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黨建文案>

相關精選《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黨建文案 閱讀(2.68W)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你爭我奪,都未能一統天下。到頭來,這個天下卻歸屬了司馬一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相關精選《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我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王朝更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描寫的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四分五裂、羣雄逐鹿的年代,在這動盪時期,涌現出一位位英雄人物,流傳着一個個流芳千古的傳奇故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徹底動搖東漢政府統治,後董卓專權,飛揚跋扈,致使漢室凋零,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忠臣被逐於廟堂之高,壯士慘死於鋒刃之端,賢良空老於林泉之下,何其怪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吧。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早已悄然過去,通過這本書,讓我們又回到過去,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重溫那金戈鐵馬的歷史畫卷,體驗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時刻。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滅董卓後滅呂布,大破李傕和郭汜,又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大破袁紹,而後平馬超、滅張魯,遠征烏桓,統一北方。“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暴露出他的狹隘;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突顯出他的智謀。可是,赤壁一戰,二十萬大軍頃刻化爲烏有,損失慘重,奠定三國鼎立。他生性多疑,神醫華佗爲他治病,他竟然懷疑華佗要謀害他,遂殺死了這位神醫。這就是亂世奸雄——曹操。

他,被劉備不辭辛勞、思賢若渴的精神所感動,爲劉備制定建國策略;爲聯合孫吳共同抵抗曹操,他舌戰江東羣儒;三氣周瑜,智取荊襄九郡,又進軍益州,使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曾七擒孟獲,安定後方;六出祁山,誓復漢室,多次擊退曹軍,因積勞成疾,壯志未酬,病死軍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印證了他的一生。連魏國司馬懿也讚歎他是“天下奇才”。這便是臥龍先生——諸葛亮。

他,勇猛剛毅,義重如山。“桃園三結義”,“身在曹營心在漢”,畢生追隨劉備,爲劉備鞍前馬後。他武藝高強,頗有謀略:溫酒斬華雄,殺顏良、誅文丑,爲曹操解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可謂所向披靡,英勇無敵。然在無數次勝利面前,他漸漸滋生驕傲情緒,最後敗走麥城,兵敗被殺。這便是三國名將——關羽。

此外,這本書還塑造了衆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喝斷長阪水倒流”的張翼德,“寶刀不老”、“百步穿楊”的黃漢升,驍勇善戰的趙子龍等等。

《三國演義》開創我國曆史小說的先河,其中名篇數不勝數,“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等故事早已爛熟於心,耳熟能詳。“赤壁之戰”透露出的智謀更令人驚歎不已:孔明江東辯羣儒,七星壇上借東風,再加上黃蓋的苦肉計、龐統的連環計,才使得那曹操上當,纔會取得如此大的勝利。正因爲這些精彩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才成爲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部分,才真正讓我們感受到我國文化的璀璨。

經典《三國演義》,大哉《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

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我們缺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還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感。名著《三國演義》中“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灑脫盡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個性。足夠能引起讀者的仰慕和嚮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爲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軍事鬥爭,大概分爲黃忠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三國演義》成功地刻畫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以及桃園結義的劉、關、張等典型人物形象,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的一句名言“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引來千古罵名。事實上卻有些人也喜歡曹操,這歸功於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這種心懷大志,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得曹操能從亂世之中脫穎而出,建立統一北方的豐功偉績,纔有了世人對他的欽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然而他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愛惜人才,能打破世俗觀念,不計較個人得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長歌行中曹操求賢若渴,尊重賢士的肺腑之言。如此尊重賢士的首領,總是讓人心頭一暖,歸屬於他的帳下。他的志氣,開拓進取,積極向上,愛才給曹操贏得了極大的關注度。

諸葛亮人稱“臥龍”,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兵法戰術,志向遠大,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爲人們所敬仰,被譽爲“千里良相”,劉備愛才心切,懇求諸葛亮幫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佔荊、益二州,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就在劉備攻打吳國時,損兵折將,退守白帝城,在臨死前囑咐諸葛亮,如劉禪成器就輔佐他;如他爛泥扶不上牆就取而代之,幫他攻下這天下。“受任於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盡全力輔佐劉禪。一篇《出師表》誠摯動人,感人至深。深刻表達了對君主的忠誠,在百軍之際他沒有放棄劉備給他留下大業,毅然接過了重擔而毫無怨言。

