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責>人力資源職責>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5篇

人力資源職責 閱讀(1.1W)

教案的編寫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建議,以幫助調整教案,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5篇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篇1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六冊(修訂本)第85~88頁。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知道它們的實際大小。

2. 培養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獨立思考、樂於交流的習慣。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米桌布一塊,米尺,鏡框,長方形紙若干張。

學具:邊長1釐米、1分米的正方形紙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個木條釘成的長方形鏡框,提問:你知道用什麼方法計算做這個鏡框需要多長的木條?學生回答後緊接着問:如果配一塊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課題前半部分。(板書:面積)

[評析: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作爲教學的切入點,親切自然。滲透知識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思想,激起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願望。]

二、引導探索,討論研究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先舉幾個生活中物體表面的例子,然後讓學生親手摸一摸課本封面、文具盒蓋的表面,並比較它們的大小。

談話:我們把課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課本封面的面積。誰能說一說什麼是文具盒蓋的面積?你還能說出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請比較它們的大小。

(2)認識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

讓學生想像把課本面的形狀畫下來是什麼形狀,引出並板書:平面圖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後出示以下圖形。

提問;在屏幕上呈現的6個圖形中,你能指出哪些圖形的面積?學生回答後追問:爲什麼不能指出角的面積?

出示下面3個圖形:

提問:誰能比較這3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評析:《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標準中提出“結合實例認識積的含義”,按照這一要求,這裏不再概括面積的定義,而是讓學生具體地感知面積的含義。學生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感知比較充分。]

2.教學面積單位。

(1)引入面積單位。

(教師發給學生每人一張長方形紙,同桌的兩張紙寬度相同,長度略有差別。)讓學生拿出長方形紙和老師手中的紙比較面積大小,學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讓同桌之間比較紙的面積的大小,學生髮現一眼不能看出來,可能想到用重疊法或量長和寬的辦法比較。

多媒體出示長方形(15個單位)和正方形(16個單位),讓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其大小。演示用重疊的方法無法比較(一個較寬,一個較長)。

多媒體演示把長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圖(1)、圖(2)的方格。

學生用數格子的方法說出正方形的面積大。

多媒體出示圖(3)。

提問:圖(3)也畫成16個格子,和圖(2)的面積一樣大嗎?爲什麼?

講述:如果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要統一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面積單位。(板書課題的後半部分:面積單位)

[評析:在操作和比較中引出積單位,過渡自然,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於最佳思維狀態,每個學生都感覺“這是我自己發現的知識”,有積極的學習體驗。]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① 認識1平方釐米。

學生觀察1平方釐米紙片的形狀、大小,量邊長。引出: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板書:平方釐米)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篇2

一、教材和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而編排的。“面積”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一些,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識衝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髮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接着教材進一步啓發學生探索“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教學目標

本節課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爲基礎,在教學中安排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目標。

4、時間安排

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本節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用時5分鐘。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用時10分鐘。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表象。用時15分鐘。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用時10分鐘。

5、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個。兩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

學具:兩張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和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實物。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採取教學方法是觀察、實驗探究法,將情景引入、直觀演示等方法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比如:上課開始通過情景引入創設塗色比賽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積的意義,我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中真實地感受什麼是面積,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爲了讓學生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正確表象,我採用活動教學法,目的是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並運用這些表象解決相關的問題。學生認識了面積和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後,我把探究的主權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理解面積單位含義,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三、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

1、 激趣導入新課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由在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上進行塗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後,我提出問題:誰輸?誰贏?原因是什麼?讓學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個面,有大小之分的,爲學生學習面積概念做好鋪墊。

這一環節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遊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新知,爲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積的含義。這一環節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學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身邊物體(如:黑板,課桌,書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小,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小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第二步:教學封閉圖形的大小。

通過質疑:假設我們把練習本的封面畫到黑板上是什麼形狀?引出封閉圖形,並出示一組封閉圖形,讓學生認一認有哪些是封閉圖形,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面積大一些,讓學生感知到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第三步: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由學生概括說出面積的含義,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這一環節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面積有大有小,那麼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呢?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這就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衝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

(2)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

(3)彙報展示。學生在選擇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標準:有的選擇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既長方形和正方形混合來擺;有的選擇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或同一種長方形),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髮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爲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因爲前面學生已經拼擺、測量,所以學生自然而然的選擇正方形。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4、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

第二步: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學習“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爲主,具體環節如下:拿,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圖形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學習“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爲主;學習“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爲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

第三步:用面積單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爲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這一環節,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量等環節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5、練習內化,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2)邊長是( )的正方形,面積是( )。

②填上適當的單位。

一枚郵票的面積約是4( )

教室的地面約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數學課本長大約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積是16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2)面積是8平方釐米的圖形。

