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生物角教案精選7篇

教師文案 閱讀(1.63W)

教師的教案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優秀的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實施個性化教學和差異化教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生物角教案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

生物角教案精選7篇

生物角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無性生殖

2、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或小組討論活動來獲得結論,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無性生殖 難點:概述植物無性生殖,嘗試植物的扦插

三、教學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體課件 掛圖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由白居易的詩句“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這是動物的一種什麼行爲?引入課題

2、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二)自主學習

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利用圈點批畫記思等形式進行自學,教師巡迴指導,爲講解打下基礎)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和,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後代一般是由果實中的完成的。

3、種子中的胚,是由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來的,這種由 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於。

4、椒草用生殖,馬鈴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爲。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區別是 。

7、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常見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 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分爲 和。例如:蘋果、梨、桃等許多果樹都是利用來繁育優良品種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體叫做。

9、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 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回答, 教師進行補充;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什麼爲“有性生殖”? 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並填寫書本p2頁的框圖。 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並回答:(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 卵而發育來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於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還有其它生殖方式嗎? 先讓學生進行舉例自由發言 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並回答

4、下面我們再來看“椒草的葉片長成新植株”和“馬鈴薯的塊莖發芽生根”的幻燈片

5、 通過觀察這兩個幻燈片,大家可以思考(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

① 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麼共性?這種生殖方式又叫什麼?

②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對植物來說有什麼意義?

③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區別。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

6、現在我們知道植物有兩種生殖方式,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對植 物來說各有什麼益處?(讓學生進行了解)

① 有性生殖的後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更能適應變化的環境(惡劣環境)。

② 無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後代性狀較爲一致。所以短期內可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植株。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7、課堂小結

(1)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和疑惑

(2)試畫本節的知識結構圖。

(3)學習了本節知識你準備有哪些創造和發明。 六、課後反思(優點、不足、改進與設想)

生物角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7個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寢食不安、孵卵育雛、雛鳥、有利可圖等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朗讀課文。

3、瞭解生物共棲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能悟出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道理。從而對探求自然奧祕和學習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師準備】

生字詞卡片或小黑板、投影片,並適當蒐集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檢查字詞預習情況。其中強化共棲、朝夕與共、和睦相處、皺裙、雛鳥、孵卵育雛、剔牙等詞語的認讀,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

2、導人閱讀探究的談話:(指板書)今天我們學習《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這篇課文。從剛纔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預習得很好。同學們覺得這篇課文有趣嗎?

二、引導把握全文,交流閱讀體驗

1、什麼是共棲課文說的是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那麼說了哪兒種生物共棲現。象呢?同學們自己迅速地看全文,再在小組裏討論一下。反饋(⑴犀牛黑色小鳥〈犀牛鳥〉;⑵鱔魚燕千鳥〈牙籤鳥〉;⑶金黃鼠百舌鳥。)

2、交流閱讀體驗。同學們把自己閱讀時最感興趣的內容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組長組織小組的同學一個一個地說(學生交流,教師巡視,蒐集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

三、閱讀體驗,點拔難點,突出重點

1、請學生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共棲現象,把它讀其他學生昕,再說說它們爲什麼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學生自發起來讀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並簡要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同時相機利用課文插圖等圖片點撥、誘導,並適當板書。)

2、自主朗讀,鞏固認識。學生找一兩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再練習讀一讀。(教師巡視)

3、組織深入理解、探究。 ⑴同學們,你們今天讀得很好。老師想提出一個問題讓同學們討論一下:你們在生活中還昕到過、或是看到過類似我們課文中說到的生物共棲現象嗎?先互相說說,交流一下。(教師巡視,蒐集信息,以便調控下一步的教學。)⑵反饋、點撥。根據學生的發言適當點撥,最後教師自己也可以簡單列舉幾種其他的生物共棲現象。 ⑶通過今天的課,同學們想想,這些生物共棲現象說明了什麼?(生物世界是有聯繫的整體,它們相互依存。)板書設計:

4、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兇猛強大的巨獸朝夕與共,和睦相處(互惠互利)弱小無比的小??

生物角教案篇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細胞的分化的概念、特點和意義。

2、理解細胞的全能性。

3、掌握細胞全能性實例。

教學重難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思考:

1、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育起點是什麼?

2、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麼?

3、有絲分裂後,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

近年來,關於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爲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這是因爲:細胞分化和生物發育有關;細胞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癌症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

大家都是從一個受精卵生長髮育而來,爲何一個細胞能發育爲這麼多種不同的細胞呢?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探討”的“討論”,教師提示。

提示

1、健康人會不斷產生新的血細胞,補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幹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不斷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一、細胞分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p117,總結出分化的概念。

1、細胞分化:在個體發育中,有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詳見課件圖片展示未成年人全身細胞總數約1014個,細胞種類有200多種,這麼多種類細胞均來自一個受精卵。

2、細胞分化的特點:

1、細胞分化的持久性:發生於整個生命進程中。

2、細胞分化的差異性:高等生物比低等生物分化顯著;動物比植物分化顯著。

3、細胞分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情況下細胞分化是不可逆轉的過程。

問:多細胞生物體在胚胎早期隨着細胞的有絲分裂,細胞數目迅速增加。這些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嗎?(複習有絲分裂特點)從理論上講具有同樣的遺傳性的體細胞就應該表現出相同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事實果真如此嗎?爲什麼?