《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意識當中,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的事物中,往往都具有或深或淺的文化意蘊,佈滿點點滴滴的文化痕跡。而《三國演義》的文化在於精神的傳承。曹操的心懷大志,積極進取,不計較個人恩怨,尊重賢才人士;諸葛亮對君主的忠誠,責任感和對漢室的熱愛;性格清高,但卻淡泊名利的情懷,讓我們瞭解到民族的經典,不僅提高了個人的生活品味和審美情趣,提高了個人的素養和鑑賞能力,而且讓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到完善。

梁啓超先生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之進步”。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力軍,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把傳承民族文化傳統作爲己任,挑起重擔,爲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國演義讀後感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深入淺出地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險狡詐的曹操;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義甘雲丹的關羽;審時度勢的司馬懿……無一不極盡其態、膾炙人口,對於這些,每位讀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讚賞本書所傳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讀後的最大收穫之一。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上,兒女爲下”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爲一體的生命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懷橘遺親”中陸績是諸葛亮“舌戰羣儒”中人物。雖諸葛亮對陸績的孝道以輕蔑的口吻說出:“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郞乎?”但仍不影響它成爲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陸績六歲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三枚,臨行拜謝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郞來我家做客,走時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經就懂得孝敬母親,十分驚奇,後來陸績之所以投奔孫策,爲孫策、孫權所用,看中他才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孫權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與陸績有共同道德操守,陸績小小年經,心裏時刻想着孝敬母親,孝的可愛,孝的可敬,我們做人應如此,心中存父母,胸裏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這次品三國的另一收穫。

曾記否,那一年。白帝城劉備託孤,一位即將死去的白髮蒼蒼的老人緊緊握住了諸葛亮的手。目光裏有着數不盡的內容。他這一生,都是爲了匡扶蜀漢。他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這句話,何等的信任,何等的發自內心!可是諸葛亮比沒有取而代之劉備的子嗣。他哭泣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而後諸葛亮六出祁山,與老對手司馬懿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七擒孟獲,對孟獲七擒七放,最後收取一方之地。諸葛亮終其一生,雖九死其尤未悔,只爲忠。現如今,我們國家雖得到發展了,然而卻有多少人爲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誠。

關羽的勇武可以說是貫穿於他的整個人生。從出場不久,便一戰成名。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際,關羽主動請纓,在溫酒未冷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溫酒斬華雄”也成了傳承千古的經典名段,至今仍爲人們茶餘飯後所津津樂道的談資。此後的“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更是讓關羽的萬人敵和大無畏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便是我在閱三國所收穫的勇。

品閱三國使我從中獲益匪淺,同時也讓我引發深思。如果我們國家每個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麼我們國家就能更加強大。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有釣魚島和海南島的事了,臺灣也可能會迴歸祖國的懷抱了。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去體會孝、忠、勇,努力去實踐他們,讓祖國更加強大,以最好的姿態踏向未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

聽同學們說《三國演義》這本書特別好看,於是我決定要在今年這個漫長的暑假裏,讀完這本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古代著名作家羅貫中寫的,主要講了蜀、吳、魏三國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國演義》這本書刻畫了許許多多生動形象的人物,如陰險狡詐的曹操,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英勇善戰的呂布,尊賢重義的劉備,心胸狹窄的周瑜……