6、全課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穫,不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四、教學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爲本”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立足面向全體,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說、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策略上都結合學生提供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2、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到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鼓勵學生拿、想、比、畫、量等策略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研究面積是什麼,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並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學法

(一)說教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真真實實的感受,實實在在的體驗。

(二)說學法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麪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則及不規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說出什麼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識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設計意圖: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五)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學生學習了本部分的內容爲四年級學習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篇4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國小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麼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於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爲“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於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爲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五、說教法和學法

我選擇的基本教法、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六、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環節中,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爲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爲。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要善於退、足夠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

三年級面積單位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面積的過程,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和平方米,並通過遷移體會平方分米。

2、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初步體會一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就是這個圖形包含面積單位的個數。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說明:吳江市實驗國小本部校園面積大約有2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吳江市實驗國小愛德雙語分校校園面積大約有4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師:看了這兩幅照片和這兩句話,你知道了什麼?

生1:愛德雙語分校的面積比本部的面積大。

生2:愛德雙語分校的面積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說明:神舟6號飛船降落傘的面積大約有半個足球場那麼大。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神舟6號飛船降落傘的面積。

師:同學們,李老師工作的學校、神舟6號飛船的降落傘等我們並不熟悉,但是,藉助足球場來打比方,我們對它們的面積就有了大概的瞭解。你們平時聽過或者用過這樣的比方嗎?今天,我們就從打比方入手,學習新的知識。

[思考:打比方初步滲透了這樣一種觀念:描述或者比較面積的大小如果有一個標準作參照,就可以把面積量化。這裏打比方所藉助的中介正是面積單位的雛形。這種比方也常見於報刊,常聞於言談,也就有利於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一種自然、親切的情感。]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師:如果媽媽問我們課桌面的面積有多大,你準備用什麼東西來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書本來打比方。

生2:我想用樹葉來打比方。

師:那就讓我們用一些物品來鋪整個桌面,看看課桌面的面積到底有多少個這種物品的大小。(指導學生分別用一次性紙杯、數學練習簿、大楷簿和樹葉等物品鋪滿課桌面,要求同一張課桌面只能用同一種物品來鋪。)

師: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你是用什麼物品來鋪的,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有幾個這種物品那麼大?

生1:我是用數學練習簿來鋪的,課桌面面積大約有8本數學練習簿那麼大。

生2:我是用樹葉來鋪的。課桌面面積大約有15片樹葉那麼大。

生3:我鋪的是大楷簿,課桌面面積大約有6本大楷簿那麼大。

生4:我鋪的是紙杯,我的課桌面面積大約有40個一次性紙杯口那麼大。

師:(電腦出示用四種物品鋪桌面的過程)我們一起來回顧剛纔鋪物品的過程,(指鋪滿紙杯的圖)紙杯那麼多,你們是怎麼數出來的?

生:先數一行有10個,再數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個。

師:說得真好!(指四種鋪法的圖)我們用這些物品鋪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說明桌面的面積有多大。但是,看了這四種鋪法和得到的結果,你覺得有什麼不妥嗎?

生:這些數都不同。

師:是啊,同樣大小的桌面,怎麼表示面積的數卻不同呢?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生:用同樣的物品來鋪。

師:同學們,還記得學習長度單位時的情景嗎?當時,我們用鉛筆、小刀、手來測量課桌的長,也得到了不同的數,覺得不好,後來學習了釐米這個長度單位,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要準確測量或計算面積的大小,就要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積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

[思考:在課桌面上鋪物品,其實質是讓學生自選單位計量面積,選擇的單位不同,計量結果就不同,學生因此產生統一計量單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種物品讓學生選用,增強了不同單位,不同結果的對比度,學生統一單位的願望也更強烈,也能突出作爲單位的本質特徵:同一種單位的形狀、大小必須相同。指導學生數紙杯個數的過程,蘊伏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回憶長度單位的引入過程,爲引入面積單位尋找了另一個固着點。]

2、認識平方釐米。

(1)學。

師:(出示1平方釐米的模型)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第一個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板書:1平方釐米)請大家從學具籃中取出同樣的一個模型。觀察一下,它是什麼形狀的?

生:正方形。

師:請用直尺量出這個正方形的邊長。

生:邊長是1釐米。

師: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板書: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平方釐米可以用符號cm2來表示(板書:cm2),也讀作平方釐米。請用筆寫一寫這個符號cm2。

(2)記。

師:讓我們一起來記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舉起1平方釐米的模型(示範),仔細看,用心記,閉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釐米印進你的腦海裏,頭腦中有1平方釐米了嗎?

生:(齊)有了!

