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教師文案>

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模板

教師文案 閱讀(9.4K)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涌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一起和本站小編看看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模板!歡迎查閱!

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模板

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涌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

2.能力要求:

(1)比較《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說明《馬關條約》的簽定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影響。

3.情感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不僅決定了中國海軍的命運,而且決定了此後近半個世紀中日關係的格局。

(2)愛國官兵的英勇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保衛祖國的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黃海大戰中民族英雄鄧世昌的英雄事蹟;《馬關條約》的內容與危害。

【教學難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危害。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近年來,中日兩國的南海爭端日益嚴重,從領土糾紛上升到了國家歷史恩仇的高度,隨着我們一直以來的歷史學習和同學們對於本課知識課前的預習,想必大家對於中日兩國從歷史到現代以來的關係,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那麼哪位同學來說一下,中日兩國爭端的起因發生在什麼時候?體現在什麼事件上?

學生踊躍回答,有的學生說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有的學生說是發生在晚清時期,中日兩國爆發甲午中日戰爭。無論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我們都要對他們積極思考、踊躍發言的態度表示肯定,然後引出今天課上所講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和同學們一起去尋找中日兩國關係緊張化的歷史淵源所在。

二、回顧甲午戰爭爆發前中日兩國現狀(展示課件)

1.晚清政府現狀: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爲口號的洋務運動。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2.日本國家現狀: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但日本作爲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爲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三、課程的深層學習和解讀

(一)自主查找甲午戰爭爆發原因

1.讓學生根據對於中日兩國現狀的回顧,結合教材內容,自己分點總結出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

2.學生展示自己總結的戰爭原因,根據學生的總結和發言,指出不足之處,引導學生完成最終戰爭原因的查找

(二)採取對話學習方式,深層梳理各個歷史知識點

這一環節,分爲學生間的對話和師生間對話兩方面,在對話中加深對知識的學習。

1.給3~5分鐘時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把中日兩國甲午海戰的過程進行充分學習,並能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出來。

2.同桌之間互相分享自己對於戰爭過程的概述,學習對方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

3.學生間對話完成後,教師把《馬關條約》的內容寫在黑板上,給予學生重點的講解和分析。如:對外關係上: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領土主權上: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經濟上:賠償日本軍費銀二億兩。貿易上: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爲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4.同學生一起在書上找出馬關條約的影響。即:①臺灣,遼東半島等大片土地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②兩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進一步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爲了償還賠款大舉外債,列強通過帶寬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③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新的通商口岸被迫開放,使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④允許日本在華投資開廠,其他列強引援“利益均沾”條款,爭相在中國開廠,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⑤《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需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5.學生在《馬關條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難和問題,同老師對話交流。

教師在同學生的對話中,引導學生學習丁汝昌英勇愛國、不怕犧牲的精神,養成居安思危的習慣。

四、教師小結

在本課,我們學習了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和結果,學習了《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強烈了愛國心。

五、作業佈置

1.理解並背誦《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2.將《馬關條約》與之前學習到的《南京條約》進行對比,總結兩個條約的異同點

六、板書設計

中日甲午戰爭

戰爭爆發的原因:內因、外因

戰爭爆發的經過:北洋艦隊作戰,攻擊與被擊敗的過程

戰爭爆發的結果: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在教學時,福建省教師招聘考試網建議教師應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引導和教育學生一方面要銘記歷史,另一方面要積極倡導和平和發展,加強和包括日本在內的鄰國間的聯繫和合作、交流,以促進各自國家的繁榮昌盛。

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2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既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着多少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着多少殘酷的史實。哪一樁哪一件不發人深思、催人奮進?哪一字哪一句不啓人矇昧、動人心魄呢?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今天,我們學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其實,日本在近代也遭受過列強的侵略,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但是他很快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日本這個國傢俱有很強的侵略性,不久就制定了一個大陸政策:第一步,征服朝鮮;第二步,侵佔中國東北;第三步,征服中國;最後,稱霸世界。在我們今天要講的《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中,日本發動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爲了實現這個計劃: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所以,當日本出兵侵佔朝鮮後,很快就發動了侵華戰爭。

三、講授新課:

1、黃海大戰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戰爭的名稱爲甲午中日戰爭。

二是黃海大戰的經過。

三是黃海大戰的結果。

2.黃海大戰後,李鴻章爲保存自己派系的實力,命令北洋艦隊“保船避戰”,躲進威海衛軍港,不準巡海迎敵。這樣,黃海制海權爲日本艦隊所控制,此後中國遭到日軍海陸兩路的夾擊。(簡要講述遼東半島戰役並着重講清旅順的陷落和旅順屠城,指導學生看小字部分內容。再講清威海衛潰敗的情況,指出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馬關條約》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應依次講明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馬關條約》簽定的時間(1895年)和雙方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要求學生記憶。

二是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四點劃在書上,並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關於“三國干涉還遼”,可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

三是結合《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兩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爲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蒐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鉅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爲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第三、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

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請思考:

①《馬關條約》中賠款數額較前有何變化?

②《馬關條約》開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變化?

③過去的不平等條約有過允許外國開設工廠的規定嗎?這一變化反映了什麼問題?

④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是在保護中國的權益嗎?爲什麼?

5.1895年有人寫出這樣的對聯:“臺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讓學生動腦筋思考: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爲什麼“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幹什麼?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說明什麼問題?指出那拉氏、李鴻章爲首的投降派苟且貪安,國難當頭還搞什麼“萬壽盛典”,這一小撮人主持國家哪有不敗之理。

6.指導學生閱讀以徐驤爲首的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有關材料,抨擊當今臺灣“臺獨”分子的言論。

四、小結:比較分析: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本課的地位: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爲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

歷史甲午中日戰爭教案3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爲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國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爲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啓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裏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啓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爲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爲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啓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纔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爲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着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裏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啓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爲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爲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爲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啓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