學生活動:p118第三段得到答案。

3、結果:增加細胞的類型,產生出不同形態、結構、功能的細胞,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不同的組織和器官。

4、分化的實質: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同一生物個體不同部位細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蛋白質的種類不同。

5、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育的基礎;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於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學生活動:通過總結比較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異同,完成課件中的表格

思考:既然細胞分化具有穩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那麼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它細胞嗎?

1958年,美國科學家斯圖爾德用胡蘿蔔韌皮部細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棵完整的植株。實驗證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即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詳見課件

3、動物細胞的全能性:

動物細胞的全能性隨着細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受到限制,細胞分化潛能變窄,這是指整體細胞而言。可是細胞核則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種遺傳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並且並沒有因細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細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這可以從細胞核移植實驗以及其他的實驗證據中得到證實。詳見課件

課堂練習

1、下列關於細胞分化的說法錯誤的是()

a、細胞分化與生物發育密切相關。

b、細胞分化是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c、細胞分化僅發生在胚胎期d、細胞分化是生物界的一種普遍現象。

2、下列有關細胞分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同一生物個體不同的細胞中dna、mrna、蛋白質的

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

b。紅細胞的形成與基因表達有關而與細胞分化無關

c。胡蘿蔔葉肉細胞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後不具全能性

d。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3、下列發生了細胞分化且能體現體細胞全能性的生物學過程是()

a、玉米種子萌發長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幹細胞形成各種血細胞

c、小麥花粉經離體培養髮育志單倍體植株

d、胡蘿蔔根韌皮部細胞經組織培養髮育成新植株

4、花葯離體培養是指把分裂旺盛的花葯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培育成植株。這成果利用了細胞的()

a、應激性b、全能性c、變異性d、適應性

生物角教案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爲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生物的特徵生物說課稿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着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七年級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國小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爲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爲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爲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2、充分質疑分析討論暢所欲??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爲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爲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爲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爲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爲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啓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纔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爲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裏,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徵

第一節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生物角教案篇5

知識目標:

1、細胞增殖的方式和意義。

2、細胞週期的概念,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3、分析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1、養成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獲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標:

1、形成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生物學思想。

2、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細胞週期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教學難點: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dna、染色體的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探究、講述和討論的方法

所需設備: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形成的,而一個成年人的體內大約有1014個細胞,那麼這一個受精卵是怎樣形成1014個細胞的呢?這就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細胞增殖問題。

究竟細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細胞增殖對生物體而言有什麼樣的意思呢?大家帶着這幾個問題閱讀教材p112頁。

教師點評:

1、細胞增殖的意義

2、兩個階段

3、真核生物細胞分裂的方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有絲分裂。要學習有絲分裂我們首先必須來了解下細胞週期的概念,那麼什麼叫細胞週期呢?

我們把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爲止。

從這樣的一個概念當中大家能發現一些什麼問題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週期呢?細胞週期又分爲這樣的階段呢?

兩個階段:

下面大家閱讀這個關於細胞週期的資料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呢?

教師點評:

結論:

1、不同類型的細胞細胞週期持續時間不同;

2、一個細胞週期中分裂間期時間長分裂期時間短。

如果我們把細胞週期用一個圓餅狀的圖形把它表示出來會是這樣的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幾個練習題。

現在我們就以植物細胞爲例來學習下有絲分裂的過程。

那麼大家是否還記得植物細胞的結構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下。

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一些細胞中的重要結構會發生某些變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察下分裂間期過程當中細胞內發生的變化。

特點:dna的複製和蛋白質的合成(染色體的複製)

染色體複製的結果是形成姐妹了姐妹染色單體。但依然是呈現染色質的形態。大家思索一下這個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有什麼特點沒有呢?

這就是分裂間期的生命活動,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分裂期。

(2)分裂期

前期:大家同樣先看下前期的圖像,然後總結下前期有什麼樣的特點?

提示:

1、在前期染色質的形態出現了什麼變化?

2、兩極有什麼樣的變化?

3、染色體怎樣分佈?

4、核膜核仁有什麼變化?

教師點評:

①染色質高度螺旋、縮短變粗形成了染色體。染色體散亂分佈

②細胞兩極發出紡錘絲,出現紡錘體

③核膜、核仁消失

前期:膜仁消失現兩體

中期

問題:大家來嘗試描述下中期的主要變化?