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草船借箭》。由於諸葛亮足智多謀,聰明博學,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除掉諸葛亮。於是,周瑜便讓諸葛亮在10天之內造出10萬隻箭,但是諸葛亮提出了3天之內就能完成,並立下軍令狀,如若完成不了甘願受罰。爲了完成造箭任務,諸葛亮向魯肅借了許多船隻、軍士、和草把子。到了第3日四更夜,諸葛亮邀請魯肅陪同他去取箭,這天江面上大霧瀰漫,曹操看見有許多船隻迎面而來,以爲是敵軍前來進攻,就讓軍士們射箭,不一會兒,船的兩邊都插滿了箭,當曹操醒悟過來的時候,諸葛亮的船已經駛出20多裏了。諸葛亮按時完成了周瑜交付的任務。當週瑜聽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十分敬佩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徐庶。徐庶對他的主人劉備忠心耿耿,爲他出謀劃策,爲劉備打了很多勝戰,立下了許多大功,自從徐庶投靠劉備後,接連數次打敗曹軍大將曹仁。有一回,曹操得知劉備是因爲依靠徐庶才取勝的消息,於是,曹操的謀生程昱出了一個主意,他叫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然後命其寫書信招徐庶來歸。就這樣,徐庶離開了劉備,投向了曹營。到了曹營後,徐庶篤於對劉備的情義,回到曹營不是出於本心。後來徐庶得知老母自縊,徐庶這才知道被騙,故而深恨曹操,發誓不爲曹操設一計謀。我覺得徐庶這種不忘情義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去敬佩。

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的小故事非常精彩,如《三顧茅廬》、《空城計》、《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這些故事有些使我傷心,有些使我敬佩,有些使我感動,有些使我憤怒……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品質和精神,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們每個人從小都要好好學習,像諸葛亮,關羽,張飛,司馬懿……那樣成爲國家的棟樑,爲自己的國家做出貢獻。

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是一個充滿了紛爭的年代,一個英雄與梟雄輩出的年代,讓人嚮往,因此《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中我最愛看的一本,它不但內容精彩刺激,更包含了許多爲人處世之道,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平等、友善,是一個人的根本。很多人都知道,劉備在三國中是最得民心的一位君主,那爲何如此呢?並不是他有多高尚、多賢明,只不過是他在擁有了大權之後,並沒有像別的君主一樣,高高在上,不理會一般百姓,而是待百姓以友善,沒有擺架子,而是以雙方平等,正是如此,他才能得到百姓的愛戴,試想,若是劉備高傲,不友善,那麼也就沒有三顧茅廬這件事了吧,他也就得不到諸葛亮的幫助,他也就不會做到成立蜀國這樣的事了。在看張飛,他就是因爲沒有平等看待士兵,對待士兵不友善,才導致他死去的。由此看來,要做一個人生不留遺憾的人,首先就要學會待人平等、友善。平等、友善,是一個人的做人之基。

誠信、和諧,是一個事業的根本。看過三國的人都知到,三國中的吳國是三個國家中最繁華最富有的國家,也是三個國家中存在最久的國家。爲何他是最繁華的國家呢?其實是因爲它長期處於和諧的環境。吳國地處江南,有長江之險的保護,長期沒有戰事,得以和平發展,才能變得這麼富有。然而,一個事業,真的是隻要有一個和諧的環境,就可以變得成功嗎?不然,就如蜀國,它亦有蜀地山川的壁障,那他爲何在後期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是因爲它失去了盟友,失去了荊州!正是蜀國的不誠信,導致了吳國攻打荊州,以及後來的吳蜀大戰,讓一個基業毀於一旦。就如現在的企業,只有在競爭中和諧相處,誠信對外,才能不斷進步,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喜愛,這個企業才能長久、強大。和諧、誠信是一個企業的立業之基。

公正、法治,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正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原因就是由於漢帝荒淫無度,輕信宦官,使朝廷內出現大量的派系,從而使朝政混亂,公正被破壞,法治被無視,從而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才起義,一個泱泱大國就因失去了公正和法治產生的混亂而走向了滅亡。如今,我國能如此富強,正是因爲我國的公正法治。若是一個社會沒有了公正和法治,那麼這個社會就一定會陷入混亂之中,那麼社會又如何能和平發展,這樣的社會只會剩下落後與動盪,而這樣的國家絕不會富強,這樣的國家絕對會走向滅亡。公正、法治,確立了一個國家的生存之基。

要做到平等、友善、誠信、和諧、公正、法治,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政府在喊空口號就行了的,而是要每個人都能從心裏認同這些觀念,發自內心地去實踐它,從身邊、從日常中做到這些觀念品質,這個國家纔會富強,這個社會纔會繁華!

讀三國,品處事之基,奏響成功的序曲!

相關文章:

1.三國演義讀後感10篇

2.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0篇

3.三國演義讀後感500字國小作文10篇

4.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6篇

5.《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6.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優秀作文10篇

7.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7篇

8.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