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高一歷史教案6篇

教師文案 閱讀(3.35W)

教案是我們針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所制定出的書面文體,寫教案的同時,相信大家自身的能力一定都有所提升。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高一歷史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教案6篇

高一歷史教案1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爲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爲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爲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爲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爲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爲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爲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爲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啓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爲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啓,啓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爲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爲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爲例說明。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爲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爲“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裏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爲西伯侯爲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爲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爲周王,怎樣纔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髮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週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爲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製,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爲表裏(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最大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製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爲核心,用分封制爲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製爲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爲表裏,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一歷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瞭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並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於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XX的《汴河懷古》,並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於XX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麼意義呢?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爲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XX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XX局面,爲後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後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爲。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並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北至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麼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繫,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爲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並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爲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麼?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係,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並激增不滿,最後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爲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後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後的下場是什麼,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爲唐高祖,後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爲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後給後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爲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高一歷史教案3

一、課標要求

瞭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近現代以來物質生活習俗方面變化的具體表現;

通過觀看課件和課外收集資料,掌握改革開放後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瞭解其原因;

總結歸納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情況,培養歸納的能力;

回憶已學知識,透過變化的現象看到本質,培養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前調查、查找資料,及學生自主課堂展示(輔之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瞭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化;

(2)通過整理和歸納材料,在對比分析中理解變化的原因,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隨着西方的文明衝擊,中國社會逐步近代化的歷史發展趨勢,認識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使得人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感受祖國發展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生活。

三、學習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半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問題分析能力。且本課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有一定的體會感受,通過使用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圖片和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難點在於這些社會生活與習俗變遷背後的原因,因此,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探討影響這些變遷的因素。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衣、食、住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瞭解中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發生變化的基本史實。

難點:結合已學內容,認識影響中國近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高一歷史教案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佔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瞭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瞭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併問題。瞭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並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爲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爲什麼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啓示?

氣候不同;啓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繫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誌着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爲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製→磨製→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侷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併。)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爲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爲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爲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爲穩定小農,大都採取了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侷限性(技術進步緩慢,之下社會易)。

[學習延伸]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於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爲了養活這麼多人口,只能採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後作業]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高一歷史教案5

一、詩歌——工業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

1、時代背景:

18世紀後半期至19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成功後,歐洲各國沒有出現啓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普遍對社會失望,對現實不滿;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託,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2、代表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反對XX和資本主義的XX。代表作《唐璜》被譽爲“諷刺現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具有樂觀主義精神,代表作《西風頌》;

雨果:法國人,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把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頂峯;

3、影響:

①其行動有力支持了當時席捲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②其文學爲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把文學思潮與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密切結合,是近代人們對科學理性、物質主義帶來的異化現象的一次徹底的檢視和清算,了西方資本主義舊的價值理性,以強烈的反叛精神構建了一個新的文化模式。

二、小說——現實主義文學

1、時代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複雜尖銳;

在文學上,人們已不滿足於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和吶喊,而要求真實地描寫現實生活、揭露並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2、主要代表:

巴爾扎克自稱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譽爲“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托爾斯泰:是人們公認的世界文豪,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讚揚了人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法國:司湯達的長篇小說《紅與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英國: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蕭伯納《蘋果車》;

XX: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奠定了XX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果戈裏的小說《死魂靈》。(以上後3點一般瞭解)

3、評價:

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和醜惡的本質,描繪出極爲廣闊的資本主義社會複雜豐富的生活圖景。

其經典作品不僅是人們認識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而且爲人類文學藝術寶庫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瑰寶。

由於歷史侷限,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他們“批判”現實,卻“沒有什麼可以肯定的”。

四、荒誕派

1、時代背景:

19世紀末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危機;人們對現代資本主義產生失望、苦悶、迷茫等精神危機,現實的醜惡、人生的痛苦成爲荒誕派作家不斷重複的主題。

2、代表:

貝克特,法國人,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的開山之作和經典之作,是世界戲劇一座不可忘卻的里程碑.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3、特點: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是反傳統的:沒有鮮明的人物刻畫、臺詞對話、情節結構、完整的主題等。

高一歷史教案6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並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於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採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後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採用了牛耕技術和鐵製工具,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爲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於牛耕的普及,也有利於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爲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佔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佔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爲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爲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爲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