師:來,讓我們拿起筆,把腦海中的1平方釐米請出來,畫在紙上。(學生齊畫1平方釐米。)

師:再拿1平方釐米的模型對照一下,畫對了嗎?不對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學生對照,修正。)

(3)找。

師: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1:鈕釦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2:我的貼花紙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約有1平方釐米。

師:大家拿起1平方釐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個指甲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拼。

師:請大家從學具籃中再取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用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種後,再拼另一種。(學生拼圖。)

師:同桌間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嗎?你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生1:6平方釐米。因爲是用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爲它們都有6個1平方釐米。

師:這兩個長方形的形狀相同嗎?面積呢?

生:形狀不同,面積相同。

師:也就是說,看一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有多少平方釐米,就看它包含多少個面積單位;一個平面圖形中有幾個面積單位,面積就是幾。

(5)估和量。

師:請每人從學具籃裏取出一張郵票。估計一下,一張郵票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生1:8平方釐米。

生2:20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估計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約是1平方釐米,剛纔我用食指指甲比畫了一下,大約是8平方釐米。

師: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有1平方釐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鋪在郵票上,看看它的面積到底有多少!(學生髮現一個人的面積單位數量不夠,於是與同桌合作。)

師:郵票的面積是多少?

生:(齊)12平方釐米!

師:爲什麼?

生:它的面上能鋪12個1平方釐米。

師:請每人再拿出一張電話卡。先估計面積是多少,再用面積單位檢驗。(由於面積單位的數量不夠,指導學生用印有1平方釐米方格的面積量具來測量。)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電話卡的面積。(實物投影儀展示蒙着量具的電話卡)

生:先數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來2個半格或3個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約是56平方釐米。

[思考:五個層次的學習活動,以豐富的學習方式、流暢的活動過程、細膩的指導幫助,引導學生經歷建立1平方釐米概念的過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時還注意充分挖掘這些環節的內涵,比如,看一個平面圖形或物體表面的面積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這與引入面積單位時學生所產生的心理需求相呼應;再如,數電話卡面積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嚴謹細緻的習慣。]

3、認識1平方米。

師:你們估計黑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演示用1平方釐米量)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1:太小了!

生2:應該有一個大一點的面積單位。

師:還真有一個大一點的面積單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這個面積單位應該是什麼?

生:平方米。

師:能說說怎樣大小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嗎?

生: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板書)

師:會用符號表示平方米嗎?寫在本子上。(請學生在黑板上寫m2)

師:(出示4塊1平方米的布,發給每個小組1塊)每組的同學先商量,準備在1平方米的布上鋪什麼物品,再實際鋪一鋪,看能鋪多少這種物品。

學生分組鋪物品,三個組分別鋪書本、書包、椅子,還有一個組擠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師:請每組派一個代表介紹本組鋪物品的情況。

生1:我們組在1平方米的布上鋪了24本書。

師:可你們並沒有鋪滿,怎麼知道要24本書的?

生1:因爲一排鋪了6本,可以鋪4排,一共能鋪24本。

生2:我們在1平方米上鋪了9個書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1平方米上可以站幾個人。

生:(齊)1、2、313人。

師: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這個屏幕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生3:有的電視機的屏幕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

師:這塊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生:(齊)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釐米量黑板的面積,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索較大面積單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義和符號都放手讓學生自己解釋或書寫,是剛纔認識平方釐米時積累的經驗的即時運用。讓學生自選物品鋪滿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動的拓展,也是先前課桌面上鋪物品活動的延伸。最後又回到黑板的面積,整個認識過程渾然一體。]

4、認識平方分米。

師:你們還想學習什麼面積單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學一個平方分米,好嗎?你認爲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樣用符號表示?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寫出dm2)

師:學具籃中有一個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來嗎?(學生找到模型)對照這個模型,用手比畫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範並指導學生比畫)

師: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生1:(舉起學具籃)這個籃子的底面大約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師:下面我們做些練習來鞏固新學的知識。請看課本第79頁想想做做第2題。自己在書上完成。(學生完成練習)

師:我們先看方桌面的面積大約是64

生1:平方釐米。

生2:平方分米。

師:你同意誰的意見?

生:64平方分米。因爲剛纔電話卡的面積是五十多平方釐米,方桌面比電話卡大多了。

師:再看信封的面積大約是200

生:平方釐米。

師:操場的面積大約是3600

生:平方米。

師:最後看第一小題。誰把這個問題再讀一讀,要讀出點味道來。

生:數學書封面的長大約是24

師:誰來回答?

生1:平方釐米。

生2:釐米。

師:今天學的是面積單位,你爲什麼填了長度單位呢?

生:24是數學書封面的長。

師:你看題真仔細!我們認識新朋友面積單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長度單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貼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釐米貼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貼在一起的面積單位,你有什麼想法?

生:它們相差很大。

師: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以後我們會進一步學習。

[思考:把第一小題放在最後反饋,既不干擾練習重點,順着學生的思路把面積單位逐個再回憶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寬認知結構。三個面積單位的對比,形象鮮明,爲後面學習進率埋下伏筆。]