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兩篇

教師文案 閱讀(2.5W)
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話題,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形難字在書寫過程中易錯筆畫的指導,幫助學生準確記住字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兩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4、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爲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
 
採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牆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牆,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麼嗎?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順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三、品悟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一)讀悟結合品悟葉子的美。
 
那一牆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麼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爲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預設:
 
1、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礎上,出示圖片引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着那麼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後,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3、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出示圖片感情引讀:這是大自然的傑作,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這樣鋪滿牆。你能讀出來嗎?
 
 
觀看視頻:你們真了不起,已經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禮物(播放視頻,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麼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彷彿置身於一面爬山虎鋪成的牆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着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合瞭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麼鮮亮,是因爲腳能牢牢地抓住牆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麼,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又長在什麼地方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後,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後,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麼特點,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觀看腳的視頻: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實的腳嗎?認真觀看,看看它和葉聖陶先生寫得是不是一樣?跟你畫得是不是一樣?
 
你覺得葉聖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爲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段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合發現爬的祕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的語句?
 
默讀這一段話,你能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還要引導學生髮現腳發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爲了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彎是爲了將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牆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麼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隻腳巴住牆,然後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後,爬滿整面牆。
 
四、總結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麼?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徵、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現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聖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現了爬山虎特徵。這長期、認真觀察、反覆觀察是多麼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設計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岩石上,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爲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爲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爲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爲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爲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爲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