。所以此環節把學生帶入疑惑之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過渡語:你若要準確地判斷桌子是不是生物?還得進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明瞭的過渡語,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知識點的學習。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點

學生根據老師以及學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生物實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圖,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討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爲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學過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等基本特徵,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像,獲取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爲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打下伏筆。

生物角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說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繫。

2.培養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學會從個性中歸納共性的科學方法。

3.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繫。

難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繫。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我愛範文,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水華與多種藍藻圖片,簡單介紹水華與藍藻之間的關係。淡水水體富營養化會使得藍藻生長過度,導致水華的產生,影響水質和水生動物的生活。教師提出問題:那藍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呢?

(二)新課講授

1.教師分別出示藍藻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圖,讓學生識圖、辨認、歸納和總結。提問:

(1)相較於植物細胞有成形的細胞核,藍藻細胞有什麼不同?(藍藻細胞無成形的細胞核,無核膜,植物細胞有核膜爲界限的細胞核。)

(2)藍藻細胞的細胞質中有什麼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藍藻細胞的細胞質中只有核糖體,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核糖體和線粒體等多種細胞器。)

2.教師分別出示藍藻細胞和細菌細胞的結構圖,提問:二者在細胞結構上有何共同特點呢?

(兩者均沒有以核膜爲界的細胞核,是擬核。細胞器方面,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

3.教師總結:科學家根據細胞有無以核膜爲界的細胞核,將細胞分爲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那藍藻細胞、細菌細胞和植物細胞中,哪個是真核細胞?哪個又是原核細胞呢?(藍藻細胞和細菌細胞爲原核細胞,植物細胞爲真核細胞。)

4.教師提問:同學們總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與聯繫,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鞏固提升

教師講解藍藻有個“藻”字,它能不能也能光合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爲原核細胞,沒有葉綠體,藍藻是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呢?請同學仔細觀察藍藻模式圖,看看有什麼新發現。引導學生髮現藍藻雖然沒有葉綠體,但是有藻藍素和葉綠素,依舊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學生課下查閱有關水華的資料。

四、板書設計

生物角教案篇6

?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生物界一些有趣生物互惠共棲的事情。

本課教學目的及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生物界這一有趣的現象及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由於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且內容淺顯,因此設計教學時以自學爲主,讓學生利用學過的方法進行自學,有困難的同學可合作學習達到學習的目的。爲了激發學習興趣,我首先抓住題目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如誰與誰共棲,有那些有趣的現象,共棲的原因等,然後讓學生通過已掌握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從文中找到答案。當所有的問題解決以後,什麼是共棲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爲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鼓勵學生查閱書籍或上網蒐集其它生物共棲的現象的資料,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最後一個環節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通過學文後說說你最想說的一句話,引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這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思想以及激發積極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種生物共棲現象,弄清生物共棲的原因,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講述的三種共棲現象,弄清它們共棲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什麼是共棲。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蒐集其他生物共棲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說明

1. 導入 新課

2. 板書質疑

3. 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

例:什麼是共棲,誰與誰共棲,有哪些有趣的現象,共棲的原因等。 從題目入手總領文章主要內容

1. 自讀課文解決問題

(1) 運用學過的方法讀懂課文

(2) 以表格式進行摘錄

(3) 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討論

2.交流學習情況

3.回答什麼是共棲 學生自學,解決剛纔提出的問題,並按要求做筆記 。

引導學生通過所填表格總結併發言。

生物共棲指不同物種間互惠共生的現象。

瞭解學習情況,並做適時指導

達到自讀自悟

交流蒐集到的資料 學生繼續填寫表格,進行知識積累 加強學科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鍛鍊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學習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深有感觸,現在,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說給大家聽。

2. 把你最想說的那句話寫在表格的旁邊,並表格貼在讀書筆記本上。

學生自由發言,學生做筆記。

意在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觀念。

提醒學生要注重積累。

生物角教案篇7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知識與技能:

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

.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重點:

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難點:

.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蒐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多媒體課件等。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自從人類第一次衝出地球、飛向太空、登上月球,接連向火星、木星、土星發出探測器以來,至今仍未發現生命。這說明了什麼呢?