我們把細胞中央這個與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上赤道的位置,這個平面稱之爲赤道板。其實它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結構。

教師點評:

①所有染色體的着絲點都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體的形態穩定,數目清晰,最利於觀察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

提問:

1、 染色體的着絲點發生什麼變化?

2、染色體的位置發生什麼變化?

教師點評:

①着絲點一分爲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爲兩條子染色體。並分別向兩極移動。

②紡錘絲牽引着子染色體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這時細胞核內的全部染色體就平均分配到了細胞兩極

大家比較一下中後期細胞內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後期:點裂數加均兩極

末期

1、染色體、紡錘體、核膜、核仁有什麼變化?

2、一個細胞最終如何分爲兩個細胞?

教師點評:

①染色體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現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現細胞板,並擴展成分隔兩個子細胞的細胞壁

末期:兩消兩現質分離

我們已經瞭解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連續的過程。

(看兩篇:第一篇連續放,第二篇分出各個時期)

這就是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全過程,然後我們來總結一下細胞內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然後做下面的習題。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有絲分裂的意思。

(3)、 有絲分裂重要意義

1、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複製(實質是dna的複製),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使得子細胞得到一套與親代細胞形態和數目完全一樣的染色體。

2、由於染色體上有遺傳物質dna,因而在細胞的親代和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

小結

一、細胞週期的概念

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三、有絲分裂的意義

課堂練習:

作業:

生物角教案篇6

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儘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並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於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爲“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於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並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爲“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於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繫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瀰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國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並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於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徵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爲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禦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由於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徵?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麼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於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於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係。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羣和羣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羣,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羣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羣和羣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隻草履蟲爲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係,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提示:病毒儘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於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樑。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爲二心房、二心室;種羣應爲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羣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隻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爲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

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爲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羣層次;

(3)羣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儘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製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製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爲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生物角教案篇7

1、知識目標:

①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和場所,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進一步明確生物圈中的人和動物與綠色植物的密切關係,生髮保生物、愛護環境的情感。

3、教學難點: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瞭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4、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課文導入

1、創設問題情境:動物和人每天需通過攝取食物來獲得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需植物則沒有攝食現象,那麼植物的生長髮育需要營養物質嗎?

2、觀看視頻

3、學生產生疑問: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物質是怎麼來的?

二、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根據經驗推測得出結論:“植物的物質積累來源於土壤”。

(一)海爾蒙特實驗(比利時科學家、1648年)

1、flash動畫演示

2、學生討論:

①海爾蒙特的實驗是對哪一權威的挑戰? 回答要點:海爾蒙特的實驗是對亞里士多德的經驗推測的挑戰。

②柳樹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長大嗎?你認爲海爾蒙特忽視了哪個重要因素? 回答要點:不能;海爾蒙特忽視了空氣對柳樹長大的作用。

③我們可以怎樣使在自然環境中無法觀察到的空氣成分的變化間接的表現出來?

回答要點:①想法把由於植物生長而引起成分發生變化的那部分空氣與外界的空氣隔開;②驗證空氣成分有沒有發生變化(怎樣設計?)。

(二)普利斯特利實驗(英國科學家、1771年)

1、flash動畫演示:

2、學生討論:

①人們嚴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實驗要求重複他的實驗,有的能成功,有的失敗,你認爲失敗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 回答要點:與實驗過程中植物有沒有接受光照有關,有則成功,否則失敗。

②你認爲可以怎樣進一步實驗? 回答要點:普里斯特利的實驗過程中增加陽光這一實驗條件。

3、介紹英格豪斯的改進實驗(結論:光在植物更新空氣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三)薩克斯實驗(德國科學家、1864年)

1、分析薩克斯實驗(視頻、動畫演示):

①現象記錄

植株的部位 現 象

葉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後變藍

葉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後不變藍

②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由於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混濁的空氣。

2、學生討論:

①這個實驗探究的是什麼問題?是否設置了對照組?實驗中所需控制的單一變量是什麼?如何顯示實驗結果?

回答要點:實驗探究的是陽光與有機物的關係問題。

對照組:見光的葉片部分與遮光的葉片部分。

實驗中所需控制的單一變量是光。

通過澱粉遇碘能變藍來顯示實驗結果。

②實驗前,將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再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回答要點:讓葉片內原有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澱粉被植物運走或耗盡,以免干擾探究實驗。

③家裏種植的花草如果長時間放在黑暗處會死去。小麥在灌漿的時候遇到陰雨天氣,就會減產。你能說出其中的原因嗎? 回答要點:植物長時間放在黑暗處,就會使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從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長髮育必須的有機物而死去;小麥在灌漿的時候遇到陰雨天氣,就會減產。原因是農作物接受光照少,從而使產生的有機物減少引起的。

(四)恩吉爾曼實驗(德這科學家、1880年)

1、flash動畫演示

2、閱讀、分析課文p85頁第二節。

3、討論:本實驗的實驗變量是什麼?得到了什麼結果?

回答要點:實驗變量是光照。結論:光合作用進行的場所是葉綠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