生:只有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

師:對,下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對地球的讚美,從中去思考人與地球上生物圈的關係。

生:(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

師:我們人類的各項生命活動都依賴於生物圈,同時人類的活動還影響和改變着生物圈。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要學習人體的結構和生理,並進一步探究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我是從哪裏來的?”這是孩提時代你們向爸爸媽媽提出的問題。也許爸爸媽媽的回答給你幼小的心靈以暫時的安慰,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你們又有了新的困惑。從這一節課開始,讓我們共同解答你們的這些困惑。“人類是從哪裏來的呢?”讓我們追隨科學家的足跡來探究人類起源的奧祕。

二、小組討論,探究新課

師:關於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你們都知道些什麼呢?想了解些什麼呢?

生:(學生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想法、觀點)

師:說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蒐集的這方面材料。

生:(分組彙報交流)

師:你們知道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麼嗎?

生:森林古猿。

師:對。下面你們觀察幾種現代類人猿圖片和錄像,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這些類人猿今天分佈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共同點?

生:(小組合作進行觀察、討論,組間進行補充)

師:當今,爲什麼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而現代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

生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

生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濫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師: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究竟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區別呢?

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

師:由此可見,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着本質的區別。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佈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着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

生: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裏,主要過着樹棲生活,以羣居生活爲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爲食物。

師: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爲人類呢?

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師:我們對森林古猿的一支轉變成人類做了初步的分析,那對此是否有什麼證據呢?我們來進一步探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個資料:(課件展示)

生物角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羣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羣落的演替過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應緊緊抓住“動態發展觀”實施教學。如果說羣落的結構可從橫向進行剖析,是現時性的,那麼在羣落的演替中,教學要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羣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羣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羣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羣消失了以後,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羣來佔據這個羣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羣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羣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着羣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有條件的學校,在進行“問題探討”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錄像資料片(或類似題材),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學生對羣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繫。在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導出羣落演替的各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終圍繞着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以動態發展觀引發學生對演替的本質進行思考。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羣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羣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爲原有的自然羣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後,教師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

關於“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的影響”的教學,教材中提供了“踐踏對草地羣落的影響”的素材,意在從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事例展開教學。“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極爲常見的事例,但人們未必從羣落演替的角度思考過。教學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題目上做文章,培養學生觀察現象、發現問題的能力。建議有條件的學校,讓學生在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然後在課堂中組織討論。

實地觀察時,提示學生根據踩踏情況,將雜草進行分類:經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輕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種類。要作較長期的觀察,將觀察的情況列表記錄,必要時將觀察到的情況繪圖,或用拍攝照片方式進行記錄。觀察時要注意:

雜草的種類;

莖稈高度和長勢;

生長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圍樹木生長等其他的情況;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觀察其根的形態。

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相關資料(也可讓學生舉例)分析人類活動對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羣落的影響。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2)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羣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由此引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建議這部分內容採用上網調查或通過其他渠道收集資料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調查:

(1)我國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認識到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爲代價求得一時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致力於生活環境的改善;

(2)《退耕還林條例》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3)政府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時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要一分爲二地看待人類對羣落演替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類生存和發展與羣落演替的良性發展之間的關係。

人類活動對羣落演替影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表現在外來物種的入侵。關於外來物種入侵,在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紹,故在本節中該概念沒有出現。由於在本節練習中涉及了這方面的知識,應適當介紹相關內容:

(1)人類活動有時會有意或無意地將一種新的物種引入到某一羣落之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這些脫離了原有生物之間相互作用關係的新物種往往會大肆擴散和蔓延開來,迅速成爲優勢種,打破原有羣落的穩定性,危及已有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對當地經濟、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2)與人類對環境的直接破壞不同,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及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長期的、持久的。當人類停止對某一環境的污染後,該環境一般會逐漸恢復,而當一種外來物種停止傳入一個生態系統時,已傳入的該物種個體並不會自動消失。由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的本地物種的滅絕往往是不可恢復的;

(3)我國目前已公佈了外來入侵物種名單。1982年原產美國的松材線蟲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發現傳入我國,到20xx年,已經在江蘇、安徽等十多個省八十多個縣(市)發現松材線蟲危害,每年致死松樹600多萬株,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隨着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不斷增多,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爲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而艱鉅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